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肖高华*的《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讲述了:曾国藩兼有中国传统文化化身和中国近代文化主要代表的双重身份。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笃信程朱的理学思想、兼容并蓄的百家思想、务实求朴的经世致用思想、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思想、自强求富的近代科技思想等诸多方面。曾国藩文化思想以义理为体、经世为用内圣修身为体、外王经世为用宋学为体、汉学为用儒学为体、百家为用中国传统文化为体、西方近代文化为用,具有维新性与守成性的双重特点。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车轮,而曾国藩文化思想在洋务运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曾国藩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进程。当然,由于曾国藩的文化思想具有很大的守成性,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是有限度的。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重任*终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身上,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渊源及其演变
第一节 曾国藩文化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 清末社会危机与文化危机
二 程朱理学道统的重建
三 西学东渐下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
第二节 曾国藩对理学经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的萌芽
二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的形成
三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节 曾国藩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吸收
第四节 曾国藩对近代湖湘学派中经世致用思想的弘扬
一 近代湖湘学风中经世致用思想的再度兴起
二 近代湖湘学风中经世致用思想对曾国藩的影响
第五节 曾国藩对晚清经世派变古师夷思想的发扬
一 变古师夷思想的提出
二 曾国藩师夷智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曾国藩笃信程朱的理学思想
一 曾国藩的性命并重、尽性知命观
二 曾国藩的格物穷理观
三 曾国藩的立诚敬恕观
第二节 曾国藩兼容并蓄的百家思想
一 曾国藩的汉宋兼容观
二 曾国藩的取道佛法观
第三节 曾国藩务实求朴的经世致用思想
一 曾国藩经济在义理中的思想
二 曾国藩的以礼经世思想
三 曾国藩经史并蓄的经世思想
第四节 曾国藩中体西用洋务教育思想
一 曾国藩的中学为体教育思想
二 曾国藩的西学为用教育思想
第五节 曾国藩自强求富的近代科技思想
一 曾国藩自强求富科技思想的形成
二 曾国藩自强求富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 曾国藩自强求富科技思想的意义
第三章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义理为体、经世为用
第二节 内圣修身为体、外王经世为用
第三节 宋学为体、汉学为用
第四节 儒学为体、百家为用
第五节 中国传统文化为体、西方近代文化为用
第四章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第一节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一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化思潮开始萌芽
二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端提供了条件
三 早期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第二节 曾国藩文化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洋务运动的兴起
二 曾国藩文化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第一节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政治近代化
一 曾国藩的公心胜私欲为官思想
二 曾国藩任人唯才的管理思想
三 曾国藩重典救时的法治思想
四 曾国藩的制夷与和戎外交思想
五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关系
第二节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经济近代化
一 曾国藩传统经济文化思想
二 曾国藩近代经济文化思想
三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关系
第三节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军事近代化
一 曾国藩传统军事文化思想
二 曾国藩近代军事文化思想
三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关系
第四节 曾国藩的文化思想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一 曾国藩传统教育文化思想
二 曾国藩读书非官的教育文化思想
三 曾国藩师夷智的近代教育文化思想
四 曾国藩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五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教育化的关系
第六章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
一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历史局限
第二节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的历史影响
二 曾国藩商战思想的历史影响
三 曾国藩外交思想的历史影响
四 曾国藩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影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