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NT$
296.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NT$
230.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NT$
281.0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NT$
203.0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NT$
250.0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对山集》今存多种版本。本书以收罗最富且经多位名家慎加选校的万历本作为底本,集嘉靖以来的六种版本,加以校勘、整理;并辑得万历本所佚之文57篇、诗253首,为目前搜罗康海诗文最多的版本(共有文405篇、诗1419首)。本书虽为校点本,但为方便读者了解、研究康海之交游及思想变化等状况,校点者不惜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对集中诗文撰作时间及其有关人物、背景,尽可能做力所能及的考证和注释这是不同于它种校点本之处。
|
關於作者: |
康海,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弘治十五年的状元,是明代文学革新运动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同为开创时的领导人。《对山集》是他的诗文集。
金宁芬,笔名凝雰、张卉等,女,义乌廿三里人。1933年7月生于南京。1948年冬回义乌就读于义乌中学,1949年5月初中毕业。后进南京 二中高中部,1950~1956年先后在南京华东革命大学、江苏省城建局等单位任干事、秘书等职。l956年考入北京俄语学院继续学习,1957年转南京大学中文系,1962年毕业。1962~1978年,在北京女十二中任语文教师。1978年春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现为研究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老教授协会全员。已于1993 年退休。
|
目錄:
|
上 册
前 言/Ⅰ
凡 例/Ⅰ
对山集
卷一
制策一篇/3
廷对策/3
卷二
赋七篇/9
梦游太白山赋/9
叹潦水赋/11
悯志赋/11
观涨水赋/12
别知赋/12
后别知赋/13
止酒赋/13
卷三
古诗十二篇/15
迎神湫歌二首/15
祈雨歌二首/15
秦侍御鹦鹉图/15
悔过诗/16
贻凤麓子/16
送阎公甫/17
赠杨秉衡/18
太白操/19
当歌绝弦/19
握手歌/19
杂调十五篇/20
能官行/20
夹河战/20
宁郭尉/20
雁门太守行/20
古倚歌/21
雉鸣曲/21
送杨用之还武功/21
泾野子与余居既数日,陟降原隰,临眺川陆,二美具集,百情
咸畅。辛丑之夜,宴归学宫,风雨忽作。因秉烛相对,慨然
兴怀,击筑长歌。悲婉激壮之声,古之志士未之能或先也。
因倚而和之如此,固已愧泾野子之所陈矣/21
与吕子发浒西/22
同仲木往浒西别业/22
相逢行/22
叹息歌/22
杨白花/22
古别离/23
古边城曲/23
卷四
五言古诗五十七首/24
观史/24
三年/24
投壶联句/24
十月十一日病中示妇/25
病已二日又作,皆视旧作增剧,醒后再成/25
赠万斛/25
谒绿野书院/26
长宁留别饯送亲友/26
咸阳谷济元家宴集/26
华州书怀/26
华州对少华山/26
华州宁山寺作/27
潼关早发/27
峡石逢正夫武选/28
马三丈于怀庆宴予/28
刘安阳克绍昼锦堂宴集同敬夫翰长联句/28
邺城同诸公于赵王府宴/29
朝退避雨沈澄甫逆旅就酌/29
梦故乡亲友/29
即事/29
楼上曲/29
同段德光夜酌/30
杂兴二首/30
观渔梁/30
辛未元日/30
观刈麦/30
穷居/31
怀吕仲木、胡孝思两君子/31
离诗二首答东冈先生/31
闻王敬夫消息/32
有所思/32
暮春与张朝聘雨中夜坐/32
归自长宁道中怀子衡/32
在浒西别业闻吕子仲木见访/33
同仲木谒后稷祠/33
同仲木谒横渠先生祠/33
二月二十八日同吕子过武水联句/33
雨中独坐三首/34
扶风道中/34
新寨佛堂柬杨子/34
过马援庙/34
扶风咏怀古迹/35
步出城西门/35
苦寒行/35
至终南/35
望神林寺/36
西严村/36
风/36
泛舟至终南/36
东原瞻眺/37
同诸君于良璧园亭集答时济/37
壬辰元日/37
十月一日书怀/37
卷五
五言古诗五十二首/38
同承裕、升之过浒西别业/38
元日同诸弟宴东序/38
朱升之祖德诗/38
四月七日雨中同文浮山坐酌/39
子卿泣别图/39
赠用昭/39
近山尚书庄上/40
哀王朝列/40
哀王中宪/40
悲哉行/41
短歌行/41
思歌行/41
易歌行/41
寄伯循/42
示昭胤/42
有感/42
读史二首/43
寄温民怀/43
用昭东归华山率尔有怀二首/44
首山行/44
赠彭尚书济物北上三十韵/44
咏怀/45
德充弟至/45
清溪老人歌/46
长宁望先茔作示诸弟/46
得弟德充书/47
往盩厔访王子明叔/47
燕明叔沜东亭子/47
盩厔喜太微至/47
马融洞/48
石上小酌/48
浒西喜明叔、孟独二君子过访/48
漆川西沜别张子太微/48
发车/48
下经台书土地祠柱/48
于土地祠回磴望太微峰/49
上善池碑阴走笔/49
寄题高德章微斋/49
同杨宗文、张用昭南斋小酌/49
游观田园/50
于高陵寿明叔初度/50
长安卧病/50
病起/50
晴/51
答仲木/51
送承裕/51
十四夜见月/51
初雪有怀/52
赠石泉中尉/52
送袁解夫还盩厔/52
卷六
五言古诗七十五首/53
与仲木夜坐二首/53
世爵堂燕仲木/54
同仲木园林瞻眺二首/54
汤泉道中二首/54
谒横渠先生祠/55
雨中怀仲木/55
杨子宝穑堂/56
有怀于鹏/56
张甥之榘自华西来省予,与之开尊夜坐,辞以辟酒数月。之榘
少年,英妙励志若此,诚已罕矣。因赋诗赠焉/56
答都人/56
送罗山人/57
咏怀二首/57
同马公顺渡渭/57
从象峰北崦下望普缘/57
浒西同明叔小酌二首/57
送滦江中丞西勘/58
戏呈明叔/59
喜姜君锡往过/59
予治生乏理,遘岁弗调,积雨滂溢,墙栅毕陨,曦光不临,泞淖
如故,板杵未谢,倾圮应手。虽时泽使然,而览事增情,怀抱
弥恶,间有微吟,旨不称律,当楮长息。而乙巳夜与儿栗静居,
叹子长之博游,伤仲宣之遐眺,复占一章,录付存壁,爰释我
忧,匪真省玩/59
宝穑堂二首/60
与骆生谈玄/60
宽用昭。用昭丧内,予与同戚,赋此宽之/60
同用昭自华州南郭往西溪61
夜发/61
洪川柳浦斜眺/61
将往彭麓,德充携酒饯之浒/西61
示王刘二君/61
彭麓夜酌/62
观禾/62
中夜二首/62
悼张之榘三首/63
宿渭源里/64
郭庙答饯送诸公/64
灵宝县北渡解州,酬饯送诸君子/65
行至曲里见杏花/65
登山/65
于条山绝顶下解瞷梁/66
解梁书院四首/66
赠寒泉中尉/67
赠滦江公十首/67
秋夜宴符园十四首有序/69
卷七
五言古诗五十三首/72
饮酒二首/72
东原晚归/72
罨翠楼听歌/72
答德充/73
临潼逢孟举人/73
长安病疡答郭侍御/73
白石楼/73
送吕幼通入京师/74
饮酒/75
整藉/75
正月二日谒唐山茔/75
谒长宁先茔和德充/75
植树/76
望拜扫者效宣城/76
同诸公过浒西/76
九日浒西集/76
浒西赠别明叔三首/77
步过浒西与诸弟宴/77
浒西游览/77
与孟独、承之饮世爵堂/78
再宴世爵堂/78
沜东眺望/78
登罨翠楼眺望川原/79
经漆村览有邰古迹/79
渭河泛舟/79
宴彭麓山房/79
同蒙溪眺仙游潭/79
丁亥春与王、孟、桑三君子同德充宴集/80
赠唐明府二首/80
雷雨/80
五月二十二日栗死逾旬,僮子以其所为诗三卷及杂集回文稿呈
览,悲悼之余,令之缮写成帙,用寄沜陂先生为栗较定,将
图入梓,漫成二诗以写予怀/81
十月十日/81
寄胡承之/81
行年/82
寄太微/82
示孙逸人/82
再浴郿塘/82
和六甥石室纳凉二首/83
石室漫兴示六甥/83
岩坂小酌/83
赠罗员外/84
赠任主事少海/84
尹之先画竹/84
长安别熊侍御子修/85
送尹员外之先/85
梦中麓子/85
闻泾野先生转祭酒/86
卷八
七言古诗四十四首/87
丈夫行赠谷济元兄令巴蜀/87
送孙镗镗狂生也,熏沐谒予,因以箴谕/87
相思行/87
送马天瑞还京/88
元夜见晋歌者辛宝、贾谧、贾腾/88
秋风词/89
赠王显之/89
寄刘朝宗氏/90
邯郸美人歌/90
秋雨吟/90
送刘伯序/91
送吴慎之令铜梁/91
寄张士元/91
王仁瑞梅花诗/92
喜王郎再过/92
从军行/92
骢马行/93
秋雨叹四首/93
寄滕子冲/93
李节妇歌/94
聂孝妇歌/95
云将军画水歌/96
丹庐篇三首/96
十九日即事/97
十六日闻张甥之榘讣/97
四月三十日雨示德充/98
有所思/98
西溪醉歌/98
东山图/98
听韩景文弹琵琶/99
蜀山峨峨/99
伤轵/100
瑞州太守行/100
送席给事彖判夷陵/101
席侍御过予,言乃兄方伯公少时梦涪江涨落得碑刻曰三仲联芳。
未几方伯公登第,又二年季弟给事君与侍御君相继亦第。位既
显颀,名复芳烈。梦之足征有若是者!因群公之赋倚而赋之/101
青门歌/102
世爵堂宴欹湖子/102
忆昔行/102
玉女泉/102
卷九
七言古诗四十五首/103
将饯明叔值公垂至不果先寄明叔/103
华山篇/103
岐东宅听歌/104
疆场春/104
题王秀才牡丹图/104
夜宴孝夫宅/105
南溪泉池歌/105
阎家渡同吕、王二君作/105
南墅草堂/106
陌底/106
王总制维纲凯还歌/106
春莫叹/107
答太微浒西行/107
沜东艺圃/107
九月十九日步过浒西/107
古人慎恒节行/108
答赵翁/108
雨晴/108
费时懋竹屏歌/108
送尹员外还蜀/109
效赋长安美人歌/109
短歌行/109
送符上玉/109
别客/109
晚行灞水/110
华阴逢朱孔明、刘世常二子还武功/110
顺德别表弟拱辰/110
真定王中丞院中有感/110
拟短歌行/110
催荷诗/110
燕歌行/111
朱门/111
符上玉携酒过浒西/111
闻故人杨用之有书付乡县亲友责望贱子,因成小诗自见/111
杂诗/111
与仲木陟武水登东原入韩店道中/111
新寨佛堂奉谢饯送诸公/112
扶风西原逢张丞邦彦、冯秀才显庸携酒相迟因与痛饮树下/112
听歌/112
周公庙古楸行/113
出周公庙观望终南山/113
别汤逸人/113
梦游天柱峰歌/114
华州赠王二/114
观舆菜/114
卷十
五言律诗八十四首/115
盩厔县白龙庙明叔宴集二首/115
即事/115
送刘天泽官荆门/115
八月初十日仲修见过/116
酿酒/116
答明叔、孟独二子之赠/116
怀太微/116
雨中怀德充/116
西原眺望/117
渭南道中/117
病中喜德一、德清两弟来问/117
答伯循/117
有怀金可卿/118
喜仲默至/118
岁暮/118
怀明叔/118
六月十六日医士汤贡之来访,持粹夫二月十六日书,问讯委曲,
末云关中诸友犹得时会,此中知己甚少,茕茕独处,怀抱可想
也。感而赋此以寄王大敬夫/119
彭麓山房和白坡提学与诸公见过之作/119
中秋喜明叔见过/119
八月十三日得北山杨宗文书至,言于此月十一日生子志喜/120
再次客夜一首,柬明叔/120
寄明叔/120
夜坐三首/120
有所思/121
览镜/121
寄北山/121
耳聋次杜工部韵/121
后稷庙/121
绿野书院/122
闲行/122
闺思/122
邀客/122
对菊/122
九月六日/123
行酌/123
客至/123
吹笛/123
清秋二首/123
漫成二首/124
对客二首/124
对月/124
九日/125
得渼陂子书/125
次张闇夫见过之作/125
同胡世威坐话/125
自丁多雨,累月不至浒西,今忽晴霁得遂所怀,偶成/125
雪后至浒西别业,怀明叔/126
送翟炼师入蜀/126
坐五楸亭/126
十日夜喜南川至作/126
答孟独兼问明叔/126
小斋围炉,次浩然韵赠太微/127
同太微登稷庙观眺/127
十七日夜内宴/127
夜酌/127
送陈伯行赴高县典史/128
二月十一日同德充弟憩浒西观杏花,因共小酌/128
经符园/128
赠应章方伯赴山西巡抚/128
晓过汝言宅/128
扶风访张邦彦不遇/129
龙尾坂/129
夜坐闻歌/129
道中见洛阳女子戏马/129
鸣岐宅同岐东宴集/129
薛陆镇望昭陵/129
张村西原/130
安阳屯徐家少憩/130
渡渭/130
十六日南川月台集/130
望渭南/130
过刘水部故宅/131
望骊山怀孙天佑/131
华清宫/131
泾阳道中怀樊君/131
望欹湖城东别业/132
浒西夜归/132
陌底别徐伯传/132
卷十一
五言律诗八十六首/133
鹿苑怀太微/133
望龙池怀汝济吏部/133
至荐福寺/133
望鄠/133
春雨亭与渼陂子闲坐二首/134
水北山房作二首/134
山寺二首/134
过伊殿/135
经暖泉宅/135
十四夜白阁宅宴集,雨霁见月/135
午霁发彭麓/136
过春雨亭/136
夜坐/136
梦觉/136
寄蔡承之二首/136
禹夫携酒过访/137
陂头/137
十二日早/137
答太微赠予游华山之作/137
寄孙成夫/137
华阴道中/138
赠平田/138
与太微夜坐/138
临川寺与鄠令王念觉夜坐/138
至张氏庄/139
再用渼陂韵答希大/139
是日将晡,东谷方致问于予,寻得延孙来报病且亟矣。亟趋
胗视,则东谷已矣。追惟初戏,变成瞬息,九岁孤孙,万
年长计,举目痛心,路人不堪,况此骨肉。口占短章,以
识孤痛/139
灵宝逢刘养和/140
灵宝哭杨象先/140
同徐文华、南汝澄夜集/140
栗为许邀万柳庄集,夜坐率尔有怀/141
灵宝客邸逢慎之/141
柳溪/141
赠德章/141
同仲木重至沜东作二首/142
盩厔别仲木/142
元日于奉天谒邃庵先生/143
二日醴泉道中/143
于醴泉再别邃翁/143
自王官谷晚至延祚寺,呈谢、刘二君子/144
同方山龙谷于延祚寺晓望五老峰/144
五星湖同谢、刘二公泛舟/144
寄题中尉南溪/144
静林寺别张秋官康甫、张侍御运夫/145
微雨独坐忆德充/145
春暮同舍弟德充、德一邀邦献、通州季醇、朕吉、季邻三进士及
齐人天爵,同游何秀才凝之园林二首/145
德充邀诸君洎予宴集北园作三首/146
再过何园/146
闻德充在北庄,诗以问之/147
赠李炼师/147
闻望之来/147
江景/148
二十七日邀诸公赏花,呈姜明府/148
沜东亭子闲坐二首/148
赠惠逸人子新/149
三月四日自家抵汤泉宿山亭/149
汤泉亭子小坐/149
直空寺/149
石上独坐/149
步月/149
寄彭将军西宁守备椷也,兄弟列镇,俱有将才/150
简阎华州/150
壬辰三月一日步过浒西看花/150
赠相士戴鹄兼讯承之/150
寄熊子修/151
赠陈际丰/151
王季邻濒行阻雨喜而赋此/151
寄汝和之/151
寄翟石门相国/152
送陈益瑞/152
九月二十一日德清祭唐山先茔/152
奉天别渔石司寇/152
九日/152
侯湘崖过草堂/153
出门/153
与吕子同步沜东望雍原,次吕子韵/153
浒西别业同耿秀才儒、叔弟河与吕子言别/153
卷十二
五言律诗八十四首/154
送熊彦卿使大同/154
效赋观妓/154
三月十日书怀/154
送人从军/154
六月三日闻大行皇帝讣二首/154
三原道中望秦世观庄/155
沔池逢友人/155
孟津楼子看河/155
邺城逢敬夫/155
赵州道中见任敬之/155
栾城逆旅/155
涿郡早发/156
良乡望阙/156
劝段、王二子饮酒/156
赠王水部/156
九日/156
送别/156
雨中简王献可/157
六月五日乘雨出浒西,因邀用之观山/157
课耕/157
立冬/157
饮酒/157
寄德充/157
怀李献吉二首/157
见霜/158
中夜独坐,有怀王大敬夫四首/158
有怀杨三北山/159
喜闻何大粹夫抗疏论事,因感述鄙怀/159
夜宴观妓/159
将入城访吕子/159
和吕子韩店道中之作/159
孟夏十六日符上玉、吴慎之、朱君树三君子见过,因置酒坐亭上/159
晚坐有怀王大敬夫/159
有怀胡嘉定季思二首/160
逢杨咸阳云,过鄠曾见王敬夫已至/160
将至岐山,逢田父指杨子别业所在,喜而有作/160
杨子席上/160
自岐山还至扶风十里亭子,为显庸所邀/161
夜梦王大敬夫/161
再和东冈子席上二首/161
送谢以中/161
慎之宅同诸公集/161
咏松/161
同慎之、季醇及德清弟过故人陈三宅集,率尔感怀二首/162
雪中二首/162
除夕/162
送牛允升训导黔江/162
寄朱升之/162
送何子奇/163
仁夫至得升之书,率然兴感二首/163
赠少华隐者/163
晴/163
闻筝/163
此夜/163
东渠/164
八月十二日夜见月/164
十四夜奉长洲公玩月怀德充/164
十五夜不见月/164
寄李宗易六首/164
午坐对雨/165
得德充书有感四首/165
八月二十二日明叔至访,予与舍弟德充东堂宴集/166
送慎之泽官荆门/166
送曹二慎之赴宁夏二首/166
四月八日雷雨大作,盖自正月到此始闻雷声/166
卷十三
五言律诗八十八首/167
普缘寺夜坐待月/167
同诸君塔下看吴道子画/167
答汝温中丞、承之大参、虞佐宪副三君子经予彭麓山房见怀之作/167
赠聂东之/167
书怀/168
偶书/168
寄介夫/168
郭以方凤谷别业/168
云/168
闻警夜者/168
梦伯循/168
闻用昭消息/169
梦用昭/169
邀虞卿/169
三月初用昭见访,东斋小集同赋/169
东斋答张子/169
再梦用昭/169
雨中有怀吕大仲木/169
是夜对月迟明叔不至/170
十八与长州叔宴后还内,有感步月,仍叠前韵/170
文彦彬过予/170
命妓/170
明叔晚至浒西,适大雨如注。予无雨具不得奉陪,寄此二诗/170
二十三日夜同明叔东斋小酌二首/171
问粹卿/171
八月二十四日雪,柬明叔二首/171
别明叔三首/171
夜坐忆南川五首/172
喜虞佐过二首/172
寄伯循/173
醉书示栗等二首/173
采药/173
送客/173
哭刘汉英/173
郊行/173
暮归/174
听歌/174
寄敬夫/174
鸣岐宅集/174
夜坐闻歌/174
戏北山子三首/174
望乾陵/175
经秦庄襄王墓/175
过爱松宅看花/175
到家示南川/175
渡渭/175
怀李二献吉/175
再读渼陂之作/176
夜入旅次/176
别女/176
赠无涯子二首/176
雨霁望少华山简公望/176
赠欹湖子/176
说经台/177
普缘寺塔下/177
华阴道中望岳,见南冈使/177
岭底铺/177
桃花洞同吕子暨苏解州、三王上舍、丘举人集,二月二十五日也/177
静林寺同吕子及王、丘四子集/177
王官谷简王、丘四子/177
答客/178
平生/178
南川自盩厔归以诗问之/178
再经德充园林/178
园亭夜归闻诸君余兴不已谩成/178
送侯应乾还山居/178
赠别德敷参戎往肃州/178
赠惟裕二首/179
八月三日雨,至初六犹雨,因缄南川/179
八月五日夜坐/179
赠甘公才还内江/179
送吕九川/179
寄题西轩/180
卷十四
五言律诗六十七首/181
元宵与德一夜话/181
十九南川携酒见过/181
三日遇雨/181
符氏崖峒小酌/181
及符氏沜园观望/181
送许廷美方伯赴浙/182
赠赵惟诚二首惟诚名敕,内江先生子也/182
出东原/182
答德充/182
送丁原德往河南二首/183
寄李仲南/183
赠端侍御还京二首/183
答熊子修侍御/183
宿圣寿寺有怀子翀/183
九日怀王大敬夫/184
赏花遇雨/184
二十五日时济法曹、明叔周至二公见访,虽赋昵极,周一旦
解携,怅惘何限,因赋小诗见怀/184
浒西山房同东谷夜坐七首/184
九日同长洲叔及诸弟浒西登高二首/185
同王尊师过浒西/185
醉后/185
亭上作呈客/185
八月十八日雨后过草堂二首/186
答太微夜坐之作/186
浒西赏花杏花亭小坐/186
谒后稷祠/186
谒唐太宗皇帝祠堂/186
次韵襄阳《涧南即事》/186
谷口乱石小坐/186
呈北山/187
立春日临镜戏成三首/187
八月十四日往浒西游览/187
马嵬道中逢许由之/187
渭南邸舍梦亡妻二首/187
梣儿痘痊/188
送刘远夫往蜀/188
十三日同云梦、南里、川及二甥于沜东集/188
送尹长史/188
赠冯文旭秀才/188
积雨/188
李临洮祠/189
西岩石室与李侍御饮/189
戊戌除夕/189
春日赠刘嵩阳二首/189
送鸣岐/189
别南溪/189
送周愚斋/190
临潼逢芹山笑斋/190
报吕幼诚/190
夜坐/190
十四日夜谿田、泾野至,对月有感二首/190
五言排律十一首/191
送冯二时宜丈还乡/191
送澄甫/191
送苏明府天秀赴榆次/191
秋兴/191
得泾野书兼闻君锡云,留都士类尊承之盛,感而赋此/192
送谢给事左迁云南典史/192
十四日得舍弟德充消息/193
奉寿东原老先生/193
寄仲木/193
寄佩玉/193
送王伯声/194
卷十五
六言律诗五首/195
与欹湖子过龙潭小坐,西望见东谷子方从坡道驰下/195
北山庭内望月二首/195
零口西堡望见骊山/195
普缘观眺次仲默/196
七言律诗七十五首/196
寄李承裕二首/196
寄李孟弼/197
独坐/197
秋意/197
闻王大敬夫将至/198
行次渭原里遇雨/198
九日晡闻禹学将至,喜而有作二首/198
玉女洞/199
从仙游行入黑水谷五里草房凹/99
华州张子梅花亭小酌二首/199
留别太微/200
送马公济/200
答用昭、德光/200
悼于鹏亡妾/201
雨中柬王二拱之二首/201
十六夜次韵/201
忆昔/202
破闷/202
二月十二日喜雨/202
泾西村见野老邀食/202
过渭川草堂/203
看山草堂同聂别驾东之小集/203
荐福寺答隆吉、汝公、孟独三君子宴集/203
荐福寺将发,值欹湖、太微二子来饯/203
驼峰绝顶眺望在岐山/204
第一关,次联句韵上邃庵先生/204
望希夷峡/204
华州卧病,赠东四侍御二首/204
夜抵鄠杜/205
赵使君后堂同东谷、太微、太华诸君子集二首/205
答希宋侍御雨中见怀/206
楼观二首/206
九日同东侍御、阎华州支倅于石桥邮亭集二首/207
郭侍御于移山潭宴王侍御同东侍御集/207
灵宝渡河答饯送诸公/207
雨中独坐,邀南川过东堂小酌/208
赠上玉北上入选/208
除夜/208
送王郎中还三河/209
寄幸庵/209
寄寿李南庄尚书/209
庄上独坐/210
三月初九日过浒西看牡丹二首/210
西园眺望/210
初八日候诸公不至,同岐东、南川于浒西赏花,各赋七言律二首/211
沜东宴集值风雷大作/211
彭麓山房答太微见候/212
奉天逢锦夫、望之、汝公三君子/212
中秋/212
十月五日作/213
酬郿丞罗子/213
山居/213
寄孙岐山/214
浒西道中见落花,示同游三子/214
试笔/214
即事/214
三原拜马处士丈/215
华州夜坐/215
华州逢焦视远还盩厔/215
华阴同李侍御望岳/215
陕州望平陆/215
谢宗易雨中之作/215
李宗易亭子/216
二十一日与吴二小集/216
寄蔡承之/216
卷十六
七言律诗七十六首/217
送空同子还山/217
闻仇将军进伯/217
医官家兄同太学舍侄携酒过浒西山房/217
日暮登唐山/217
西城雪霁/218
答王子衡/218
和仲木底张道中之作/218
答朱升之/218
有怀凌谿子/218
醉后与符上玉坐浒西别业/218
答何仲默见寄/219
杨子别业洞中/219
夜同李给事览眺杨子别业岩谷/219
征酒邻翁兼呈隐居诸子/219
寄张汝霖/219
送王士英/219
四月十七日予在解梁梦北山子,是日北山子初度/220
寄东氏兄弟/220
田园漫兴/220
送萧汝弼/220
戏文浮山/220
寄近山尚书/220
戒装/221
命酒/221
有客/221
遣兴/221
晴/221
再寄李承裕/221
再寄李梦弼四首/221
醉后/222
雨中同于鹏夜坐/222
寄明叔/222
南斋/222
初度日/223
北山中丞过访,喜闻近山尚书消息/223
怀北山子四首/223
永寿王小山宴集/223
元日/223
十七日早晴,呈常洲家叔兼怀舍弟德充/224
作屋/224
破闷/224
冯秀才为予画像成,姜明府携酒见过/224
岐东亭子谢诸公饮饯二首/224
得粹夫书/224
看山草堂同东谷子闲坐二首/225
对雪简东谷先生/225
华州逢初度答用昭/225
寄陈文相宪伯/225
除夜与德充陪王中丞惟忠宴东堂,闻事有感/226
二日同德充、德一拜东原先生/226
浒西宴二首/226
符园对月/226
王明叔东谷草亭/226
赠王念觉/227
寿张舍人父封君/227
庄上独坐/227
三月三日独步浒西,寄北山/227
登山/227
甲午元日/227
送于莹中都宪/227
送崔懋言参政/228
醉赠刘辽州靳成都吴新乡/228
寄西河易中丞/228
送石门行边北还/228
次答石门相国二首/228
九日风雨,予亦抱病,奋然有作/228
卷十七
五言绝句一百二十六首/229
丁丑岁十月一日得伯循书,将以是月见访,得五首/229
答太微沜东之作四首/229
题画/229
普缘道中戏太微四首/230
与宗文夜坐/230
赠汤贡之汤号闲云/230
渡渭南望二首/230
吴歌/230
右曲二首寄渼陂子/230
北山庭前竹石各赋一首/231
用昭宅看牡丹三首/231
山中夜归二首/231
嘲希宋出妓二首/231
画二首/231
别公望三首/232
杂赋符园景物十首/232
骊山次壁间韵留寄于腾远二首/233
少年/233
送别/233
奉迎长洲叔泊诸昆弟赏花,值雨不果二首/233
杏花亭小坐/233
柳下观棋/234
渡漆二首/234
凤麓宴集四首/234
闻笛三首/234
归牧/234
别雨山/235
昔往/235
凤泉夜归二首/235
自鄠冒雨抵家/235
王典簿画鱼/235
孙方伯青芥、白芥画二首/235
赠李献吉往灵夏饷军十首/236
病起杂诗十首/236
长宁留别秦太守/236
马嵬道中逢林幕来饯/236
晚趋宜沟/237
夜抵俞氏宿/237
赋所见二首/237
嘲用之/237
有怀粹夫/237
和吕子云槐精舍见忆之作/237
赋得古意二首,示扶风赵秀才/237
浒西亭子四首/237
子夜歌十首/238
古别离二首代上玉内寄/238
赠凤麓还西乡二首/238
次韵答别公望二首/238
对山草堂宴张太微、胡蒙溪、徐洞仙诸君子四首/238
六言绝句十首/239
夜与南川对月二首/239
观岩下花柳四首/239
渡渭二首/239
东希宋宅西亭子宴集二首/240
卷十八
七言绝句一百四十三首/241
饮酒乐二首/241
彭麓山房漫兴七首/241
即事/241
汝诚至四首/242
寄献吉/242
于浒西同公顺兄小酌二首/242
扶风道中十二首/242
东侍御宅小楼看山四首/243
渭南道中二首/244
长安郭门留别饯送诸公/244
华岩宅亭子宴集四首/244
华岩小楼望月/245
灵宝喜王汝邻见过四首/245
心远亭集四首/245
别汝邻/246
别德敷/246
示德充/246
送徐生二首/246
二月九日同德充、德一于杏花亭集十首时甥、子俱在/246
去年二月九日,与德充、德一二弟洎子栗过此,各赋小诗数首。
今日杏花开,二弟复至,悟省旧作有待得函关公事了,年年
沉醉杏花天及年年花发年年醉,更乞天公六万场之句,
因再赋十首/247
和岐东浒西夜归之作/247
观澜亭同太微小酌/248
宴东侍御园亭醉中走笔四首/248
答东侍御/248
沜东小酌二首/248
许廷臣亭子观假山/248
条山麓铺吕子与苏守设酒待予,吕子出示所赋桃花诗,
因谩成八首/248
醉别廷搢四首/249
李户部克中毕赈北还寄别/249
送虞北山伯俊公甫二首/249
西溪亭子登高四首/250
送李封君二首/250
漫兴八首/250
酬强长史/251
自京师下至洛阳有感/251
艳词/251
春末有怀世观、伯循、仲木三君子二首/251
戏天泽/251
长安留别亲友/251
华清亭子同任倅宴集二首/251
华州赠东大/252
邯郸赠客/252
榴树/252
扇面/252
负者叹/252
栽竹喜吴慎之见过/252
浪店铺邮亭子观望岩谷三首,示扶风诸君子/252
望隋陵/252
读中山狼传/253
答陈生/253
吕子北泉精舍宴集八首/253
赠泾阳张明府/253
浒西迟舜臣戏成二绝/254
卷十九
族谱二篇/255
邢台张氏族谱六篇/255
康氏族谱四篇/259
卷二十
论六篇/268
史论/268
述秦/论269
友论/270
诘客论/271
释客论/272
风俗论/272
杂著六篇/273
说山/273
文说/273
说事/273
操解/274
述晏/274
序郑葭事/275
赞六篇/275
南峤子阴德赞/275
鲁斋先生像赞/276
杨宗文像赞四首/276
卷二十一
拟状议六篇/278
拟台谏奏免校尉刺举臣下/278
拟论近臣太重状/279
拟廷臣论宁夏事状/279
拟廷臣因宁夏事计今所宜事状/280
铸钱议/283
论易置状夫事宜与王秉衡/284
卷二十二
书十六篇/288
与彭济物/288
与王子衡/290
与蓝文秀/291
与何粹夫/292
与寇子惇/292
与杨用之/293
上邃庵先生/293
与张邯郸书/294
与王敬夫/294
与唐渔石/296
与李伯华/297
为乡人论银禁书/298
答王汝言书/299
与姜武功计处樊伸等贼攻犯事宜/300
与乾州太守赵君书/301
答德充上书/304
卷二十三
书十五篇/305
与常侍御/305
与良弼书/306
与欧阳明府书/306
与秦总制/307
与刘祥书/308
与马宗大/309
与邃庵先生论宁夏粮饷/310
与仲与立/310
示昭胤书/311
与蓝文秀/312
与朱升之/312
上邃庵先生/313
与张用昭/313
答省城诸公书/314
答蔡承之石冈书/314
卷二十四
书十三篇/316
答蒋文晖/316
与镇西将军曹公/316
与马伯循/317
与何粹夫/318
答沈崇实/319
答柏斋/320
与贾鸣和/321
与渼陂子/321
与王秉衡/322
与杨用之绝交书/322
与刘学谕二首/324
与陈元吉论宁夏粮运/325
卷二十五
记十二篇/327
秦州画卦台新建伏羲庙记/327
岐山县周太师庙泉记/328
拜将坛记/329
心远亭记/329
泾州重修儒学记/330
春雨亭记/331
尚友山堂记/332
蓝氏世庆楼记/333
光训堂记/334
巡抚都御史松石刘公平番记/335
剑州再建重阳亭记/336
东冈记/337
下 册
卷二十六
记十六篇/339
固原重修鼓楼记/339
固原镇鼓楼记/340
蒲汀记/340
淡轩记/341
无倦堂记/342
洁庵记/343
武邑县儒学记/343
邢台儒学记/344
阌乡儒学记/345
五幸亭记/346
瞻云楼记/347
固原南郭迎诏亭记/348
西宁卫重修儒学记/348
固原州重修庙学记/349
肤施县释典孔庙记/350
徽山书院记/350
卷二十七
记十六篇/352
河津祠堂记/352
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蓝公生祠记/352
宁夏巡抚遗爱祠记/353
知卫辉府王公靴刻记/354
陇右分守道题名记/355
关山石嘴镇新建察院行署记/356
冰蘖堂记/357
华州节爱堂记/358
四乐堂记/359
主一斋记/359
扶风县新建鼓楼记/360
绥德月宫山晋溪洞记/360
游凤麓记/361
河东运诚敦行乡约记/362
莒州李安人朱氏厝堂记/363
凤鸣桥记/363
卷二十八
序二十四篇/365
韩汝庆集序/365
陕西壬午乡举同年会录序/366
何仲默集序/366
沜东灵药记序/367
赠渔石子序/368
送文谷先生序/369
王舜夫集序/370
雍录序/370
长安志序/371
渼陂先生集序/372
王氏家谱序/373
送别少司徒张公督饷北还图诗序/373
送赵世忠序/374
送东原先生序/375
沜东乐府后录序/375
东泉序/376
赠苏体健序/377
代癸酉乡试录序/378
吕母太孺人王氏寿诗序/378
送白贞夫序/379
杨氏族谱序/380
奉寿孟母太夫人孙氏八十有四序/381
姜武功使台旌劝册序/382
送杨克承序/384
卷二十九
序十七篇/386
送东谷子序/386
寿刘母太夫人董氏七十诗序/387
存笥集序/388
浚川文集序/388
送桑华州序/389
赠石门相国巡边北还序/390
送邃庵先生序/391
送两河子北上序/392
渭桥饯别诗序/392
赠车御史序/393
送西麓大夫序/393
送刘克柔序/394
送李汝周序/395
贺大方伯孙公序/396
送李先生序/397
送刘兖州序/398
送刘岳州序/398
卷三十
序十七篇/400
送安平凉序/400
送太守孙君序/401
送王宗尧序/402
送单生序/402
送侯汤阴序/403
送王阌乡序/404
送明府张君序/404
送薛藩卿序/405
送李盩厔序/406
终南别意诗序/407
送东陈留序/407
送欧阳明府序/408
送武功丞李君还高平序/409
送邵铨序/410
送陈学谕序/410
赠武功丞王君序/411
赠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蓝公序/411
卷三十一
序十八篇/413
送刘正夫序/413
送王大道序/413
送王瑶序/414
送黎尹吉序/414
送尚子序/415
送陈茂之序/415
送施谏序/416
寿石渠先生序/416
贺朝列大夫同知常州府邓公序/417
寿封君陈北洋八十序/418
寿赵母太安人李氏七十又六序/419
吏部杨大夫母夫人寿歌辞序/420
寿马丈人序/421
送薛藩卿将归河东序/422
寿刘母太孺人骆氏膺受恩祉序/423
寿冯孺人序/423
谢玄晖集序/424
孝思倡和诗序/424
卷三十二
序十四篇/426
横渠先生经学理窟序/426
送东谷序/427
东谷子草堂诗序/428
太子少保右都御史彭公平蜀诗序/429
送东冈子序/430
张舜卿东征诗序/430
赠杨秉衡序/432
送张闇夫序/432
奉赠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彭公还朝序/433
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公往治甘肃序/435
送潚川子序/436
送沈仁夫序/437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马公平蜀诗序/438
送王克承序/440
卷三十三
序十四篇/441
王荆山奏议序/441
姜武功平贼序/442
奉寿邃庵先生诗序/443
奉寿毅庵寇先生八十序/444
送朱升之序/445
送大复先生还信阳序/446
送陈禹学序/447
赠少参陈君平凉遗惠序/447
翟母太夫人王氏身后旌表诗序/448
太微山人张孟独诗集序/450
樊氏族谱序/450
邠州志序/451
史记序/451
琼山王氏族谱序/452
卷三十四
序十三篇/453
兄德瞻先生遗集序/453
己丑燕游录序/453
北上集序/454
方秀才版屋诗序/454
彭处士挽诗序/454
朝邑县志序/455
送刘思武序/455
送扶风杨侯北上序/456
送苏榆次序/457
赠谷侯序/457
赠吴泾阳序/458
贺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晋溪王公平土番序/459
送王侍郎序/460
跋三篇/461
题唐渔石云南两疏后/461
明妃写召图跋尾/462
书朱子卷后/463
卷三十五
碑十四篇/464
大明嘉靖平虏之碑/464
嘉靖甲午平虏之碑/465
野田先生碑/466
平山先生墓碑/468
明封承德郎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马公墓碑/469
封儒林郎翰林修撰吕公墓碑/471
封奉直大夫南京吏部清吏司署郎中双流县学教谕胡公墓碑/473
先公墓碑/474
明故康氏第四府君义官墓碑/475
大明故康氏第一子德瞻墓碑/476
大明故迪功郎藁城县丞康府君墓碑/476
邵母沈夫人墓碑/476
王处士妻侯氏合葬碑/478
明奉训大夫霸州知州刘君墓碑/478
卷三十六
墓表八篇/480
明进阶光禄大夫南京工部尚书李公墓表/480
明故文林郎大宁县知县许君墓表/482
义官谷君墓表/483
南京国子监典藉李君墓表/484
奉政大夫光禄寺少卿进朝列大夫孙君墓表/484
明故处士许公墓表/486
文林郎定边县知县冯公墓表/486
明故封文林郎吴县知县李公墓表/488
卷三十七
墓志十一篇/490
明故资善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邹公墓志铭/490
明故承德郎户部贵州司主事阎君墓志铭/493
明故封承德郎刑部主事张公墓志铭/494
明故登仕郎永寿王教授张君墓志铭/496
承德郎刑部主事东希孟墓志铭/497
亚中大夫陕西苑马寺卿赵君墓志铭/498
诰封太恭人王母刘氏墓志铭/499
故文林郎知吴桥县王君墓志铭/501
亡妻安人尚氏墓志铭/502
文林郎汤阴县知县侯君墓志铭/503
郭处士墓志铭/504
卷三十八
墓志九篇/506
明故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陈公墓志铭/506
明故通议大夫四川按察司按察使马君墓志铭/508
赠刑部郎中尹君宜人卢氏合葬墓志铭/510
中顺大夫知永平府刘公墓志铭/510
承德郎东昌府通判何君墓志铭/511
明故嘉定州吏目张公墓志铭/512
南城兵马司指挥冯公墓志铭/512
先兄德瞻墓志铭/513
明故通议大夫右副都御史范恭惠公墓志铭/514
卷三十九
墓志七篇/518
奉政大夫户部云南清吏司郎中南公封太宜人焦氏墓志铭/518
杨于敬墓志铭/519
平山先生墓志铭/520
灵宝学生杨象先墓志铭/521
扶风耆宾樊翁墓志铭/522
张母淑人刘氏墓志铭/523
叔祖医学训科府君墓志铭/524
卷四十
墓志九篇/526
文林郎知汤阴县薛君墓志铭/526
迪功郎浚县丞李君墓志铭/527
叔父第四府君墓志铭/527
沾化县儒学教谕赵公墓志铭/528
王育之墓志铭/529
陵川秀才王君合葬墓志铭/530
秦安王处士墓志铭/531
亚中大夫四川布政司左参议石君墓志铭/532
迪功郎伊阳县丞康可久墓志铭/533
卷四十一
墓志十一篇/535
明故封文林郎云南道监察御史儒学训导杨公墓志铭/535
登仕佐郎鸿胪寺序班阎公孺人赵氏合葬墓志铭/536
怀远将军西安右护卫指挥使陈公淑人曹氏合葬墓志铭/538
王安人魏氏墓志铭/540
明故文林郎监察御史王公合葬墓志铭/542
嘉议大夫刑部右侍郎郝公墓志铭/543
明故封中宪大夫彰德府知府刘公墓志铭/544
奉直大夫通州知州张君墓志铭/545
明故迪功郎承天府经历周君墓志铭/546
中顺大夫知岳州府刘君墓志铭/547
明故承事郎辉县知县李君墓志铭/547
卷四十二
墓志十一篇/549
昭信校尉太原右卫百户霍君墓志铭/549
射洪县儒学教谕泔阿文先生墓志铭/550
庚午解元吉原静墓志铭/551
李君宗之配毛氏合葬墓志铭/551
处士张公墓志铭/552
义官李公改葬墓志铭/553
刘处士墓志铭/554
咸宁李处士墓志铭/555
张附羽墓志铭/556
甥妇杨氏墓志铭/556
萧氏妹墓志铭/557
卷四十三
墓志十篇/559
将仕郎泌阳县主簿张君墓志铭/559
高年爵耆宾党公墓志铭/560
甘节吴先生墓志铭/560
处士张公配赵氏合葬墓志铭/562
凤翔处士毅庵毛君墓志铭/563
房母太淑人种氏墓志铭/564
杨母孺人王氏合葬墓志铭/565
皇明宗室镇国夫人许氏墓志铭/566
杨母太宜人王氏墓志铭/567
寿官杨君墓志铭/567
卷四十四
墓志七篇/569
刘母恭人高氏墓志铭/569
将仕郎河南南阳府学教授封翰林院检讨征仕郎王先生墓志铭/570
有明诗人邵晋夫墓志铭/573
奉议大夫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致仕刘君墓志铭/574
陕西庚午举人东墅王君墓志铭/576
明故中宪大夫四川按察司副使东公封太恭人薛氏合葬墓志铭/577
明故中宪大夫河南开封府知府王公配宜人张氏合葬墓志铭/580
卷四十五
行状三篇/583
先平阳府君夫人张氏行状/583
文林郎顺天府推官中城兵马指挥司指挥尚公行状/586
孝行举人张子行状/587
卷四十六
祭文十四篇/590
祭栗与妇文/590
祭栗/591
告太白神/591
再告太白神/591
祭侯良弼/592
祭东原先生/593
祭康可久/593
祭张镐/593
祭北山/594
祭城隍神/594
浒西谢土/594
祭焦延寿先生/595
祭虞部张大夫/595
祭李太恭人/595
附录
一 辑佚
五言古诗五十首/599
哭八弟德绥二十韵/599
寄题时雨亭/599
闻表弟阎四溥下第/600
良觌/600
闻用昭至/600
骑马/600
送桑华州/601
闻德充弟左迁消息/601
喜雨/601
命歌/602
于明叔廨东亭子燕作/602
示习方/602
过张子西谿草堂作/602
过张子西谿作/602
夜迟伯循/603
答桑华州/603
至汤池/603
赠周评事/603
听雨/604
寄北山子叹仁瑞事曲蒙其处/604
得仲木书/604
寄德充弟/605
赠曹慎之/605
送罗山人/605
公顺因览途次禾黍,喜之如跃。自予返耕,然方再见尔。
率尔赋此/605
送大理西勘/606
浒西莫归简蒋粹卿/606
至王汝言新第/606
问驿使/606
漏轩/606
戒装方发值大雨复作/607
诣涂答饯者/607
华州逢郭侍御/607
慰叔安方伯/607
怀所约/607
过庆善宫/608
浒西观田/608
观刈麦/608
习甥方还/608
自五月朔来偶疾脾肺,两月弗瘳,间值栗丧,悲痛呻吟闭户太息
而已。七月之望偶携舍弟与惠逸人过浒西,则韩蓝田、周盩丞
同辔见访,因成小诗以志予抱,兼示诸子/609
寄题凤翔养蒙馆/609
老至/609
喜雨/610
寄王公爵/610
郿塘初浴/610
三浴/610
混塘/610
中塘/611
观谷西石/611
临潼滞雨答郭槚/611
七言古诗二十六首/611
怀金可卿/611
送王德光/612
跃马郎四首/612
破闷四首/613
送陈禹学/613
寄张子鹏/613
戏介夫/614
示昭胤及桐、方等/614
简渼陂子/614
十三值雨/614
长安寿赵封君歌/614
醉别王侍郎歌/615
袭桂堂/615
唐氏孔怀诗卷/615
华山赠成质夫北上/616
华州赠成子商子商,质夫之子希尹举人也/616
简华岩/616
周子厚山方伯二子歌/616
送铁峰先生还蜀/616
送张纯夫还山东待次/617
五律六十四首/617
送张用亨还渭源/617
同年刘丹稜见过,道及己未下第会盟津涂中事,感而赋此/617
示昭胤/617
送郭玉西还/617
盩厔郑公祠集示张、王二君/618
怀用昭亲家/618
寄仲木/618
寄用昭/618
课子/618
答客/618
刈稻/618
示栗二首/619
有怀太微,时丁外艰/619
灯下/619
忆牛头寺/619
答客/619
浒西夜归/619
赠朱公垂/620
五叔寿席作/620
寄徐用先/620
雨中柬德光/620
宴德充/620
仲冬十五日同北山于长洲叔宅宴集/620
闻蔡承之迁山西宪使作/621
王汝易家席上作/621
高陵道中怀吕仲木/621
赠朴庵宋尚素荣推顺庆/621
渭南独坐怀李世美/621
赤水人家见牡丹作/621
行次灞桥/621
浐河坡上望省城/622
渼陂宅逢欹湖/622
十五日渼陂宅行礼,积雨之余忽觌开霁,喜而有作/622
四鼓梦中闻雨声/622
赠寿夫赴雁门/622
夜坐/622
渡涝/622
临潼道中喜闻汝温中丞尚在华州/623
华州逢杨重夫/623
华州逢杨使君/623
渭南逢杨静修、韩秀夫、孟望之三君子/623
野田、东溪二先生饯予西郊,赋此为别/623
终南路氏少憩/623
留别象贤/623
简见山方伯/624
静林寺别黄举人时遂/624
寄王炼师/624
浒西雨中夜归/624
三宴世爵堂/624
经横渠绿野亭/624
岩峒/624
寿野田侍郎/625
辛卯正月过浒西赵秀才同两甥集/625
过长安怀太微,云往少陵原庄种麦/625
朱侍御两崖山房/625
十一宅宴七夕/625
季邻行有感/625
华州赠龙坡太守/625
寄寿邢母/626
寄菊东宁相国/626
答德充/626
远爱亭/626
多贤书院/626
五言排律四首/626
十四日得舍弟消息云七月念四日已起/626
闻浚川将至/627
赠南汝登/627
十七日遣怀/627
七律三十首/627
送张惟贤姚安太守,兼问讯良卿宗兄/627
寄宗文/627
喜刘郎见过/628
答蔡承之见赠之作/628
十六夜有云翳薄月寻复开霁/628
送刘伯正中式西归/628
过太微旅舍作/628
龙潭对月东谷,王子号。爱山,永寿王号/628
寄东三希稷/628
答太微病中见怀之作/628
送张汝贤/629
江头/629
长安早发怀欹湖/629
答希宋侍御雨中见怀/629
闻渼陂有人炼服食/629
赠李际亨/629
二十一日盗樊绅攻乾州,太守赵公以射退之,喜而有作/629
送王兴平还登封/630
十四日渭源道中忆北山/630
别唐虞佐/630
山中见月/630
此日/630
迟用之东归/630
答张太微/631
送徐友/631
赠行边使/631
赠西谿/631
仙游潭诗/631
紫云楼/631
五绝九首/632
寄伯循/632
昔往/632
岐山道中四首/632
可惜/632
静斋亭子二首/632
七绝二十一首/632
漫兴四首/632
答孙生/633
即事二首/633
予至华山十日,林实南原收获未归,以诗戏之/633
别徐伯传二首/633
示德充/633
梦刘西陂士奇/633
再过暖泉庄值雨,怀仲木/633
从霁散步/633
次华岩韵/633
华岩宅集三首/634
与虞坡子/634
寄芝山右长史/634
水诗/634
杂著二篇/634
王汝邻字说/634
徐伯传字说/635
书九篇/635
与杨叔安/635
与吕仲木/636
与蒋文晖/636
与蔡承之/636
与张孟独/637
与中麓子/637
答敖子发/637
与杨叔安/638
答杨宗文书/638
序三十二篇/638
渔石类稿序/638
秉忠定议集序/639
鄠县志序/640
登峨山诗序/640
奉寿王母太淑人韦氏序/640
送陕西按察司副使南埠李侯兵备西宁序/641
炯然亭序/642
商州志序/643
赠东御史序/643
送虞坡杨子行边北还序/644
任氏世承荣命录序/645
寿刘封君序/646
奉寿大司空李公七十诗序/646
赠佥都御史翟公往抚宁夏事序/647
送中丞安崖公往治淮浙盐法序/648
海樵子序/649
休庵诗集序/649
送樊子谕序/650
贺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李公七十序/651
书幸庵赠卷后序/652
赠雨山子序/652
刻《台史集》序/653
送太守凫溪公入觐序/654
奉寿南庄先生八十序/654
秦安县志序/655
樊子少南诗集序/655
林泉清漱集序/656
赠抚台寇公转少司寇北上序/656
汤泉集序/657
送袁介夫序/658
鲁斋先生集序/658
云将军哀挽录序/659
跋一篇/659
跋唐沛之南岗卷后/659
记三篇/660
秦州重修伏羲庙记/660
晴山公岷州筑城留爱记/661
临洮卫指挥使司重修卫治记/661
碑二篇/662
钧州任氏世德之碑/662
尚书宋公父子崇祀乡贤祠碑/663
墓志六篇/664
明故赠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李公太孺人彭氏合葬墓志铭/664
二兄墓志铭/665
明故奉政大夫山西按察司佥事畅君墓志铭/665
明文林郎知四川大竹县事种公墓志铭/666
明故封文林郎监察御史王公墓志铭/667
东母孺人薛氏姜氏合葬兵部给事中东公墓志铭/668
祭文二篇/669
祭常侍御文/669
代南皋祭北山文/670
二 旧版序跋、评语
嘉靖二十四年十九卷本/671
王九思《对山集序》/671
张治道《对山先生集序》/672
刘储秀《刻对山先生集序》/673
吴孟祺《刻对山集后序》/673
赵时春《康太史集序》/674
《对山集十九卷》陕西巡抚采进本《四库全书》提要/675
嘉靖、隆庆间《盛明百家诗?康状元集》一卷本/675
俞宪《识》/675
万历十年四十六卷本/675
朱孟震《刊对山康先生全集序》/675
王世懋《对山先生集叙》/676
南轩《对山先生全集序》/677
康梣《识》/678
张光孝《外祖康公对山集后叙》/679
曹崇朴《对山先生文集跋》/679
康熙五十一年四十五卷本/680
马逸姿《重刻康对山先生全集叙》/680
王学谟《序》/681
乾隆二十六年十卷本/681
孙景烈《选康对山先生文集序》/681
玛星阿《刻康对山先生文集序》/682
张洲《对山集后序》/683
《对山集十卷》湖北巡抚采进本《四库全书》提要/683
台湾明代论著丛刊《对山文集?诸家评语》/684
诗评/684
文评/684
诗文评/685
三 铭表碑传
张治道《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686
王九思《明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康公神道之碑》/689
马理《对山先生墓志铭》/691
吕柟《大明前翰林院修撰对山先生康公墓表》/694
何瑭《康修撰对山墓表》/696
李开先《对山康修撰传》/696
李开先《康王王唐四子补传》/700
人名、字号索引/702
后 记/707
|
內容試閱:
|
前言
康海(1475~1541),初名澍,字德涵,号对山,别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太白山人,陕西武功县人。他是明代以复古求革新的文学复古运动开创时的领导人之一。他的创作,无论是诗文、散曲、杂剧,还是志乘之作,在当时都是开风气之先者。
康海于弘治十五年(1502)二十八岁时考中状元。他的《廷对策》深受读卷官大学士刘健等人赞赏,以为词意高古,闲于政理,不惟三百人不及,自有制策以来,鲜见其比。孝宗朱祐樘阅后大喜,曰:我明百五十年无此文体,是可以变今追古矣。遂钦点进士及第第一,授翰林院修撰。陕西状元由康海始,而天下惊传得真状元矣。
康海一举成名,天下倾慕。何景明在正德三四年间所作《六子诗康修撰海》谓:矫矫龙头士,腾跃在明时。群游慕豪放,栖志固有期。赤骥鸣烟霄,不受黄金羁。挥毫御清宴,浩思随风飞。良史久无称,斯文当在兹。道出了康海风头正劲时的情景。当时,三杨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太平的文风尚未消逝;代之而起的是以台阁重臣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他们文重典雅,诗尚法度、声调,但文风依然靡丽、萎弱。康海自幼受父亲尚古思想的影响,加以西北人质朴、豪爽的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在少年时就对浮靡芜漫的文辞不满。进京后,他与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徐祯卿、王廷相等七子为改变文风,共举文学复古大旗,以振起浑厚雄俊之气。康海祖马迁之文,李梦阳宗少陵之诗,一时诗必盛唐,文必秦汉形成风气,在明代延续达百年之久。康、李是这股潮流的首开风气者,是前七子中风气开始时的领袖人物。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事实。王九思《渼陂集自序》说,当时他之所作,诗由李梦阳改正,文由康海改正者尤多,即使是何景明等人亦二先生有以发之。其《漫兴》诗曰:浒西山人今谪仙,笑横双眼看碧天。说着大明有大雅,指点李何与王边。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亦曰:国初之文,不无失于卑浅,故康、李二公出,极力欲振起之。二公天才既高,加发以西北雄俊之气,当时文体,为之一变。他还说:近时如偃师高苏门高叔嗣、关中乔三石(乔世宁),其文皆宗康、李。
康海名望如日中天之时,权宦刘瑾为壮大自己的势力,曾极力拉拢康海,皆遭婉言谢绝。但在李梦阳危在旦夕,于狱中以血书求康海相救时,康海义无反顾地往谒刘瑾,诡言说服刘瑾放出梦阳。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诛,忌者借机诬陷康海为刘瑾奸党,使其罢官归里,以致后来人们淡化了他在文学革新运动中的影响,把他从前七子的带头人下降到无足轻重的地位,在言及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时,只说李何而不提开始时的康李。其实,何景明是在康海罢归后才对文学革新运动产生重大影响的。何虽与康海同年考中进士,但名在第三甲,年才十九,当时的影响自然不及状元康海。何的学生乔世宁在《丘隅集何先生传》中说,何年十九登壬戌进士,授中书舍人。是时北地李献吉、武功康德涵、鄠杜王敬夫、历下边廷实皆好古文辞,先生与论文语合,乃一意诵法古文,而与献吉又骏发灼名,屹然为一代山斗亦可见,何景明骏发灼名屹然为一代山斗,是康海罢归后的事。
不幸的遭遇,带来其著作的不被重视。近世研究者对康海的文论未加深入探讨,故而在相关批评史著作中,极少提到康海的文学主张,甚至说前七子中论诗意见多,论文主张少。实际上,康海著作中论文论诗之处不少,不仅很有见地,而且体现了他的个性,尤为重要的是它客观反映了近百年的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初始时期的主张。康海提倡文学复古,是要求恢复古代文学言之有物、重在世用的传统精神。其《文说》曰:古之文也,充之而后然;故其师也,法而章焉。今之文也,成之而后思;故其敝也,涣而晦焉。充之有道,穷理博文而已。理不穷,则无以得其旨趣之所在;文不博,则无以尽其法度之所宜。故穷理博文而约之于礼,然后可以言其文也。由此出发,他把文分为三等:上焉者,惠猷启绩若唐虞咨俞之美焉;中焉者,弘道广训若孔孟删序之微焉;下焉者,序理达变若雅颂讽托之妙焉。三者不具,虽文何观?可见他认可的能入等之文,必须是:或献计献策以成就功业;或弘扬道统、广施教化;或叙事言理通晓变易,有讽谕寄托之妙要对现实社会有指导、批评的作用。其《八月初十日仲修见过》诗曰:世人憎贾傅,予意重王充。努力趣吾道,乾坤若转蓬。王充强调文章要疾虚妄为世用。康海继承了王充理论的精髓。他肯定《史记》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斯可为名言实录矣。他认为左氏《国语》其精粗虽异而大指无谬于事实,故或微有出入,亦不害其有物之言也。对于诗,他强调要有真情实感,比兴须明。其《太微山人张孟独诗集序》曰:夫因情命思缘感而有生者,诗之实也;比物陈兴不期而与会者,诗之道也。夫弗因于情则思无所命,是不缘感而有生也。故比兴不明,修饰无据。虽盈笥椟将何以观哉?他在评点杨一清诗时亦说:言涉有情,便尔流丽。古今诗人中,他独称许曹植、杜甫、李白,认为三子者,经济之略停畜于内,滂沛洋溢郁不得售,故文辞之际惟触而应,声色臭味愈用愈奇,法度宛然而志意不蚀,与他摹仿剽敚远于事实者,万万不同也。从这些具体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所提倡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精神实质。他认为只要是内容充实的,能言志、抒情的,有讽咏兴起之益的作品,即使是平民百姓之作亦应引起重视,不必一定是达官贵人、有道长者所作。
基于以上见解,他极力反对浮华不实的文风,要求辞达而已矣。其《送潚川子序》曰:于人以言而不及乎道,芬章绘什奚补焉?抉奇穷瑰奚传焉?侈溢泛浩宏博伟大奚关焉?其《邠州志序》亦云:夫志者史之余也,史者信之成也。彼极其辞说后求其修饰,何可以言信也。他欣赏《终南别意诗》质而不文,实而不谀,素而不华的文风,强调序述以明事,要之在实;论辨以稽理,要之在明;文辞以达:是三者,要之在近厥指意,认为何景明之作三者备焉,故可以上薄屈、宋、贾、董,有相如、子长之风。赞扬王九思之作叙事似司马子长而不屑屑于言语之末,其议论似孟子舆而能从容于抑扬之际,至其因怀陈致,写景道情,其出入乎风雅骚选之间,而振迅于天宝、开元之右,可谓当世之大雅,斯文之巨擘矣!他批评唐开成以来诗人务以奇靡钻研为巧的习气,不满当时士大夫中徒以言语文字相胜的不良风尚。他说: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仁者,心之德也。学不求诸其心,徒以言语文字之细贸贸焉终日,以为道在是矣,不亦远乎?
历来批评明代文学复古主张者,多指摘其句摹字窃之弊。其实,康海从来就反对摹拟剽窃。他为县学弟子员时,读书惟求大意,不寻章摘句若板刻时文之为者。喜唐宋韩、苏诸作,尤喜《嘉祜集》。伸纸为文,滚滚千余言可立就。可知绝非依红模描字者。他曾批评片言务剽窃,侃侃遂骄足的流俗,甚至认为摹仿摽夺、文实俱鲜乃文士之鄙习,非国士之鸿操也。他赞美唐龙之文尔雅正大,舂容涵浑,可与今昔名家颉颃上下。世儒摩仿剽敚,偶中臆得于万一者,自难拟伦也。他还有一段极为生动、精辟的议论:古人言以见志,其性情状貌求而可得,此孔子所以于师襄而得文王也。要之自成一家。若傍人篱落,拾人唾咳,效颦学步,性情状貌,洒然无矣,无乃类诸译人矣乎?君子不作凤鸣,而学言如鹦鹉,何其陋也?这是对他的复古主张最好的诠释。他提倡复古,是要求继承古代文以言志的传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见其性情状貌。东施效颦,更见丑陋,徒惹人耻笑;鹦鹉学舌,也绝对成不了气候。他强调要自成一家之言。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就很欣赏康海的这段话,称其为论文至言。
应该说,康海在前七子中,其学识、主张都是出类拔萃的。只是由于他以瑾党罢归,后来李、何之争影响又较大,故历来以李梦阳、何景明为弘正间提倡文学复古的首领。袁袠《国宝新编序》谓:弘治间君臣一德,夷夏清晏,奇英妙哲,方轨并驱,文体始变,力追元古。于时有关西李献吉、姑苏徐昌穀、信阳何仲默相与表里,以鸣国家之盛。今中丞顾公华玉崛起金陵,颉颃其间,埙铿篪应,莫敢轩轾。完全不提康海曾与李梦阳同开风气之先的作用,这确乎有欠公允。
从今存《对山集》中可以看到,其诗文或论治乱之道、用兵之术,为执政者出谋划策;或揭露社会黑暗,指斥时政,批评用事之人;或颂扬德政、功绩,表扬贤良官吏;或道民疾苦,为民请命;或借古鉴今,弘道明教;或明冤辨屈,抒怀言志;或阐述文学主张,力倡返古俗而变流靡总之,无论是策论、序跋、记传、杂著、书信、墓铭,还是诗、赋,大都为有物之言,极少无病呻吟之作。下面随手介绍几篇。
《拟廷臣因宁夏事计今所宜事状》作于正德五年(1510)四月宁夏安化王寘鐇之叛被平定后。文中认为剿绝叛逆元凶只是治标,还必须治本,务绝根本以杜方萌。何为根本?文中先以大量军民不当被籍没,贤臣良将不当被远戍、杖杀甚至夷墓的惨不忍睹的事实,说明祖宗法度被今日执事之臣擅变、败坏,以致执行中是非颠倒、悖理伤道。接着揭露执事者子弟皆高官厚爵,又荐用顽钝无耻之徒,而才德之臣被摧抑、拘制,有锱铢之差即被诏系、鞭笞、褫职,甚至摧殂其命;批评执政者逐京师之民,而执事之门,逋臣逃民靡所不有,未见其去;诉说地方官吏畏惧执事者之祸,横征暴敛以结其欢,朝廷又以严刑峻法阴伺其后的现状;指出京师无用之人坐食东南之财而不知检,务为征敛,尤其是迩自丁卯[正德二年(1507)]以来,今日督造,明日摧织,又明日采取,使者相望于道未有空归者的危险后果。所言之事,句句是实,支支矛头指向执政者。其揭露、批评是大胆的。其语言也相当尖锐,显现了他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如说大臣身在朝堂之中,如厝烈火之上顽钝无耻者用事于上,而才德之臣扼志于下,欲天下之不乱,恶可得也?虽桀纣之世,亦未闻若此也此虽申商之惨刻不为也,而以陛下仁圣之世哉!最后归结为:臣故以善处宁夏之事,犹医之治病之标,治之固安,不治虽病不死。而此数者,则治病之本。不亟治当在膏肓,不病亦死,亡可救也。文末恳请武宗察之图之,不要坐视其弊而不救,并说今天下之心虽伤而未失也,祖宗之制虽纷更而具在也,英雄豪杰骨鲠修直之士虽废格摈斥而犹存也。陛下一旦励精为之,则是数者举集而凑矣。文中数事皆直指当时的执政者刘瑾,而根本在于武宗之用人不当。所以,只要武宗励精图治,国当大治。文章写得有理有据,序次井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议论之文大率如此,如《史论》《铸钱议》以及为他人诗集、文集所作的序跋等,都是内容充实、能够发人深思的文章。
记叙之文,在叙述所记之事以及亭台楼阁、学校官署修建经过和立意的同时,也不乏生动之致。如《关山石嘴镇新建察院行署记》是一篇记述官署营建过程的文章,按说内容较枯燥,但作者从写景入手。
予往岁西游关山至秦州,由陇州而西四十里,即入关山焉。山壁立万仞,崇岩浚壑。行百步许,望之若堵。及其际,则谺然而开。鸣禽嘉树,转转增胜。或半映云日,则其望愈奇。又汧水罅淙而上下其响,琮琤若玉。由分水岭降坂西,迈抵石嘴,佳兴跃然。留居一日,眺望侈矣,犹依依不忍去。
此文犹如一篇游记,写出了行署所处环境之引人入胜,也突出了主营建者用意之美。文字简洁,景象生动而富于变化。即便是赠别之文,亦无敷衍不实的内容和千篇一律之弊。如《姜武功使台旌劝册序》《送桑华州序》等,在表彰他们所施德政和教化所奏之功后,往往要借以畅言治乱之道。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官员个人性格和施政之道各异,康海与其人之关系亲疏有别,因此,即使同为赠别官员之作也各具风貌。
所作碑传墓志,在叙述墓主一生经历的同时,对其声音笑貌、性格特征也会有栩栩如生的描写。例如,冯义曾竭力救助暗害、谩骂过自己的人,文中细叙经过,令人对冯笃义略怨,犯而不校的品德肃然起敬。又如,写邵昇中乡试第一后,被迫定为权阉刘瑾从女婿,邵踯躅呼天,百计求免弗得,乃克自树立,略不与一人通,终日闭户拊膺读书而已,其忍辱、痛苦之状如在眼前。百余篇墓铭碑状,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其中有雄才大略的高官,屡建功勋的将领,为政清廉的县令,孤傲狷介的文士,输金助边的商人,拾金不昧的长者,贫而乐道的塾师,笃厚善良的乡民,孝敬恭和的夫人,贤淑勤俭的媳妇,等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呈现在我们面前。虽然有些篇章可能有文过饰非之处,但大都能忠实于事实,叙述中有议论,其中表露了作者的爱憎感情、是非观念。
至于书信,更是作者真思想、真性情的写照。《与彭济物》《与王子衡》《与寇子惇》《与唐渔石》《答王汝言书》《与朱升之》和《答沈崇实》等,皆能直写所思所想,抒发悲情孤愤。此处不赘。
综观康海之文,多为实录。其笔力雄健,风格犀利,章法严密,文字古朴。崇尚文辞隽美之人,会嫌其文采不足,而这,正是他强调世用、实录、质朴的主张的体现。
前人谓康海之诗不如其文。康海诗中确有一些过于率直之作,但也有不少好诗,如五言古诗《潼关早发》。
早发潼关道,微风动林木。长峡百里去,我行正仆仆。大风变顷刻,万里惨以逐。树杪闻过沙,何须问平陆。我口不可开,我身只匍匐。挽车两少年,行行亦长哭。云是阌乡人,先世有官禄。县官急边粮,十户九逃伏。里长利赂钱,我故苦独速。太平作男儿,庸调天亦福。所恨身不长,筋力易羸蹙。母寡已十年,萧条但空椟。有田不得耕,有事在忽倏。近岁严转输,使者日三复。迢迢百里途,如历经纬轴。我喉亢如火,我行迅如。吏来督我行,跃马恨不骛。使者讨押钱,鞭挞褫我服。我冤向孰陈,我泪向天瀑。语终心亦伤,声吞色犹恧。我感少年语,涕泪泫如漉。尔居见尔难,不见九边族。一夫八人管,剥削尽膏肉。往者禁军出,人家无完畜。膂力代出役,瘁敝内供谷。土炕亦见夺,何况妻与仆。此本亡赖子,亡命入军牍。三帅皆诡随,安知有钤束。
诗中借少年诉说自家受到官吏们的剥削、逼迫、鞭挞之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反映了百姓所受的苦难,并由此引出诗人对近时边区广大人民身受惨烈掠夺之苦的叙述与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诗中对风沙滚滚以致口不能开的恶劣环境的描写亦有助于突出当地人们贫穷、困苦的生活。全诗写得真实、具体,朴素无华,却动人心弦,可说是一篇饱含血泪的控诉书。他在《秋雨吟》中感叹:饥寒盗贼著处生,诛斩翻忧乱兵起。征求无度民自难,诸公徒尔叹微官。豺狼当道捕不得,纷纷法令何足观。况复艰难至此时,九重深严那得知。台谏徒陈利害策,闾阎不见宁息期。斗粟尺布命所直,吏促官输转相逼。甘肃纵横土鲁番,商洛纷纭织染给。中丞受诏不敢来,此地生灵一何极。亦真实记录了边区人民的苦难。《赋所见二首》一写母子三日无食,母昏沉,儿呼急;一写气态万千富家郎,骑马夜从章台归:对比写出贫富悬殊的状况,发出了不平的呼声。
康海晚年屡遭亲人亡故之痛。嘉靖五年(1526)爱婿张之渠卒,年方三十二岁。康海闻讯,匍匐至华州,哀痛彻五内,欲哭声还吞。入室视吾女,茕茕在山轩。尚恐极痛毙,抆泪强为飧。忧来神思迷,慌惚若徉狂。婿死才三年,仅存之子康栗又突然病故,时年二十二岁。七言古诗《九月十九日步过浒西》云:二十年来百志违,山妻谢去儿复夭。遗我伶丁乐思无,此身虽存骨肉疏。今日荼毒结我肠,万事过眼俱草草。
卷九《九月十九日步过浒西》。十月十日逢栗之生日,又作五言古诗《十月十日》。诗中云:此日是儿生,今年儿已死。往时具酒筵,欢庆羡闾里。素帷当中庭,凄风荡旌轵。我泪倏若推,儿音恍在耳。仿佛六旬人,何意复于此。庄生逍遥篇,亦具死生理。哀哉桥梓心,千古讵能毁。含痛卧茅茨,不知昼移晷。皆如实记叙了诗人在其地、其时的伤痛和凄苦之情,本质去雕,真切感人。
而七言古诗《听韩景文弹琵琶》,更是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清秋八月宾客来,尊俎未列管弦开。立酌停歌两三盏,此声一出人尽骇。仓庚微吟柔桑底,冻竹乍裂淇园隈。游蜂逐萼远不歇,曲岭回銮繁更催。千山夜落九天雨,空谷朝惊三月雷。悠扬拂掉转相胜,开喝递互清且哀。铁骑横来长乐坂,神女坐对阳云台。闲庭翻絮去闪烁,绝壑堕石来碕磈。曲曲宛转意态别,三百四十犹往回。夜深客醉席屡更,四座嗟咨未忍行。曲终更奏不知旦,户外惊闻繁雀鸣。
诗中描写韩景文拨弹琵琶之妙,不禁令人神往。此声一出人尽骇曲曲宛转意态别夜深客醉席屡更,四座嗟咨未忍行,极写其技之引人入胜。听其不同曲调,眼前即出现不同情景:群蜂花间采蜜,山峦迂回曲折,雨夜千山朦胧,空谷惊雷回响,高亢时万马奔腾而来,低柔若神女秋水送情真是意态万千,不由人不击节赞叹。此诗将只闻其声的音乐,以如此形象的语言表现出不同的意境,足见康海对音乐领悟之深和文笔之得心应手。
当然,康海诗中确也有一些过于直白、不复精思的作品,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明人论海集者是非不一,要以俞汝成文过于诗一语为不易之评。崔铣、吕柟皆以司马迁比之,诚为太过,然其逸气往来,翛然自异,固在李梦阳等割剥秦汉者上也。应该说,这一评价是比较公允的。王维桢曾云:北尚风骨,南尚色泽。然人好南音则十夫而九也。由此可知明人如王世贞批评康德涵如嘶声人唱霓裳散序,格高音卑,实为南人一偏之见。要者,康海之作,直摅胸臆,风骨遒劲,文字以质朴为上,在明人作品中有独到之处,堪称一家之言。
诗文之外,本书中还收有他所撰《康氏族谱》,及为母家所修《张氏族谱》。由其所作《樊氏族谱序》可知,康海作《康氏族谱》前,曾定例义以示李梦阳,李氏以为可观,后李梦阳作《李氏族谱》亦曾采用。《樊氏族谱序》中称赞樊氏所作之谱不远胄以诬亲,不撰美以欺世。在给王九思所作《王氏家谱序》中云:上推所自,下及其所生,以昭其系也;摭拾遗行,不为溢美,所以昭其德也;体貌具述,窀穸有地,所以敦其思也;援昔据今,开谕恳切,所以昭其训也。均阐明了作家谱的意义所在,及不溢美、以直质为好的主张。海之《张氏族谱》,吕柟见后曾夸曰:夫谱也,我未之今见也。质而不俚,简而不漏,信而不夸,可以传矣。皆可见作为史官的康海以史笔撰家谱的特点。
康海另有散曲集《沜东乐府》,杂剧《中山狼》《王兰卿贞烈传》,志乘之作《武功县志》等。他的散曲以真取胜,真实反映了明代一大批历经官场坎坷的文人的心态,流露出较重的士大夫气息。在他和王九思共同作用下,以他们为核心,在北方形成了一个北派曲家的群体。他们继承元曲本色、豪放一派,以制北曲为主,豪爽亢越,沉雄朴实,迥异于以陈铎、沈仕、唐寅、祝允明等才士为代表的南方曲派风流柔媚、清俊佻达的特色。
康海的杂剧《中山狼》借啸歌寄悲愤,痛快淋漓地鞭挞了世上一切负君、负亲、负师、负友、负亲戚的大大小小的中山狼;批评和嘲笑了不分善恶、对恶人也一概施以仁义的愚蠢行为;表现了对世情险恶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愤激的情绪。这是一部讽世之作,它振起批判现实的雄风,成为明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品之一,对改变近半个世纪杂剧消沉的局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他的《武功县志》也成为志乘的范例,带动了一大批郡邑志之作。
康海因其成就受到人们的尊崇,当地曾为他建祠立坊,以纪念这位杰出的作家。
研读康海的诗文集,不仅有助于对康海作整体的以及他在各个方面所取得成就的深入研究,而且对还原历史真实,把握明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脉络,挖掘、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摒弃其糟粕,也是有意义的。只是《对山集》今存多种版本,它们经过不同人物之手从不同的欣赏角度和目的选辑、删改,因而各本所收诗文数量不等,亦多异文。今知《对山集》有以下几种版本:
1.《康状元集》,一卷,嘉靖元年(1522)刊本。今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善本部存。
2.《对山集》,十九卷,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善本部存,并见于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影像本。
此为康海逝前编次,托好友张治道重加校雠刊行之本。
3.《康状元集》,一卷,嘉靖、隆庆间《盛明百家诗》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善本部存。
4.万历十年(1582)本,四十六卷。《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并见于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影像本。
此为康海之子康梣重加搜集整理,在获得当时名家朱孟震(字秉器)、李维桢(字本宁)、王世懋(字敬美)等的收辑、选校、甄别和督学潘公的支持后得以刊印。
5.《明状元康对山先生全集》,四十五卷,康熙五十一年(1712)刊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古邰贻谷堂重梓本。
此本主要依据四十六卷本,删去其中第十九卷族谱二篇。
6.《对山集》,十卷,《四库全书》影印乾隆二十六年(1761)刊本。
此为孙景烈据十九卷本严加去取而成,并见于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影像本。
7.明代论著丛刊《对山文集》影印乾隆十卷本。1976年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凡例
以上各本,收罗之富无出万历十年本之右者,且经多位名家慎加选校,亦较严谨。故本书以万历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各本(除嘉靖元年的一卷本,因国家图书馆封库整理未得寓目),进行整理、校勘。
以下就本书体例略加说明:
一、本书循万历本例,按体裁分类,仍为46卷。万历本原收诗1166首,文348篇。本书从他本中辑得诗49首分别补入原诗题下(如万历本二首,他本为四首,则径行补入,加注说明),故46卷实收诗1215首。
万历本中全无的诗,共辑得204首,文57篇,作为附录收入本书中。
总计本书共收诗1419首,文405篇。
二、各本皆为繁体字、竖排版、无标点和分段的本子。本书改繁体字为简化字(无简体字及一字多义易产生异议的简化字,仍用繁体字),横排版,加标点,分段落。
三、比勘不同版本中的异文讹字,如只是意境、用词不同,或意同,字不同:仍依底本;底本语句不顺者,于他本择善而从。错字、异体字,径改;他本已改者,从他本。以上均出校记,不没改本之功。
书中感叹词于乎於乎于戏於戏等,各本习用不同,本书均从底本。
四、本书虽为校点本,但对集中诗文的撰作时间,提及的有关人物、背景,尽可能作力所能及的考证、注释,以方便读者了解、研究康海之交友及思想变化等状况。
五、本书按刊印时间顺序全部收入各版本序跋,后来刊本收入的原序,不重复录入。
六、本书收入数篇康海的行状碑志,以利于对康海生平作更全面的了解。
七、集中作者赠与、提及的人物,皆以字、号称。本书已考得其姓名者,皆编入附录中的人名、字号索引,以便读者查寻。
囿于学识,本书疏误之处定然不少,期望读者予以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