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編輯推薦: |
吕思勉,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称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其著作涵盖各种断代史、通史、专史等,是史学界别具一格的伟人巨匠!
吕思勉先生文史底蕴深厚、著述宏丰、深入为文、恬淡纯粹,是顾颉刚、刘学照、钱穆、易中天、谭其骧等名家极力推崇的史学大师!
这本书原是吕思勉先生为民国青少年而作的历史教科书,内容简洁通达、行文深入浅出,因其是量身定做,故而对今日之青少年仍有极强的阅读价值!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明志、正身、知荣辱,这对如今浮躁之中的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是一次虔诚的洗礼,会让其更加明了什么是国,什么是家,什么是一片赤诚之心!
|
內容簡介: |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包括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现代史、综论5编以及一篇附录。上古史讲述了从太古之传说到春秋战国,内容涉及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中国从无到有、从蛮荒到文明,开启了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古史是从秦之大一统到明之灭亡,浩浩荡荡1800余年,王朝更迭、分分合合、世事变迁,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工农兵商、交通贸易、学术思想等各方面,见证了这一阶段的民族融合、盛世繁华、战火纷飞、王朝离乱,展示了一幕幕叹为观止的繁荣与惨不忍睹的凄凉哀歌;近世史讲述了从清初到清末,内容涉及民族融合、文化渐被、外力压迫、政体改革、国际关系等方面,见证了从清初之勃兴到大平天国,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之役,从宪政运动的提出到失败......这一段段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开始,是丧权辱国、民族屈辱的开始,是历史变革的助推器;现代史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到军阀混战,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计民生、民族运动、国际关系等方面,展示了民族性之发挥、民族解放之渴望,是中国历史黎明前期的最后一个黑暗;综论讲述了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中华民族形成与复兴、文化演进及其光荣、国际地位等方面,从宏观的进化论的角度充分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与演变,揭示了民族复兴之必然与希望;附录展示的是本国史提纲,用清晰的分类呈现了学术、文字、赋税、宗教、刑法、兵制、改革等中国历史方方面面的承袭与发展,让读者阅读起来更简洁明了,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本书的精髓。
|
關於作者: |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生于书香之家,自学成才。曾先后任教于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文史大家钱穆、赵元任等都是他的学生),并任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后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江苏省政协委员。吕思勉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方面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他不仅是位史学专家,而且对经学、文字学、文学都有精深的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治学严肃,作风踏实,为人诚朴,谦虚谨慎,深为时人所称道。代表作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等。
|
目錄:
|
第一编
上古史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第九章
本期结论
第二编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第三编
近世史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第六章
鸦片战争
第七章
太平天国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第四编
现代史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第九章
本期结论
第五编
综论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附
录
|
內容試閱:
|
唐朝女后之祸
唐朝的中衰,是起于高宗之世的。高宗初年,任用太宗旧臣,一切政治都谨守太宗的成规,所以永徽之治史称其媲美贞观。后来宠任武昭仪,废皇后王氏,把他立做皇后。正人都因直谏贬谪。高宗又因患风眩,委政于武后,政治就渐坏。高宗死时,武后在政治上的威权,业经养成了,便把中宗废掉,立睿宗做皇帝。后来又把他废掉,自称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中宗初被幽禁在外,后来才听宰相狄仁杰的话,把他召回京城,立为皇嗣。狄仁杰又荐张柬之做宰相。柬之潜结宿卫将士,乘武后卧病,举兵扶中宗复位。女子在历史上,很少掌握政权的,而武后自称皇帝,共有16年。其前后掌握政权,则共有四五十年之久,也可以算得一个奇才。但他居心不正,并不以治国安民为务,只想扩张,保守自己的威权。而又十分奢侈。所用的人,亦多非正人。任用酷吏,大肆杀戮,以防天下的反叛。当他在位之时,百姓很受其荼毒;而且政界上的恶风气养成了,一时不易廓清。中宗是个极昏庸的人,复位之后,宠信皇后韦氏,听其干预政事,仍和武氏余党结合,以致政事弄得更糟。后来竟把中宗杀掉,要想另立幼君,临朝称制。睿宗的儿子临淄王,起兵把他讨平,扶立睿宗为帝,立临淄王为太子。武后的女儿太平公主,要想谋害他,总算给他除掉。睿宗亦传位于太子,是为玄宗。
玄宗即位之后,任姚崇、宋璟为相,把武后以来的弊政,逐渐铲除,唐朝又号称中兴。但是玄宗中年以后,也渐渐的怠荒了。废贤臣张九龄,而任奸佞的李林甫为相,把一切政事,都交给他。玄宗则宠爱杨贵妃,恣意骄奢淫逸。李林甫死后,竟任和杨贵妃冒认同宗的杨国忠做宰相。于是开元之治坏,而天宝之乱作了。
唐朝当太宗和高宗初年,国威还强,四夷降伏的很多,管理他们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宗中年以后,兵力渐衰,加以武后握权之时,尽力对内,无心留意外事。于是吐蕃首见鸱张,西域和陇右都受其侵扰。突厥亦复强盛。契丹又背叛,河北大受蹂躏。东北的靺鞨族,也于此时自立为渤海国了。渤海尚无甚侵扰,而吐蕃、突厥,都是中国的大患,契丹也和中国很为接近,不能没有法子制驭他。但此时府兵之制已坏,连皇帝的宿卫也调不出来,而改用彍骑了。更如何说得上制驭四夷?于是玄宗欲除外患,不得不加重边兵,而藩镇之祸以起。
藩镇之起源及安史之乱
所谓藩镇,是指节度使而言之。唐初戍边的兵,大的称军,小的称守捉,或称城,或称镇,统带这些兵的人,都称为使。合许多军、守捉、城、镇而称为道,又有总管他们的人,即称为大总管,后来改称大都督。大都督带使持节的,人家称他为节度使,后来就变为官名。玄宗在沿边设了许多节度使,而西北二边,因为制驭突厥、吐蕃,和奚、契丹之故,兵力尤重。这许多异族,一时确给唐朝镇压下来了。然而中国的兵力,也成为偏重之势。唐朝用兵,任用蕃将时很多。但蕃将虽有功劳,不能做到元帅的。李林甫怕边将功名盛的,要入为宰相,才把此制破坏。于是安禄山就以胡人而兼范阳、平卢两镇的节度使了。
安禄山是一个有野心而无大略的人;史思明较有谋略,其实亦系粗才。这两个都是胡人;他们手下的兵,亦多杂有蕃人。所以安史之乱,亦可以说是唐朝好用蕃将、蕃兵,而后来政治腐败,不能驾驭的结果。安禄山的造反,事在公元755年。此时唐朝内地,毫无兵力。所以禄山的兵一动,而河北、河南,相继沦陷。潼关又不守。玄宗就逃到四川。当玄宗出奔时,路过马嵬驿,兵变,逼着玄宗,把杨国忠和杨贵妃都杀掉。人民又劝玄宗留太子讨贼。玄宗也听了他。太子走向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此时安禄山已在洛阳称帝。但他本是个粗才,手下的将帅,尤其都是骄横的武人。既得长安,恣意淫乐,更无意于进取。唐朝乃任用郭子仪,先平河东;又借用回纥的兵,把两京收复。其时安禄山业已为其子庆绪所弒。唐朝以九个节度使的兵,围之于邺。史思明据范阳,已降又叛,把九节度的兵打败,连安庆绪也杀掉。唐朝又任用李光弼,和他相持了两年。思明又给其子朝义所杀。才乘机把他打平。此时肃宗亦已死,代宗业已即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