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技术驱动,教育为本:技术革新教育的系统方法

書城自編碼: 290745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OECD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
國際書號(ISBN): 9787567550155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0-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44/137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1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瘦肝
《 瘦肝 》

售價:NT$ 454.0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民法典1000问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古罗马800年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65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93
《 变革世界中的大学生 》
+

NT$ 540
《 全球化世界中的语言: 为促进更好的文化理解而学习 》
+

NT$ 210
《 促进21世纪学习的领导力 》
+

NT$ 960
《 内地办学的运行机制与社会效果 》
+

NT$ 232
《 小书馆:曾国藩治学方法 》
+

NT$ 498
《 教育者的自我修炼 》
編輯推薦:
技术在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很多国家都将数字技术的发展视为一次机遇,通过数字学习资源与平台的建设促进学校开展技术驱动的革新。
《技术驱动,教育为本:技术革新教育的系统方法》通过丰富的案例阐释了如何在技术革新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系统方法为所有人提供优质教育,提升教育系统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內容簡介:
《技术驱动,教育为本:技术革新教育的系统方法》以丰富的案例从技术创造的机遇、技术驱动革新的监测与评价、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三方面阐释了技术驱动的教育革新。
该书第一部分概述了教育领域中技术的变化趋势,重点总结了Web2.0及数字学习资源的兴起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二部分侧重于国家如何监控与评价技术的应用,旨在支持与促进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广。这一部分还呈现了来自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两个不同案例,分别介绍了澳大利亚在监控与评价ICT的教育应用的广泛事宜中是如何形成日益复杂的视角的,以及新加坡是如何从国家整体规划的层面进行设计、实施与评价的。第三部分以新视角呈现了研究的作用与贡献,针对技术应用效果讲究采用持续的国际对比,探索了设计研究的可行之道。
最后,该书对运用系统方法开展技术驱动的教育革新予以了肯定,指出这种方法在此类革新的评估以及运用可信证据决策推广的复杂问题上尤其有用,并且对于当前教育革新假设构成了挑战。对此,该书还建议各国政府及教师等人群需重新思考如何支持、监测与评价革新,无论这种正确的策略与工具应用是否恰当,是否发挥了所有的潜能,教育中技术应用的最终落脚点应该始终是学生的学习质量。
關於作者:
译者张怀浩,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先后师从黎加厚教授、任友群教授。其研究领域为数字化教与学、学习科学。目前在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从事教师教育方面的技术应用、平台建设、数据分析、课程研究与开发工作。
目錄
摘要 1
引言
技术革新教育对于系统方法的诉求 3
一、技术驱动的教育革新愈发重要 4
二、教育系统是否成功普及了技术驱动的革新 5
三、系统方法对于技术革新教育的重要性 6
四、系统革新的进展及本书对其的贡献 7
参考文献 8

第一部分 技术带来的变化
第一章 Web2.0与学校的发展 9
一、Web2.0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 12
二、学校中Web2.0的应用现状 14
三、学校中Web2.0 问题的常见解决策略 16
四、理性看待Web2.0与学校间关系 21
五、结论:更加批判地理解Web2.0、学校与学校教育 24
参考文献 27
第二章
数字学习资源能够促进革新吗? 31
一、研究的背景、目标与方法 32
二、研究的主要发现 34
三、政府发起的革新 37
四、商业发起的革新 39
五、自下而上的革新 40
六、数字学习资源的未来 43
七、结论与政策应用 46
参考文献 48
附表2.A 数字学习资源项目中的研究案例 49

第二部分
技术驱动革新的监测与评价
第三章 ICT教育应用的监控与评价:澳大利亚案例 51
一、背景 54
二、关注ICT在教育中的应用:1990至2000年 56
三、ICT在教育中的目标与计划 56
四、支持ICT在教育中的应用 57
五、监控与评估 61
参考文献 72
第四章
以研究推广与普及技术驱动的革新:新加坡案例 75
一、概述 76
二、可行方案 78
三、从研究项目到推广与普及 81
四、结论 84
参考文献 87

第三部分
研究的作用与贡献
第五章
新的举措:研究教与学的革新 89
一、导言 92
二、ITL研究的背景 94
三、ITL研究的设计 95
四、方法、样本与成果 99
五、政策实施 102
参考文献 105
第六章 技术革新课程的设计研究
109
一、导言 110
二、课程的内涵 111
三、脆弱的课程网络 113
四、选择间的权衡 115
五、开发策略 116
六、课程设计研究的潜力 118
七、课程设计研究的特征 119
八、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 121
九、课程设计研究成果的概化 122
十、结论 124
参考文献 125

结论
主要经验与政策应用 127
一、导言 128
二、主要经验 128
三、政策原则 130
四、分析技术驱动的教育革新 132
五、政策应用 139
六、展望 142
参考文献 144
內容試閱
技术革新教育对于系统方法的诉求
Francesc Pedr
CERI

本章从系统革新视角出发,透视了技术驱动的教育革新。结合先前CERI的相关研究成果
,此处将教育革新定义为:任何试图增加教育过程价值并取得可测量结果的动态变化,并且使利益相关者满意或获得了教育绩效。需要注意的是,系统方法聚焦于系统如何监测与评价革新,并应用产出为该领域的后续发展积累知识。进一步地讲,它更加注重革新是如何在系统中产生与扩散的;这些创新的基础知识范围有多大;知识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充分运用;利益相关者是如何协作、共同创建并受益于这些知识的。
目前该观点已经成功应用于两个不同的领域:职业教育与培训(简称VET)(OECD,2009a),数字学习资源(简称DLR)(OECD,2009b)。本章试图在分析技术革新教育的过程中找出它的局限性。
一、技术驱动的教育革新愈发重要
不断变化的富技术环境为我们反思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校能够成为知识社会的先驱。首先,技术提供的工具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能够为学习提供新的机会和途径。尤其是,它能够提高学习过程的定制化程度,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其次,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对于帮助学生走入社会负有主要责任。在当今社会愈发离不开技术的趋势下,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发展社会必需的能力。这些能力也是所谓的21世纪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逐渐成为义务教育阶段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最后,在技术驱动的经济社会中,那些没有掌握这些技能的人将在不断涌现的这类数字鸿沟中受阻,最终会影响他们的能力发展,致使他们无法完全融入到知识经济与社会中(OCED,2010)。
过去的三十年间,各国一直以不同的方式与途径为技术革新教育提供持续支持。在政策层面主要采取三类方式:
1.为技术应用提供环境支持。这里所谓的环境支持涵盖很广,从设备的提供、网络的接入,到教师培训、技术与教学支持,再到数字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2.为了促进学校和教师在学校和课堂层面开展革新,采用公开选拔的方式提供各种激励措施,其中孵化基金最为常见。
3.为那些记录并分析教育革新的研究团体提供支持。
尽管无人知晓教育领域中对于技术的投资力度与规模到底有多大,但是在提供基本条件,创设符合教育中技术应用的适宜环境方面却有明确的统计。1999年,技术投入与应用(技术入校、学校接入互联网)由有限应用到迅猛增长(OECD,1999)。2003年,来自PISA的数据证实了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指数级增长(OECD,2006)。2000年至2003年期间,大多数国家的生机比下降了一半多,其中一些国家甚至更多(受平均值影响)。在1995年,接入互联网的初中学校低于三分之一,但是到了2001年所有初中学校已经全部完成互联网的覆盖。并且,OCED成员国中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将宽带作为学校的标准配置。
二、教育系统是否成功普及了技术驱动的革新
世纪之交,加之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政策制订者不得不重新调整他们的期望。他们发现学校及教师并没有按照所设想的那样运用技术,也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频率,更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能够获得预期的收益。换句话说,这有些令人不满如果不是悲观主义的话,可用静默来形容。对此,许多OECD成员国在政策上已经不再将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即使有一些政府投资还在进行。从不同角度来看,建好,他们自会来用这一原则看起来牢不可破。并且,教育系统在技术上的投资依旧按照这种逻辑开展,认为学校和教师采用并受益于技术是迟早的事情。
促进技术革新教育的政策很给力,但是为什么教育系统内期待的变革并未发生?并且,在大多数OECD成员国中,教师们接触到新技术已然不是问题,也都具备基本的技术素养。不仅如此,大多数教师也深信技术的应用有益于课堂。那么,造成大多数教师仍然未能找到适宜方法运用技术推动所期待的教学变革的原因在哪?越来越多的文献指出造成这种窘况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种:
1.知识库:什么起作用尚未可知。即,和技术相关的教学实践与其在质量、公平和绩效上的取得效果间的关系无法得知。这部分是由于技术是个具备众多功能的黑箱子的复杂问题造成的,还部分因为对于现有经验的应用不足造成的,后者可以通过知识管理来解决。
2.教师培训:一项由OECD针对教师培训学院中职前教师应用技术方式开展的持续对比研究表明: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培训机构不能为职前教师提供运用技术提高教学能力的实操经验,也就不能够为他们提供课堂中有效运用技术的直接指导。不仅如此,这些培训机构在技术应用方面的态度也日渐消沉认为技术华而不实,并且意味着花费更多的时间。
3.激励措施:教学变革意味着教师的巨大付出,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教育系统并没有提供明确的激励措施来支持、奖励这种努力。并且,经验证据表明这种变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例如,学生的绩效水平与某项技术的应用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更不要说绩效水平的提高是因为教师运用技术方法得当造成的。
下文将重点阐释知识管理对于技术革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系统层面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作用。
三、系统方法对于技术革新教育的重要性
本章的内在假设是:有必要知晓更多关于政府是如何促进、监测、评价与推广成功的技术驱动或技术支持的革新的,应该重点关注国家或国际层面上研究、监测与评价的作用以及知识库的建设。简言之,在技术革新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种知识管理圈?或者说,政府(国家、区域或者地区)是运用系统方法开展技术驱动的教育革新吗?这种知识管理的观点,CERI曾在教育研究与发展中
采用过,强调知识是如何创造、共享与传播的,以及是如何有效运用于决策过程,无论这种决策是政治决策还是教师实践中的决策。此外,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方法可能是首次应用于系统革新的分析中,可能将为这一分析领域带来新的变化。
从知识管理视角能够发现一些之前忽视的问题。首先,尚未可知的是各种政策是如何落地、相辅相成地调动政府的有限资源来孵化革新,更不要谈在整个系统中产生多大的影响;其次,革新是如何被监测与评价的,是由谁来监测与评价,所生成的知识何去何从;最后,如果采用教育研究来加强知识库方面的建设,那么:由谁来决定哪类研究该被资助?怎样确保方法适宜、结论符合预期?研究间如何相辅相成,发挥最大作用?此外,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国家是如何启动革新的,革新涉及哪些过程,有哪些促进与阻碍因素,主要参与群体间的关系,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库来支撑,过程与成果的评估程序与标准有哪些?
四、系统革新的进展及本书对其的贡献
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政策方面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研究成果与政府政策和教育革新间的关系却认识不足。CERI此前在知识管理、教育研究与发展以及基于证据的政策方面的研究(OECD,2003;OECD,2004;OECD,2007;)发现三者间的关联非常薄弱。由于系统方法尤其关注研究成果与教育中革新各阶段间的关系,它的运用为当前教育革新工作的开展与完善打开了一扇门。
针对技术驱动的教育革新来讲,有三类问题可供研究:
技术革新教育方面概念的对比:如何在不同教育系统中界定与理解技术驱动的革新?为什么要系统地开展这种革新?
采用知识管理视角分析技术革新教育的动力学:OECD成员国中有哪些可供借鉴的革新模型?影响革新的系统因素有哪些?
与教育中技术相关的革新政策:从基于证据的政策研究出发,分析革新政策是如何设计的?研究成果对于这类政策制订有哪些作用?这些政策是如何被监测与评价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