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昌江黎族自治县史

書城自編碼: 289545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地方史志
作者: 阎根齐
國際書號(ISBN): 9787509771174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9-01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NT$ 56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甲骨文丛书·繁荣与衰退:中国市场经济(1000~1500年)
《 甲骨文丛书·繁荣与衰退:中国市场经济(1000~1500年) 》

售價:NT$ 666.0
越南汉词整理与研究
《 越南汉词整理与研究 》

售價:NT$ 510.0
数学思维1: 逻辑与数(原书第7版)
《 数学思维1: 逻辑与数(原书第7版) 》

售價:NT$ 515.0
创客训练营  Arduino 应用技能实训
《 创客训练营 Arduino 应用技能实训 》

售價:NT$ 307.0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订译本)
《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订译本) 》

售價:NT$ 931.0
中国医学的起源(知史丛书)
《 中国医学的起源(知史丛书) 》

售價:NT$ 1030.0
机器人学基础   于靖军 王巍
《 机器人学基础 于靖军 王巍 》

售價:NT$ 390.0
骰子世界
《 骰子世界 》

售價:NT$ 259.0

內容簡介:
昌江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是海南少数黎族自治市县之一。本书运用大量的考古资料与丰富的文献资料论述了昌江县的发展史,从昌江地质的形成和有人类居住活动开始,黎族先民迁徙昌江到秦汉时期设置至来县,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上下两万年,涉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生活在昌江境内的黎族哈、美孚、杞方言族群的地方风俗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關於作者:
阎根齐,又名阎道衡,1959年生,河南省睢县人,198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历任商丘市文物管理处处长等职。2003年调到海南省海口市博物馆工作。2007年到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任研究员至今。主要致力于海南历史文化、海南古代建筑、黎族学、南海海洋文化等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3部。三次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承担国家社科课题。现为中国对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汉画学会理事、海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等。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昌江地质的形成和人类的居住
第一节 昌江地质的形成
第二节 昌江县境内40万年的动物群
第三节 昌江县境内的人类居住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
第二章 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的昌江
第一节 黎族的族源与分布
第二节 黎族迁徙的特征及原因
第三节 黎族的社会形态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昌江县
第一节 昌江县归象郡管辖时期
第二节 汉文化的传入
第三节 黎族的社会发展
第四章 三国至隋朝时期的昌江县
第一节 三国至隋朝时期的昌化县建置
第二节 冼夫人的重大贡献
第三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黎族的社会发展
第五章 唐代至南汉时期的昌化县
第一节 唐代至南汉时期的昌化县建置
第二节 唐代昌化县的人口发展
第三节 唐代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第四节 唐代黎族社会的发展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昌化县
第一节 昌化军的建置
第二节 宋代移民文化的贡献
第三节 文教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黎族社会的发展
第七章 明代的昌化县
第一节 昌化县的建置
第二节 昌化城的建设
第三节 昌化县的人口发展
第四节 昌化县的虚额税银
第五节 明代的土官制度
第六节 符南蛇反抗官府的斗争
第八章 清代的昌化县
第一节 昌化县的建置
第二节 昌化县城的建设
第三节 昌化县的人口发展
第四节 昌化县的海防建设
第五节 昌化县的社会文化生活
第六节 黎族的社会发展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昌江县
第一节 昌江县的建置
第二节 1911年至1939年的昌江县
第三节 日军侵华时期的昌江县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昌江县
第五节 石碌铁矿开采始末
第十章 新中国的昌江县
第一节 昌江县的党政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昌江县行政区划的调整
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成就
第四节 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和建设项目
附 录 昌江县历代沿革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 记
內容試閱

周伟民
苏轼初贬海南时写诗,结句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所谓舆地志,是指古代以记载一个区域内的范围、户口、特产、风俗等为内容的描述著作。
这里贡献给读者的20卷本的《海南地方史研究丛书》,就其辖地范围、治理措施、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移民与族群分布、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七大类别内容来看,的确带有舆地志的某些性质。但本丛书是研究性著作,在研究旨趣、写作体例、叙述方法、学术规范、观念运用以及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处理等许多方面,又与古代的舆地志完全不同。
海南岛的历史,是以大陆移民为主体,结合黎、苗、回族和明清以后东南亚乃至欧美新嵌入的异族因素,彼此交融、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地理环境对于形塑海南历史的特殊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南岛孤悬海外,远离中原的政治中心。长期以来,中原地区的战乱都没有波及海南岛,加上封建统治者对海南的管辖时紧时松,松动的时期比较长,使得海南长时间政治稳定,而且有相对的独立性。宋代苏轼和明代丘濬,都论述过中原因战乱而大批汉族移民自北向南而到海南岛来居住的移民潮。因为海南的社会相对安定,移民在此发展,有些成为海南岛的大家族并形成不同地域的不同风貌。
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的迁徙,贬官的到来以及南洋的影响,使海南逐渐形成了以热带、海洋为主要特色的文化风格,其中,以黎族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贬官和中原移民文化为主体,建构出海南多元文化,在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独具特色。
第一是黎族文化。
黎族族群是最早迁徙到海南的族群,而与岭南地区的骆越族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例如在黎族的聚居地,最大的社会组织是峒,峒由若干村落组成,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标识,村落内的黎民住宅都是干栏式的茅草屋。他们密集而居、相依相助,形成非常牢固的生存体系以及社会组织合亩制。在村落都有村规民约,全峒则有峒规民约。现代法学称之为习惯法,是全村、全峒的行为准则;每个村落内部的事情,一般由各户的家长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议处理。而在众多家长中会有几名年长者,他们经验丰富、明晓事理且行事公正,很受人们尊重。人们称之为长老。长老对外还可以代表村落处理公务。峒的事务则由代表各村落的长老组成长老会来处理。
第二是海洋文化。
海南岛在南海中。明太祖将海南岛称为南溟奇甸;丘濬读明太祖的敕文后写出《南溟奇甸赋》。但作为土生土长的海南大知识分子,却感叹而甸之所以为奇也,容有所不能详!为什么呢?
海南岛儋耳等地的居民,以在南海捞取珠玑、玳瑁等海产品谋生,并将产品集中运到广州出售。南海上光怪陆离的宝藏,都是陆上所没有的。这些居民以辛勤的劳作,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海洋物质文明。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国和西亚之间一条横贯亚洲内陆的交通线。这条陆路交通线,史称陆上丝绸之路。但由于西方对中国的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商品需求量日增,而陆路运输运量少、速度慢,途中还有各种政治的、经济的麻烦;由于当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于是出现运量大、速度快,也相对安全的海上航线。这条航线由广东徐闻出发(后来,广州取代徐闻,福建泉州超越广州),途经海南岛直到阿拉伯国家、北非乃至欧洲,史称海上丝绸之路。
对于海南岛来说,海上丝绸之路有两条航路(海道),古老的一条是秦汉时期经过多次航海试验以后在《汉书地理志》中总结的,唐代贾耽《皇华四达记》中所记载的广州通海夷道,这条航路自徐闻开航后即穿过海南岛北部的琼州海峡,到今天的北部湾,航行到越南占城,然后再沿海岸线往南航行。对海南来说,这是西航线。
因为古代海航,由于船只及航海知识的限制,大多都避开了南海的西沙群岛。这是不得已的航路。这条西航线是传统的航线。向达甚至认为其一直延续使用到明代。
与西航线相对应的是东航线。因为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到了唐代开元盛世的中期,特别是宋代,陶瓷、丝绸等关系到政府财用的经济资源,逐渐集中到江苏、浙江、江西和福建等地。产品要外销,通往南海的远洋贸易货船,比原先的吨位大得多。这样一来,西航线实在不划算。再加上宋代航海的罗盘、水密隔舱、链式铰接舵等航海新技术的推广,南海中的西沙群岛的险阻是可以克服的。于是西航线式微是必然的!
不论是古老的西航线还是宋代的东航线,海南岛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海路上的桥头堡、中转站及补给站,对海上丝路的发展和演变都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时,海上丝路对海南岛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贡献。它促进了海南的海路航行,同时也让海南的造船业、船舶修理业发展壮大;在促进海南商贸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海南诸多城镇的骑楼建筑,改变城市的面貌,促进海南农业的发展;向海南移民而产生移民文化,向海外移民产生融通中外的华侨文化。
海南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及其海洋文化,在海南渔民独创的更路簿文化中可见一斑。
更路簿是在海南岛由渔民创造的、形成于郑和七下西洋之前的明代初年,盛行于明清民国时期,是渔民到南海捕捞时必备的航海手册,有的老船长不用本子而是用脑子熟记。机动船代替风帆船、卫星导航及海图普及以后,它进入了历史博物馆。
更路簿的内容,包括南海海区的划分、渔船开航的起点和到达的目的地、航向(针路)、航线、航程、风浪、海底状况、岛礁名称及方位、海岸地形地貌等。每条更路在一般情况下所用的针路和更数大体一致,而在不同风向、风速及海况不同的时候,使用不同的针路等都有具体文字记录。可以说,更路簿是渔民在南海航行时的经典和指南书,是渔民世代在南海航行时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几百年来渔民在南海捕捞的实践经验总结,又反过来用于指导南海捕捞活动的实践。
明清及民国时期,风帆时代的渔船在南海航行时依靠更路簿指引,结合船长、火长、大工等的航海经验,战风斗浪,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纪录!而从政治及文化层面看,更路簿的意义和价值,更加重要。
更路簿所展现的这种海洋文化,实实在在地批驳了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的错误。黑格尔说,中国靠近海洋,但却无法分享到海洋带给人们的文明,海洋对他们的文化没有带来什么影响。又说,在中国,海洋只是陆地的中断与天限。黑格尔这些论述,起码是不知道中国自明初以来,即拥有600多年历史的风帆时代的船长和渔民群体所体现的海洋文化;深一层来说,他的立论出发点是认定中国只有农耕的黄色文明,即只有农耕文化而没有海洋文化!这是黑格尔偏见的悲哀!
第三是移民文化。
海南岛是移民岛。移民文化涵盖两个内容:一是从大陆向海南岛迁移的多民族移民文化;二是海南人向国际迁移而构成的融汇中外的华侨文化。
黎族是最早迁移到海南岛的族群。黎族在海南岛对于土地的利用和作物的栽培方式,构成了黎族早期的基本文化景观。黎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以采集、种山栏稻和牛踩田种水稻三种方式并辅以狩猎和捕捞获得生活资料的。黎族长期保留了以独木器具,制陶,纺、染、织、绣技艺,茅草房和文身等为代表的生活文化和崇尚自然的饮食习俗,并因此享誉民族之林。
苗族迁移到海南岛,大约是在明代万历年间,他们从广西作为士兵被朝廷征调到海南后落籍。他们的语言被称为苗话,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一种,像黎族一样,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苗族文化以色彩庄重、做工精致的服饰,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以及蜡染、刺绣手艺等著称。
回族是唐宋元时期穆斯林在海南的后裔,包括以波斯及阿拉伯人为主体的蕃人和信奉伊斯兰教的越南古占城区域的居民,主要聚居于三亚凤凰镇的回辉和回新两个村,人口大约8000人,操回辉话。他们以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古朴典雅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居所、恪守伊斯兰教规的饮食习俗、具有悠久历史的典型的民族风情,绽放于天涯海角。
临高语族在春秋战国时期继黎族先民迁徙到海南岛。
临高语族是指散落在海南岛北部,东起南渡江,西迄临高县的新盈港,南以琼山县的遵潭、澄迈县的白莲和儋州的南丰为界,包括临高全县和儋州、澄迈、琼山及海口市郊的一部分地区这个地区在地域上连成一片,使用汉藏语系侗泰语族壮泰语支的一种语言临高语的族群。从语言、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来看,他们显然是海南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约50万。
仡隆语族是指在昌化江下游南北两岸约400平方千米区域里的约10万讲仡隆语的居民。
汉族移民,大抵是两部分人,一部分像苏轼说的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今衣冠礼乐,盖班班然矣。除避乱人家以外,也还有受委派到海南任职、戍边或经商、旅游而落籍的。另一部分则是贬官,著名者如唐代因二王八司马事件而贬至海南的宰相韦执谊,唐文宗、武宗两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开国宰相卢多逊等。许多贬官的后裔落籍海南,子孙繁衍、支派绵长。
汉族移民文化的特点显著,诸如各宗祖的祠庙文化、家谱文化、碑刻的牌坊文化、兴办书院学校的教育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等,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因此可以说,岛内多民族的移民文化,是黎、苗、回、汉等多个民族世代积累和交流融汇的历史结晶。
第四是华侨文化。
华侨是指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华侨一词源于1883年郑观应上李鸿章的呈文有南洋各埠有华侨的说法。此后,华侨一词被广泛使用。
作为一种文化类型,与其他文化的品格不一样。它是由某种地方文化人为移植到另一个地方,与当地文化嫁接起来,成为一种有本根文化基因,又吸收当地异质文化而形成的一种融通中外的跨文化、跨地域的新的文化系统。
以海南华侨文化在马来西亚为例,它的载体是海南在大马的华侨和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及其下属的分会等会馆组织。海南华侨在马来西亚谋生、发展,但他们的根又在海南。他们都保留海南话,在会馆和海南人群体里的交流语言是海南话,有与本土海南一样的习俗、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但同时,他们又深受马来西亚文化的浸润、感染,并接受马来西亚的文化,吸收其中异质文化因子,转换成自身的文化因素。如咖啡,马来人的喜爱甚于海南人。大马的海南人学习马来人咖啡的做法,加以改良,成为有海南味的咖啡。这样看来,海南的华侨文化,具有海南和国外两个源头,处于两种文化的边缘,故有特殊性。同时,对海南来说,又是海南文化系统在海外的延续和空间占用。如在马来西亚,有海南人群体和海南人居住的地域,即是海南文化的一部分。
在海南岛华侨集中的地方,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中外文化融合的品格。显著的如聚落建筑,海口、文昌、琼海、万宁等四个侨乡市,许多街道具有南洋建筑风格,是华侨文化的象征;还有中西合璧的华侨豪宅,是东方艺术精华和西洋建筑样式的巧妙融合。这些让海南城乡建筑大放异彩的景观,是海南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海口来说,2007年3月,荣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拥有这片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群。
海南的侨乡,不仅是建筑,其他如语言文字、习俗、服饰乃至行为方式、思维理念等方面,都深刻地烙上了外来文化的印记。
最后,还要简明地说说这套丛书的基本目标。
海南岛解放以后,实行新的行政建制,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全岛一般可分为汉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农垦区三大块。对各个行政建制区域的历史和社会风貌,除了地方志和一般性的文字介绍外,一直缺乏全面叙述。现在,20卷本《海南地方史研究丛书》的出版,可以看作对20个叙述单位所做的一次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普查,将各个叙述单位的历史进程、特点、亮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等做出分析和概括,目的是让读者清晰地看到这20个叙述单位的特征并自觉地保护这些地域特征的多样性,借以促进海南省更好更快地整体发展。
这套丛书是研究性著作,编委会经过认真的研究、讨论,确立撰写规范时,即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定为目标。
希望能在现代大国的文化解释力命题的统领下,让这套丛书以现代性意识和创新方法激活海南岛长久以来内蕴的活力,使它能够生动活泼地感动读者,让海南省人民在接受中国中原文化的凝聚力、辐射力影响的同时,极大地释放出我们边远海岛的边缘活力。
2015年国庆节于
海南大学图书馆三楼工作室
前言
昌江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的西北部,昌化江的下游,是海南黎族自治市县之一。这里拥有木棉花之乡、芒果之乡之美称,是海南最大的油柑果基地,也是海南重工业的摇篮和基地,被称为海南的矿产基地、水泥之都、钢铁之城。这里自然地理环境奇特,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

昌江县靠山临海,自然生态保存较好,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古人曾在旧《昌化县志》中有过精彩的描述和精辟的概括:琼之为州,孤悬海外,由安南导其脉,至昌化发其源,有山持其于邑中,绵亘儋州周围八十余里,实为五指山来龙之祖,阖府作镇之区。十三属(县)之地脉,因此发祥,数千载人文,由此孕育。
昌江县地跨北纬1853~1930、东经10838~10917之间。全境东西宽21.5
千米,南北长75千米,总面积1617平方千米。东北部隔珠碧江与儋州市相连,东与白沙黎族自治县接壤,南与乐东黎族自治县毗邻,西南与东方市以昌化江为界,西北濒临北部湾,海岸线长63.1千米,海域面积1189平方千米,12海里范围内的海域面积366.74平方千米。石碌镇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距省会海口市196千米,向南距三亚市220千米,距八所港50千米。
昌江县地势,从西北滨海地带向东南方向逐级上升,至昌江县境东端最高海拔为1654米,形成了西北平原、中部台地、东南山地的背山靠海的地理环境。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谷地、台地、阶地平原、沙滩等六种。
昌江县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干湿季节明显,每年5~11月为雨季,12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年平均降水量1395毫米,年降水量在902~1805.4毫米之间,东南部山区降水多,为1600~1800毫米;西部沿海地区降水少,为900~1200毫米。5~11月为台风及热带风暴季节,8~9月为台风及热带风暴盛期。全县年平均气温24.1℃,日照充足,年均日照2000~2600小时,最冷月为每年的1月,平均气温17.5℃~19.7℃,最热的天气在7月份,平均气温为28.1℃~29.5℃,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人类生活居住。

昌江县自然资源多种多样,主要有山岭、河流、海域和海岸线的港湾,动植物等都特别丰富,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截至2011年底,昌江县土地面积16万多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万多公顷,水田约1万公顷,旱地面积约2万公顷,林地面积8万多公顷,园地面积约2万公顷,牧草地面积2万多公顷。
昌江县山脉较多,山体呈东南向西北延伸倾斜,东南部崇山峻岭,中部山岭重叠,西北部丘陵,沿海地区平原。境内仅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57座,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有24座(其中猕猴岭1655米、狗岭1550米、毫肉岭1530米、雅加大岭1519米、霸王岭1495米、仑岭1415米等),均集中在该县东南部的王下乡山区。600米至1000米的山峰有保梅岭(782米)、马岭(755米)、金牛岭(615米)、石碌岭(615米)、圆号岭(780米)、巴贤山(791米)等,主要集中在该县的七叉镇和石碌镇境内。这些山岭不仅多数秀岩叠起、峻峭壁立、树奇花异、云缭雾绕,野生动物出没其间,自然生态保存较好,而且还是黎族世世代代的聚居区,赋予了山体、树木、动物等历史文化和许多神话传说故事。
县境内最有名的山岭为霸王岭,又称坝王岭,海拔1495米。这里山峰叠翠、古木参天,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森林覆盖率达80.5%。林区内保存着较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林和山顶矮林,是海南热带雨林的典型代表。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完整,生态功能齐全,具有典型性、独特性、珍稀性、多样性四大特征。在原始森林中,木材种类多达600多种,拥有三个全国之最(最大的特有天然南亚松林、最大的野生青梅林、最古老最大的野荔枝林),一些在海南,甚至在世界特有的树种如坡垒、子荆,贵如黄金的海南黄花梨,稀有抗癌树种海南粗榧,世界最毒的植物见血封喉树等,都生长在这里。国家重点保护和严禁采伐的珍稀树种就有27种之多。岭内有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和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
县境南、北部分别有昌化江和珠碧江两大河流沿县境边界注入北部湾。昌化江干流全长232千米,其中流经昌江县境的62千米,流域集雨面积5150平方千米,总落差1614米,过境流水量39亿立方米。昌化江支流众多,流入昌江境内的流域内集水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10条(南浇河、南阳溪、郎代界河、乙劳河、石碌河、青山河、长塘河等),长度在30千米以上有南浇河、南阳溪、石碌河。全县河流总长244.35千米,集雨面积1625.7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9.16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85万千瓦。海南岛最大最长的河流、被海南人民称为母亲河的南渡江,发源于昌江县的南峰山,自南向北经白沙县城牙叉镇流入松涛水库,再向东至海口港入海。正是这些纵横交错的水资源,哺育了世世代代在昌江县居住生活的人民。
昌江县的动植物资源(不含饲养的家畜和人工栽培的植物)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县境东南部的原始森林和高山地区,中部分布最少,这主要是人口居住密集、森林遭到破坏造成的。昌江县境内有海南省最大的天然林区,面积39.6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4%,以常绿树为主,植物资源异常丰富,在植物类中有蕨、木、竹、果、草、藤、药、花卉等八大类,仅木类就有1400多种。据2011年的统计,昌江县经济价值较高的有76个科属460多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有见血封喉、陆均松、红椎、马桐、油丹、竹叶松、绿楠、桢楠、红椤等27种。原始森林是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和栖息地,昌江县的野生动物有六类,共1000多种,最富有特色的是黑冠长臂猿。2003年12月3日,昌江县保梅岭林场首次野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坡鹿。坡鹿是印度泽鹿的同属,由于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故称海南坡鹿。坡鹿的营养价值高,鹿茸能使人强身健骨、延年益寿。
昌江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藏种类有20多种,主要矿藏有铁、铜、、铅、金、石灰岩、熔岩、石英砂、花岗岩等,居海南之首,是海南重工业的摇篮和基地,素有海南矿产基地、水泥之都、钢铁之城的美誉。昌江县石碌铁矿储量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1%,是亚洲最大的露天铁矿,也是亚洲第一富铁矿。因矿石呈孔雀石类型,故名此山为石绿岭,后改称石碌岭,石碌镇便也由此得名。
昌江县西北海域的昌化渔场是天然渔场,也是华南四大渔场之一,每年年底至次年4月鱼汛旺季时,周边地区有约3000艘渔船在此捕捞作业,水产品有马鲛、鲳鱼、石斑、青鳞、白卜、铁甲、面刀、海鳗、红鱼、带鱼等30多种。沿海岸线有三大著名海湾:棋子湾、昌化湾、双塘湾。因港湾而建立的港口较多,主要有昌化港、海尾港、新港、咸田港、马容港、双塘港、沙渔塘港等,是昌江县捕鱼、商业运输和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最为著名的是棋子湾,是古代昌江著名的港湾,也是海南省唯一保留着原始、天然景观的旅游度假区,被海南省定为第八旅游圈,岛西的旅游中心。昌化港是一个天然渔港,海南岛西海岸面积较大的海港,昌江县的主要通商港口,也是昌江县唯一的开放口岸基地。昌化港位于昌化江的出海口,又是石(碌)昌(化)公路的终点,昌化镇政府也位于此处。因港内泥土乌黑,故又被称乌泥港,又称大港。港口呈喇叭形,口朝西南敞开。港口狭长,西北至东南向长3500米,最宽处100米,水域面积3.5平方千米。港口码头设昌江县内、海南岛内、海南岛外等三个泊位,可停泊50吨以下的渔船3000多艘,年吞吐量7000吨以上。从昌化港可以通航到海口、湛江、北海、广州等地。

截至2011年底,昌江县辖有石碌、叉河、十月田、乌烈、昌化、海尾、七叉等共7个镇和王下乡,并有1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5个村民委员会。其下又设20个社区居民小组,602个村民小组,其中有107个少数民族自然村,254个少数民族村民小组。至2011年底,昌江县有人口267030人(男性139526人,占52.3%;女性127504人,占47.7%)。
昌江县居民日常使用的语言主要有普通话(为全县通行语言)、黎话(约7.14万人使用)、海南话(约5万人使用)、军话(约2.9万人使用)、儋州话(约2.68万人使用)、村话(约2万人使用)、临高话、苗话等。
在美丽而富饶的地理环境中,古往今来的昌江人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人文文化。本书随后从海南岛的形成假说展开,次第论述昌江大地上黎族先民的登岛和迁徙,秦立郡县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昌江大地上行政区划、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成就。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