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NT$
290.0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NT$
43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朱派龙编著的《金属切削刀具与机床》一书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性:切削加工与磨削加工并重,磨削加工中砂轮磨削与砂带磨削并重,传统磨料与硬磨料并重,传统机床与现代机床并重。
2.新颖性:形式上,所有插图创新地采用了中英文同步标注;内容上,注入诸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
3.逻辑性:章节布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叙述方式深入浅出,便于理解。
4.实用性:应用为主、理论为辅,基本原理和理论作简明介绍,各种刀具和机床的应用场合则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地着重介绍。全书还穿插诸多实用案例。
|
內容簡介: |
刀具和机床是加工工艺系统四大组成子系统中的两个重要部分。
本书在简要介绍金属切削加工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基础上,系统讲述了以下内容:
刀具结构名称、刀具角度定义、刀具材料类型与特性及其应用场合;
刀具工作时的切削过程动态特征,如何选取合理的切削加工条件以及切削液的合理选取和使用;
磨削的基本原理和磨削过程,以及精加工、珩磨、研磨、抛光等精整加工技术;
分门别类地介绍各种刀具的不同子类型及其应用,便于生产实际选用;
机床的类型及其选用,重点介绍各类传统机床的基本构和应用场合;介绍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机床(特别是并联机床)以及柔性制造系统、集成制造系统等生产系统。
本书内容简明扼要,结构清晰,插图均以中英文形式双语表达。本书不仅适合于机械类、近机类的大、中专院校及各类成人教育选作教材,还可以作为工矿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
目錄:
|
第一章金属切削加工基础
第一节金属切削加工及工艺系统2
第二节工件表面及其形成原理3
第三节切削运动及切削方式6
第四节切削用量三要素7
第五节切削层参数8
第二章刀具结构及材料
第一节刀具结构11
第二节刀具角度13
第三节刀具材料18
第三章切削过程
第一节切削变形、切屑、断屑、
积屑瘤29
第二节切削力、切削功率35
第三节切削热、切削温度37
第四节刀具磨损、耐用度39
第五节合理切削条件的选择42
第四章磨削加工
第一节磨削原理基本知识54
第二节砂轮磨削61
第三节砂带磨削79
第四节精(光)整加工技术91
第五章各类刀具及其应用
第一节手动工具106
第二节车刀109
第三节铣刀113
第四节孔加工刀具118
第五节往复运动加工刀具125
第六节齿轮加工刀具、螺纹刀具129
第六章机床与应用
第一节机床分类与选用143
第二节机床重要功能部件144
第三节传统加工机床152
第四节现代机床168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在机械加工工艺系统里主要意味着要选择合理的刀具及机床。刀具和机床是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四大组成子系统中的两个重要部分,而且机床又有着工作母机之称。
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制造业发展迅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特别是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传统的机械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并带来生机。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和知识积累需要,特编著出版《金属切削刀具与机床》一书,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系统性切削加工与磨削加工并重,磨削加工中砂轮磨削与砂带磨削并重,传统磨料与硬磨料并重,传统机床与现代机床并重。
(2)新颖性形式上,所有插图创新地采用了中英文同步标注;内容上,注入诸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如涂层刀具材料及标识、脆性材料的磨削去除机理、无心式精加工、轮式精加工、无心磨削外圆锥面、新型金字塔砂带Trizact、弹性软砂轮、多轴箱体可换组合机床、并联机床、直线电动机、电主轴等。对于砂轮修整提出全新的分类和解释,即分为宏观修形、微观修锐和刷新。
(3)逻辑性章节布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叙述方式深入浅出,如对展成包络法形成加工表面的解释[图16(i)],十分便于理解。
(4)实用性应用为主、理论为辅,基本原理和理论作简明介绍,各种刀具和机床的应用场合则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地着重介绍。全书还穿插诸多实用案例,如常用的手动工具、手持磨抛、车床变成磨床,大型筒体内表面磨抛加工、套料钻加工、复合刀具加工、内喷麻花钻等。
基于上述四大特色,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各类大中专院校教材使用,它更是广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拓展视野、开拓思路、学新创新的抛砖引玉之利器。
本书由朱派龙编著。尽管笔者有着丰富的企业一线技术工作和高校教学经验,但是由于个人所见可能偏颇,认识局限在所难免,衷心希望读者能够反馈有益信息以求本书日臻完善。
编著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