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宗教经验之种种

書城自編碼: 288488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宗教
作者: 威廉·詹姆斯
國際書號(ISBN): 9787544366304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9-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383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76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周易
《 周易 》

售價:NT$ 203.0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乾隆制造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668
《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
+

NT$ 660
《 莱昂纳德·科恩:众人皆晓 》
+

NT$ 345
《 梅森瓶里的轻食光 》
+

NT$ 510
《 帕坦伽利瑜伽经之光 》
+

NT$ 360
《 视觉陷阱 》
+

NT$ 270
《 重新认识身体 》
編輯推薦:
这是一部百年经典之作,也是宗教心理学的里程碑作品。作者是美国近代哲学、宗教学与心理学的*人,当之无愧的思想大师。他借助潜意识的发现,揭示出在人们世俗的理智精神世界之外,还有更广大的精神新世界。
宗教与心理学的对话,产生了像宗教一样强调灵魂与崇高价值的心理学。自此,心理学有了宗教模样,宗教有了科学色彩。
內容簡介:
这是一部百年经典之作,也是宗教心理学的里程碑作品。作者是美国近代哲学、宗教学与心理学的第一人,当之无愧的思想大师。他在书中认真思考了宗教的作用,并以伏尔泰、惠特曼、爱默生、路德等东西方100余位思想家的宗教体验与开悟状态的真实记录作为说明,同时还对皈依、悔改、神秘主义等普遍宗教经验进行了探讨。詹姆斯的创新研究,极大地开阔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借助潜意识的发现,揭示出在人们世俗的理智精神世界之外,还有更广大的精神新世界。全书语言通俗,叙述生动,情节跌宕,充满了趣味,发人深省。
關於作者: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875年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0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著有《心理学原理》(1890)、《对教师讲心理学和对学生讲生活理想》(1899)、《实用主义》(1907)、《多元的宇宙》(1909)、《真理的意义》(1909)。
目錄
前 言 

第一讲 宗教与神经学 
这些宗教天才也常常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比起其他天才,宗教的领导者也许更容易罹患病态的心理疾病。他们常常是天生善感的人,往往过着不协调的内在生活,在他们生涯的某个阶段还活在忧郁之中。他们不知节度,容易有强迫观念与僵固的想法;而且他们常常陷入出神状态,有幻听、幻视,表现出所有通常被称为病态的特殊行为。而且,这些在他们生涯中出现的病态表现,往往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宗教权威与影响力。
第二讲 主题界说 
这世界因为魔鬼的存在而显得更丰富,只要我们把它的颈项踩在我们的脚底。在宗教意识中,这正是魔鬼法则,或者说是负性法则与悲剧法则所被赋予的位置;也正因为如此,从情绪的观点来看,宗教意识显得十分精彩。
第三讲 不可见的实在 
原初真理永远是建立于出自冲动的信仰;可以用言语道出的哲学,只是把它转化为华丽的公式而已。那非理性而直接的确信是我们内心较为深刻的部分,可以用理性来辩驳的部分只是一种表面的展示。
第四讲、第五讲 健全心态的宗教经验 
我可以说,所有的成长都是朝向自私心态的消泯。我指的不只是那些较粗糙、比较属于感官的自私形式,而是更幽微、更难以察觉的形态,例如表现为难过、悲叹、后悔、嫉妒等形式的自私。成长的方向在于实际地、有效地实现神的内在性,以及人内在自我真实的神圣性。
第六讲、第七讲 病态的灵魂 
疯人对于可怕事物的幻象完全由日常事实取材。我们的文明建立于屠宰场上,而每个人都是在无助的痛苦、孤单的抽搐中离开这个世界。朋友,如果你反对这个说法,等你自己到了那个时刻再说。
第八讲 自我分裂与统合 
宗教只是达到合一的许多方式之一。弥补内心的不完全并减少内在的不和谐是一个普遍的心理过程,可以在各式各样的心理材料中发生,不一定要以宗教的形式出现。古老的医学曾经提到疾病的恢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逐渐痊愈,一种是快速痊愈。在精神的领域中,内存的合一也有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另一种是突然。
第九讲 皈依 
要达到某种心智结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觉、有意的;另一种是不知不觉、无意的。在皈依的历史上,这两种方式都可能发生。因此,可以说有两种皈依历程,斯塔巴克分别称为立意型与自我交付型。
第十讲 皈依(结论)
皈依的效果为皈依者带来一种人生态度的改变,虽然情感起起伏伏,这种改变是相当恒定而持久的换言之,经过皈依的人,曾经采取宗教生活之立场的人,无论他们宗教的热情消减多少,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倾向于认同这个宗教。
第十一讲、第十二讲、第十三讲 圣徒性的特质 
宗教在性格上成熟的结果可以总称为圣徒性。圣徒性以宗教情绪为个人力量的恒常核心,具有普遍而特定的构成形态,对所有的宗教都相同,我们很容易勾勒它的特征
第十四讲、第十五讲 圣徒性的价值 
就其效果而言,圣徒的这些素质对于世界的福利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伟大的圣徒得到立即的成功;比较一般的圣徒至少是先驱与前行者,而且他们也可能是促进俗世变得更好的酵母
第十六讲、第十七讲 神秘主义 
固然,神秘状态并不能单纯地由于是神秘状态,就获得任何权威。但较高层次的神秘状态指出了甚至是非神秘者都会倾向的宗教情怀。它们诉说至高的理想、诉说广大、诉说合一、诉说安全也诉说平静
第十八讲 宗教哲学 
宗教学也要以个人经验的事实为原始材料,它整个批判的重建过
程也都要与个人的经验相合。它永远无法从具体的生活离开,也
不能在概念的真空中运作。它永远必须承认,就像每一种科学都
承认的,自然的微妙之处总是飞在它的前头,它的公式只是一个
近似值
第十九讲 宗教经验的其他特征 
在宗教里,我们有一部分的人类本性与意识之外或是阈下意识的领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直觉、假设、幻想、迷信、信仰、信念以及所有一般非理性的作用,都由它而来。它是我们梦的来源,而且很明显,梦也会回到它的区域。这个区域也是培养宗教生活的多数泉源
第二十讲 结论 
我们所经验的世界总是包含两个部分,客观部分与主观部分。客观部分也许比主观部分宽广无数倍,但主观部分却是永远不能被抹杀或是压抑的。客观部分是我们任何时刻所思考的总和,主观部分是这个思考发生时的内在状态。我以客观的方式看到的人类经验的全貌,都以无敌的力量逼迫我超越这种狭隘的科学限制。真实世界无疑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是比物质世界更复杂的构作
后 记 
译名对照表
內容試閱
《宗教经验之种种》试读
目录
读者导读 宗教与心理学对话的开端
前 言
第一讲 宗教与神经学
这些宗教天才也常常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比起其他天才,宗教的领导者也许更容易罹患病态的心理疾病。他们常常是天生善感的人,往往过着不协调的内在生活,在他们生涯的某个阶段还活在忧郁之中。他们不知节度,容易有强迫观念与僵固的想法;而且他们常常陷入出神状态,有幻听、幻视,表现出所有通常被称为病态的特殊行为。而且,这些在他们生涯中出现的病态表现,往往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宗教权威与影响力。
第八讲 自我分裂与统合 116
宗教只是达到合一的许多方式之一。弥补内心的不完全并减少内在的不和谐是一个普遍的心理过程,可以在各式各样的心理材料中发生,不一定要以宗教的形式出现。古老的医学曾经提到疾病的恢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逐渐痊愈,一种是快速痊愈。在精神的领域中,内存的合一也有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另一种是突然。
第九讲 皈依 113
要达到某种心智结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觉、有意的;另一种是不知不觉、无意的。在皈依的历史上,这两种方式都可能发生。因此,可以说有两种皈依历程,斯塔巴克分别称为立意型与自我交付型。
第十讲 皈依(结论) 151
皈依的效果为皈依者带来一种人生态度的改变,虽然情感起起伏伏,这种改变是相当恒定而持久的换言之,经过皈依的人,曾经采取宗教生活之立场的人,无论他们宗教的热情消减多少,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倾向于认同这个宗教。




读者导读 宗教与心理学对话的开端
关于威廉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出生于美国纽约市,有三个弟弟与一个妹妹。他的祖父由爱尔兰移民到美国,多年经商后成为巨富,也是长老教会的重要人物。他的父亲爱好读书与写作,经常举家到美国与西欧各大城市旅行,并有意地培养孩子认识各种西方文化与公众事物,因此詹姆斯家的小孩从小就深刻地经历了西方社会文化的洗礼。
詹姆斯从小就有艺术与科学两方面的天分。他在18岁时想当艺术家,因此到纽波特(Newport)师从威廉亨特(William Hunt)学习绘画,但不到一年却转到哈佛劳伦斯科学学院(Lawrence Scientific School)研读化学与生理学。在1863年与1869年间就读医科,其间他深为眼疾、消化不良、失眠、背痛以及忧郁所苦,因此他于1867年到德国休养,并在柏林大学旁听生理学与心理学的课程,有机会大量阅读神经学、心理学、哲学以及文学的作品。1869年他完成医科考试后,回到家一边继续养病,一边广泛阅读,但在精神与肉体上却数度濒临崩溃,只能靠阅读《圣经》章节来维持意志力。虽没有完全恢复健康,但他于1872年回到哈佛大学教授生理学,开始思考哲学与宗教领域里的重要问题。他怀疑科学的研究方法无法研究心灵状态,而由其生活经验体会到唯有直接自我观察才能深入了解心灵,因此逐渐转向心理学与哲学的领域。
可能是源于长期受病痛的折磨,詹姆斯一直非常关注宗教的问题,尤其对个人的宗教经验怀有高度的兴趣。由于幼年经常搬家,他并没有固定参加教会活动,也没有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习惯,但他喜好宗教音乐,也对于别人的宗教生活充满同情与理解。这与他在科学或医学上的权威有时产生冲突,但也使得他为人知晓。1898年,他接到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吉福德讲座(Gifford Lectures)的邀请,讲授自然宗教,但因为健康的因素到1900年才履职。为该讲座所进行的演讲,便成为《宗教经验之种种》的主要内容。《宗教经验之种种》最早于1902年出版。本书译自1961年的版本,由伦敦的Crowell-Collier公司出版。

对个人经验的重视

詹姆斯对于宗教的研究并不从宗教的起源与历史下手,也不重视制度性宗教所扮演的角色,因为他认为制度性宗教所陶冶出来的虔信通常只是一种因循的习惯。他强调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尤其是那些较为强烈而特殊的宗教经验。他非常注重个别的差异与感受,重视生动的事实犹胜抽象的公式陈述,这个特色在后来的心理学家中已经越来越少见到。他大量引述不同宗教传统之皈依者、圣徒和神秘主义者的自传或传记资料,以及开放式问卷的回答,借以探索人类心灵深处的种种样貌。他对于不同层次的实在界保持开放的态度,也对于非日常知觉状态的哲学考察怀有高度的兴趣。《宗教经验之种种》于是成为一本包含丰富的描述资料与精彩的哲学心理学分析的经典作品。
詹姆斯在吉福德讲座中所面对的听众是一群对宗教经验可能多所质疑的知识分子,因此他的首要工作便是为这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宗教经验辩护,尤其是他特别有兴趣但却没有亲身体验的那些较为强烈的宗教经验例如神秘经验更是辩护的焦点。这样,他随后的心理学分析与哲学判断才不会显得是建立在痴人梦语上,成为没有价值的探究。詹姆斯以系列研究的方法来对听众进行减敏(desensitization)的工作,也就是逐步将焦点现象与旁系现象的经验资料一一加以呈现与分析,例如他在分析神秘经验时,先把比较不具宗教性、但让人突然深刻体会某事物的经验陈列出来,然后逐步往宇宙意识或神秘意识进行叙述与说明,并分析其中之异同,让充满神秘感的神秘经验与一般日常经验有所关联,也否定神秘经验为某种妄觉或幻想的状态。他将这些经验置于叙述者个人与历史的脉络中,再加上自己犀利但充满同情的分析,是希望借着所收集的这些经验的见证,可以揭露宗教经验之内在意义、逻辑与价值,好为没有亲身体会的门外汉开启一道了解的门窗,进而给予宗教一个较为客观而公允的判断。
基本分析概念与实用判断取向
在分析宗教经验时,詹姆斯采用了类型论的观点。他先将人天生的气质倾向区分为健全心态与病态灵魂两类。健全心态的人倾向将世上的每一件事情视为美好,在宗教的表现上充满赞美、感谢,并渴望与神圣合而为一。相对的,病态灵魂的人对不和谐的事情格外敏感,容易受到存在的不确定性、普遍存在的痛苦以及不可避免的死亡所影响,因此世界的恶被视为发现意义的线索;一旦痛苦具有不朽的重要性,灵魂就能破除忧郁,进行强烈的追求。詹姆斯认为这两类人需要不同的宗教;健全心态的人是一度降生(once-born)的人,对世界的认识比较单一,忽视世界的HT而充满乐观。其实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这种态度,像在美国一直很流行的心灵医治运动,就是一直在鼓吹乐观、希望、勇气以及信任,要破除所有负面的态度与情绪。而病态灵魂的人总是见到这世界比较深层的那一面,必须透过皈依达到二度降生(twice-born),将痛苦与分裂的自我转化为圆满,获得新的生命意义。而皈依历程的发生,有赖于下意识过程的运作,让人从自我的分裂状态突然得到整合。
詹姆斯对下意识历程的描述,类似他对神经发展历程的理解。这个概念与心理分析所主张的潜意识有所不同,詹姆斯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心理学原则》(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中非常反对充满欲力能量的潜意识这个概念,但是他同意在日常生活清醒的意识状态之下,有另外一个阈下意识的自我之意识层次的存在。阈下意识的自我有许多层次,其较低层次的表现包括遗忘的记忆、梦境、根深蒂固的知觉习惯,以及带来心理疾病的扭曲认知。但阈下意识的自我的较高层次却是创造力与洞察的来源,天才的灵感、特异的感通能力,或是神秘者合一经验所带来的超越认知功能的知识,都是这个意识状态的表现。在说明突然的皈依现象与神秘经验时,下意识的孵育(incubation)过程是关键。当人活在分裂、绝望的状态中,阈下意识的自我会不断酝酿一种趋向成熟与统合的状态,时机成熟时,立刻产生一种新的、明朗的体会,而有更宽广的自我意识。这个过程宛如神经系统渐渐成熟的过程,一旦成熟了,会有突然、戏剧性的效果。詹姆斯认为宗教是个体在孤独的状态中,当他认为自身与其所认定的神圣对象有某种关系时的感觉、行动与经验。这种与更高者的联系就是透过阈下意识的自我运作而发生。
由上述之基本概念出发,詹姆斯结合了同情式的描述以及解释性的分析作为整个研究的主要进路,奠定了宗教心理学描述取向的基础。包括:(1)对宗教经验、观念与实践系统性的描述;(2)就个人来说,以及对人类整体而言,宗教内容与表达之来源与意义;(3)种种宗教经验对于个人以及社会所带来的结果。詹姆斯对于宗教经验的判断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他由人的情感、与原有信念相符合的程度以及道德上的助益这三方面来考察宗教的价值,注重宗教对人生活的效果。他将这种判断称之为精神判断,以别于存在判断。存在判断考察一个对象的来源、构成与历史,精神判断探究的却是经验的意义与重要性。这样的研究取向像是企图为宗教取得科学研究的合法地位,使得宗教不在进化论盛行的时代,被视为因应自然变化的落伍技术与观念,而到了被完全唾弃的地步。

对皈依研究的启发

综览宗教心理学的发展,皈依历程一直是这门学问里头不变的焦点问题。但是由詹姆斯的时代至今,对皈依的探讨已经有巨大的改变;我们可以由皈依研究的改变来看自詹姆斯以来宗教心理学研究的改变。首先,基督宗教的皈依历程已经不被视为典范,不同的宗教文化很可能有不一样的皈依心路历程。人类学与社会学在研究不同文化的现象上领先心理学甚多,这方面的研究也受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影响很多,例如在《宗教科学研究期刊》(The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ies of Religion)里头,研究皈依现象的学者很多是社会学家,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以新兴宗教为研究对象,也因此提出许多与基督宗教不同的概念。而人类学家在研究部落宗教或是民族宗教时,提出很多关于自我透过文化的影响而有所转化的观点,这也是心理学家应当参考的-参见Malony&Southard于1992年所编之Handbook of religious Conversion (Birmingham, Alabama: Religious Education Press出版)。。其次,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不考虑宗教制度与组织对于宗教经验的重要性,但在社会心理学里头,刚好扭转了这样的观念。宗教制度、组织以及历史对于个人宗教体验,不但不能被忽视,相反,正是由于宗教体系所使用的语言与观点,提供个人看待自己生命经验的角度,也提供个人自我转化的基础。当宗教越来越多元,我们就必须更加正视不同宗教经验之差异。最后,当前对皈依的研究已经不再只专注于特殊人物与特殊经验。詹姆斯的研究容易被批评的地方就是他的理论无法推论到一般人的虔信,令人误解为只有强烈、非比寻常的情绪经验才是深刻的宗教体验。詹姆斯在哈佛所指导的学生普瑞特(James B. Pratt)的研究就以平常的虔信作为考察的对象,弥补了詹姆斯对这个向度的忽略。

对宗教心理学之影响

从威廉詹姆斯在爱丁堡大学演讲至今已经一个世纪,当我们重新阅读这本书时,会发现它仍然相当具有魅力。详细地描述、分析文献资料的心理学研究,目前已经几近绝迹,这是因为当代心理学追求因果关系理论,对于主体经验反思的资料多所怀疑的后果。当代心理学家想要以物理科学客观测量的方式,来取得对研究者而言较可靠的资料,客观量化的研究透过精巧设计的测量工具与谨慎的施测程序,较容易取得具有可比较性的资料,而且量化的分析技术越来越成熟,得到有意义的结果也比较快速,研究者在先定好的理论范围与严谨的研究程序下也较容易觉得心安;但是这类研究必须冒着过度简化人实际经验的危险,也往往是研究者的盲点所在。詹姆斯对于个人经验的重视以及所采用的描述分析取向,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行为学派的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于进步主义的不信任,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的重新崛起,继神学对于宗教意识的忽视)而逐渐没落。等到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对主观经验之实证研究重新兴起,宗教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或性格心理学实证研究中的一个研究变项,或者只是心理学理论(例如归因理论、依附理论或因应理论)中的一部分。
宗教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说是宗教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互动的历程。-关于宗教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参考Diane Jonte-Pace与William B. Parsons于2001年合编的Religion and Psychology : Mapping the Terrain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出版)。从其发展来看,詹姆斯的宗教心理学属于1880年到1930年,这两门学科互动的发轫阶段,称为宗教的心理学阶段。在这个阶段,心理学与宗教的互动是一种方法(心理学)与探究对象(宗教)的互动。前者是思考分析的工具,后者则是有待考察的对象;前者是客观、价值中立的科学概念工具,后者则是主观、充斥着种种价值取向的文化心理现象。在这个脉络下,宗教心理学成为对宗教观念与实践之心理意义、起源与形态的分析,包括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深层心理学、詹姆斯的描述分析与实用判断、冯特(Wilhelm Wundt)的民俗心理学,以及其他欧洲与北美学者的研究。研究的主题涵括祈祷、皈依、超自然现象、神秘主义,以及宗教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心理学理论例如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现象学心理学、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人本心理学以及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宗教心理学的面貌也越来越丰富。另外,与其他社会科学例如社会学、人类学与政治的整合,也使得宗教心理学跨学科取向的色彩越来越鲜明。最后,随着心理学理论后设思考的深化,心理学反省到自身的理论建构并不是纯然客观、不落言诠的过程。此时,心理学与宗教的互动也就不再是研究工具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既然二者的建构同样牵涉到繁复的诠释历程,对话于是成为描述二者关系较为贴切的用词。
宗教与心理学的对话又包括:(1)心理学与神学的对话、(2)心理学与比较研究的对话,以及(3)心理学自身的宗教化。这些对话都有其支持者,也分别都在蓬勃发展中,其中詹姆斯的影响依稀可见。詹姆斯在本书中引用了佛教与印度教神秘经验的文献,讨论佛教的禅那(dhyana)与印度教的三摩地(sa-madhi)的神秘状态。以今日的眼光来看,詹姆斯的引述与分析或有东方主义之嫌,亦即把西方的理解范畴(尤其是基督新教)以及重视个体直接经验甚于传统影响的倾向套在东方宗教上。从心理学与比较研究的对话来看,詹姆斯的作品代表了这个对话生涩的开端。
就心理学自身的宗教化来说,詹姆斯的著作也有一定的影响。詹姆斯对于神秘经验的理解,是将神秘经验心理学化;这其实是承袭了西方自17世纪开始对于宗教性之理解的转变。神秘主义一词的出现标示着某种经验的诞生,某种论述的发端,以及某种知识的诞生。 参见Michel de Centreau (1992)Mysticism,Diacritics 22 : 1125。换言之,随着心理空间的被认出,神秘经验成为某种被客体化的经验与论述的对象。詹姆斯忽视制式宗教而强调个人直接体验,将宗教视为发生于个人心灵的内在事件,影响了后来人本心理学与超个人心理学对于心灵统合与个体化的追求;换句话说,产生了像宗教一样强调灵魂与崇高价值的心理学。在这个范畴下,心理学有了宗教模样,同时宗教有了科学色彩。这种心理学的宗教化其实是一个文化事件,是心理学与宗教对话过程的社会结果与历史结果,目的是调停科学与宗教的矛盾本质?

结语

在当代科学心理学中沦为变项的宗教心理学,反而在隶属人文学科的宗教研究中逐渐开花结果,与当代的诠释学、叙说研究、文化研究、性别研究、比较研究以及现代与后现代学说多所碰触,互相激荡,重塑自己的种种可能样貌,在这个意义之下,詹姆斯百年前的耆老说书,不但不应该走入历史,还可以让我们一窥那已被当代科学心理学判为鬼魂而避之唯恐不及,却在擅长招魂引魄的宗教研究中得体还阳的宗教心理学之初始面貌。那是宗教与心理学往后漫漫对话历程的开端,对未来仍充满不确定,却在每一个过于迟疑或踏得太快的脚步中,让我们得以看见思考的光亮与黑影。
蔡怡佳 刘宏信

前 言
如果我没有被爱丁堡大学吉福德讲座- 法学家吉福德(Lord Adam Gifford)在1888年捐赠成立一个讲座,给位于苏格兰的四所大学Edinburgh、Glasgow、Aberdeen以及St. Andrew 轮流聘请讲师讲授自然宗教,这便是吉福德讲座的由来。译注聘为讲授自然宗教讲师的这份荣幸,也不会有这本书的面世。我必须负责两个课程,每个课程各有十讲。原先我认为第一个课程应该是描述性的人类的宗教嗜好,另一个课程则是形而上学的透过哲学的满足,但是当我在写课程内容时,心理学方面的素材却出乎意外地多,因此第二个课程就完全被延宕了,全部二十讲的内容就都属于描述人宗教构成。在第二十讲中,我提示了我个人在哲学上的结论,想要立刻知道的读者请直接翻到该讲的最后两大段与本书的后记,我希望在日后可以用更明白的方式来表达。
我个人相信熟识特例通常比仅知抽象公式,要让我们更为明智。我在我的演讲中加入很多具体的例子,这些是表达宗教性情中比较极端的例子。有些读者很可能在他们阅读本书尚未过半时,就以为我提供的不过是一些拙劣的模仿,他们会说这种到了抽搐地步的虔诚,根本就是愚蠢的。可是如果他们有耐心读到最后,我相信这种印象会消失,因为我会将宗教冲动与一些能矫正夸张的常识结合起来,让每个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下个比较温和的结论。
我能够写下这些演讲,要感谢斯坦福大学的斯塔巴克- 斯塔巴克(Edwin D.Starbuck,18661947),宗教心理学先驱。译注,他将他所搜罗到的大量手写材料提供给我;还要感谢东诺斯斐(East Northfield)的兰金(Henry W. Rankin),我们是从未谋面的朋友,他提供了我相当宝贵的信息;并要感谢日内瓦的弗卢努瓦(Theodore Flournoy)、牛津的席勒(Canning Schiller)以及我的同事兰德(Benjamin Rand),诸位提供我很多文件;我的同事米勒(Dickson S. Miller)、纽约的沃德(Thomas Wren Ward),以及不久之前在克拉科夫(Cracow)的卢托斯瓦夫斯基(Wincenty Lutoslawski),都给我重要的建议;最后,我在基恩谷(Keene Valley)上方的格仑摩(Glenmore)与戴维森(Thomas Davidson)的谈话并使用他的书,使我受赐良多,这是言语不能表达的。
哈佛大学
1902年3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