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編輯推薦: |
◆ 一个小人物眼中的清明上河图中国人日常面孔40年纪录
◆ 本书大部分图片在哥伦比亚大学展示过
◆ 作者有国营、民营、外资的管理经历,先后身份是工人、北大博士、民营出版人、哥大访问学者,是本书展示的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 本书无宏大主题,无宏观叙事,只有无数细节和表情327张照片中有诚恳正直,有小心翼翼,有真情流露,有暗淡和朴素总之,只有简单的、原汁原味的事实。
◆ 本书反映的主要是普通人,普通人创造历史。
◆ 中国之美,中国之老百姓,中国之四十年,尽在《中国面孔》中。
|
內容簡介: |
作者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过题为《相机是你的第三只眼》的讲座,并展示了书中的部分作品。
此书原本定名为《普通人》,为什么现在是《中国面孔》这个书名?作者给自己列出了数条理由:在此生活55年,摄影近40年,几万张底片,国营、民营、外资的管理经历,电工、北大博士、民营出版人、哥大访问学者的不同身份,足迹几乎遍及中国,生活地从城市到农村再到城市作者觉得,中国的变化,他和他们的感受又不一样,他不是旁观者和陌生人,而是亲历者、见证人。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从细小的角度展示的易被人忽略的细节身边琐事和平常人,但这些若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则有无数的故事可讲。
本书选取了327张照片。镜头中的人,有的诚恳正直,有的小心翼翼,有的敏感和狡猾,也有真情流露;镜头中的景物,有贫穷和破败,有宏伟建筑,有暗淡和朴素。总之,没有矫饰,没有先人之见,只有简单的、原汁原味的事实。
如果把这40年记录的各色各地人物图片组合起来,莫不是一个小人物眼中的清明上河图?里面贩夫走卒、渔樵耕读等各色人物均在其中,新老建筑、黑山白水与这各色人物相融合,组合成一个历史的横断面,其间有无数表情和姿势,极其鲜活又不可复制。这本书里要展示的也正是这些普通人社会主要由这些普通人构成,普通人创造历史。
|
關於作者: |
严平,重庆人,生于1961年,先后身份是:电工、北大博士、民营出版人、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在国营、民营和外资机构担任过管理职务。2002年被聘为中国文化书院导师。2005年作为中国书业唯一代表应邀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摄影近40年,存有底片数万张,足迹几乎遍及中国。本书出版前,作者曾于2015年4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过题为《相机是你的第三只眼》的讲座,并展示了书中的部分作品。已出版摄影集《三峡,我们在路上,我们眺望故乡》《纽约面孔》和《中国面孔》。
|
內容試閱:
|
序:新清明上河图中国人日常面孔40年纪录
此书原本定名为《普通人》,这个名字源于赫尔默列尔斯基(Helmar Lerski),他在德国经济衰退最严重的时期,拍摄了一整册的愁苦面容,有点类似于大萧条时期的著名照片《移民母亲》。1931年,这些照片以《日常面孔》(Ordinary People)为题出版。
这里有必要提到另外三本书和一部纪录片:法国人阎雷的《昨日的中国》和索朗日布朗的《中国记忆,1966》,美籍华人刘香成的《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以及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他们角度独特,以旁观者或陌生人的身份,以其特有的理性和日常方式记录中国,但从时间上来说,还是片段或是局部。安东尼奥尼拍摄3小时40分钟的《中国》只用了22天,还被限定了线路和拍摄地点。
为什么是这个书名?我给自己列出了数条理由:在此生活55年,摄影近40年,几万张底片,国营、民营、外资的管理经历,电工、北大德国哲学博士、民营出版人、哥大访问学者的不同身份,足迹几乎遍及中国,生活地从城市到农村再到城市我觉得,中国的变化,我和他们的感受又不一样,我不是旁观者和陌生人,而是亲历者、见证人。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从细小的角度展示的易被人忽略的细节身边琐事和平常人,但这些若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则有无数的故事可讲。
因为不是为了示人也不是为了发表,一句话,不是为迎合什么而拍,所以这些图像没有被操纵拍摄的程式化,没有模式化和戏剧化,有的只是自己身边的真实生活。镜头中的人,有的诚恳正直,有的小心翼翼,有的敏感和狡猾,也有真情流露;镜头中的景物,有贫穷和破败,有宏伟建筑,有暗淡和朴素。总之,没有矫饰,没有先人之见,只有简单的、原汁原味的事实你甚至不能把它当新闻报道,因为它的出现并不及时,如关于三峡移民的照片,拍摄于15年前。现在回头审视,发现它们仍有冲击力一百多万人的搬迁,那可是当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潮:
在这次移民中,有近21个县、356个乡、1711个村、127个镇的民居、田地、古寺、茶楼,这些横亘千年的记忆,一百多万人的生活印迹,都将永沉江底。至此,这些城市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回忆中, 慢慢地被时光腐蚀。
在书中你看不到三峡大坝、新楼房和乔迁新居的场景,看到的只有人:在废墟上的各种细节、各种表情和姿态的三峡移民。
细节是魔鬼。通过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生活的意蕴,见微知著,最好还赋予诗意,这才是好照片。能将历史的图景与一种能够引起美感的影像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布列松等大师们的境界。
近来看过一个街头摄影专题:Stop:Dont just tell them,show them!也就是展示它们,图片自身能说话。能说话就能讲故事。马格纳图片就为摄影师规定了五个W,除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y)、何人Who外,还有一个发生了什么(What),这需交待故事、背景和信息。我们看照片首先从照片中寻找背景和冲突感等信息,再辅以廖廖几字,如布列松的《甘地葬礼》,后面的想象全出来了。其他经典如《阿富汗少女》《饥饿的苏丹》和《移民母亲》等,莫不如此。
有天醒来突发奇想:如果把这40年记录的各色各地人物图片组合起来,莫不是一个小人物眼中的清明上河图?里面贩夫走卒、渔樵耕读等各色人物均在其中,新老建筑、黑山白水与这各色人物相融合,组合成一个历史的横断面,其间有无数表情和姿势,极其鲜活又不可复制。
这也是一个人眼里的《私人生活史》。原版那套五卷本的微观史的主编菲利普阿利埃斯和乔治杜比被人称为星期天历史学家,他们的书是对那个时代的从私人账簿、日记、回忆录到个人肖像的全记录。这部法国年鉴派经典以从现实出发,向历史提问为宗旨,率先使用历史研究新方法,摒弃了以往把战争和政治作为研究对象的做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平凡人的生活上也就是升斗小民而非达官贵人的生活上。我这本书里要展示的也正是这些普通人社会主要由这些普通人构成,普通人创造历史。
最后,我要将本书献给我的父亲:两次加入国民党,两次加入解放军,结婚三天被抓丁,后一辈子小科员,脾气暴躁为人正直又小心翼翼,好酒好肉,64岁死于他自己都不知道的脑血栓和糖尿病。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普通人有经历没传奇,去世20多年,网上网下查无此人,唯一留给我的,还是一句别人说过的话:人生在世,求业不已,总之以勤为本。我照此做了,也要儿子这样做。这是我们家唯一需要传下去的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