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DUMONT杜蒙.阅途】源自德国、服务中国,致力成为高品质的旅游内容提供品牌。
【DUMONT杜蒙.阅途】品牌属于京版梅尔杜蒙公司,该公司由北京出版集团与德国梅尔杜蒙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德国梅尔杜蒙公司是欧洲旅游信息服务的市场领导者,提供丰富的旅游指南、地图以及其他相关旅游信息服务。
◆《乡愁中国》为北京出版集团英国书展精品图书、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重点图书。套书由曾多次获得中国*美的书世界*美的书奖的刘晓翔老师设计,朴素又不失新颖装帧设计让书籍本身就成为一件艺术品。
◆在钢筋水泥搭建的城市森林中为生计奔波时,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禹禹独行时,你是否会想起古老村落里那土屋上的炊烟、田间地头的野花、慈祥的老人和那儿时的玩伴?
◆50位优秀摄影师,深入中国100个各具特色的古老村落,进行了长达半月的实地考察,获取了极具文化与艺术价值的一手影像和文字资料,并编入本套书。
◆西起西北边疆的禾木村,东至长白山深处的锦江木屋村,100个村落跨越经纬16N~54N、72E~136E,按日出顺序分编于10卷当中。如同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古村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在本套在书中,100个古老而又
|
內容簡介: |
《乡愁中国》收录的100个传统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本套丛书按照这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卷。所有图片由摄影师一手拍摄而成,文字均为摄影师深入村落调查、采访、搜集所得。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和调查报告都会涵盖其整体概貌、特色建筑、手工遗迹、历史遗迹、以及人与村落的关系五大主题。本书所有内容均为中英双语,旨在让中国读者以新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位乡愁的同时,也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打开一扇窗户。
本书《乡愁中国(卷一)》包含了经纬度范围在28N~50N,121E~127E的10个传统村落:新生村、松岭屯、锦江木屋村、东烟墩社区、大庄许家社区、烟墩角村、佛寺村、东楮岛村、走马塘村、里箬村。
|
關於作者: |
2015年810月,北京出版集团通过新浪图片、《数码摄影》杂志官方网站、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多渠道面全社会海选,征集一部分优秀的乡愁图文作品,并从中选拔出50位优秀选手。在经过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统一培训后,50位优秀选手被派往100个指定的传统村落(选自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共同推进并公布的传统村落保护名单)工作观察、体验、拍摄7-15天,并撰写调查报告,整理成《乡愁中国》系列图书出版。
《乡愁中国》编委会
陈卫卫《影映生活》杂志原主编
邓登登《数码摄影》杂志执行主编
段岳衡著名华裔摄影家(加拿大籍)
梁子著名旅行家、作家、摄影家
秦大唐北京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宿志刚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
孙海波著名纪实摄影家
解海龙北京摄影家协会理事、著名摄影家
严志刚新浪网助理总编辑、新闻中心图片总监
于云天著名风光摄影家
|
目錄:
|
01锦江木屋村
JinjiangCabinVillage
02新生村
XinshengVillage
03松岭屯
SonglingVillage
04大庄许家社区
DazhuangxujiaVillage
05东烟墩社区
DongyandunVillage
06东楮岛村
DongchudaoVillage
07烟墩角村
YandunjiaoVillage
08里箬村
LiruoVillage08
09走马塘村
ZoumatangVillage
10佛寺村
FosiVillage
|
內容試閱:
|
白山深处掩柴扉锦江木屋村
长白山深处古木参天,在苍松、白桦、蓝天的映衬下,一条蜿蜒的林中小路通向一个山谷。20多户人家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朝阳的山坡上,四周原始森林与人工森林、次生林杂处,村外有锦江流过。木墙、木瓦、木烟囱、木栅栏、木柴垛整个村庄见不到一块砖瓦,这就是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锦江木屋村一座完全由原木建造的村子,被誉为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
根据抚松县史志记载,锦江木屋村始建于1937年,至今有70多年的历史,现存50余座原生态木屋。这些木屋原名孤顶子,以当地一座孤立突出的山峰命名。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一位教授在长白山老林子里写生时,发现了这些木屋建筑群。于是,这座藏于深山的村子就展现在世人面前,吸引着一些专家学者、艺术家纷纷前往考察、采风。后因为此村靠近锦江,被人们称为锦江木屋村。
纵横上千千米的长白山区是多民族融合的舞台,早在三四千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的印迹。吉林省抚松县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清康熙、乾隆时期为保护这块龙兴之地将之封禁长达200多年,直到光绪年间才解禁。解禁后,关内大批农民蜂拥而至,聚居而成村。他们藏身密林深处,与外界联系甚少,依靠着无穷无尽的森林资源生活。
这里的山民们延续了满族先民的居住习俗,砍树造屋。其建造工艺在清朝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当地人称之为木克楞,意为用原木凿刻,垒垛建屋,如同上下门牙咬合一样;也有人称之为霸王圈,意喻房子非常牢固,即使骁勇的霸王也对它无可奈何。建筑学上称之为井干式房屋,取其形似用原木围成的井口护栏之意。
木克楞房子有四大优点:一是就地取材,山民上山寻找树木,运下山来即可锯为窗、瓦、墙;二是加工粗放,建屋的木头不锯不雕,甚至连树皮也无须剥掉;三是保暖防风,原木加泥巴的墙壁厚度可达13米,还有火炕取暖,足以抵御北方严寒;四是耐用,松木油分高,耐潮、耐腐蚀,可经百年风雪而不朽。如果墙壁倾斜,重新翻盖即可再用。尤其是大雪封山时节,村民烧起火炕,把一根完整的倒木(因自然因素折断的完整树木,非人为砍伐)掏空竖立在屋外做成烟囱,屋内暖意融融,成为连皇帝也艳羡的养生别墅。当年乾隆东巡时,见到长白山区的木克楞和满语称之为呼兰的烟囱,赋诗赞道:木柱烟囱犹故俗,纸窗日影正新嘉。盆中更有仙家草,五叶朱旒拙四桠。诗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美景:晨光映红了白雪,山里一户农家的木烟囱里炊烟袅袅,新糊的纸窗格外明亮,窗台上的花盆中栽有一棵关东三宝之首的人参,四品叶的枝丫、五个瓣的参叶、朱红色的参子相互辉映,把这山居装点得绚丽多彩
锦江木屋群修建时,正值日占时期,日军对此地实行并村管理,将几个村合并到一起,形成了现在聚居的村落。到20世纪90年代,这里已有百余户人家。之后,由于木材数量减少、价格上涨,以及交通不便等原因,一些木屋已无法维持下去。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约有23的村民迁离木屋村。剩余的木屋经过主人的维修改造,现成为人们旅游、摄影的好去处。这些原木垒砌的木屋如同一件件木雕艺术品:新泥抹涂的墙在绿树丛中鲜亮,木瓦因氧化而呈青灰色,背坡的木瓦则长满嫩绿的青苔;木烟囱高过屋顶,有的上面长满云芝与老牛肝,缕缕炊烟散发着木头燃烧的芳香;房檐下悬挂着黄黄的玉米、红红的辣椒,庭院里、房顶上晾晒着蘑菇、五味子、烟叶那些有木瓦的房舍分外显眼,有的金黄,有的灰白,年久的则变成了黑色,在黑沉沉的树木衬托下,质朴醇厚,像长白山人的个性。如果冬日来访,则又是一番景象:皑皑白雪覆盖着五彩斑斓的木屋,家家户户的门上、仓上贴着大红的对联,还有彩色的挂签、院门口高挂的红灯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这深山的小村也有了迁入者。几个外地的姑娘远嫁这里,跟木屋相守,与山泉做伴。这些年轻女子把木屋收拾得干净整洁,在院子里晾晒着人参、蘑菇等山货,生活十分富足。小伙子们负责早出晚归跑山,他们结伴进山挖棒槌(人参)、打松子,在大山里,树丛中,到处寻宝:榛子、葡萄、五味子、地龙骨、天麻,还有野菜大叶芹、刺嫩芽、薇菜、木耳、榆黄蘑这些山珍不但自家吃,更主要的是卖给城里人。村里木屋人家的主人老邹就是这样一位勤劳致富的村民。复员的他回来至今没离开过这个村子。2013年他带领部分村民成立了金源木屋旅游合作社,这也是村子里第一个经营实体,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的妻子还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卖店,大女儿现在上海工作,小儿子在家里和他一起经营合作社,儿媳妇巧手剪的窗花在这一带小有名气,现在她正计划着把剪窗花做成木屋村旅游文化的又一个品牌。按道理说老邹现在应该满足了。然而他总会透出一丝担心和惆怅:外来的商人在木屋改造中嗅到了商机,生态环境会不会被破坏?2千米外的锦江还能不能保护住其清凌凌的水源?木屋过去一直用木瓦防水,近几年来木瓦却被蓝色的塑料布取代,就连冬季保温、栽种人参等也用塑料布。经济效益虽提高了,但古朴的农家院落却变得不伦不类。
当然,也有一些当地人对旅游开发充满憧憬。木工老陈凭一身传统手艺,带领几位施工人员对这片区域进行翻新改造。只要这里不断进行建设,他就一直有活干,有收益。
木屋是不可再生的满族文化资源,是人、山、林、水和谐共生的见证。藏在深山里与世无争的村民们忽然成了镜头下的主角,采集打猎的生活方式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当地人能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作为游客,千里迢迢来到这深山老林中寻访,不但能体验到久违的自然野趣,还可以用镜头记录下一段正在变化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