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玉”见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华文明(追寻玉出山河的前世今生,饱览中国万年玉文化的史诗画卷)
》
售價:NT$
690.0
《
官治与自治: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面部填充术
》
售價:NT$
990.0
《
尼泊尔史:王权与变革
》
售價:NT$
430.0
《
战争事典085:德国人眼中的欧战胜利日: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
》
售價:NT$
499.0
《
步履匆匆:陈思和讲当代人文(杰出学者陈思和的人文之思、情怀之笔!)
》
售價:NT$
299.0
《
宋朝三百年
》
售價:NT$
790.0
編輯推薦:
本书旨在为翻译专业本科学生、翻译硕士生、外国语言文学方向硕士生提供清晰完整的翻译学脉络和言简意赅的学科联系,助其更加轻松自如地走进五彩斑斓的翻译艺术殿堂。
內容簡介:
本书以知识梳理为主,以具体实用为纲,以简洁易懂为本,将翻译与其它领域的关联进行概括性介绍,内容涉及翻译与语言、翻译与哲学、翻译与当代中国、翻译主体性、不可译性、翻译理论、翻译研究方法、翻译技术等,希冀使其成为翻译相关学科的小百科。全书共17个章,书后附有思考题,以便读者加深理解和掌握。本书供翻译专业本科、翻译硕士及已经外国语言文学方向是硕士研究生使用,助其轻松自如地走进五彩斑斓的翻译艺术殿堂。
關於作者:
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翻译理论与实践、机器翻译、中西比较文化。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翻译与当代中国
第一节 中国的翻译大潮
第二节 佛经典籍翻译
第三节 明末清初科学翻译
第四节 清末民初社会文学翻译
第五节 改革开放至今实用文献翻译
本章思考题
第二章 意义概说
第一节 意义及意义的复杂性
第二节 索绪尔的语言观与翻译
第三节 重估意义的确定性和客观性
第四节 对意义客观性的质疑
第五节 意义的分类
第六节 意义讨论
本章思考题
第三章 翻译与哲学
第一节 哲学、语言与翻译
第二节 柏拉图"床喻"与翻译
第三节 尼采的翻译观
第四节 德里达翻译哲学的解构主义
第五节 韦努蒂译者的隐身
本章思考题
第四章 翻译与文化
第一节 文化内涵
第二节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第三节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第四节 文化典籍翻译
本章思考题
第五章 语言与翻译
第一节 语言探微
第二节 语言与翻译
第三节 语言学与翻译
本章思考题
第六章 中国翻译理论I
第一节 理论的由来
第二节 中国翻译活动的缘起和翻译六大潮
第三节 东汉至北宋的佛经翻译
第四节 明末清初的科学翻译
第五节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
本章思考题
第七章 中国翻译理论(II)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文学翻译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文献翻译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翻译
本章思考题
第八章 西方翻译理论(Ⅰ)
第一节 早期的圣经翻译
第二节 古代翻译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
第四节 近代西方翻译理论
本章思考题
第九章 西方翻译理论(Ⅱ)
第一节 现代翻译理论
第二节 当代翻译理论
第三节 目的论
第四节 模因论
本章思考题
第十章 不可译性
第一节 可译论与不可译论的缘起
第二节 不可译性的分类
第三节 不可译的相关讨论
本章思考题
第十一章 诗歌翻译
第一节 诗歌概述
第二节 中西社会文化特征对诗歌的影响
第三节 诗歌翻译大家言
第四节 诗歌鉴赏角度
第五节 诗歌翻译的特点
第六节 诗歌翻译注意事项
本章思考题
第十二章 文体与翻译
第一节 文体的定义及演变
第二节 不同文体的特点及翻译
本章思考题
第十三章 翻译主体论
第一节 翻译主体界定
第二节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第三节 翻译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本章思考题
第十四章 翻译批评
第一节 翻译批评概说
第二节 中西翻译批评思想对比
第三节 翻译批评与翻译批评学
本章思考题
第十五章 翻译与伦理
第一节 翻译伦理学的定义及定位
第二节 西方研究概况
第三节 翻译伦理在中国
第四节 翻译伦理学的意义
第五节 翻译伦理学研究方法
本章思考题
第十六章 现代翻译技术
第一节 机器翻译简史
第二节 机器翻译原理
第三节 机器翻译的困境与未来
第四节 机器辅助翻译
第五节 网络翻译
本章思考题
第十七章 翻译研究方法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述
第二节 翻译研究领域与研究类型
第三节 翻译研究方法的应用
第四节 课题与研究设计
本章思考题
第十八章 专名与术语对照表
参考与拓展阅读文献
內容試閱 :
前 言
"无通识则无专才,无通儒则无专才"。
有关"通才"与"专才"的论述古已有之。社会需要专才,但要成为专才,必须先成为通才。翻译专才,除了具备深厚的双语知识外,还要熟谙翻译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因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际转换,它还涉及文学、艺术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符号学、史学、美学等多重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发展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翻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内一大批高校纷纷设立翻译本科专业,有的院校还获得了翻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自2006年起教育部批准高校开设翻译专业硕士(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MTI)以来,我国翻译教学、翻译研究、翻译实践等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翻译概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编写的,旨在为翻译专业以及外国语言文学方向的学生提供清晰完整的翻译学脉络,勾勒出翻译学与其他学科直接的联系,引领其轻松自如地走进五彩斑斓的翻译艺术殿堂。
本书的编写基于以下考虑:
1. 概括性:《翻译概论》突显"概"字,编者汲取国内外研究成果,经过遴选和梳理,将翻译研究领域的主要特点进行概括性介绍,并指出翻译与其他基础学科间的联系,帮助读者纵览翻译学全貌,对所涉领域"略知一二"。
2. 知识性:本教材尽量以知识介绍为主,以具体实用为纲,以简洁易懂为本,旨在以开阔的视野、清晰的脉络、简明的语言、精炼的内容,给翻译专业硕士的学生、英美文学、乃至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和翻译爱好者以启迪,使其成为翻译相关学科的小"百科"。
3. 趣味性:为避免教材编写中过于厚重冗长、或深奥晦涩、或泛泛而谈、亦或东鳞西爪等弊病,本教材编者在梳理翻译经典理论与著述过程中披沙拣金,认真遴选例证、合理安排结构、反复推敲语言,旨在使读者能之、好之、乐之。
4.学术性:本书汲取时贤方家的学术成果,严格按学术规范注明出处,同时注意归纳梳理、条分缕析,使之"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全书共分18章,第1章(翻译与当代中国,由冉蔓编写)聚焦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的关系,廓清我国各阶段翻译活动及其特点:佛经翻译丰富了汉语词汇、语言、文学形式;科技翻译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翻译机构的建设;社会文学翻译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思想观、道德观、文学观,对中国语言、文学发展及西方马克思主义传播至关重要;实用文献翻译则增进了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第2章(意义概说,由栗雪丹编写)重点讨论了"意义"的本质、定义、主客观性和复杂性等,梳理了中西"意义"的来源,介绍了索绪尔的意义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重新评估了意义的客观性和确定性,以此说明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及怎样看待意义与翻译的关系。第3章(翻译与哲学,由栗雪丹编写)探讨了哲学的含义以及哲学与翻译的关系,通过逐一介绍柏拉图、尼采、德里达以及韦努蒂等人的哲学思想对翻译的启示,向读者展示了西方译论在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第4章(翻译与文化,由饶素暄编写)从"文化"的来源与内涵切入,分析了文化源头的差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进而探讨了翻译与文化互彰、互动的关系;鉴于典籍在文化载体中的重要地位,本章结尾还简要回顾了典籍翻译的历史,探讨了典籍翻译的问题与应对方略,旨在为宏观的文化翻译提供实例参考。第5章(语言与翻译,由冉蔓编写)讨论了语言的本质、功能、局限性以及中西语言的差异;编者在第二节梳理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且简要回顾了语言学发展对于翻译研究的影响,并从语义学、语篇学、语用学和功能语言学四个角度分别论述了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旨在为有志于深入研究语言学与翻译之间关系的读者提供启发和借鉴。第6章和第7章(中国翻译理论,由刘超凡编写)通过追溯"理论"一词的由来,探讨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然后介绍了中国翻译活动的缘起,对各主要阶段的翻译活动及涌现出的重要翻译人物及相关理论进行了评述;最后归纳出我国译论主要涉及翻译性质、翻译目的、可译性、翻译标准、翻译原则、语言对比、文体比较、翻译主体性、翻译机构等。第8章和第9章(西方翻译理论,由郭冰倩编写)与前两章的结构有相似之处,编者将西方翻译史按时间顺序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及现当代时期,梳理了不同时期西方翻译理论发展轨迹,重点爬梳了西方翻译活动中涌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介绍了他们主要的翻译思想以及有关译作和论著,然后按不同流派(如语言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学派等)简述这些翻译理论的渊源、发展、特点、作用等。第10章(不可译性,由邓梦寒编写)从"不可译性"这个古老的论题切入,探讨了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这对矛盾统一体;通过概述中西方可译论与不可译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深入讨论了不可译性的分类并佐以相关实例,澄清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为今后"不可译性"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定参考。第11章(诗歌与翻译,由胡文潇编写)追溯了中西方诗歌的起源和发展,概括了中西社会文化特征对诗歌产生与发展的影响,梳理了古今中外学者对诗歌翻译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诗歌的可译性问题,重点探讨了诗歌鉴赏和诗歌翻译的注意事项,指出诗歌翻译不但需要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忠实地再现出来,还要使目的语读者能从中尽可能地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近的共鸣和美感。第12章(文体与翻译,由张梦娇编写)论述了文体的定义和特点,把文体分为文学类文体(诗歌、小说、戏剧)和非文学类文体(应用文体如新闻、法律、科技、广告、经贸、政论等),举例讨论了不同文体的翻译策略,并以例证指出译者主体性对译文风格的影响。第13章(翻译主体论,由梁嘉琪编写)通过追溯西方哲学家的主体性问题研究,引出对翻译主客体概念的讨论并介绍东西方翻译理论家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随着译者主体意识的觉醒,译者以"叛逆者"的精神努力争取自己存在的价值,翻译主体性问题才逐渐成为翻译理论研究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笔译和口译活动中有不同的体现,笔译活动中译者的视域由译者身份和所处环境构成,口译活动中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则更为多样,译者作为参与交际的一方,具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以促成交际行为顺利进行。第14章(翻译批评,由李婧萍编写)区分了翻译批评与翻译批评学(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前者是指依据翻译理论或翻译标准对翻译活动的结果进行的检查和检验的活动,而后者是一种元批评(metacriticism),是对翻译批评的批评;编者介绍了"翻译批评"概念的缘起与演变,将国内外翻译批评的主要思想进行对比,探讨了翻译批评的标准和方法,最后对翻译批评的主要模式进行了简要评析。第15章(翻译与伦理,由李婧萍编写)梳理了翻译伦理学的渊源与发展;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涉及翻译活动,伦理不可能游离于译者、读者、原文作者、赞助人等之外;那么"译什么、怎么译"这些基本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不仅仅是文本选择或翻译策略问题,还是伦理问题。第16章(现代翻译技术,由张政编写)首先梳理了机器翻译的简史,详述了机器翻译的原理、过程及方法;分析了翻译本身的复杂性、自然语言的复杂性和机器自身的局限性,重点讨论了机器翻译的难点以及影响机器翻译质量的因素;对机器辅助翻译(CAT)与翻译记忆、机器辅助翻译与语料的关系、机器辅助翻译的利与弊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本章还分析了网络翻译的特点:开放性、互动性、快捷性、共时性和局限性,旨在较全面地呈现机器翻译历时共时的发展概貌。第17章( 翻译研究方法,由梁嘉琪编写)首先概述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体系,并分别论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归纳与演绎方法、实证研究、语料库和TAP研究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翻译学研究中的应用;最后通过案例,进一步说明如何选题、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等,旨在帮助读者奠定翻译研究基础。
每章结尾均列出数道思考题,旨在帮助读者巩固知识要点、加深印象,及时总结与吸收;书后还附有常用翻译术语对照表,供读者查阅;编者还列出了扩展阅读书单,感兴趣的读者可深入阅读。
本书中引用、借鉴、吸纳了前辈及时贤的观点、论述及研究成果,并按照学术研究惯例和规范进行了标注。同时,囿于我们的学术视野和认识能力,尚有许多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介绍、引述,祈望见谅。
还须特别提及的是,编辑秦稳立女士对本书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外文出版社的蔡箐主任对本书的编辑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她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给编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还得到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KZZB201413)"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