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內容簡介: |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一生都在学习的功课。我们都希望成为更好的人,收获个人的幸福,并有能力使他人更快乐,本书将这种获得幸福的能力视为可以分析和学习的“科学”,作者认为幸福首先建立在生物层面的法则之上,即健康的身体通常是心智健全的基础,包括注意饮食、锻炼身体、注重睡眠等;此外还应注意生理学家们提出的一些最基本法则,进行记忆训练,更好地发挥思考的能力与意志的能力;最后,每个个体的幸福都可以通过不断与更多的人达成同情与理解、践行利他主义,来实现最终的成果。从身体、心理、社交与道德角度的分析清晰有力,并提出了很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建议,身体层面如饮食多元化、聪明地使用酒精茶叶和咖啡、对素食与肉类配比的分析;社交层面如打败拖延症、如何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婚姻中的信任与宽容、在有生之年释放你的爱与能量并平静地面对死亡,等等。该书非常契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和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情绪病症,为应对道德失范现象、处理亲密关系、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有智慧和张弛有度地生活提供了很好的解答。本书英文版自出版以来已多次重印,是一本心理学经典读物。
|
關於作者: |
亨利?史密斯?威廉(Henry Smith Williams,1863—1943),美国作家、哲学家、医生、律师。代表作有《历史学家的世界史》、《现代医学史》、《鸟的生活》、《论文明》、《幸福的科学》等。
|
目錄:
|
第一部分 幸福的问题与身体方面的问题
第一章 幸福的问题
第二章 身体的需求
第三章 健康的身体
第四章 如何睡觉
第二部分 幸福的问题之心理层面的问题
第五章 如何去观察与记忆0
第六章 如何思考0
第七章 意志与方法0
第八章 自我认知
第三部分 幸福的问题之社交层面的问题
第九章 如何工作
第十章 年轻与年老的对比
第十一章 金钱与理想的对比
第十二章 职业与业余爱好的对比
第四部分 幸福的问题之道德层面的问题
第十三章 人生的伴侣
第十四章 未来的一代
第十五章 如何获得幸福
第十六章 如何面对死亡
附录:对前面一些章节的补充内容
|
內容試閱:
|
第十六章 如何面对死亡
所有的生命最后都要迎接死亡的命运。这样的结局也是每个人都不得不去面对的,不管我们多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局。这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必然会承认的,不管他们持怎样的哲学观念。无论你是否怀着愉悦的心情去接受古代希伯来人所说的“吃喝玩乐”的信条,但你至少不能否认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真相,那就是“你明天可能会死去”。生命中唯一能够确定的一点就是生命最后必然会结束。对所有人来说,死亡迟早都会降临在每个人身上,这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命运。
毋庸置疑,这样的一种肯定性——无论对持有什么信仰的人来说——都会让他们感到无比惊恐。因为他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决定个人的行为,从而在还有生命的时候去做一些积极的事情。一些哲学思想认为,死亡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一个诅咒,但其他人则将死亡视为一种自然的祝福。一些人将死亡视为生命的结束,另一些人则将之视为生命循环的全新开始。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最终都要面临死亡的结局,至于死亡在什么时候降临,这则是因人而异的。但如何面对死亡,这成为了对每个人最终极的考验。无论在任何时代,我们都很难在那些持有不同信仰的人当中彻底根除死亡的阴影——因为死亡就像是一个狰狞的幽灵那样始终觊觎着我们最亲近的人的生命,这让我们感受到无比沉重的痛苦。不管人们是否相信一些哲学思想,绝大多数人(培根的说法)都是“像孩子们恐惧黑暗那般恐惧死亡的”。只有少数人能真诚地回应那些愤世嫉俗的诗人对生命进行的无情控诉:
数一下你所知道的人生快乐,
数一下你摆脱了悲伤的日子,
你会知道,不管怎样,
事情总是不如你想的那么好。
可以肯定的是,事情不是这样的。若是我们对绝大多数人进行观察,就会发现,生命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要远远多于伤痛。但死神的确是一种诅咒,而不是一种祝福。
既然这样,那我们该怎么去做呢?我们的人生主题就是要追寻幸福,那么我们该怎样彻底消除悲伤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埃皮克提图这一段富于远见的话语中找到,“好好地活着等同于好好地死去。”这段话看上去充满着悖论,如果我们想要以快乐的心态去面对死亡,那么我们首先就必须要过上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才是正确的。我们都知道,只有在人生能够处于绝对圆满或是将能量全部释放出来之后,濒临死亡的状态才能算得上是一种自然状态,那么更多人将更坦然地接受死亡的来临。到那个时候,我们才会发现,死亡并不是一种诅咒,而是一种祝福。因此,当我们谈论着以愉悦的心情去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用词不当。
但不管怎么说,只有当人生能够随着年月的流逝逐渐变得圆满,并且我们将人生的潜能全部释放出来之后,才能说我们过上了充实的一生。好好地活着,就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说,暗示着我们必须要超越某种单纯而直接的个人幸福,努力追求我们在之前章节所提到的内容。那些能够怀着愉悦心情面对死亡的人会发现,自己身边的那些朋友都会怀念着过去。这种哲学层面上的信条支撑着我们去遗忘一些事情,让我们能够对人类心智中最深层的本能发起挑战。正是每个人内心的自我主义精神让他们在活着的时候希望得到他人的怜悯之情,并且希望自己在死后依然能够给别人留下永恒的记忆。其实,这不过是另一种展现自我矛盾的话语,因为按照这样的信条,每个人都有机会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满足个人的自我主义欲望。他必然要忘掉自我,才能够更好被自己的朋友所铭记。
因此,我们现在的主题集中在一点,那就是幸福可能源于我们在与其他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怜悯之心,源于我们给予别人的帮助,而不是与别人产生的对抗。我们不得不考虑自己与别人的关系,而不是过分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自己。我们必须要反思一点,那就是你对别人的看法以及别人对你的看法其实都不是太重要的。因为,按照我们现在所持的观点,别人最终会发现,你已经在他们的人生中占据了永恒的地位,而你对他们的观点则只能永远地埋葬在坟墓里了。
既然这样,如果你想要赢得朋友的赞同或是他们永久的怀念,你在生前又应该对他们持怎样的态度呢?当然,我只是面向一般人说的,那些具有创造性的天才可以不管世人对他们的品格有怎样的看法,依然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名声,这些少数人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
我要说,对一般人来说,如果你想要好好地活着,好好地死去,如果你想要感受到人世间最大的幸福,获得最大的奖赏,那么你在心底必须是一位乐观主义者,对别人的需求始终怀着温柔的怜悯之心,照顾别人存在的一些缺陷。你必须要努力限制自己的个人主义倾向,同时注意自己该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给别人带来一些帮助。如果你很强大,那么你必须要怜悯他人,而不要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因为你要想到一点,那就是你的个人能力的强大以及别人个人能力的弱小,可能只是因为你们的出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