新書推薦: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編輯推薦:
该书对少数民族侗族妇女生活与地位进行了深描。是社会性别、族群与发展女性人类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內容簡介:
从社会制度的立场来看,家庭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类型,也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但是从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来看,婚姻和家庭与生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育是婚姻的期望,家庭是生育的成果,而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婚姻、家庭和生育可以说占据了她生命中的大部分。因此,探究一个女性在婚姻、家庭、生育中的角色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婚姻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不断进步,我国少数民族妇女的地位有了较为明显的上升,在家庭生活中,少数民族妇女地位的提高有目共睹。夫妻平等的现代性别观念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女性的社会角色和男性的家庭角色都得到了人们不同程度的认同;夫妻就家务处理采取协商形态,家庭民主制逐渐成为主流,生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婚姻家庭生活等等,这些事实的出现都为少数民族妇女家庭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侗族妇女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大军中重要的一员,其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本文将选取地处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的一个侗族村寨石村做家庭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调查与研究,以民族志的手法描述石村妇女在婚姻、家庭、生育中的地位变化情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从石村妇女的择偶状况来看,女性婚姻的自主性越来越高,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是过去单纯的行歌坐夜方式,而是越来越多样化,择偶标准由过去单一的只看能力演化为今天能力与经济条件并重。在择偶方式上,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择偶相对还是比较被动。不管是哪一种择偶方式,最终都是要通过男方家主动提亲才能够得以实现。而在婚姻的缔结中,自主婚姻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择偶的范围也越来越宽,并且族际通婚越来越普遍。此外,过去盛行的姑舅表婚基本已经消失。婚姻缔结的方式在延续过去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汉化的趋势,通过对妇女婚姻中彩礼和嫁妆的描述,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妇女的彩礼和嫁妆数额越来越大。通过对石村妇女从择偶到婚姻缔结的全部过程分析可知,近年来,石村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确实有了较大的提高。 从石村妇女婚后的家庭关系来看,在普遍的从夫居制下,妇女婚后都建立起了自己新的家庭关系网络,开始了自己的婚姻生活。虽然在侗族地区,流行婚后与公婆同住,但是从石村妇女的内心来讲,她们还是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而且这种生活方式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得以实现,并由此带来了家庭类型的变化。在家庭类型的动态变迁中,核心家庭成为石村妇女的首选,当然这也有利于婚姻的稳定。在婚姻家庭中,主要存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婆媳关系三大类。其中,婆媳关系是最难处理的,但是年轻的媳妇们也在努力处理各种家庭关系之间的矛盾,寻找双方的契合点,以减少家庭矛盾,避免冲突。从石村妇女的离婚和再婚状况来看,占到婚姻中很小的比例,主要原因是一旦结婚,就不会轻易选择离婚,而且不管男女,只要离婚都会被别人笑话,尤其对于女性来说,离婚给她们带来的影响更大,离婚后选择再婚,对她们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法律意义上的离婚和再婚都比较少。 在传统的生育习俗中,由于石村女性在生育和养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从生育到养育,直到儿童成年,妇女一直起着主要的作用,其中的习俗和禁忌也多是针对女性而设定的。这一方面有利于婴儿的正常出生和发育成长,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束缚了女性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男孩和女孩来说,在儿童时期一直到初中毕业,所受到的待遇也不同。对于男孩来说,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都受到比女孩更多的重视,就连上学的机会,也是男孩多于女孩,由此可见,在侗族社会,女性的地位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相对于男性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在近50年的生育文化变迁中,石村妇女的生育观和生育行为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地位也相应有所提高。虽然和全国的整体水平相比,石村妇女在生育的自主权上还有一定差距,但是相信随着新型生育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逐渐推广和深入,石村妇女在生育上会有更多的自主权,当然地位也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在完成生育和养育的行为以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婚姻家庭生活也迈入新的阶段,对于石村的中老年妇女来说,她们的婚姻家庭生活在经历子女长大外出务工、结婚成家以后又会出现诸如居住、心理、丧失配偶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必将对石村妇女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但是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石村的中老年妇女整体地位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 总体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石村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要真正实现完全的男女两性平等,还需要有更多的政策出台,需要走比较长的路。
關於作者:
刘彩清(1983),女,山西吕梁人,人类学博士,台湾元智大学访问学者,现为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人口与文化、文化产业发展。
目錄 :
目录I
导 论1
一、研究背景1
(一)人类学视野下村落研究的盛行1
(二)女性人类学的发展3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4
二、婚姻与家庭发展的历史变迁5
(一)家庭的建立:全球的婚姻5
(二)各类不同文化环境的家庭组织10
三、研究婚姻与家庭的理论观点14
(一)功能学理论14
(二)冲突学理论15
(三)交换理论16
(四)基进女性主义17
(五)符号互动理论19
四、研究方法20
(一)参与观察法20
(二)访谈法20
(三)深描20
(四)调查问卷法20
(五)文献法21
五、文章框架21
第一章 田野点概述23
第一节 田野点介绍23
一、田野点的选择23
二、石村概况24
第二节 石村的政治制度与宗族制度27
一、政治制度27
二、宗族制度29
第三节 石村的传统文化31
一、群体意识31
二、宗教信仰和观念世界32
三、传统节日35
四、文娱活动37
第二章 石村妇女的婚姻40
第一节 石村的传统婚姻制度及其变化40
一、婚姻规则的变迁40
二、通婚规则的变迁44
三、通婚范围46
第二节 择偶标准与择偶方式49
一、择偶标准49
二、择偶方式52
第三节 婚姻的缔结55
一、婚姻的缔结方式55
二、婚姻的缔结程序57
三、婚礼仪式的变迁64
第四节 彩礼(聘礼)与嫁妆66
一、彩礼(聘礼)67
二、嫁妆68
三、彩礼与嫁妆的共存70
小结71
第三章 石村妇女婚后的家庭关系73
第一节 婚后居住模式73
一、不落夫家73
二、落夫家生子75
第二节 为人父母之道76
一、夫妻感情上的适应问题76
二、心理上的稳定77
三、经济财政上的考虑77
第三节 家庭类型与功能79
一、家庭类型79
二、家庭功能80
第四节 家庭成员关系84
一、亲子关系85
二、夫妻关系89
三、婆媳关系93
第五节 离婚与再婚96
一、婚姻的破裂96
二、离婚100
三、再婚106
小结109
第四章 石村妇女的育儿习俗111
第一节 孕前求子习俗111
一、到迎龙庵许愿111
二、积德行善112
三、架桥求子112
第二节 孕子习俗和禁忌113
第三节 生育礼俗115
一、生产过程与禁忌115
二、胎盘的处理117
三、踩生117
四、报生118
五、打三朝118
六、满月119
第四节 男女两性角色的互动119
一、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120
二、男女两性角色的特质122
三、性别角色的延续和转变126
第五节 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成长过程127
一、管教子女127
二、中国式的家教130
三、石村小孩的童年生活134
四、石村小孩的不同性别塑造137
五、石村小孩的道德教育139
六、石村小孩的不同上学经历140
小结140
第五章 石村妇女的生育现状142
第一节 石村妇女的生育观142
一、生育目的142
二、性别偏好143
三、生育数量145
四、生育质量146
第二节 石村妇女的生育行为147
一、石村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出生妇女的生育行为147
二、石村20世纪6070年代末出生妇女的生育行为148
三、石村20世纪80-90年代初出生妇女的生育行为150
第三节 影响石村妇女生育观念与生育行为的因素151
一、经济因素152
二、文化因素153
三、制度因素154
四、政策因素155
第四节 传统生育文化在石村的变迁156
小结157
第六章 石村中、老年妇女的家庭生活158
第一节 家庭生活周期158
一、已婚夫妻:子女尚未来临158
二、年轻的家庭:养育子女158
三、中年夫妻:子女离家后159
四、老年夫妻:退休后的时光159
五、丧偶:回复单身生活160
第二节 中年家庭生活161
第三节 老年家庭生活164
一、老年人和子女与孙辈之间的互动164
二、老年人的朋友167
三、老年人生活上的问题168
小结174
结语175
参考文献177
(一)专著类177
(二)论文类178
附 录181
后 记187
內容試閱 :
女性研究是伴随着18世纪西方妇女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西方第一次妇女运动高潮,促使了西方女性研究的大规模出现,并由此促成了女性人类学的产生。在女性主义影响下,人类学开始以女性作为研究主体。
因此,女性人类学首先开展了以女性为调查对象的田野工作,描写女性眼里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描写各种文化和社会结构中女性生活的民族志问世了,大量描写妇女生活的民族志,成功地把女性带回到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的整个画面里来,成为女性人类学的前奏。美国人类学会年会和斯坦福大学跨文化观点看女性研讨会论文集《女性、文化与社会》(1974年)、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关于妇女研究的讨论会论文集《迈向妇女人类学》(1975年)两本书的问世,标志着女性人类学的成熟。米德的一系列有关文化如何塑造性别特征的著述,本尼迪克特关于文化与人格的分析,都表达了文化对性别人格形成的作用,她们的研究开创了人类学女性研究的先河。女性人类学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对女性的研究,也包括男性在内的社会性别研究、性别关系研究。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社会性别由文化建构成的观点已经被普遍接受,并成为女性人类学研究的最核心概念。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使原有的以妇女为关注点的理论,转移成以社会性别为关注点。女性人类学力图建立一种由女性视角和男性视角交错共视的人文视野,通过对女性生存格局的综合考察和哲学反思,来描述完整的女性,描写作为人的女性的完整存在,并进而重新解释人类的文化。至9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社会性别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Gender)的概念,强调社会性别与权力的关系问题,研究的重点从社会性别差异过渡到社会性别关系的研究。
本文以深描作为基本方法,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认为民族志是深描,在优秀的民族志中,理论分析与事实的分析是相辅相成的。民族志描述有三个特色:它是阐释性的;它所阐释的对象是社会话语流;这种阐释在于努力从一去不复返的场合抢救对这种话语的言说,把它固定在阅读形式中。在《文化的解释》中,格尔兹认为民族志描述应该是:第一,它是解释的;第二,它解释社会过程的变迁;第三,解释包含濒临灭亡的东西;第四,这种描述是细微的。所以,建立在深描基础上的民族志成为许多民俗学家、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本论文试图运用解释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对贵州侗族村寨妇女的婚姻家庭、生育习俗文化进行描述,并作必要的说明,以便更有效地对异文化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