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作者不像是主人公的儿子,更像是一个好学谦逊的门人弟子。这就是中国文化里家学传统的迷人之处。中国文化讲求通学,中医并非现代社会里定义的医生这样一个专门职业,而是博通中国文化、研究天人关系的行者。所以,这虽则是一本中医的传记,实际上更应该看作是一个中国文化践行者的生命缩影,通过他一个人,也即了解了一群人和一个时代。迷人的传统文化终究是要落实在活生生的生命气象上。而薛培基先生这样的国医妙手,正是在演绎这种活脱脱的生命之美。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国医薛培基之子对父亲一生珍重的回忆。这本书中,作者并未把薛培基仅仅看做是父亲,更多的是一位老师、一位长者,一位把生命视为信仰的修行者。传统学问最讲究家学与师承,师承的作用在于点拨与校正,而家学则是一生的浸润和濡染。面对父辈、面对古往今来的先人,解读他们的生命密码就是在不断地鉴照自己。这本书不是一本很专门的中医传记,有趣之处在于从中医的角度把那个时代的有趣的人和事串联在一起,让人感觉到古典时代的平常和温度,就如作者所言:他慈祥、平和,从未讲过数学、语文等课本知识,只是给我说些他曾经经历过的平常事。这些平常事,经他和缓声音和传递,有趣味、有温度、更有着光阴的徘徊。仿佛一阵风吹过,天地人心就清清朗朗地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
關於作者: |
薛钜夫,薛培基之子,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煦濡杏林。及长师承著名中医祝谌予先生,得祝先生点拨三十载。亦先后师事于针灸大家胡荫培先生、董德懋先生。不惑之年蒙当代中医学家李广钧先生之勉,成为及门弟子。
在祝谌予先生的倡导和支持下,于1986年创建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任院长之职至今。
|
目錄:
|
001 序一施小墨
003 序二王道瑞
005 序三祝肇刚
007 前言有温度的平常事
一、启蒙:五岁拜师罗复堪先生
002 初露嗜书天资
005 制衣结缘章草名家
007 五岁正式拜师罗复堪先生
011 临帖入其造化
013 受教,养成每事问的习惯
014 潞河教会学校的旁听生
018 品学兼优却无奈退学
二、问学:开启学医之路
020 学医之路从育和堂开始
023 学徒进了门,修行在个人
028 问学第二位先生六姥爷
031 医药兼修的学习生涯
034 惜别恩师,获赠墨宝
038 舅公倾情教诲八载
044 求学深造,幸得亲众支持
050 入读辅仁大学预科
054 老郎和小郎的中德趣话
056 亦苦亦甜的大学生活
059 医史兼修的命运安排
三、师医:正式拜师施今墨先生
064 就读华北国医学院,侍诊名家
069 择精取要学习法
071 大处着眼,细微处落目
073 正式拜师施今墨先生
四、恩遇:一人多师之路
078 一人多师之路
080 拜朱壶山师父磕了两次头
086 德术参修的施今墨先生
089 达儒明医朱壶山老师
093 与安 幹 青老师形影不离
095 张文修老师艺授《傅青主女科》
099 治急热病的方家富雪厂和杨绳武二师
103 和张孝骞老师学西医
109 多师教诲,受益一生
五、学养:诗书画医同参
114 书画缘起:忘年之交巧牵线
119 观画展,悟文人医学之道
124 为徐悲鸿之子看病,牵出医画之交
127 亲见张大千作画,缔结艺术妙缘
129 北平文化界师友祝贺诊所开业
134 诗书画医相通的参合思维
六、治学:平生脉学是一绝
142 师门手足:祝谌予先生
146 祝师授秘方,同治骨结核
151 深究病史治愈胎里惊
153 不是观音常送子
155 一根针,一把草,治好急性热病
161 平生脉学是一绝
165 溶血基因催生出的治血病专长
168 巧治老舅的肠梗阻
173 化繁为简的专业自信
七、浮沉:最大的打击是书没了
181 一句话被打成右派
185 衙门村的后四十年
187 心随境转的讲究和简便
193 最大的打击是书没了
八、良人:不抱怨的人生
198 不抱怨的人生
201 父亲说,众生皆有慧性
203 抄书十二载,记忆力惊人
206 一生读书笔记上千册
208 求知所得,如药如粮
211 顺义行医二十年从未收费
九、血脉:深情的怀念
216 永恒的安详
222 亦父亦师亦友
231 甘心顺受的母亲
245 诉不尽二十载父女情
250 从其一生,平处其世
258 请时间停在那个早上
263 附录:人生的边上
|
內容試閱:
|
有温度的平常事
我的蒙师,是一位长我四十岁的老人。他慈严、平和,从未讲过数学、语文等课本知识,只是给我说些他曾经历过的平常事 。这些平常事经他和缓声音的传递,有趣味,有温度,更有着光阴的徘徊。仿佛一阵风吹过,天地人心就清清朗朗地呈现在了我的眼前。每天,年幼的我总爱早早搬出两个小凳,我坐一个,也给老人家准备好一个,只盼日落月升,继续听故事后边还没有讲到的故事
老人是位医生,他身材单薄,布衣素朴,平日话不多,清眸常蕴笑意,喜做人群中的听者。他眼中,人人皆有佳处,即便面对智障者,他也会说这人身体很好, 待人很忠厚, 从不与别人计较什么他终年素食简餐 ,常念人好处已成了护生的本能。
老人八十岁生日那天,我曾问他: 您平生最喜欢什么?那一天他很高兴,笑着告诉我: 我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最喜欢的事就是读书学习和给别人看病。 说到读书学习,在前半生,命运给予了足够的眷顾,让他遇到了比一般人难得的好机缘,受享良师益友无尽恩泽。为人看病,就没有读书学习那样的幸运了。他却将此当作人生的考验,凭着隽永的智慧得到了人生中的无奈,可以使自己浮华的虚知在不得已中自然沉淀,而别有一番滋味的体悟。苏轼词中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正是他人生态度的写照。
我十几岁的时候,被他老人家从未重复过的精彩故事吸引着,他的宝藏好像永远也淘不完; 当我到了二十几岁的时候,发现他也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 三十岁的时候,感觉到有很多我知道的,他已经不知道了;等到四十岁的时候,才发现凡是我做错的事,都是因为没有按照他教我的而行;五十岁时,有了困惑,想去问他,他已经不在了;如今六十岁了,蓦然发现,我越来越像他,他的那些故事,一直在影响着我,甚至又在我的身上重演。
有一位年轻医生问我: 您和老先生比,谁的医术更高?说实话,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每当自己束手无策时,总能在回忆老人的作为和他留下的文字中寻求到方法和启示,并尽得豁然开朗的快意。然而,这个问题却令我在长久省思后有了答案:我只有一点比这位老人幸运,就是自 1969 年学医至今四十余年,不论跟师侍诊,抑或独立诊病,始终没有脱离临床。而他却在命运风波的冲击下,不得不数番搁置其爱。在漫长的从医生涯中,我的每一点收获,无不源于他的呵护和引领。可不论是中西医学参合的诊断水平,还是治疗效果屡现的精彩,现在的我仍未企及他的境界。尤其是他反复强调要记住的那句话: 凡事都应在大处着眼,细微处落目 ,至今还未能养成习惯。只是如入宝山,隐约刚在欲臻此境,先尊其德性的一点上开悟,而在躬行中去觉知更精微的窍要尚需长久地修习。
我听这位老人讲了四十多年的故事,受了太多的濡养。他却从来没有要求我去为他做些什么,只是不停地给予,并且从不计较我的过失。不管我是否在意,他总是不倦地提醒我应做哪些事,不应做哪些事,任我领受纯然沛然的恩惠。
老人生前逢年过节,或遇到高兴事,常絮絮而语: 今日幸福生活,都是先人恩泽。 他虽然走了,但我和家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老人家始终都在。音容历历,至今牵动每个人追念往昔的心怀。当我的两个孩子像我当年渴盼老人家讲述故事一样,也希望我能把过去的事情写一写时,愈勾起了我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之际静听平常事的遥远思绪。
房前的老树清荫下,我掬起这位老人在人生涟漪中持炼的甘露,化润成这章婆娑文字,以延续生命之悲欣交集的启示,更表达对他清尊素影、长愿相随的无限追思。
老人家,一辈子澄澈并活出了自己。他是我的父亲。
二零一五年 书于快雨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