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編輯推薦: |
运用大量未刊已刊的文献资料,回到历史的现场,以叙事史为写作样式,重在以事实构建历史演进的完整过程及前后脉络;以多重视角、细致笔法,叙述历史的进程,探悉历史的真相,分析历史的缘由,认识历史的本质,铺排有序,推陈出新。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研究国民党接收东北之失败的背景和原因。东北问题是战后中国诸多矛盾的交汇点,反映出战后初期东北问题的鲜明特色,即中苏、中美、国共所谓三国四方关系,以及外交关系与内政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共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充分利用了有利条件,完成了历史使命。
|
關於作者: |
汪朝光,1958年出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挪威卑尔根大学比较政治系、日本中央大学法学部、中国台湾“中研院”近史所访问学者,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长期从事民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华民国史》第4、11卷(中华书局),《中国近代通史》第6、10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45 —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影艺的政治——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并在各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
目錄:
|
序言金冲及
序论
一、写作缘起
二、研究概况
三、资料综述
四、论述架构
第一章战后东北局势的演进
一、国民党东北接收决策的提出
二、国民党接收东北的迟缓及其窒碍
三、东北行营的撤退
四、中共进军东北的决策及迅捷行动
五、国民党进军东北与山海关之战
第二章东北的不战不和之局
一、国际背景下的东北纠葛
二、中共的东北战略布局
三、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
四、反苏游行与苏联撤军
五、国民党内关于东北交涉的激烈争执
第三章东北的战火及国民党东北决策的顿挫
一、一波三折的东北军调
二、四平战役及其政治意义
三、迟来的东北停战
四、国共战略的调整与国民党东北决策的淡出
第四章国共东北战略实施范例讨论——战后旅大接收问题
一、国共在旅大的不同处境
二、国民党接收旅大受挫
三、中共与苏联在旅大的矛盾关系
余论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七十年前,我还是一个高中学生的时候,曾经在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读到一段话:大概替一人做年谱,先须细察其人受了时事的影响多大?其人创造或参与的时事有几?我们看李瀚章做的《曾文正公年谱》,实在不能满足我们这种欲望。因为他只叙谱主本身的命令举动,只叙清廷指挥擢黜谕旨,其余一切,只有带叙,从不专提。使得我们看了,好像从墙隙中观墙外的争斗,不知他们为什么有胜有负。
这段话,特别是从墙隙中观墙外的争斗这个比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至今不忘。因为他所说的,不只是对某一本书的具体评论,甚至也不只是对某个历史人物如何评价,而是涉及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那就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总是充满不同社会力量和意志的较量。由于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有时便造成这种局面:事情发展的具体过程和结局,和双方最初的设想并不完全相同。恩格斯把这种历史现象称作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融成的一个总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中国古人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乃至其三其四,便不可能对如此复杂的历史有完整的了解,也难以对事件为什么会这样一步一步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抗战胜利后的东北战局,是人们十分重视和关注的。正如本书作者所说,它不仅关系到国共双方在东北的发展,而且牵动双方的全盘战略部署,并由此影响到战后中国政治的走向及其大结局。这又是一个国内事件和外交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异常复杂的问题,中间出现过不少事前难以预料的反复和变化。国共双方的决策也不断随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正由于它的重要性,也由于它的复杂性,这些年对战后东北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但大多侧重对中共决策和部署的论述,而对国民党当局的决策和部署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缺少比较系统而细致的剖析。
汪朝光同志新著《和与战的抉择战后国民党的东北决策》,一个突出的优点,在于以更广阔的视野,不仅认真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战后东北决策的演变,又以很大的精力,对国民党的战后东北决策做了比前人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将两者进行对照,比较其中的得失和缘由,并且处处从国共苏美三国四方的大背景和历史曲折发展的全过程中进行考察。这是本书的重要特点。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对头绪纷繁、浩如烟海的有关原始资料进行搜集、梳理和剖析,力求做到从广泛的事实纪录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作者说:历史是过往发生的事实,故历史研究首重实证,唯有回到历史的现场,了解历史的事实,方可在此基础上探悉历史的真相,分析历史的缘由,认识历史的本质。作者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精神,尽量利用海峡两岸以及国外收藏的原始资料,包括一些比较少见的档案资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著成这本书,确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需要有一股不想走取巧的捷径、不吝惜时间和精力的傻劲。别人看起来也许是辛苦而枯燥的事情,自己却乐在其中。此中甘苦,大概即古人所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总之,全书主题鲜明,材料扎实,分析细腻,思路清晰,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
自然,由于这段历史的极端复杂性,不少地方几乎是拓荒性的探索,难免会有见仁见智的不同意见。这也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写下这些,作为本书的读后感。
金冲及
2016年4月1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