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金婚往事》是通过一对金婚夫妻不平凡的婚姻史,揭示了家庭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社会对婚姻与家庭生活多方面的影响,以及怎样正确处理家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期盼《金婚往事》对大家有所启发,特别是希望对现在正处在迷路上的人们有所帮助,树立起对家庭负责,对对方负责,对子女负责,同时也是对国家社会负责的态度。人们常说: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没有家,哪有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千万万家庭好了,人民才能太平幸福,国家才能富强。
|
內容簡介: |
《金婚往事》一文主要描述了王宇杰与王小芬夫妇五十多年共同生活的岁月往事,从相识、相伴到相知的点点滴滴,纪实与虚构的巧妙连接,从个体的角度侧面反映出整个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作者的个人经历非常丰富,为本书奠定了良好的纪实根基。
|
關於作者: |
黄 骅,男,上海市金山人,一九三七年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于一九六〇年六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中学教师、校长、党支部书记和镇教委常务副主任等职,曾被选为金山县第九届人大代表。中学一级教师。在学校退休后,应聘在家乡股份公司任监事和办公室副主任。
一九五五年、五六年、五七年分别在《江苏农民报》《中国青年》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张定期存单》《一本账簿》《我们哥俩》等文章,二〇一二年出版长篇小说《爱的真谛》。
|
目錄:
|
序 程孟辉
前 言
第一章 金婚聚会
第二章 家乡的召唤
第三章 父母的谅解和支持
第四章 困难就是动力
第五章 初尝当家人的滋味
第六章 我不可能离开红旗中学
第七章 婚姻有个磨合期
第八章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九章 顾此失彼,夫妻不和
第十章 危险的爱
第十一章 满怀信心,再展宏图
第十二章 一个不识时务者
第十三章 你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第十四章 天下自有真情在
第十五章 巧遇李小妹懊悔莫及
第十六章 妻子病危
第十七章 我不能死
第十八章 苦难使人走向成熟
第十九章 勤俭持家
第二十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第二十一章 做个自得其乐的农民
第二十二章 不教书倒好
第二十三章 他又在搞智育笫一了
第二十四章 我们要坚强地生活下去
第二十五章 一次激烈的辩论
第二十六章 可怜天下父母心
第二十七章 调离家乡到边疆
第二十八章 为了下一代
第二十九章 谁之过
第三十章 你是个可以改造好的走资派
第三十一章 沈四根被隔离审查
第三十二章 真爱来自责任
第三十三章 我和诤友一起扫盲
第三十四章 回到五七中学
第三十五章 整顿教学秩序
第三十六章 这究竟为什么
第三十七章 人心的力量最大
第三十八章 迟来的爱
第三十九章 留个清白在人间
第四十章 金钱和面子代替不了幸福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程孟辉
《金婚往事》是黄骅先生继《爱的真谛》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纪实体现实主义长篇力作,全书共四十章,约四十万字,堪称鸿篇巨制。
作品主要描写我国江南地区一对金婚夫妇半个多世纪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并以此为主线,展现了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江南农村的深刻社会变革和巨大时代变迁。作品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王宇杰、王小芬的人物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独子出身、性格外向、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十三岁入团、十八岁入伍、二十三岁入党、本可在城里谋求发展、后响应组织召唤、毅然放弃师范优越环境和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家乡教育事业的正面主人公形象。在此期间,这位主人公经历了包括爱情和婚姻、事业和家庭、道义和责任、理智和情感、道德和良心、做人的原则和底线、甚至被人诬陷、备受屈辱以致内心纠结苦闷、灵魂挣扎、一度想轻生等一系列人生困苦和磨难之严峻考验,这些考验令其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金婚往事》给笔者的总体印象是:作品视角独特、题材新颖,风格清雅。就其书名而言,颇具情韵,很艺术,也很人文化,而且富有历史感。从语言文字形式逻辑角度审视,金婚往事的书名概念为作者的创作(想象)提供了足够的内涵和外延的伸展空间。金婚五十载,作者在叙述这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活经历时,不免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思绪万千:世事沧桑,交织着包括主人公早年初恋在内的爱情、婚姻、事业、家庭,交织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在王宇杰成长发展的生活道路上,我们看到了这位江南赤子一路走来的艰难和欣喜、悲愁和欢乐、失意和庆幸、迷茫和从容、动摇和坚定、绝情和多情、亲情和友情、孤寂和相伴、理解和误解、冷漠和温馨、热烈和冷静、无奈和自信、无助和多助、绝望和重生、失败和成功、苦难和幸福、荣誉和辉煌的心路历程;其次,作品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生动,主人公一生的经历虽然谈不上轰轰烈烈、波澜壮阔,但也堪称酸甜苦辣、风风雨雨、跌宕起伏、有声有色,甚至带有几分传奇。作品生活气息浓厚,且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感。此部小说的最大特点是作者采用了自传体白描纪实的手法,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自二十世纪中叶(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转型,故令作品烙有深刻鲜明的时代印痕。凡是从二十世纪中叶走过来的人们,读到此部作品,一定会感同身受,甚至会不同程度地与之产生心灵的共鸣。
《金婚往事》,按其笔调的风格来说,无疑是一部反映我国现当代江南城乡历史变迁的纪实体小说。作品忠实地记录了那个波诡云谲、复杂多变的特殊年代,其中包括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道德伦理、社会观念、价值判断和精神风貌等。由于作者黄骅本身就是中国江南土生土长的本土作家(除了早年的军旅生涯不在家乡,其余时间均活跃在江南这块热土上),故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于生他养他的这片故土一往情深,无限眷恋,说他是一位典型的江南赤子是十分贴切的,说他是披肝沥胆守望传统精神家园的江南才俊也同样一点儿不为过。黄骅先生,作为社会贤达,我比较了解他:这是一位足具良知、富有情感、博学勤奋、才华出众又不乏忧国忧民意识和情操的社会精英。如今虽然有了一些年岁,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仍壮心不已。工作狂、事业狂、劳碌命、务实主义者、完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等名词、称号用在本书作者黄骅这里也是同样名符其实、恰如其分。这是一位一心想做事,从来闲不住和从来不甘平庸的人,一位从地方教育领导岗位退休多年、年届耄耋的长老级人物,在一个阴差阳错的偶然机会、受到某种外力影响(由一位早年初恋情人的谈话启示)的驱动,经 过深思熟虑,竟决意用两年的功夫,潜心构思、执着创作,居然一气呵成,挥就今天这部洋洋大作《金婚往事》。
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和历练于基层,对下层民众怀有深厚的情感,并对他们的生活情状了然于胸,加之悉心观察、研究和提炼,故他笔下的作品不是那种闭门造车式的无中生有、故弄玄虚或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而是每字每句的灵感都来自或触发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底蕴,可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比如第十五章巧遇李小妹和第十六章妻子病危,夫妻间的真情道白,情真意切,令人唏嘘,令人动容,写得非常成功。试想,如果没有以真实的生活原型作为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是绝对写不出如此动人的篇章(场面)的。作品写出了家庭、夫妻和人性最善良、最亲爱、最理解、最包容、最自然、最崇高、最本真、最光辉的一面。由此,也让我们每个读者或受众从中看到了家庭和家族亲情的力量、伦理的力量、爱的力量和美好婚姻的神圣力量。
读《金婚往事》,其实就是在读作者黄骅先生本人及其与之如影随形、紧密相伴的社会和时代的缩影和发展史。任何一部小说和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心灵的感悟和思想、灵魂的流露、展现和折射。黄骅的作品,我深信自己读懂了、理解了、领悟了。黄骅先生一路走来,备受艰困,实属不易。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牡丹之歌》中有这样的歌词大意:你虽然百花丛中最鲜艳,你虽然众香国里最壮观,但又有谁人知道,你曾历经坎坷磨难,你曾历尽人间辛寒!第十八章苦难使人走向成熟,其中有这样的描述更是令我印象深刻:从开河工地上下来,饥肠辘辘的人们吃饭时是用大碗的、限量的王宇杰狼吞虎咽地吃饭又吃菜,这顿饭多么香啊,菜又多么鲜啊!限量的饭菜一下就吃完了,可肚子还只是半饥半饱,不、不能再去''打饭''了,因为王宇杰是居民户口,他的粮食定量每月只有29斤,再吃,就是吃妻子和孩子的(份额)了,不能再吃了;此外,还有关于在开河工地上米饭吃不饱,啃锅巴等的一系列生活细节的刻画、描写,也都很生动传神、入木三分。由此可见,作者笔触细腻,包括对人物心理活动等的描述均是如此。要知道,作者如果没有生活的历练和体验,光在斗室中凭空臆想是绝对写不出如此生动具象的文字情节。这段文字情节同时也深深地震撼和触动了笔者,因为,鄙人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只有经历过那个艰苦岁月的人们,才能对这样的文字情节和生活场景有比常人更深刻、更准确的读解和领悟,看后不禁令我心怀恻隐:王宇杰,真的很不易,尤其是在文革以及此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由于种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和历史的原因,令其格外磨难,倍受屈辱,他一度落魄了,甚至说他落难也一点儿不为过啊!其实,对于这样一位好人来说,他的命运真的不该如此!
《金婚往事》主人公王宇杰是一位富于理性、善于自我反思和反省的人。尽管他和王小芬的婚姻是在特定的时代历史条件下的媒妁婚姻,并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磨合期,然而,每当在谈到对妻子情感转变的心路历程时,他总是念及妻子的好。尽管王小芬平时讲话有点儿冲(性格使然,直来直去),但她心肠好,一心顾家爱丈夫,爱儿女,任劳任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能做到这样,足矣!作品对这位第二主人公的描写,也有许多地方可圈可点:在作者的精心描述和刻画下,一个直率、大气、厚道、善良、忠诚,勤劳、爱丈夫,爱子女、爱家庭,孝父母、敬公婆的优秀传统中国妇女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尤其是在对其流产后住院等情节的描述上更是见出这位平凡农家女性的非凡品格。一个整天高强度超负荷地忙于田间劳作、忙于锅台转悠、忙于孩子家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妇女,通过作者的精心描绘,让我们窥视到了其品格的高尚、形象的正派和内心的强大,由此可见作者的文字工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宇杰娶了这样的妻子,他的此生是安然的、吉祥的、成功的、幸福的,家有贤内助,何愁没后福?!从王宇杰的生平经历中,更是让我们从实实在在的婚姻中真真切切地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婚姻的成功与否,是决定人生未来幸福与否的前提和基础,故人们(尤其那些现已坠入爱河、正在热恋中谈情说爱的年轻人)千万要慎重,万万不可轻慢对待或草率处置,因为婚姻乃人的终生大事,不可儿戏。
综观《金婚往事》,小说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布局合理、构思巧妙、独具匠心、文风质朴、语言流畅、行文简洁、文笔生动、文如其人,尤其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妻子的某些不足的包容和理解,倾注着作者发自内心对妻子的歉疚、感激和深爱,越到后期夫妻越加恩爱。看得出,这是作者源自心灵深处有感而发的真情吐露。在笔者看来,婚姻磨合、发展到此种境地,其基础已很扎实稳固,甚至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了。此即是大爱,此即是人生的善果和成功。
小说在描述主人公一路走来的人生经历中,不仅内容丰富,场面宏大壮阔,而且与此同时也涉及到了这个复杂社会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其中不乏左中右:美丽聪慧的初恋情人陈丽英、恋情歧途上姗姗走来的李小妹,为人敦厚的赵教导,温良有加最后结局很不幸(自杀)的师范杨校长,颇有政策水平的宣传部长高炳、正直和善解人意的李正义、勤劳善良又厚道的生身父母、三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儿女、从小善待自己恩义不断的大姐,老于世故而又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二叔、仁义有加常出手襄助的堂兄弟王恩和宇忠、见义勇为危难时刻奋不顾身与歹徒搏斗的好儿子王毅、乡村痞子陈水忠,极左官僚主义者胡书记,蛮不讲理的造反派代表张明中,因心梗而不幸英年早逝的优秀基层干部马书记、理性稳重的教育组长王一鸣、腐化堕落流氓成性的下台干部沈四根、灵魂阴暗居心叵测一心想置王宇杰于死地而后快的贫协(贫管会)副主任屈齿出场人物不管属何类性质,大多血肉丰满、活灵活现,逼真而又生动。文学的基本属性和使命就是写人,《金婚往事》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到位。在这一点上,它似乎超越了《爱的真谛》。
总而言之,小说《金婚往事》确实写得很成功。试想,如果作者没有扎实的文字或文学功底,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理论储备,如果没有对生他养他的江南故乡的深沉大爱,如果没有对他所生活的那个环境以及形形色色人与事的细心观察、揣摩、洞悉和领悟,如果没有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或梦想)的执着追求,如果没有吃苦耐劳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坚强意志和锲而不舍的坚毅品格,如果没有一种历史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没有对包括形形色色、纷繁复杂人与事在内社会现状深刻透彻的分析、思考和理解,要想在一两年这样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一部长篇纪实叙事体自传小说是难以想象的。这正应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古训:功夫不负苦心人,有志者事竟成。的确,天道酬勤,成功的机会永远是青睐或赏赐给那些早已有所准备并矢志不渝、执着追求的人,黄骅就是这样一种人,他无疑是一位令人折服、令人感佩、令人钦敬的成功者,上苍都愿意眷顾他,这也许就是一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人生命运因果使然!
最后,我要特别说及的是,纵观全书,我们似乎也隐隐约约从主人公王宇杰的形象中窥视到了作者黄骅先生本人的生活影子。从王宇杰和王小芬的金婚岁月中看到了作者婚姻历程的真实写照和幸福美满的大团圆结局,不禁令人羡慕、令人欣慰,令人慨叹。夫妻之间,风风雨雨几十年,过日子不容易,生活更是很现实,总难免会有坎坎坷坷,甚至吵吵闹闹、磕磕碰碰,更何况,他们之间还确实存在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层次、生活理念、情趣志向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其实,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类婚姻生活最本真的原始情状和主流形态。社会和时代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真正严格传统意义上所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夫妻又有几对?!即便有,也未必能成为今天人们婚姻方式的典范和楷模。然而婚姻中夫妻双方的彼此谦让关爱、互相理解包容、不离不弃、风雨同舟、甘苦与共才堪称彰显真爱、大爱。这样的真爱、大爱才是现代美好婚姻之基础和正果,也是人们热烈想望、追求的婚姻目标、真谛和永恒主题。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已进入公元2016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本书作者黄骅先生今年正好年届八十,八十高寿,佳作问世,堪称双喜临门,实在是大吉大利,可庆可贺。借此拙序尾声之际,我由衷地向本书作者黄骅先生致以最诚挚的祝愿和深深的敬意,愿这位一辈子恪尽职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如今桃李天下的辛勤园丁及其家人吉祥如意、幸福平安!
草撰于2015年12月北京
完稿于2016年 元旦广州
注:程孟辉为我国著名美学家、知名学者、原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总编辑、编审
第二章 家乡的召唤
一九六一年二月十日傍晚我从办公室出来,遇到校长办公室的老叶,叫我吃好晚饭后到校长室去一趟。我问他校长叫我有什么事,他说:好像是你家乡叫你回去办学,其他我就不知道了。吃好晚饭五点半光景,我急忙到校长室去,杨仁义校长坐在沙发上看报,他见我进来,站起来对我说:王宇杰,我们拿两把凳子到外面草坪上去谈。他随手拿了一把藤椅,我拿了一把靠背椅,一起来到我们亲手建造的办公楼前面的草坪处。
王宇杰,大同师范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的产物,学校就建立在荒坟乱石杂草丛生的这块土地上。你们是第一届到这所新办的师范读书的学生,条件非常差,又没有经费。所以一九五八年九月开学不久,党支部作出决定,经县教育局同意,半天上课,半天劳动,平整土地,硬是在乱石满地、杂草丛生、坑坑洼洼的土地上用了三个多星期搬掉石头、瓦砾,填平了许许多多坑潭后造出来了这片草坪,你还记得吗?杨校长眼望绿油油的草地微笑着说。
我望着眼前足有二个篮球场大的草坪,草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草坪边有序地种了许多月季花,已长满了花苞,四周的茶树已开了许多五颜六色的花,西边初夏的夕阳泛起一片红霞。吹面不寒杨柳风,微风轻吻着我的肌肤,更使我精神爽快。
杨校长,三年前的往事像昨天刚发生的一样,是你带领我们开辟了这个草坪,你用羊角翻水泥地,手还弄出二个血泡。一块上千斤的大石头抬不动,你就叫我们在这块大石头边挖了个深坑,指挥我们推的推,拉的拉,就这样把这个大家伙深埋于地下。汗水没有白流,三年后的这块荒草地已成为校园中的一景了。我回忆着说。
你记得真清楚,师范刚开办时条件十分差,但经过近四年的艰苦奋斗,现在的师范已不同于你们刚进来时的师范了。所以说,事在人为,只要努力去改变现状,功夫是不负有心人的,这是个真理。杨校长像上政治课似的对我说。
三年来,师范在您的领导下,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记得当时我们刚来时,没有一块操场,只有几间陈旧的教室,宿舍也不够,两个班近一百名男女学生,你决定女生住校内,大部分男生住校外,食堂也十分简陋,只有伙房,没有学生餐厅,打了饭只得到教室或蹲在屋檐下吃,但只经过三年的努力,大同师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造起了十几间漂亮的教室,又造起了餐厅和男女宿舍,购置了新的课桌椅。学生从一百多人发展到三个年级,十二个班级,近六百人,若不是自然灾害,我们大同师范会发展得更快。我回忆说。
你说得很好。大同师范有今天,一靠党的正确领导,二靠你们这些生龙活虎的青年人的创业精神,我不过尽了一个校长应尽的责任罢了。杨校长停顿了一下,理了理被微风吹乱了的头发,我忽然看到杨校长的白头发已很多,两鬓基本上都白了,额上的皱纹明显加深了。这几年他确实很辛苦,他比三年前苍老多了。他望着我接着说:王宇杰,你家乡的初中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你公社党委宣传部长高炳上星期到教育局来,要你回家乡去加强红旗初中的领导,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我感到很突然,于是说:他们为什么叫我回去。我没有办学经验呀。我不知所措地回答说。
噢,你不知道吧,原来的党支书兼校长调到县里去当宣传部副部长了,现在学校的工作由副校长负责。但这名副校长已近六十岁了,精力不够,有人想到你毕业后留在师范,认为你回去任初中领导是合适的人选,所以到县教育局要人。我想他们想到你是对你的信任,你年轻,参过军,又是党员,又有文化,进校前是公社团委委员,并且对农村情况是熟悉的,在师范一直搞团的工作和上政治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课也上得很好。并且,这所初中现在只有三个班级,学生近一百人,规模不大,所以想到你是有道理的。当然我们也需要你,你是我校培养入党的,是团委副书记,又是勤工俭学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但是你们公社已二次来人来电要人,我觉得你回去的作用比留在学校发挥的作用要大,所以我今天找你谈一谈,听听你的想法。校长停了一下,不等我开口,接着又说,王宇杰,古语讲得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农村教育目前是一个薄弱环节,据我所知,一九五八年你乡办过一所农业中学,一九六一年停办了。现在这所初中也面临停办合并的可能,所以请你慎重地考虑一下,留与去,完全由你自己决定,三天后到校长室向我讲。校长说完,拍了拍我的肩。
晚霞淡了,太阳下山了,时间不早了,我对校长说,三天后我一定向你汇报。告别了校长,回到了宿舍,又走出了宿舍,我的心里很乱,不知不觉走到了离校五百多米的实验农场。四月的傍晚是有点冷飕飕的,但我全身热乎乎的。杨校长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旋,我痴痴地望着已吐穗的绿油油的麦浪,心里也像麦浪般地起伏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你家乡的中学面临困境,有停办合拼的可能。想到这里,我自言自语地说:我应该回去。但一想到这所中学条件非常差,并且面临着停办的可能。我有能力去管理好这所学校吗?办不好既对学校不利,对自己也十分不利。再说,我已二次回家乡了,第一次是一九五五年初中毕业后,本来学校推荐到闵行电机厂去当工人,而我选择了回乡担任刚组建的信用社会计,当时每月只有六元钱的津贴,没有休息日,电机厂当工人的同学月工资是我的五倍多,我无怨无悔,认真工作,直到年底应征服兵役。第二次是一九五八年退伍回来,本可以到信用社当会计,但乡长说:现在是大跃进,你们大队需要年轻干部,你暂时和信用社主任一起到你大队去工作吧。我二话不说,回大队当了个青年突击队队长。这是一个苦差使,哪里有困难就奔向那里,日夜奋战。这种苦干蛮干,我很不赞成,和主任发生过多次争吵,直到一九五八年八月底考入新办的师范。这次若回去,困难比上两次更大,上两次是在别人领导下去出力,去苦干,这次可不同了,要独当一面去办一所面临停办的学校,压力是很大的。再说,我初恋的同学陈丽英毕业后分配在县城一所小学工作,她是否同意我下乡呢?不同意硬走,等于这段初恋就此结束,这对我来讲是非常痛苦的;若不回去,工作生活一切很正常,在师范发展前途也是有的,和陈丽英的初恋也可能发展成恋爱和结婚,校长也说由我选择,想到这里,不回乡同样可以为党的事业出力,我如释重负,迈着轻松的脚步往学校走。
晚上睡在床上我不知为什么翻来覆去睡不着,杨校长的话一直在耳边响个不停,四十年多前大跃进中的各种场面像放电影似的一幕一幕出现在眼前。在月光下,几个衣衫破旧的农民有的正在用深翻铁搭在稻田里坌土,有的把一块一块翻上来的如斗大的土块叠成一个高二至三尺、直径八十到一百厘米的中空圆形宝塔状,下面留有一个大约三十厘米见方的洞口,有的正在给这个小洞内塞柴烧火,洞口喷出一股股浓烟,浓烟向四周扩散,袅袅上升。叠好一个再叠一个,烧好一个再烧一个。有的把烧好的所谓黄泥肥挑到田里当肥料施。在离烧黄泥现场二十多米的地方,有一个中年人和一个青年人正在争论烧黄泥的利弊得失。青年说:烧黄泥当肥料没有科学根据,得不偿失,把大量的柴和杂树烧掉,不应提倡,尽量少烧。只听中年人说:王宇杰,我提醒你,不要右倾保守,这是上级号召做的,肥效是肯定的,不能怕苦怕累,我希望你坚决执行上级的指示。
不讲科学的蛮干是要遭惩罚的。我服从决定,但保留我的看法。青年人也大声地说。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
又一个场面出现了,县里大操场锣鼓喧天,主席台上方的红布横幅上写着华亭县大跃进誓师大会。各乡各单位参加誓师大会的各路人马,都排成四列纵队。各乡各单位排头的都手拿一面红旗,上面绣着三个大字:大跃进,下面是某乡某队或某单位,号称万人誓师大会。广场四周装了高音大喇叭。高音大喇叭正放着震耳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九时左右,主席台上主持人宣布大会开始,锣鼓声立即停止,县长对着麦克风慷慨激昂地说:同志们,毛主席号召我们十五年赶超英国,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敢想敢干,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
接着是各乡各路人马高举红旗沿着广场跑道由慢而快地跑步兜三圈。随着脚步的加快,尘土飞扬,空气中弥漫着使人窒息的大量尘土。初夏的太阳虽然不太热,但由于激动,跑得又快,三圈跑下来,许多人已是上气不接下气,汗流浃背了。在高音喇叭发出停止跑步的指令后,队伍重新又面对司令台。主持人在麦克风中宏亮地宣布:各乡代表上台打擂台、表决心!这时锣鼓敲得震天响,像古代战场上冲锋陷阵时的情景,一阵锣鼓后,各乡代表争先恐后地上台抢话筒表决心。第一个说:我们决心发扬大干苦干的精神,保证亩产粮食二千斤。第二个发言说:我们绝不怕苦怕累,高举大跃进旗帜,实现粮食亩产超四千斤。第三个发言说:我们要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苦干、巧干,保证粮食亩产超五千斤。第四个、第五个到最后一个发言,粮食亩产已超一万三千斤了。面对轰轰烈烈的场面,我很激动,又对亩产粮食超万斤产生疑问。心想这是天方夜谭,科学的问题是实事求是的,决心和信心不能代替科学。
这次会议后,各乡都行动起来了,加大了宣传力度,各乡镇和大队,凡是路边显眼的地方,墙壁上到处用红油漆写上大跃进万岁!毛主席万岁!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秋季又写上人民公社万岁!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等大量宣传标语。我也参加了写标语。大跃进的气氛正在形成。
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狂热的气氛下,异想天开的事层出不穷,人们日夜苦干,用深翻铁搭深翻二至三尺,或用牵引犁代替牛耕田,把熟泥和生泥捣乱了。化了这么大的力气,稻苗、棉苗却长得并不好。农民在秋季编了个顺口溜:翻起生泥坚又硬,熟泥搭塔烧黄泥,黄泥当肥垩田里,庄稼一尺头不低,一亩只挑四五遍,不是天灾是人祸。
秋种时老农告诉我:一块试验田,一亩田麦种下了二百斤,我们都说下这样多的麦种是收不到的,这个干部却说:一粒下去,一穗麦上长二粒,就是四百斤,长三粒,就是六百斤,长六粒不成问题吧,亩产就是一千二百斤。结果当然是可悲的。
事实证明老农的话是完全正确的。我开始对这样的大跃进有意见,有看法,而且觉得这样搞下去是不行的,很多人都这样认为,但又不能不干,并且还要违心地去说,这使我很难过,劳动起来不是滋味。八月中旬,我到县里参加了复员军人代表会议,会上,县委领导宣布,为了适应大跃进的要求,县委决定开办农业大学和师范,招收初中以上毕业生和由各乡从大队干部中挑选三至五人保送入学。我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极了,回来后,立即向蹲点的主任提出要求保送入学,但主任说:新泾大队需要人,你不能走。我到乡里向乡长要求保送,乡长以同样的理由婉言拒绝。我对乡长说:你们不同意保送,我去报考总可以吧。乡长不得不同意了。临走时他说:毕业后请你回来,农村确实需要有文化、有觉悟的人。
九月初我被师范录取,但农村大跃进的势头不但不减弱,反而进一步在推进。初秋后,大办公共食堂,农民集中住宿。铁锅、铁栏栅等统统拆除后卖给国家大炼钢铁去了。后来又撤销了高级社,实施所谓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建立了营、连、排、班的军事组织形式搞农副业生产,吃饭发饭票,不收费。只一二年就把微薄的家底吃光了。农民意见很大,说:这样搞下去肯定不行。但谁会听农民的话呢?直到一九六一年底因连年减产,农民怨声载道,又饿死了一些人,上级也发现了问题,才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于一九六一年底解散了食堂,撤销了营、连、排、班的生产组织形式,恢复了以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生产组织形式。轰轰烈烈的大跃进由于瞎指挥的错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留给人们去总结和反思。
我躺在床上由于睡不着,穿了件衣服坐在床上想心思。心想:怪谁呢?农村干部当时有个统计,文盲、半文盲占80~90%,即使是乡干部的文化水平也只有初高小水平,初中以上的是寥若晨星。列宁曾说过,在一个文盲占大多数的国家中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毛主席也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缺少文化的干部和劳动者,不懂得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往往只以朴素的阶级感情来分析和对待问题,只唯上,只盲从。三年大跃进的结果是 三年自然灾害,这三年农民吃足了苦头,不但做得苦,而且吃饭也成了问题。在朦胧中,仿佛又看见了由于缺粮少菜少油,多吃了红花草(紫红英)、南瓜和山芋干等,不少农民眼胖鼻头肿,特别是体弱的老人和小孩面黄肌瘦,加上农村缺医少药,少数老人和小孩饥饿加生病,就这样死了。在朦胧中,我好像又听到乡长在说:毕业后请你回来,农村确实需要有文化、有觉悟的人。又听见校长说:国家兴衰,系在教育。脑子嗡嗡直响。
东方发白了,头脑胀胀的,但我清醒了,大跃进的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大干部、群众不懂科学;而懂科学的前题是必须有文化,而要使人们有文化,必须开办学校。我是一个年轻的党员,家乡的召唤就是命令,再大的困难也应该去克服,这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我应该回去,实际上杨校长的话说得很明白,他是支持和希望我回家乡去把面临停办的中学办好,他是要我自己下决心。我要回去,不过就这样回去,我的初恋小陈怎么办?应该去和她说明情况,相信她会支持的,不支持也得回去,有首诗说得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说:生命是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办学故,两者皆可抛。认识清了,决心下了,我穿好衣服,准备吃好早饭后到陈丽英工作的小学去告别。
吃好早饭,我急急忙忙赶路,直奔陈丽英工作的学校。陈丽英是我师范的同班同学,她比我小三岁,三年同窗共学,相互比较了解。她活泼可爱,为人真诚坦率,学习认真,工作积极,我慢慢地对她开始有好感,她也知道我在追求她。有几件事我记忆犹新。
一九六〇年六月三夏大忙,校方叫学生到县实验农场去劳动,我班分配在水稻田里插秧。陈丽英插秧到岸边时,发现几条蚂蟥叮在她的小腿上,吓得惊叫着爬上岸。我在挑秧,担子刚放下,离她五六米,听到她的叫喊声,立即奔了过去,由于田岸狭小又滑,跌了一跤,衣服上溅满了泥,脸像个小花脸,我爬起来又跑过去,几个女同学又笑又急。她们大概好笑陈丽英焦急的表情,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也可能笑我跌倒爬起满身是泥浆的丑态,但又不知所措。陈丽英急得将要哭出声,见我过来,五六个女同学一致说:王宇杰,你来帮帮忙吧。我说:不要紧的,何必大惊小怪呢?看我的。我弯腰一手揪住陈丽英的小腿,一手用拇指和食指扼住蚂蟥,一会儿就把三条蚂蟥从她的小腿中拔了出来,鲜红的血从她的小腿上涌出,我用唾液涂在她流血的伤口上。
另外一个挑秧的男同学说:真是英雄救美人。引起在场的男女同学捧腹大笑。陈丽英狼狈得哭笑不得。我说:若这样一个小动作,也算英雄的话,那英雄就太多了,不过陈丽英倒确实是个美人。又是一阵哈哈大笑。我又对大家说:蚂蟥只是饿了,想吃几口血罢了,不会全部钻入肉中的,发现了拔出来就是了。这时杨校长正在向这边走过来,我说,大家快下田种秧吧。陈丽英不得不又下田种秧了。
从此男同学有时就开玩笑说:英雄去救美人呀。有时当着陈丽英的面说,陈丽英也不骂人。所以男女同学认为我和陈丽英有点意思。每当我听到这种玩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我约陈丽英只看过五六次电影,利用暑假到上海游玩过二三次,相对于其他女同学是比较亲密点。又有一次,植物学教师上水稻杂交课,叫我班在校小农场去做水稻有性杂交试验,二人一组。我正巧和陈丽英一组,在小农场的一块水稻田边的田埂上,我拿套袋和夹子,她手拿剪刀,先剪去多余的稻穗小枝,事后,剪刀给了我。我立即给她夹子,她动作灵巧又快又好地把雄蕊夹去,留下完好的雌蕊,我则在她已夹去雄蕊的稻穗上套袋子、扎线。配合非常默契,像医生和护士开刀时的无声配合那样。我们做了一个稻穗又一个稻穗。有时在交换剪刀和夹子时视线正好相碰,两人都会心地笑了。两个二十多岁的男女在一起劳动,并且在同学中早已有传闻,心中自然而然地会激荡起爱的波澜。我呆呆地望着她说:你的手真利索、灵巧,说明你头脑聪明,将来持家一定是个好媳妇,我若能娶你是福气。
我不嫁给你这样傻乎乎的人,不过你优点也不少,为人忠厚老实,积极向上,有点男子汉的气度。陈丽英说。
还有半年我们就要毕业了,毕业后我有条件的话一定追你、娶你,请你不要拒绝我。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你真傻,说明你对我还不够了解,谈情说爱还讲条件吗?她望着我腼腆地一笑。这种笑是醉人的。
当然要讲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所谓门当户对。
条件当然要讲的,不过我俩的条件谁好谁差呢?她说。
当然你比我好一点了。
为什么?她不解地问。
因为现在女性达到中专毕业的比男性少,而且你聪明又美丽,追求你的人一定很多,你挑选的余地比我多。对不对?我实话实说。
那你就得努力了。其实你有利条件比别人多,就看你如何来把握了。她也开玩笑似地说。
我有什么有利条件?我不解地问。
难道还要我教你如何追我?你这个傻瓜。她说这句话时面孔都红了。
这时教植物学的李老师走过来了。他一面用手拆开几个套袋检查我们做的质量如何,一面说:你们在讲什么呀?你们配合得很好,做得很快嘛。大概他检查后认为质量不差,所以又表扬说:理论联系实际学书本上知识,比光讲和在黑板上写印象要深刻得多。希望你们参加教育工作后,也要让学生多动手,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的。他等了一下,又高兴地说,我为你俩拍个照,留个纪念。说着,他举起相机叫我和陈丽英摆好姿势,咔嚓一声,两人的合影就这样产生了。
后来这张照片,在校科技展览室中作为学生搞教学实践活动而展出。同学们背后就嘁嘁喳喳地议论开了。说我和陈丽英是很好的一对,毕业后定能成双,我起初也不太介意,但越到毕业临近,越觉得想多看她一眼,多说几句话,但真的一碰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在心中荡起对她爱的波澜。一九六一年七月,在毕业分配会上,校长宣布了分配决定:陈丽英分配到县城一所小学,我留校工作。我们两人的目光对视了一会,都会心地笑了笑。我心想:明天就要各奔东西了,我得向她谈一下,以表我对她的爱慕之情。会散后,人太多,没有机会。吃好中饭,我在洗碗的地方,正好陈丽英一个人出来,我对她说:今晚在校园北面的野车棚里我有话向你讲,不知你有空吗?
好的,不见不散。她大大方方地笑着说。其实陈丽英也希望和我谈谈心,所以说出不见不散的话。
吃好晚饭,天已开始黑了,我准备了许多要说的话,快速向离校二百多米的野车棚走去。心想:不能让女的等男的。在我的潜意识中,男的总要等女的,否则是不礼貌的。我到后不久,陈丽英就来了,穿得很单薄,上身是红绿格子短袖衣,下身是中短裙子,很漂亮。七月的夜是十分炎热的。幸亏阵阵东南风紧吹着,好像在为我们祝贺。我们紧靠在一起,心中都充满着希望,充满着幻想,所以根本不觉得热。我说:三年时间很快过去了,在这三年里,我们从不认识到熟悉,从熟悉到相互了解,我想将来总有一天我们会生活在一起的。
你这样自信。她含情脉脉地望着我一笑说。这种笑我不知看到多少次,但这次的笑,使我分外动心。
我有信心,时间会证明我是个好男人,不会让你失望的。我拉住她的手说,你说对不对?
那就让时间来证明吧,说大话是没有用的。我看你呀对我印象不深,一年多来你对我表示了什么?一点也没有,老是严肃兮兮的。陈丽英紧握着我的手说。
我对你、对家庭一定是负责的,即使将来有了孩子,我对孩子也是负责到底的。我把孩子的名字都想好了,你相信不相信?说完最后一句,我自感有点鲁莽。
你也想得太远了吧!我们现在还未建立什么关系,你就想到生孩子,为孩子取什么名字,我不要听你这种话,我是主张先立业后成家,你急着成家你就去找别人吧。陈丽英有点不高兴地说。
我也主张先立业后成家的,事业和成家,事业确实很重要,不过,我认为对事业要有理想,对家庭也应有个设想,我现在是团委副书记,将来会成为一个好教师,说不定什么时候当个校长也可能。对家庭嘛,我想娶你。你一定是个好妻子。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教师尚未当,就想当校长,正是黄鼠狼想吃天鹅肉。我是面对现实的,先当个好教师,有机会再一步步地上升,空想是没有用的。陈丽英认真地说。
东南风呼呼地吹着,两个人的身体靠得更近了,陈丽英的上半身靠在我胸前,轻轻地说:王宇杰,你对我的印象深吗?
那还用说,三年天天在一起学习、活动,你每根头发什么样子我都分得清。我不加思索地说。
三年天天在一起,不等于印象深刻,印象深刻的事是有特殊内涵的。你懂不懂。陈丽英抚摸着我的手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