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收录《道德经》原文和重排文本
全面解析《道德经》的思想体系
|
內容簡介: |
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讲话时说: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认真研读其文,实为建立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所必需。本书致力于恢复老子博大真人的形象,让其阐述的中国精神再放异彩,系统地探讨和构建《道德经》的思想体系,化深远简奥为平易晓畅,不论是修道养生者,还是传承文化者,都不可不读。
|
關於作者: |
张尚仁,1942年1月出生于广东梅县,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651984年在云南大学任教,19851990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管理学研究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6 年越级提升为教授,1988
年任研究所所长,1991 年调任广东行政学院院长,2000年广东行政学院与广东省委党校合并,任第一副校(院)长,2003年退休。2005年被云南大学聘为教授,2006年被云南大学聘为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1989年被《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哲学家栏目介绍,1988年获广东科技突出贡献二等奖并被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0年为广东省委省政府成才之路报告团成员并被授予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教育部、人事部、全国教育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获广东省委省政府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同时入编广东高级专家大辞典。
已出版著作36本,代表作为《欧洲认识史概要》《社会历史哲学引论》《道德经解析》,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共计600余万字。
|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导 论 (1)
第一节 老子其人 (1)
第二节 老子与《老子》 (5)
第三节 老子与道家及诸子百家 (10)
一、道家的源头 (11)
二、老子在道家的地位 (13)
三、道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 (16)
第四节 道家与中华传统文化 (19)
一、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19)
二、诸子百家时期道家最盛 (23)
三、老子和孔子的关系 (26)
四、秦统一中国后中华传统文化的曲折发展 (31)
五、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家情缘 (34)
第二章 《道德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37)
第一节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的几个观点 (37)
一、儒家代表说 (38)
二、儒、释、道三家代表说 (38)
三、惠能代表说 (39)
四、道家代表说 (40)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应具备的几个条件 (42)
一、博大精深 (43)
二、源远流长 (45)
三、独特价值 (47)
四、雅俗共赏 (48)
五、国际影响 (50)
第三节 中华传统文化代表者的崇高境界 (52)
一、善为道者的精神追求 (52)
二、微妙玄通的哲人学养 (56)
三、善者不辩的学术风格 (57)
四、复归其根的思维特点 (59)
五、深不可识的敦朴形象 (61)
六、以百姓心为心的情怀 (62)
七、史诗式的文体文风 (64)
第三章 《道德经》哲学的思想体系问题 (67)
第一节 《道德经》有无哲学体系的歧见 (67)
第二节 《道德经》哲学体系的相关问题 (70)
一、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 (70)
二、构建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 (73)
三、形成哲学体系的意义 (75)
四、哲学体系的构成 (77)
第三节 《道德经》哲学的范畴体系 (78)
一、《道德经》哲学的一级范畴 (78)
二、《道德经》哲学的二级范畴 (85)
三、《道德经》哲学的二级以下范畴 (93)
四、《道德经》哲学范畴体系的内在逻辑 (98)
第四章 《道德经》哲学的道论 (101)
第一节 《道德经》哲学的本体论 (101)
一、玄道本体论 (102)
二、道为天下母的本原论 (108)
三、道生之的生成论 (110)
四、惟道是从的价值论 (112)
第二节 《道德经》哲学的运动论 (113)
一、反向转化是道的运动形态 (114)
二、弱者的反向转化是道的功用 (118)
三、无、有转化的运动哲理 (123)
四、运动论在《道德经》哲学中的地位 (126)
第三节 《道德经》哲学的认识论 (128)
一、哲学认识论研究的对象 (129)
二、以不知为前提的哲学认识论 (131)
三、从不知到知不知的认识过程 (135)
四、知者不言的认识境界 (138)
第四节 《道德经》哲学的方法论 (140)
一、为之于未有 (141)
二、其安易持 (142)
三、图难于其易 (144)
四、慎终如始 (146)
五、大制不割 (147)
第五章 《道德经》哲学的德论 (151)
第一节 道、德关系的多种解释 (151)
一、道是内在本质,德是外在表现 (152)
二、道是整体,德是部分 (153)
三、道是形而上,德是形而下 (154)
四、道是万物共有,德是人的品德 (155)
五、道无意识,德有意识 (156)
六、道超经验,德可经验 (156)
第二节 德的层次结构 (157)
一、上德 (157)
二、下德 (159)
三、上仁 (161)
四、上义 (162)
五、礼 (164)
六、道、德、仁、义、礼的逻辑 (165)
第三节 人的育德 (166)
一、三宝论 (166)
二、七善论 (170)
第六章 《道德经》哲学的人性论 (175)
第一节 人性与道性 (175)
一、人的自然本性 (176)
二、以圣人喻复归自然本性的人 (178)
三、以婴儿喻符合自然本性的人 (182)
第二节 人性与人为 (184)
一、人类存在生存危机的内在原因 (185)
二、以劳动解读人为 (186)
三、人性复归自然的可能性 (188)
第三节 人性与人欲 (190)
一、人欲是人性的弱点 (190)
二、人的欲望膨胀造成人性堕落 (192)
三、人类社会道德败坏造成人性堕落 (194)
第四节 人性的复归 (195)
一、个人复归于婴儿 (195)
二、人类复归于无极 (197)
三、世界复归于朴 (198)
第七章 《道德经》哲学的社会历史论 (201)
第一节 《道德经》的历史理论 (201)
一、《道德经》编章造成的问题 (202)
二、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论 (203)
三、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与伦理 (211)
四、历史的曲折与衰退 (214)
五、历史与文化 (216)
六、研究历史的意义 (218)
第二节 《道德经》的社会治理论 (220)
一、善治的理念 (220)
二、社会治理主体 (224)
三、社会治理措施 (226)
第三节 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社会治理思想 (229)
一、为无为,则无不治思想的内涵 (229)
二、实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途径 (232)
三、为无为,则无不治思想的合理内核 (234)
第八章 《道德经》哲学的修养论 (237)
第一节 修养的含义 (238)
一、修养论在《道德经》中的地位 (238)
二、修养的内涵和外延 (241)
三、修养与养生 (243)
第二节 修养的境界 (246)
一、修养境界的含义 (247)
二、修养的崇高境界 (249)
三、提高修养境界应克服的人性弱点(251)
第三节 修养的途径 (255)
一、清静稳重 (255)
二、为而不争 (258)
三、知止不殆 (259)
四、善摄生 (261)
第四节 修养的目的 (264)
一、圣人的理想人格 (264)
二、圣人的为人处事 (267)
三、修养成圣的伟大意义 (269)
附录一 通行本《道德经》 (273)
附录二 新编《道德经》 (281)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前言
习近平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又说: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作为中国人,我们要认识中国,还要让世界认识中国。认识中国则必须认识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这样才能建立文化自信,才能确立坚实的历史感。认真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实为建立文化自信和确立坚实的历史感所必需。
研读《道德经》时,我着重注意三点:第一,怀着崇敬的心态去读。庄子在《天下》篇中赞颂老子为博大真人,老子当之无愧。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伟人,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伟大著作。第二,认真梳理《道德经》的思想体系。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重要讲话,说: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道德经》任何一段一句的真理性都存在于体系之中,离开体系,观点就可能变味或难以理解。第三,以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即时间、空间、无限的广阔思维去思考,将每一个观点都放在抱一为天下式的前提下去理解。有些中国人把这样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像废纸般丢弃,实在令人痛心。本人悉心钻研《道德经》,写出这部《道德经解析》,唯一的目的就是恢复老子博大真人的形象,让其阐述的中国精神再放异彩。
我1960年考上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之后虽然一直在高校任教,但并未担任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工作,对老子和《道德经》也谈不上研究。直到2003年退休,因脑栓塞在家休养,想到老年要落叶归根,想回过头来多了解一点中华传统文化,于是再找古书来读,最先读的就是《道德经》。开始重读时读不懂,读不懂就再读,至今不知读了多少遍了,有感悟就写,居然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出版了几本书。2014年与子愚合著的《众妙之门〈道德经〉的思想体系》,将通行《道德经》的章节编排全部打乱,按我们理解的哲学思想体系重新编排。《众妙之门》一书虽然凝聚了我们对《道德经》的基本看法,但交稿时我们已经感到它存在不足,主要是受解经的限制,思想不能充分放开,关于《道德经》的思想体系,许多问题需要说清,但并未说清。《众妙之门》一书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之后,我继续撰写论文,想分别说清每个问题。但在写作过程中,我总感到难以尽意,对写出的论文并不满意,于是下决心再写一本书作为《众妙之门》的姐妹篇,把研读《道德经》的成果尽可能地展示出来。从《众妙之门》完稿到现在,花了近三年时间,《道德经解析》终于脱稿。写稿过程中,我注意将老子与《道德经》放在中华文化传统的根基上来思考,注意内容与现实的衔接,还注意采用林语堂的方法林语堂说:我以为了解老子的最好方法,便是配合庄子来研读,毕竟庄子是他的弟子,是最伟大的道家代表人物。因此,我在写作时较多地引用了《庄子》。以上是我写《道德经解析》这本书的简单的心路历程。
下面我把读《道德经》时遇到的问题和现在的看法简要地列举一下,对想继续学习和研究《道德经》的读者也许会有所帮助。
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对待所依据的经典。
做学问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而在我看来,言之有理就够了,持之有故当然需要,但不必强求。持之有故,普遍的看法是有历史上的经典作为依据。以《道德经》来说,千百年来人们所认为的经典就是河上公分为81章的《道德经》,并将其称为通行本。虽然也有不是分81章的本子,还有后来出土的版本,但都未能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我初读时认为随大流应该不会错,但后来越读越觉得不对头,81章本字句有重复,意思重复的更多,而且河上公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姓名生平都搞不清楚,有人说是传说人物,有人说是仙人,有人说是住在河边的隐者,有人说是战国时代的人,等等。本来,说不清的放在一边就算了,古代的事很多都不可能考证清楚,重要的是81章本分章合不合理。我认为,81章本可以作为研究老子思想的基本依据,但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将它神圣化、固定化,该用的就用,该减的就减,该增加的也可以增加,编排顺序也可以变,但要有根据,这样更有利于对《道德经》进行科学研究。在《众妙之门》一书中我们做了尝试,但还不够。我在本书附录二中对《道德经》的内容和编排又做了一些新的改动,希望大家讨论,争取形成相对稳定的文本。不然的话,连《道德经》是什么样子都说不清楚,加上出土的不同版本引发的问题,讨论来讨论去永无定论,研究的意义也就必然大打折扣。
另一部研究《道德经》时不可或缺的经典是《史记》。在涉及中国历史问题时,司马迁的《史记》的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研究《道德经》亦是如此。现在许多书一说到老子的《道德经》就引《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可是少有人问:李耳怎么会叫老子呢?《史记》还说: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其实,世莫知其然否这句才是要紧的,司马迁坦然承认,他写老子也是依据传闻,真实情况实在是搞不清楚。《史记》又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这本是疑问句,却几乎成了后世老子绌儒学的千古定论,有的书甚至说很显然,老子是儒家的反对派。老师充当了学生的反对派,而且是很显然的,真不知从何谈起!《史记》说老子写《道德经》是为了得到守关令尹喜的出关通行证,也不是认真考证出来的,并不能看成史实。但《史记》说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连多少字都数出来了,可见当时至少已经有了较为流行的文本。现在看来,《道德经》更可能是老子之徒记录老子的言论,在其逝后陆续整理而成的。司马迁是史官,将其所知尽可能地说出来是他的职责。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将《史记》中的未定之论当成定论。错不在经典,而是我们读经典时读错了。尊重经典是必须坚持的,引用和解释经典则要慎重,不可随意。
第二个是老子思想形成的动机。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专家都发表过见解。如陈鼓应先生说: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当可知他的形上学只是为了应和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道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道是老子预设的。徐复观先生也说: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它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在《中国思想通史》中也说过:在中国,思想史起点上的思想家所研究的对象也大部分以人事为范围。他还认为,与希腊古代思想史上重宇宙、自然观研究的智者气象相比,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贤人作风有多说道德,少说知识、多说人生、少说宇宙的特点。可见,这个问题的真实含义是宇宙论在老子哲学中的地位问题。
中国早期哲学家提出道宇宙论本来是不成问题的。古希腊哲学家提出水、气、火等是世界的始基,古印度思想家提出地、水、火、风四元素说,这些宇宙论没有人怀疑过。老子的道宇宙论是古希腊和古印度哲学所无可比拟的,为何成了虚拟、预设、副产物?说道是预设、虚拟、副产物,使人感到老子哲学的宇宙论只是说出来而已,他的真正动机是阐述人生论和政治论。读一读《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及其他许多段落,如果这些内容都只是预设、虚拟的副产物,那么哲学史上还有宇宙论吗?我在其他书和文章中说过,老子的《道德经》是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哲学体系,主要根据就是老子最早提出宇宙论。老子是真心诚意提出宇宙论,并由此展开为道论、德论、人性论、社会历史论及修养论的,我这本书也是据此而写。老子哲学的宇宙论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否定不了的。
我之所以特别关注宇宙论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与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问题息息相关。陈鼓应先生提出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老子的《道德经》只是为了应和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那么照陈鼓应先生的看法,老子充其量只是一个人生论或政治论学者,还说不上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肯定老子与《道德经》的宇宙论,进而展开到人性论、政治论等,才能说老子真正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真正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的宇宙论思想其实很明显,本书已做论证。之所以再特别提出来说明,是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对老子思想的总体评价。在《众妙之门》一书中,我们提出一个观点,认为《道德经》创立的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理论,现在做点修改:《道德经》创立的是世界和人类可持续存在的基础理论。这里说的世界,含有宇宙中更靠近人的范围的意思。做这样的修改,是为了更切合《道德经》的本意和更确切地回答陈鼓应先生提出的《道德经》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问题。
老子何以阐述《道德经》?这个问题老子自己做了回答,就是为了知众甫之状,为了知天下之然,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认识世界,这个世界当然包括人类在其中。天下之状、天下之然是什么呢?就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对世界形成这样的认识,只是为了应和人生与政治的要求吗?非也。应和人生与政治的要求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世界和人类的可持续存在。老子看到了世界和人类的可持续存在是存在危机的,所以《道德经》说:万物无以生,将恐灭。真正解决这一危机的办法,归结起来也就四个字:道法自然。做到了道法自然,就可以天长地久了。老子之所以能提出如此的宇宙论,是因为他是真正的具有智者气象的中国古代公共知识分子。他以公共知识分子无比宽阔的胸怀思考宇宙和人类存在的问题,并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高大的历史榜样。在人类思想史上,老子最早提出万物无以生,将恐灭的警告。2500年前提出这一警告似乎让人很难理解,所以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庄子继老子之后再次发出类似的警告,同样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中外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发出类似的警告不少,2015年10月22日,习近平访问英国期间在伦敦金融城发表演讲时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习近平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一句话,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世界和人类可持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在思考,老子更是明确地将这个问题提出来研究。对于人类一直在思考的这个问题,老子的答案是,坚持抱一为天下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再玄之又玄,而是成了现实的危险,人类不能不直面了。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阐述了中国精神这一重要概念,并说: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道德经》正是体现中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奠基性经典,中国精神的核心就是道德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恢复老子的《道德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奠基石地位。
庄子也认为,人其实是一个小宇宙。人的形体和精神构成生命,人的生命中的精神是怎样来的?找不到足迹。人死后精神又到哪里去了?也找不到归宿。人的形体是真实的存在,真实存在的形体中的精神又来无影去无踪,这正是宇宙的特征。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庚桑楚》庄子认为,真实存在而遍及上下四方的叫作宇,宇指在空间上无限,所以不可能找到一个比它更大的地方安放它;宙则是在时间上无限,在古往今来的过程中无始无终,所以不可能将它割断。宇宙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上说都始终相反乎无端《庄子田子方》,也就是说任何一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如果人的成长过程与人类社会及世界的发展过程具有相似性,那么建立按大道要求运行的人类社会和世界也是可能的。
第三个是《道德经》有没有思想体系。
应当承认,长期以来甚至直至现在,我们都没有肯定过老子和《道德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代表,这与没有深入研究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体系有直接的关系。《道德经》传世虽然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但世人长期以来看到的一直是通行的81章《道德经》。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没有说过81章本就是老子著的《道德经》,只说过老子著的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但人们没有深究,似是而非地认同了通行本就是老子的原本了。《道德经》有没有老子的原本?有没有思想体系?如果有,是什么样的思想体系?这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成体系,只是由诸多分散的段落排列而成,人们从《道德经》中得到的就只是一些格言式的语句,而无从理解《道德经》的整体思想。
我认为,《道德经》是有思想体系的,而且相当严密。习近平也曾说过老子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当然,说老子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通行本《道德经》就是老子的思想体系并不是一回事。将《道德经》的思想体系整理出来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在2008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新译新编新解〈道德经〉》一书中试做了这项工作,但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2014年出版的《众妙之门》一书将通行本重新编排,可看作是着手做这件事;这本《道德经解析》一书才做全面论证,虽说如此,离真正确立可能还很远。余生将继续努力,唯望更多志同道合的同仁投入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使中国精神的基石更加坚实。
《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由绪论、道论、德论、人性论、社会历史论和修养论构成。论与论之间逻辑清晰,衔接紧密,构成了严密的体系。
绪论提出被褐怀玉、道者,万物之奥、道大似不肖、执大象,天下往。往而无害,安平泰。这样的绪论很吸引人,人们都想知道那个玉的样子,都想揭开道的奥秘。揭开这个奥秘是不容易的,因为它是大似不肖的大象。但揭开这个奥秘意义非常重大,揭开了这个奥秘,天下才能安平泰。
道论说那个玉、奥、大象就是常道、常名,弄清常道、常名要从无和有入手,这样既能观其妙,又能观其徼。但要注意,这是很玄的,需要不断深思。
德论提出道论和德论抱一构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宇宙论,抱一表现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是道在宇宙中的全面提现,在社会道德规范中则为上德、下德,上德、下德又包含上仁、上义及礼。
从道论、德论进入人性论,因为道、德是母,人是母生的子,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由此而明确了人性是道性、德性在人身上的体现。
有人就有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这就是社会历史论。历史经历了古始、太上、亲之誉之、畏之、侮之五个阶段,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内在逻辑与伦理,历史是曲折的,进程中有衰退,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历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靠社会善治才能解决。
社会要达到善治,就必须提高人的精神修养。人类经过修道育德,到道莅天下之时,道生的宇宙复归于道,始终相反乎无端,终点回复到起点,《道德经》的思想体系最终完成。
第四个是老子和孔子的关系。
老子和孔子师生二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位思想家,历史研究中却长期存在着两人对立的错案。这样的看法并非仅为老子、孔子两人之事,而是事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根支柱是儒、释、道三家,如果儒、道两家对立,传统文化在源头上就分裂了。而老子和孔子对立根本不是事实,几乎完全是后人编造出来的。老子和孔子的学说是互补的,而不是互黜的。
老子的《道德经》中包含对百家争鸣的某些看法,但首先百家争鸣并非百家争斗,百花齐放更不是百花齐枯,而且老子对百家争鸣其实抱着我独泊兮的淡漠态度,《道德经》中也看不出老子对其他学派的批评争辩,老子主张为而不争,各种学说应顺其自然发展或消亡。孔子是老子的学生,庄子在《田子方》中有一段孔子见老子的颇长叙述,孔子在老子面前毕恭毕敬,老子除耐心对孔子解说道的学说外,也并无丝毫看不起孔子的意思。老子虽然比孔子年长几十岁,但老子在世时,儒家可能还没有出现,老子根本不可能成为儒家的反对派。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本是指后世对老子与孔子关系的世俗见解,而且对此提出了疑问,后来却基本上成了定论。老子是儒家的反对派的观点对我们理解《道德经》的思想影响很大,比如有不少人认为老子是反对仁的,大概就是因为孔子宣扬仁,但他们对老子与善仁的思想却不理会。我在本书中认为,就老子和孔子的关系而言,是师生关系,孔子这个教育家是很尊敬老师的。至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的关系,也不能混同于孔子和老子的关系。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那都是就整部中国文化史而言的。而在文化的后续过程中,老子的思想与后来发展出来的道家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孔子的思想与后来发展出来的儒家思想差别更大。《道德经解析》这本书研究的是老子的思想,涉及孔子时也仅限于孔子的思想。如果要扩展到道家和儒家,那就是写专论也难以说清。我们不应该让历史的杂音干扰对《道德经》的理解。
第五个是理解《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我们现在花大力气去研究2500年前的《道德经》,并不只是为了弄懂一部古代的经典。现在很多人喜欢《道德经》,不一定是出自学术的兴趣,各人自有喜好的理由。比如,养生是现在的一个热门话题,而老子是长寿之人,长寿在于其修道德,如司马迁所说: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读《道德经》而学养生,确实妙不可言。而我认为,《道德经》的现实意义并不仅限于养生,更重要的意义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最重要的一点是,《道德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中国精神中古老而常新的思想观念,对改换人们普遍存在的有局限的思维模式是意义无穷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哲学思维,近几十年来更是如此,而哲学的精神是勇于自我批判的精神。我们曾普遍认同的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但《道德经》中却很难发现对立统一的思想,它着重阐明的是和谐抱一的思想,矛盾斗争的学说在《道德经》中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如果我们大力宣传和谐抱一的概念,以之取代对立统一的概念,以和谐抱一的思维去观察和处理问题,其现实意义不可估量。
抱一是《道德经》的核心概念之一,抱一为天下式是老子特别强调的。抱一就是混而为一,混而为一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包含的世界观是,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阴阳抱一的,这并不是说阴和阳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而是每一种事物中都包含阴阳两种相异属性;阴阳在对冲中抱一,阴中有阳并向阳转化,阳中有阴并向阴转化,哪一种属性占优则显现该种性质;两种属性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重要的是比例适中即适度;两种性质在流动中互相转换,从而变化出性质不同的万物。对立统一的观点则认为,世界是由一对一对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构成的,矛盾斗争推动事物发展变化。按照对立统一的观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处在矛盾斗争之中;按照和谐抱一的观点,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曾引用意大利人说的一句话:全世界是一个国家。同是一个世界,用矛盾斗争的观点去看和用和谐抱一的观点去看,得出的总体看法和处理现实问题的方法可能是不同甚至相反的。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是改变世界的命运的开始,我们研究《道德经》的现实意义,要从世界和人类是否可持续存在的高度去思考,也就是保持《道德经》说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的状态。
读《道德经》时遇到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还有很多,在此难以一一列举。读者如果认真去读这本书,还会提出更多问题来思考和研究。我们相信,《道德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确立之时,必是中国精神大放异彩之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