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翰墨絮语》一书分为七部分,翰墨絮语、墨池困惑、墨斋艺谈、墨斋笔记数则、求索、翰墨心语、作品十幅。这七部分章节的文章从自己的感悟出发,娓娓道来关于书法带给自己的人生感悟。用墨琐谈、生熟说、厨师与美味、颤笔、书法的势等文章使读者看到了书法带给我们关于人生的智慧。
|
內容簡介: |
《翰墨絮语》一书从作者那么多年来对书法学习的体会出发,用诙谐的语言来讲书法的心得。给想学习书法的人以借鉴。比如,怎样学书法、执笔的事儿、用墨用纸的事儿、熟能生巧的事儿等。而这些老生常谈的事儿,又确实是很重要的事儿。作者对此曾有反复认识、反复调整的历程,因此,想梳理成文,留下来以自示,也提供给有缘同道者参考。
|
關於作者: |
荆信生,1936年生,天津人。从教40余年,现为中国老年书画学会会员和天津市书协会员。受家庭影响,从小喜爱书法,曾将柳体、颜体作为每日临摹的课程,形成的爱好伴随一生,追求一生。退休后,以行书、草书为主,后又学习魏碑和隶书。个人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及市内的书法大赛,均获得过不同奖项。2013年出版《感悟书法》一书,2014年又出版《信生书画文集》一书。
|
目錄:
|
翰墨絮语 009
勤奋牵手学书法 010
临帖 013
执笔的事儿 018
用墨琐谈 022
生熟说 026
墨 池 困 惑 029
浅谈审美 030
谈谈书法评价 035
书赛闲话 039
悟 043
浅谈书法的俗与雅 047
墨斋艺谈 051
肖像速写 052
鲁班的巧 056
厨师与美味 060
从书法老师的一次点评说起 064
细节 067
镜子的妙用 070
小羊拱奶的故事 075
一样米面,全在鬼变 078
路 081
起笔 084
墨斋笔记数则 087
挑错字 088
气 090
条幅 093
颤笔 097
求 索 101
书法的势 102
行草书从临帖到创作的过渡 114
汉字结构的外形轮廓 124
《集王圣教序》结字的几种方法 127
结体求索(《张迁碑》问读之一) 135
笔法笔势求索(《张迁碑》问读之二) 144
翰墨心语 151
诗词 152
书法票友 158
寿从笔端来 162
|
內容試閱:
|
执笔是高执笔好,还是低执笔好呢?笔管有五六寸长,握哪个地方合适,这也是个事儿。古人讲:真一、行二、草三,即写楷书离笔头一寸,行书离笔头二寸,草书离笔头三寸。这个论述给我们的第一信息应该是低握稳、高握活。古人说得这么果断,我们听不听?近现代草书大家林散之就不照办。他写草书是三指低握,充分发挥腕力。猜想他一定还有姿势和全身动作的调整。看来这个事儿也要根据个人情况,随情调整,不能用固定思维模式把人框起来。
有人问启功先生握笔高低的事儿,他回答的意思是:如悬腕写字,用笔在空中画个圈儿,圈内的字,你是自由的,想写大一些,握笔再高一点儿。他是在告诉我们学用要活。
古人关于执笔法的最精髓的论述,当推苏轼在《论书》中所提出的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之说。执笔法有很多种,指实掌虚、适合书写是根本原则。
启功先生在回答他人关于执笔问题时,也是强调这个根本,他说:你觉得怎样拿舒服就怎样拿。话虽平常,内中机智却耐人推敲。
人的性格、习惯、生理条件及其对笔法理解的不同,导致了执笔的操作不可能千篇一律。学书者初始可以通用科学的执笔方法,随着时间的延长和在实践中的磨合,可以有适合自己的执笔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