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我对你的惊讶感到不安,我对你的目光也感到不安。因为你的判断,是我未曾预料的。起码在这之前,我一无所知。几十年来,我只是如此地劳作,这是我的幸运。或许是我的自语打扰了你。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著名作家张炜的散文随笔集,共分为四辑。
辑一田野的故事从创作离不开真实的土壤切入,漫谈作者童年及校园时期的生活回忆;
辑二难忘观澜选取了几处算不上是名山大川的旅记,但凡是这样并不起眼的城市或乡村,在作者的笔下仍叫人流连难忘;
辑三精神的地平线是作者漫谈阅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自己文学创作的轨迹;
辑四山凹之月则是探秘人内心深处的感与想。
作者的表达细腻而优美,文学性强。同时,我们选取了作者不同时期的照片,来传达这一代文人的精神面貌。
|
關於作者: |
张炜,当代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张炜文集》48卷。作品译为英、日、法、韩、德、塞、西、瑞典等多种文字。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独药师》等20部。
《古船》等入选新文学大系,作品获优秀长篇小说奖、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别奖、《亚洲周刊》全球十大华文小说之首等多个奖项。
《半岛哈里哈气》《少年与海》《寻找鱼王》获全国五个一奖、中国好书奖、畅销书奖等20余顶。
|
目錄:
|
辑一 田野的故事
田野的故事
十年琐记
校园忆
有个依岛
求学今昔谈
辑二
难忘观澜
东部:美城之链
济南的泉、钟楼和山
古镇随想
难忘观澜
西双版纳笔记
台港小记
辑三
精神的地平线
流动的短章
我喜欢的小说
文学七聊
文学散谈四题
文学的自我提醒
小说家和散文
谈谈语言
精神的地平线
写作者的源路
辑四
山凹之月
同一类声音
未知的命运
在风中
自守与注视
如火如荼
排遣之地
生命的力量
梦的故乡
森林之冬
山凹之月
思念和隐秘
梦中的铁路
污浊的旋流
我的自语打扰了你
从高原到天堂
簇拥和掩藏的九月
不倦的水
大地的引力
你在不为人知的田园中
一个梦想
古河之声
土与籽
|
內容試閱:
|
最近讨论最多的就是深入生活,这又一次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一些人从专业的角度、从个人的文学经历,提出了很多疑虑。他们担心过分的提倡和号召,走向表面化和形式主义。其实这些忧虑是不必要的。文学组织不会鼓励把作家关在斗室里。一般不会这样。事实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文学历练,突破形式上的局限和负面,是每一个作家起码的能力。个人的文学思悟、文学理想总不至于被某种广泛的形式所局限。同样是深入生活,同样是到一个地方,不同的作家结出的文学之果完全不同。所以最终还是要看一个人的生命质地。一般意义上的采风、深入生活都是好事。问题要看谁去做,怎么做,怎么对待。实际上即便不去深入生活,也存在怎么消化现实生活和个人心灵世界对接这个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横亘在每一个写作者面前。如果不是一个文学中人,就很容易简单地认同和追逐现实。如果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诗人,就会不停地在心里酿造个人和个性,进行这样的一种艺术和思想。这个过程,人和人都不一样。它是由先天的因素、后天的学识、群体的影响、时代的蕴化等等复杂的综合,在一个文学人的内心起到的不可预测、难以感知的作用,是相当晦涩的一个过程。一些具体的操作会采取一个平均数、一些相当通俗的作法,作家可以将其纳入自己全部创造的良性循环当中去。但是这种深入如果不能跟个人的阅读结合起来,那也会是很糟糕的。这种外部的热闹,必要和安静的阅读结合一体,要把那种激烈的动感和室内的闲静搭配起来。两方面的比重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出麻烦。说到室内的安静,一个人,特别是一个作家,独处的能力很重要。看一个人,一个群体,要看他能不能很好地独处。一个人在一个地方能不能待得住,能不能享受一个人的沉静,这往往是判断和衡量其价值的一个方法。平庸总是从喧闹开始的。在发达文明的地区,很多地方大街上的人很少,除非在商业街、在非常热闹的场所。在落后粗陋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小镇子,街上的人都乌央乌央的。文化素质比较低的群体,人的独处能力一般是比较差的。人文素质较高的地区,大量的人业余时间在做什么?在自己的空间里享受个人的时间、个人的思悟、个人的寂寞,以及他喜欢的艺术。他们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阅读。 发达地区普通国民能够做到的事情,有的作家却做不到。人缺乏一颗这样的安静心、独处力,怎么能奢望写出独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不重复别人语调的、杰出的文学作品?现在打开一个文学刊物,不要仔细看,不要看它的故事和人物、主题和思想,就是简单地看它的语言层面,就会感到语调都是相似的。连自己的说话方式都没有,个人的语言气质都没有,怎么会是像样的文学作品?无非是从众、盲目、简单的沿袭。他们忙着追逐一个时期的说话方式,连这个层面都打不破。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语言方式,语言的气息。比如说文革时期,到图书馆把那时的文集刊物翻开,那种语言的气息扑面而来。八十年代是一种语调,九十年代、现在,不同时代都各有自己的主语调,还有副语调。一个作家要写出较好的作品,起码要摆脱一个时期的主语调,继而再摆脱一个时期的副语调。主副语调,都与这个时代的文化气质、精神气质合榫配套。这与文学创作极度个人化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有多少时间被浪费掉?有多少时间完全可以用来阅读、听音乐,用来感受这个世界上曾经发生过的伟大思想和艺术?没有,时间很少。我们每天匆匆忙忙,不过是做一些看起来很必要,实际上不做也完全可以的事情。看手机、电视、网络、微信、小报,是这些琐琐碎碎的东西。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方面,非常可惜。有人谈深入生活的经验,讲自己跟那个地方的人是多么熟悉,自己已经多么平民化,化到了当地人的生活细节里。谈多了就了无新意,好像这是一个太空人一样,第一次接触乡村和某个地方。实际上哪有这么复杂,大家都是半城半乡,生活环境中都是差不多的文化构成。过分强调对生活的熟悉,对现实生活的投入,没有多少意义。相反的却没有谈在这个相对局限的当下生活中,他对迥然不同的奇特之物的感悟和见地。因为他的深入是局部的,没有同时展开广泛的阅读和个人极度寂寞的平衡。人只有在阅读中才能打开精神的地平线。越来越封闭于一个生活的角落,越来越封闭甚至拘禁到一种平凡的见识中去。实际上还有更宽阔的原野,但这需要精神的登高才能看到。所以深入和阅读,独处,都是为了站在高处,能够极目远望,为了获得开阔的、辽远的气象。康德著名的一句话包含了全部的文学奥秘:我这一生有两个敬畏,一是天上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天上的星空是什么意思?是他似乎感到的宇宙间的秩序和规律,那个无所不在的规定的力量。这个力量有强大的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人天生就有一种良知良能,这就是心中的道德律,实际上也是星空的一部分。所以这两句话实际上在讲同一个问题,一是抬头仰望,二是低头自省,在俯仰间感知伟大的规律和法则。如果现实生活把人导向一个更表面、更狭窄、更简单、更苍白的所谓文学层面,脱离个性的、生命思悟的层面,还有什么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