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汤显祖研究书系之一。
对汤显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个人:罗汝芳、达观和李贽。汤显祖对李贽深表赞赏与向往,也受到李氏一定程度的启迪,他的佛、道思想更有达观和尚影响的成分,但他的心学思想却主要启蒙于恩师罗汝芳。
《汤显祖与罗汝芳》一书,以罗汝芳从姑山办学、汤显祖从姑山求学、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情之大窦与赤子之心、空宵为梦罗夫子等五章的篇幅,论述了罗汝芳与汤显祖的师生交谊,罗汝芳心学思想对汤显祖为人、从政乃至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本书作者罗伽禄研究员是罗汝芳的同乡后学,曾参与方祖猷先生主持的《罗汝芳集》整理工作,并于2009年出版《一代思想大师罗汝芳》(江西高校出版社)。本书以清新流畅的文字,将汤显祖、罗汝芳置于明代社会历史,尤其是晚明思想文化背景下做了全面梳理与剖析,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
關於作者: |
罗伽禄,江西南城县人,研究员职称,现任江西省抚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调研员。已公开出版的专著有《一代思想大师罗汝芳》等八部,主编(或副主编)并公开出版《临川文化大观》等八部。在《南昌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
目錄:
|
目 录
序汪榕培Ⅰ
前言邹自振Ⅲ
绪论001
第一章 罗汝芳从姑山办学011
第一节 罗汝芳生平与思想013
第二节 临江胜景从姑山035
第三节 罗汝芳办从姑山房047
第二章 汤显祖从姑山求学073
第一节 汤显祖生平与创作075
第二节 汤显祖负笈从姑山099
第三节 罗汝芳、汤显祖与李贽、达观113
第三章 天地之性人为贵147
第一节 吾学未信与处女子失身149
第二节 贵生与生生之仁171
第三节 遂昌之治与宁国之政191
第四章 人情之大窦与赤子之心213
第一节 汤显祖的思想表达与罗汝芳讲学215
第二节 《牡丹亭》与赤子之心235
第三节 至情之说传百年255
第五章 空宵为梦罗夫子275
第一节 诀世语与端坐而逝277
第二节 从姑山上祭恩师303
第三节 此情绵绵无绝期319
附录:罗汝芳与汤显祖年谱简表339
参考文献363
后记370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罗汝芳从姑山办学
第一节 罗汝芳生平与思想
罗汝芳出生地建昌府南城县地处江南丘陵,土肥水丰,特产丰富,为江南鱼米之乡。此地历史悠久,为江南名邑,皇家封藩之地,受阳明之学浸渐之域。其家族罗氏,晚唐迁居于此,属江南望族,崇尚读书习文,胸怀天下,名人辈出,罗汝芳为其中之一。
一、名邑与望族
南城县为江西名邑,位于江西省的东部,历史悠久。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时刘邦大将灌婴在南昌设置豫章郡,为起拱卫之用,就在南城这块土地上筑城建县,因县在豫章郡城之南,故名南城。汉代全国分十三郡,豫章(今南昌)为一郡,又分豫章为十八县,南城为其中之一。到了五代十国时,也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在969年升南城县为建武军,军治设在南城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建武军为建昌军,军治仍设在南城县。取名建昌,是因为北连南昌,南接福建,又取建树、昌善之意。建昌军辖南城、南丰、广昌、新城(今江西省黎川县)四县,元代改军称路,明朝将元代的路改称为府,万历六年(1578)又从南城县的东北境划出十八个都设立泸溪县,仍属建昌府所辖区,也就是今天的资溪县。由此建昌府辖增至五县。
南城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有盱江流过,古时也称建昌江。白居易有《建昌江》诗:
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
忽似往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
盱江两岸为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南城县城即在这一平原上,县西不远处便是秀出东南的麻姑山,此山洞天福地兼有,既是宗教之山,也是避暑胜地。白居易《经麻姑山》诗云:
籍庭云色卷青山,昔有真人种得仙。
金骨已随鸾驭去,古坛犹在石岩边。
鸟啼花笑空朝日,树老松高积岁年。
愿学麻姑长不老,擗麟开宴话桑田。
与麻姑山隔江相望的是从姑山。从姑山在郡城之南,西有麻源水自西而来,水上有桥称麻桥,再向西则是麻姑山与麻源三谷。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徐霞客游麻姑山,发出了麻姑以水胜之感叹。在从姑山上,他北瞰郡城,琉璃映日,西瞻麻桥,翡翠插天。郡城在从姑山的北面,麻桥在从姑山西面,麻源水从桥下流过。在县城,他过东门太平桥,即从桥端北下,饱览盱江沿岸秀色,见盱江两岸丝竹夹道,乔松拂云,江流雉堞右映,深树密箐左护。太平桥在县城东门外,横跨盱江,连接东西两岸交通。始建于宋嘉祐五年(1060),原名万寿桥,嘉定十三年(1220)桥毁,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重建,改名为太平桥,台阁重臣程钜夫撰《建昌路重建太平桥记》。明万历八年(1580)桥毁,随即重建。事闻益藩潢南殿下,捐金首倡,在益王潢南道人的带领下,百姓捐资重修,次年建成之后,罗汝芳撰《太平桥记》,以记这次重建之事。
在明代,南城还是封藩之地。明代江西境内封有三大藩王,即南昌地区以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为首的宁藩王系,鄱阳地区以明仁宗朱高炽第七子淮靖王朱瞻墺为首的淮藩王系,南城以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益端王朱祐槟为首的益藩王系。
南城曾两次封藩,宣德四年(1429),明仁宗第六子朱瞻堈封荆宪王,就藩建昌,英宗正统十年(1445),荆王迁往了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后宪宗朱见深四子益端王朱祐槟就藩建昌,益藩在南城一共经历了七代共八王,直至明代灭亡,历时长达一百四十九年之久。明代在江西封的三大藩王中益王的势力最大,延续时间最长。
在明代,南城经济较为发达,有独具特色的建昌帮药业。建昌帮药业源于晋、唐,兴于宋、元,发展成帮于明代。有药不过樟树不齐,药不过建昌不灵之说。药材远销我国东南地区,是我国东南药材集散交易地。还有名列明代七大名酒之一的麻姑酒。麻姑酒得名于麻姑山上的麻姑仙女传说,山以仙名,物以人显。麻姑酒的酿造与销售在明代都达到了高峰期,明代文学家李梦阳《观麻姑锦溪酒楼》所描写的就是麻姑酒,诗云:
何泉下山城下流,溪上十家九酒楼。
老夫纵醒欲何往,此物名高十二州。
小说《金瓶梅》里也六次提及待客用麻姑酒的事。这些都说明当时南城的经济相当繁荣,其物产也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明代南城的文化事业也发展到了又一个高峰。麻姑山、从姑山,兴建、修缮了一批书院、学馆,一时建昌城内比屋弦诵,与邹鲁同风。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如成化年间状元张升以及著名学者程南云、左赞、夏良胜、罗玘、郑之文等等,这些都是明代南城的重要文化名人。
在明代,南城也与阳明学结缘。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泰州学派的著名人物王栋,出任南城县训导。王栋,字隆吉,号一庵,王艮之族弟,与王艮、王襞被称为淮南王氏三贤或淮南三王,泰州人。他在南城履职之余,多从事讲学活动,传播阳明之学。其诗见一斑。《太平乡集布衣为会有作》诗所描写的就是在太平乡集众讲学的事。诗云:
圣学之传传此心,此心无古亦无今。
何人不有虚灵在,觉者都无物欲侵。
一乐自能忘俗虑,百年端用盍簪缨。
太平此会真奇会,应有闻风共赏音。
又如《月夜泛盱江弹琴舟中》诗,虽写自己乘着月色夜游盱江的闲情逸致,可心中还是不忘与诸友聚会讲学之事,诗云:
水满江干月满天,短篷轻下思怡然。
光涵一色明如昼,云敛千峰静似禅。
得意解琴惭独乐,怀人欹枕竟忘眠。
明朝好订姑山约,共了鹅湖未了缘。
嘉靖四十五年(1566),王栋又出任南丰县教谕。南丰县在南城县之南,两县县城不隔百里,同属建昌府。在王栋《年谱纪略》里有记:迁江西南丰教谕,丰与南城接壤,丰士庆天缘,而先生亦深庆会合不偶,于是复联旧同志为会,四方信从益众。他在南丰县创水东大会,建义仓,著《会学十规》,大发诚意之旨。王栋在南丰开展讲会①时,还把南城的那些曾经参与讲会或热心听众请去南丰听讲。隆庆五年(1571),他离任,万历九年(1581)正月二十六日,王栋逝世,南城有士人前往泰州吊唁。《年谱纪略》里说:江西南城吴屋等来谒,已长逝矣,吊泣之,心丧,居庐三月而归。①
罗汝芳就是在这么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长大的,受到这一方水土的滋养,也受到这一方文化的熏陶,而成长为一代名家。
罗汝芳的父亲崇綗,名锦,号前峰,生于弘治三年1490四月十六日。二十岁时,他师从临川的饶行斋。饶行斋习阳明之学。饶先生名瑄,字文璧,临川人;后以字易名,复字德温,号行斋。学者称为行斋先生。饶先生博学,先习朱子,又习张轼、邵雍之学,再转习阳明之学。在其弟子陈明水先生所撰的《造士行斋饶先生墓志铭》里说:在雍闻阳明先生讲圣学于鸿胪,遂执弟子礼,勇就正焉,即涣然契悟合一,知万化生于心,始有定见矣。自是归山,绝意仕进,不复会试,四方游其门者因材而成之。②虽然只是一介布衣,但其学说在抚州、建昌两府各县影响很大。当得知饶行斋正在收徒授业时,罗锦便步行百里求学。罗锦求学意志坚定,深得饶行斋所喜爱。饶行斋把他留在自己的学馆里,日日以德谊训迪,前后一年有余。罗锦后来深入研究《诗经》,补府庠生,但三试秋闱皆不中。尽管如此,他求学之心不减,落第后到离家一里许的从姑山冲虚崖下读书,专力于六经,日手一编,无外慕之意。
罗氏在南城县是望族,罗汝芳之祖自南昌柏林迁南城磁龟(磁圭),由磁龟再迁泗石溪(今江西省南城县天井源乡罗坊村),泗石溪离县城仅数里,属城郊。南城罗氏最早出自江西南昌的柏林,五代时,二十四世祖罗袍,号德称谥号文庄,称袍公,迁居南城县的磁龟。据清代同治《南城县志》记载,早在唐僖宗光启二年886,罗袍任侍御史,因直言进谏,屡遭奸臣嫉恨,担心有旦夕祸患,于是携九妻十四子隐居于此。自此,罗氏子孙在这里世代繁衍,人丁兴旺。罗汝芳在《豫章罗氏谱序》中说:余族在盱江,支派茂衍,自德称公而下析居各邑者十余处,子姓以千计,雍睦往来,恒绎绎如也。①他在《南城泗石溪罗氏祠记》中又写道:罗之祖来自西汉,载于谱牒昭昭矣,逮晋而唐,始蕃盛于南昌之柏林。及五代侍御德称公家南城磁龟,娶九妻生子十四,皆一时英杰,各择胜地以居。于是忠六公者,遂止泗石溪,《泗石溪罗氏谱例》也说:嘉靖甲子修江右大宗谱,以珠公为第一世,而泗石溪之罗实始于近通公(忠公引者注),今怀智以珠公为始祖,以袍公为鼻祖,以近通公为基祖,称第一世。近通公为袍公第六子。自此,近通公后裔在泗石溪繁衍生息,至明时,全村皆罗姓。
二、罗汝芳生平
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五月初二,罗汝芳出生于南城县南的泗石溪,名汝芳,字惟德,号近溪。罗家长子。杨起元《罗近溪先生墓志铭》:安人夜祷北辰, 梦赤日入怀,觉而有娠。正德乙亥五月之二日,而夫子生。
罗汝芳从小受到母亲的教诲,幼读《孝经》,七岁入乡学,再稍长又接触到了阳明之学,因其父常于家中与老师饶先生辩学,他往往立一旁静心而听,常常有得。及少年,在父亲创办于从姑山上的前峰书屋读书学习。十五岁,前往建昌府新城县(今江西黎川县)洵水(溪)从张璣学。张先生也是一名阳明学者,罗汝芳在从学的一年余时间里,在先生的影响下,才立志专力于阳明之学。门人曹胤儒《罗近溪师行实》说:十有五从新城洵水张先生受学。张事母孝,每教人力追古先。师读《论语》诸书有省,毅然以兴起斯道为己任。
嘉靖十五年(1536)十月,徐阶以浙江提学佥事副史视学江西。罗汝芳被徐阶录取到县庠就读。嘉靖十九年(1540),罗汝芳在南昌参加乡试,落榜之后,他逗留省城,后拜颜山农为师,罗汝芳终生事之如父。
嘉靖十九年(1540),省里举行乡试,二十六岁的罗汝芳参加了考试,但没有中举。落榜之后,他逗留在省城。一次偶然的机会路过一僧寺,看见一则急救心火的榜文。他以为是哪位医师所贴出的启事,身上正好有病,又科场失意,于是入寺求治。但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位比自己大十来岁的人正在聚众讲学。他站在人群中听了很久,心里高兴,心想这真能救我心火了,向人打听讲者是谁,得知是颜山农。罗汝芳向他诉说了自己前些年读薛瑄语录而患病,后读阳明病也未能痊愈的苦闷,颜山农以制欲非体仁开导他,指出先前他是强行克制自己心中的欲念,根本不是体仁,这种做法就是心的大病;体仁的关键在于放心,而放心又必须自信,并快遂自心,这样心中的炎火才能除掉。罗汝芳听了颜山农一席话,大梦忽醒,于是纳头便拜,尊为师。这次拜师是罗汝芳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对他后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嘉靖二十二年(1543),罗汝芳再次参加省城里的乡试,中举之后,他没有急着回家把喜讯告诉家人,而是与胡直、周洞岩等同道者在南昌的滕王阁举行讲会。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春天,罗汝芳赴京城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并顺利地通过。会试结束后,他与徐樾等人大会于北京的灵济宫。大会灵济宫后,罗汝芳却不参加殿试,而陪同颜山农乘船到泰州安顺场的心师祠。他们在那里聚会半月。罗汝芳自认学力不够,吾学未信,不可以试。不就廷试。此后长达十年,他或四处寻师访友,或在从姑山上讲学授业。
嘉靖二十五年(1546),他去了邻县宜黄讲学。第二年,罗汝芳前往吉安府,先去拜见自己的老师颜山农。接着,他又往吉水拜访罗洪先。尔后,他又往安福拜见邹守益与刘邦采两位前辈。罗汝芳的走访也不局限于江西本省内,他也走出江西,拜会更多的王门学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罗汝芳到达扬州,约龙溪王公、绪山钱公大会于留都天坛道观。这年秋天,罗汝芳又到吉安府,大会吉安府九县的同道。次年春,罗汝芳应乐安董蓉山的邀请去了乐安,顺路又去了宜黄。
嘉靖三十一年(1552),江西抚台夏梦山莅临建昌府,视察建昌府公事之余,他登上从姑山。在山中遇一僧人,夏抚台问僧人:谁尝处此?僧人回答说是罗汝芳,夏抚台立即派人请罗汝芳来寺中相见。罗汝芳野服萧然,完全一个乡野山人的装束。夏抚台问罗汝芳:盛养壮年,安得遽为此也?于是命有司给他准备路费,敦促他北上京城参加科考。次年,罗汝芳北上京城赴试。罗汝芳一考即中得三甲第六十六名。此后,罗汝芳留在京城参加了徐阶主持的灵济宫会,与聂双江、欧阳南野等名流及同年顾桂岩、李近麓等讲学两个月。
同年,罗汝芳任太湖(安徽安庆)知县,三年后擢升为山东刑部主事。嘉靖四十一年1562,出任宁国(安徽宣城)府知府。隆庆六年(1572),任东昌(山东聊城)太守,三个月后迁云南副使,后又封左参政。万历五年1577,罗汝芳因事进京,事毕,应邀至城外广慧寺讲学,张居正示意言官周良寅劾其事毕不行,潜住京师摇撼朝廷,夹乱名实遂勒令致仕。因而他愤而辞官。随后,与门人弟子在家乡及江浙、闽粤、苏皖一带积极开展讲学活动,传播自己的学说。十年间,所到之处听者如云,时人有龙溪(王畿)笔胜舌,近溪舌胜笔的说法。李贽(号卓吾)曾称他七十余年间,东西南北无虚地,雪夜花朝无虚日,贤愚老幼,贫病富贵无虚人。
万历十六年1588)九月初二,罗汝芳在从姑山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他的弟子私谥明德,称明德先生。罗汝芳一生学识渊博,著述丰富,其说放诞自如,敢为高论,其著作有数十卷传世,如《近溪子明道录》《盱坛直诠》《罗近溪先生全集》等。 2007年,凤凰出版社出版了由方祖猷、梁一群、(韩)李庆龙、潘起造、罗伽禄等整理编校的《罗汝芳集》,该集为目前收集罗汝芳著述最多的文集。
三、罗汝芳的思想
罗汝芳一生著述宏富,阐述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涉及多方面,如哲学、教育、政治等。
(一)哲学思想
罗汝芳的哲学思想突出表现在求仁赤子之心,不学不虑孝弟慈三个方面。罗汝芳不仅做学理上的探讨,更注重这些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把抽象理论通俗化,普及于民间,推广于百姓日常生活中。
1.仁的探讨
罗汝芳一生关注仁,钻研仁,宣讲仁。他认为,生生而无已曰仁,由此成人成家成天下,成万物一体。但他与以往的儒家学者不一样,他少做理论上的穷究,更重实践上的探讨与实际生活的践行,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求仁,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求仁归仁,即恕与孝弟慈。
仁是中国古代学者普遍关心的一个命题。罗汝芳认为孔孟宗旨在于求仁,觉得应回到孔孟仁之相关主张上。他在孔子提出的仁者人也的基础上,他提出生生而无尽曰仁的主张。他说:
孔子曰:仁者人也。夫仁,天地之生德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而无尽曰仁,而人则天地之心也。夫天地亦大矣。然天地之大,大于生;而大德之生,生于心。生生之心,心于人也。故知人所以为人,则知人之所以为天;知人之所为天,则知人之所以为大矣。
罗汝芳不仅以生生而无尽曰仁来解释仁者人也,也用它来解释仁人心也。强调心在人身的重要性,心是身之主宰,视听言动都是人身在实践中的运用。但视听言动等身体之发出的动作形态根源于心,而非身。心即是仁,仁即是心,仁就是人,仁与人相融为一体,所以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天地之心也。当然,罗汝芳所指的人不仅仅是个我的人,也是大我的人。
罗汝芳认为,孔子说的仁者人也,亲亲之为大焉和孟子所说的人性皆善,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一样,抓住了《中庸》《大学》的核心,而在实践中则是孝弟,也就是尧舜之道,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弟,即做到以亲亲为大,坚持亲亲长长幼幼,仁则离我们不远。仁即人,人上求仁,即心中安仁,尽天下而为一人,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为大就是亲其亲,不仅仅是亲自己的亲,还要亲天下人的亲,由己及人,其亲才为大。照此管理天下就如运之于掌。
如何来做到亲亲之为大呢?罗汝芳认为应做到恕,即宽以待人,要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施诸己而不愿,勿施之于人,则终身行使之,如此而恕,则未有不可通之家国天下,这样就能成其仁于国家天下。
罗汝芳还从官之慈与官之廉来看待恕字,廉即是不取于民,慈则不虐乎民,只有做到慈、廉,并由自身推及到他人,做官才能慈与廉,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罗汝芳还认为求仁先要识仁,识仁之后,才能归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认为识仁是识人皆有的赤子之心,识人的良知良能。归仁其实是人要归之于良知良能,找回那一颗赤子之心。归仁是归于天下大众本心,而不是皆归于吾仁,仁是心的本体,天下之人都浑在天地造化,一团虚明活泼之中。孔子亦言克己复礼,才能天下归仁,不能复则不能归仁。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所以人先要能复,则天下各各归仁,己立人立,己达人达,人人有所归。
2.赤子之心,不学不虑
仁人心也,此心即赤子之心,语出于《孟子》。探究其内涵,则是赤子之心,不学不虑,浑然天理。罗汝芳的赤子之心,不学不虑思想源头是《孟子》,但又从《大学》《中庸》等中汲取了有益成分。同时,罗汝芳又注重合理继承和发展朱熹、王艮、颜山农等一批思想家的学说。
在罗汝芳看来,赤子之心,纯然而无杂,浑然而无为,形质虽有天人之分,本体守无彼此之异。故生人之初,如赤子时,与天甚是相近。然而天下之人,谁人无心?谁人之心不是赤子原日的心,本来人与天为一体,同为天理。但是人心随着客观现实变化而变化,人的欲望也随着客观现实而变化。如果人的欲望没有随之变化太大,则天不能不变而为人,经不起欲望的牵引,则人不能不化而为物,更可怕的是沉迷于欲望之中而不能自拔,看不清其他,那么物不能不终而为鬼魅妖孽。后因耳目口体之欲,随年而长,随地而增,一段性情,初焉偏向自私,已与父母兄弟相违,及少及壮,则天翻地覆,不近人情者,十人而九矣。事实上,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变化,不免偏向自私与父母兄弟不同心,甚至不近人情。这样,原始状态下的赤子之心就不复存在了,甚至可能堕落成了物类妖孽人中禽兽等。但人的赤子之心并没完全丧失。因为当别人说我是好人,我则喜乐;当别人说我是禽兽,我则哀怒。如果有闻说对自己评定判断有喜怒哀乐的变化,则说明其人赤子之心没有完全泯灭。在这种喜怒哀乐的感情与外物相遇相通时,只要当下反求,就会发现天体依旧还在,赤子之心依旧还存。罗汝芳认为,达到这一境界的方法,即收拾一片真正精神,拣择一条直截路径,安顿一处宽舒地步,共好朋友涵泳优游。如此,一旦到此境界,则吾心便能廓然太公且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且物来顺应。这样一来,本来赤子之心完养,则生下带来至宝(赤子之心),猛省勇往,克去私欲,不甘堕落,还我赤子之心,从而拯救自己。
3.孝悌慈
罗汝芳求仁,讲赤子之心,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的落脚点则是孝悌慈。孝悌是仁之实,是百姓日用,孝悌慈始于家,通过化民成俗,而推行于天下,由此天下则可以长治久安。
罗汝芳认为仁义是个虚名,而孝弟乃是其名之实。他把六经的嘉言善行归纳起来,得到的结论是孝悌。孝亲之理,亲亲之情,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学不虑、良知良能。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应守孝悌之道,即上孝亲,内敬兄,并推及全社会,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地。
罗汝芳认为,仁义是替孝弟安个名而已,进而特别强调孝悌慈,孝悌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因而,学者们对此给予较高评价,如:周汝登说先生学以孔孟为宗,以孝弟慈为实。孟化鲤说《罗近溪集》大要以孔门求仁为宗旨,以联属天地万物为体段,以不学不虑赤子之心为根源,以孝弟慈为日用。
罗汝芳不仅从理论上对孝悌慈做探讨,更重要的是罗汝芳注重孝悌慈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孩提之亲亲是孝,敬兄是弟,未有学养子而嫁是慈。他认为孝悌慈是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孝就是能不逆不拂,说静便静即孝顺也。敬就是能拱手端立,一心悚听,即尊敬也。他告诫人们,人人都应孝父母,敬尊长,告诫人们一举足也不敢忘,一出言也不敢忘,一旦以至终身,做个大孝大弟之圣贤,垂名天下万世,也不亏了父母生育之恩,朝廷作养之惠,乡里劝化之功也,岂不一代盛事也哉!
(二)教育思想
罗汝芳无论是居乡还是在外为官都不忘讲学。在辞官以后,他更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了讲学之中。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之中形成了他自己的教育思想。
1.教育对象
罗汝芳的教育主要是以居馆讲学或者外出参加讲会的形式开展,传播知识与思想。他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入其门称弟子者、讲会上的论辩者、一般听众等等。罗汝芳所举行的或所参与的讲会,有的在书院,有的在寺观,有的在公堂。对于场所的选择,并不看重,只要能容得下人,就可以了。听讲的人涉及面非常的广泛,有达官贵人,有士大夫、士子学者、平民百姓、山野樵夫、僧侣,甚至犯人。
嘉靖三十二年(1553),他在北京灵济宫的集会就是如此。这次讲会名公巨儒不少,有内阁徐阶、部院头儿聂豹、欧阳德、周俨山等,还有与罗汝芳同时中进士的顾桂岩、李近麓、柳洞阳、向望山、李一吾以及先前会试同年瞿昆湖、吴泽峰、戴浑庵、贺少龙、王敬所等等。由于参加讲会的人不受身份、地位高低贵贱限制,听者就往往会络绎不绝,有时讲会与会者是数以千计。王畿在《宛陵会语》中说:嘉靖甲子春,与罗近溪聚宣之六邑之士友千余人。在宁国任上他集诸生会文讲学,将诉讼者召来听讲,让已结案判罪在押的罪囚在讲坛一侧,悉心听课。
李贽在《罗近溪先生告文》中极为钦佩地说:
至若牧童樵竖、钓老渔翁、市井少年、公门将健、行商坐贾、织妇耕夫、窃屦名儒、衣冠大盗,此但心至则受,不问所由也。况夫布衣韦带,水宿岩栖,白面书生、青衿子弟、黄冠白羽、缁衣大夫、缙绅先生、象笏朱履者哉!是以车辙所至,奔走逢迎。先生抵掌其间,坐而谈笑。人望丰采,士乐简易。解带披襟,八风时至。①
从李贽的这段话来看,罗汝芳的教育对象多为平民百姓。他是在积极推进教育平民化,这是罗汝芳不与人同的地方,是他的可贵之处,也是教育进步和时代进步的表现。
2.教育目的
罗汝芳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人修身养性,然后明明德于天下,人人明明德,天下道德一而风俗同,天下为之大治。明德就是良知良能。天地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是高于一切动物的动物,则应明明德。罗汝芳一再强调人为贵,贵在明明德。
学习让人觉悟,觉悟让人灵知,灵知让人知是非得失,知则能致,这是成就圣贤的关键之路。国家办学也正是教民以觉,然后,明德亲民孝弟忠信。他说:明德犹烛也,明明德于天下,犹烛燃而举室皆明也。烛不足以明一室,烛非其烛矣;明明德而不能明天下,德非其德矣。要明明德于下就得大力推行教育,教化天下百姓,从而教化成俗。教化成俗当从学校开始,在他看来,馆为教设也。所以慎于养蒙淑子弟,而风俗贤才所由出者矣。
3.教育内容
罗汝芳讲学内容多被他的弟子整理而成讲学语录,并编辑成册,刊印发行。如《明道录》《一贯编》《近溪语要》《会语续录》等。从他讲学的内容看,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求仁赤子之心孝弟慈,阐释圣谕六言等。求仁赤子之心孝弟慈,在此不赘言。
圣谕六言,即明太祖朱元璋所言: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他在各地任职时,立乡约,饬讲规,敷演《圣谕六言》,倦倦勉勉人以孝弟为先。圣谕是罗汝芳治理地方的重要法宝之一,教化百姓,以之作为做事做人的行为准则。他还根据圣谕精神编写了《朂百姓二十条》,劝导百姓:要孝亲,多积善,莫分异,要齐家,要守成,莫赌博,莫争讼,阜输赋,莫负租,要睦邻,莫恃强,莫害人,莫服毒,莫偷窃,莫奸淫,莫溺女,莫杀牛,莫偷牛,勤生理,莫怠惰。
4.教育方法
在教育方法上,罗汝芳主要的方法有宣讲式和互动讨论式。
宣讲式。主要是由一人将要讲述的内容作一陈述,在讲述乡约训语时多使用此法。如罗汝芳在宁国府作《宁国府乡约训语》时,对圣谕逐条宣讲。如:孝顺父母,尊敬长上。他说:
臣罗汝芳演曰:人生世间,谁不由于父母,亦谁不晓得孝顺父母。孟子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是说人初生之时,百事不知,而个个会争着父母抱养
互动讨论式。罗汝芳在讲学时,先由学生提问,然后,由他回答学生的问题。其言语有详有略,气氛和谐,互动性强。其间还会穿插一些唱歌或者吟诗。这些穿插的唱歌吟诗,主要是调节气氛或者休息。他在宁国府任知府的时候,对乡约训语演讲程序作出规定。在演讲中有讲,有唱,有击鼓,还配合了揖、拜等动作,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同时又井然有序,且庄重,让人敬重。
此外,演讲者在讲述这些内容时又是用白话讲,用日常中能见的事与物做比喻,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听懂、记住。如罗汝芳将人不知孝顺是逆了天地、绝了根本比作树绝了根本。
5.学习方法
罗汝芳对于学习方法也是一再强调,学习要得法才能进步快,不然必事倍功半。他认为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多思。罗汝芳认为思与学是紧密相连的事情,通过学习又让人更善于思考,两者相辅相成。非思则学无以成始,非学则思无以成终,故思、学俱工夫要紧,而学则又所以善其思者也。学之功而入微者,即所谓思;思之精而不易者,即所谓学。故非思则学无以成始,而非学则思无以成终也。
发愤。在罗汝芳看来,读书不仅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多思,还要像孔子那样发愤学习。他发出了孔子至老,犹思发愤,而少壮刚强反悠悠,此又不能充类之甚者矣的感叹。他发现一些学子,只为了科举考试而发愤读书,而真正为了学问,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而发愤读书的不多;岁月又不饶人,而当下的刚强少壮们却还是悠闲自在得很,没有发愤读书。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罗汝芳直到临终之时还不忘告诫自己的孙儿与弟子要发愤学习。他在去世前三天,对那些侍于病榻之前的孙儿和弟子们说:
此学玄妙入微,不是说了就罢,须要发一个不惜身命,心无一毫为世事念,时日不放,后来方有成就。
予自四十年来,此道吃紧关心,夜分方合眼,旋复惺惺,耳听鸡喔,未知何日得安枕席。
予初学道时,每清昼长夜,只挥泪自苦。此等境界,予固难与人言,人亦莫之能知也。
予初学道,家贫难禁,然坚持所志,即死亡饥寒,殊不动心。
行将离世之人说的话,是他最想说的话、最真实的话,更是他认为最重要的话、最想留给后人的话。罗汝芳正是这样,他总结了自己一生从学的经历,得到的结论就是应发愤学习,只有不惜性命地发愤学习,才能有成就。他希望他的儿孙能理解求学之苦而发愤学习。
时习。对待学习,罗汝芳强调时习。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时常温习与复习,才能学有所得。他说:
孔子一生,只受用一个时字,故其立教始初,即要人时习。盖学必贵习,习必贵时,如时动时静、时语时默之类,谓曰时习,却似习乎时也。此时字习得停当,则其功用便是时措而皆宜,其根源便是溥博而时出,久久便可仕止久速,而圣之时也已。
罗汝芳不止一次讲过上述类似的话,如他也曾对弟子郑时彰说:
学而时习之学,固在习,习尤贵时,如时动时静,时语时默之类,谓曰时习,却似习乎时也。
上面两段话内容很相似,但在不同的场合说出,这也足以说明罗汝芳对于学习之时习非常看重。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时习,才能学习有得。
作疑。作疑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问才能进步。他引用陈白沙大道本无阶级,而以疑为阶级,故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的话回答了弟子的提问,要求他们要善于作疑。这样则工夫不患其无进。罗汝芳认为若当慊意处,能求进步,方始是疑,重要的是应在无中生有,发现问题。作疑如弈棋,当新手下棋,没下几步就获胜了,而不去怀疑自己的棋艺,不去学习,不能掌握其中藏有无限神机妙算,则不能进步,反之,则大进。
悟。罗汝芳认为学习还要悟。他说:
学道不悟,如适燕京,不知途径,东走西奔,终无至日;悟而不用功,又如说梦中物,口可得而言之,终不可得而有也。
悟有两种,一种从有入无,一种是从无入有。由于途径不同,则结果亦不同,应慎重选择,以求进取。他说:
悟却有不同:有从有而入于无者,则渐向虚玄,其妙用愈深,则去人事日远,甚至终身不肯回头,自谓受用无穷也;有从无入于有者,则渐次浑融,其操持愈久,则其天机愈显,所谓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也。此个关头,圣狂由分,汝当早鉴而择之。
6.选好老师
罗汝芳重视老师问题,他认为老师应是善之至立人之极知之至,要办好教育就得选好老师。他曾说:
故师位者,善之至,立人之极者也。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敬学敬师,而明德通天下矣。故学大人者,必立师位,立师位者,必先知止,知止者,即下文格物之本末,而知先立乎本为天下之至善,故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罗汝芳不仅强调老师的重要,对老师也提出了严格要求,认为老师的标准应是以学为师,因为人之为学,虽同求诸心,而此心之体,有见其全者,有见其偏者。若举其全,则家、国、天下浑然无外,不能为法天下,可传后世,而足以言学哉?以是为学,固即所以学为师矣。同时要求尊师敬师。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地尊师敬师,他对待自己老师颜山农是侍之若父,视之如圣。而他的弟子如杨起元等人对他也颇为尊敬。
(三)政治思想
罗汝芳在为官之时。他将自己的政治思想运用于实践中,又在实践中丰富、提升自己的思想,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政治思想。
1.民为贵
罗汝芳强调人为贵民为贵。在他看来,三代以前,帝王之治、圣贤之学都是遵循天地之性,民为贵的原则,人人知天命而敬畏天命,不敢怠忽,也不敢伤残生命;让人人率其性,然后为孝为悌为慈,从而一人孝悌慈,则一家孝悌慈,一家孝悌慈,则天下孝悌慈;并且尊重生命,爱惜生命,以人为贵,以民为贵,所以三代以前天下太平。今天要使天下太平就应求得人心和平,要求得人心的平和,就应以人为贵。
2.以学为政
在罗汝芳看来,为政者在实际行动中应以学为政,才能真正体现民为贵。以学为政,先必须以德为政,因为善政所以不如善教之得民,政刑所以不如德礼之有耻且格也。应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做一个真正的好人,做一个真正的好官。在家做好人就是孝亲敬长自早至晚一刻也不放弃。做好官就是带领百姓孝亲敬长从早到晚一时一刻也不放弃。如果人人都能在家做好人,在仕途上做好官,则天下太平。他说:若今我明圣谕,首先以孝弟慈和为治,而先儒阳明诸老,又拳拳以良知良能为教,则诸生视前人,已是万幸,正好趁此发愤,做个真正好人,做个真正好官。罗汝芳所言为政以德,其落脚点还在于他的孝弟慈思想。为政以德则是要兴孝兴弟。要求百姓事事要学好,件件要做成,做一个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人。
罗汝芳在任官之地总是不急于催征赋役,不大兴土木,而是开展讲学活动,开启民智。做好关乎百姓生活、生产的基础工作,如建学校办教育,兴修水利,打击犯罪,抗击侵扰,维护安宁,使得百姓各安生理。对于民间矛盾的化解并不是大堂审理,枷锁伺候,而是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唤醒人性与亲情,从而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些也就是为政以学的具体实践。
3.发展生产
罗汝芳重民生,要求正确处理民生之本的食与利。他认为必专利以厚天下之生,而操权以制天下之用,强调利为厚天下所谋,权为制天下而用,食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应使天下之食充裕起来;利则是人们所追逐的,也应使天下之利丰厚起来,生厚用足,财裕不争,则天下安定。
圣明的君主为了百姓不受冻挨饿,并不仅仅是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还要开其食货之源。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工业,令士农工商各勤其业,辨土地经艺植,因水旱而铸金,使四民各勤其业,而远近咸资其利,并加强其管理,在保护百姓利益的前提下,利而利之,足而通之,使民有余粮,国有余财。如何才能做到?他认为,要清理屯田,抓好水利建设,分地于能耕之人,立平籴之法,保护农民利益。
4.加强钱币管理
钱币流通直接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钱币管理,提高钱币流通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对于钱币管理,一是在铸钱环节要禁止私铸;二是在钱币制作等方面效仿唐朝开元之制,制定统一标准;三是在云南等地由于历史使然,仍应钱贝兼使,以方便流通。民间交易中也推行使用铜钱,整顿钱币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严厉打击违法钱币流通,以求一时而可福万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