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編輯推薦: |
本书编制了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从经济发展一体化、社会发展一体化、生活水平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4个方面测度和评价了中国及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2007~2014年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与进展,对各省份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排序,反映各省份在全国的相对位置,对各省份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评价。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作者编制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年为起点,以设定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值(即实现目标)为衡量标准,测度中国及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2010~2014年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和进展,描述各省份实现程度在全国的排序变化。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及30个省份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与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评价,指出各省份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短板。
|
關於作者: |
朱钢,男,1958年11月出生,河北正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10月至1982年8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0年9月至1991年9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作访问学者。1975年9月至1978年9月在湖北省黄冈县插队;1982年9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农村发展、农村财政、城乡关系。
张海鹏,男,200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生态与环境经济室工作,现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资源与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城乡一体化评价。陈方,女,201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农村金融、城乡关系,已出版两部研究专著、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若干。
|
目錄:
|
第一章 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指标体系/001
一 指标选取原则/002
二 指标体系/003
三 指标解释/004
四 目标值设置/010
五 目标值解释/012
六 测算方法/020
七 数据来源与说明/023
第二章 中国及各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024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总水平实现程度/024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总水平实现程度进展/026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总水平实现程度排序及变化/029
四 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031
第三章 中国及各地区经济发展一体化指数/043
一 经济发展一体化指数/043
二 经济发展指数/050
三 产业协调指数/056
四 要素配置指数/063
五 中国经济发展一体化评价/070
第四章 中国及各地区社会发展一体化指数/074
一 社会发展一体化指数/074
二 教育均衡发展指数/080
三 卫生均衡发展指数/087
四 文化均衡发展指数/094
五 社会保障均衡发展指数/100
六 中国社会发展一体化评价/106
第五章 中国及各地区生活水平一体化指数/108
一 生活水平一体化指数/108
二 收入消费水平指数/114
三 居住卫生条件指数/121
四 中国生活水平一体化评价/127
第六章 中国及各地区生态环境一体化指数/130
一 生态环境一体化指数/130
二 水资源利用指数/136
三 污染物排放指数/142
四 环境卫生治理指数/148
五 中国生态环境一体化评价/154
附 录
附录一 北京城乡发展一体化/159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159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160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162
四 简要评价/163
附录二 天津城乡发展一体化/165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165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166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168
四 简要评价/169
附录三 河北城乡发展一体化/171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171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172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174
四 简要评价/175
附录四 山西城乡发展一体化/177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177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178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180
四 简要评价/181
附录五 内蒙古城乡发展一体化/183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183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184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186
四 简要评价/187
附录六 辽宁城乡发展一体化/189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189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190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192
四 简要评价/193
附录七 吉林城乡发展一体化/195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195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196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198
四 简要评价/199
附录八 黑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201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01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02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04
四 简要评价/205
附录九 上海城乡发展一体化/207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07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08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10
四 简要评价/211
附录十 江苏城乡发展一体化/212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12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13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15
四 简要评价/216
附录十一 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217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17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18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20
四 简要评价/221
附录十二 安徽城乡发展一体化/222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22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23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25
四 简要评价/226
附录十三 福建城乡发展一体化/227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27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28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30
四 简要评价/231
附录十四 江西城乡发展一体化/232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32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33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35
四 简要评价/236
附录十五 山东城乡发展一体化/238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38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39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41
四 简要评价/242
附录十六 河南城乡发展一体化/243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43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44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46
四 简要评价/247
附录十七 湖北城乡发展一体化/249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49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50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52
四 简要评价/253
附录十八 湖南城乡发展一体化/255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55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56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58
四 简要评价/259
附录十九 广东城乡发展一体化/260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60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61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63
四 简要评价/264
附录二十 广西城乡发展一体化/266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66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67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69
四 简要评价/270
附录二十一 海南城乡发展一体化/271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71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72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74
四 简要评价/275
附录二十二 重庆城乡发展一体化/277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77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78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80
四 简要评价/281
附录二十三四 川城乡发展一体化/283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83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84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86
四 简要评价/287
附录二十四 贵州城乡发展一体化/288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88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89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91
四 简要评价/292
附录二十五 云南城乡发展一体化/293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93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94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296
四 简要评价/297
附录二十六 陕西城乡发展一体化/298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298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299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301
四 简要评价/302
附录二十七 甘肃城乡发展一体化/303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303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304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306
四 简要评价/307
附录二十八 青海城乡发展一体化/309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309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310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312
四 简要评价/313
附录二十九 宁夏城乡发展一体化/314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314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315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317
四 简要评价/318
附录三十 新疆城乡发展一体化/319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319
二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进展/320
三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排序/322
四 简要评价/323
|
內容試閱:
|
前言
《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2014)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构建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5azd020)的阶段性成果。
自2007年中共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以来,城乡发展一体化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而且取得了全面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因此,要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由此可见,城乡发展一体化既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途径和手段,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对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评价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相对指数,主要是反映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相对位置;另一类称为绝对指数,主要是测算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现程度。相对指数评价的意义在于可以观察中国及各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进展,并通过确定各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在全国的相对位置,识别出各地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但是并不能反映中国及各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际水平和状况。
2014年和2015年,我们连续发布了《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各地区排序与进展》,这个指数是在没有设定目标值的情境下,描述和考察以2006年为基期以来中国及各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可以进行地区比较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相对水平,即各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在全国的相对位置。
为了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我们对过去建立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相对指数进行了调整,并且重新选择了测算方法,构建了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背景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指数,目的是:第一,以设定的2020年目标值(即实现目标)为衡量标准,测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的中国和各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即城乡发展一体化实际水平。第二,描述以2020年目标值为上限、2007年(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之年)各项指标全国平均值为下限,2010年以来各年中国及各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的进展以及各地区实现程度在全国的排序。第三,对中国及各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与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评价,提出各地区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短板。
本书构建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指数与前两本构建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相对指数有所区别,但两种指数的构建都基于相同的理论与概念框架和指数编制的基本原则,这些内容在《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2006~2012年各地区排序与进展》中已经进行了详细论述,本书不再重复。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对于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指数的测算以2010年为起点。之所以没有选择2007年作为评价起点,出于以下考虑:第一,2007年是党中央正式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之年,但实际效果的发挥是存在一定滞后的,因此,选择推进一段时期之后再进行评价,更能反映各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展情况;第二,本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31个具体指标,虽然2010年以前有全国数据(即评价的下限值),但在省份层面上存在某些指标统计数据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况,为保证测算和评价的完整性、客观性和可比性,故选择以2010年为起始年对30个省份和区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程度和进展进行测算和评价。
本书出版得到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邓泳红、吴敏为本书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笔 者
2016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