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灵哲学
》
售價:NT$
653.0
《
世界体系论与中国(修订本)(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653.0
《
丰田精益生产方式 图解版
》
售價:NT$
407.0
《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五版)
》
售價:NT$
908.0
《
儿童自驱型成长训练手册
》
售價:NT$
254.0
《
分布式系统实战派——从简单系统到复杂系统
》
售價:NT$
551.0
《
贝克欧洲史08·帝国暴力和民族动员:1914~1945年的欧洲
》
售價:NT$
352.0
《
美国百所大学都在上的商学课(第五版)
》
售價:NT$
806.0
|
編輯推薦: |
提供电子课件;工程实例多,适合2、3类院校。
|
內容簡介: |
本书介绍了工程检测中使用的各种传感器的原理、结构、特性及工程应用案例。全书共15章:第1章介绍测量及数据处理技术;第2章介绍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及工程应用等有关内容;第3~14章分别介绍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光敏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测振传感器、界位传感器、气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及数字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工程应用案例等;第15章介绍传感器新技术及传感器的综合应用案例。本书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案例化教材。 本书可作为电子信息、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电子、机电工程、机械自动化、化工自动化、自动化及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材或本科生及工程硕士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關於作者: |
宋德杰,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
|
目錄:
|
第1章 测量及数据处理技术
1.1 测量概论
1.1.1 测量值的表示方法
1.1.2 测量方法及分类
1.1.3 测量误差
1.2 测量数据的估计与处理
1.2.1 随机误差的估计与处理
1.2.2 系统误差的处理方法
1.2.3 粗大误差的辨别与处理
1.2.4 测量不确定度
1.2.5 间接测量中的数据处理
1.2.6 组合测量中的数据处理
1.2.7 实验数据中的数据处理
1.3 动态测量数字滤波技术
1.3.1 中值滤波
1.3.2 平均滤波
1.3.3 低通数字滤波
1.3.4 高通数字滤波
思考题及习题1
第2章 传感器及工程应用概述
2.1 传感器概述
2.1.1 传感器的定义
2.1.2 传感器的组成
2.1.3 传感器的分类
2.2 传感器的特性
2.2.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2.2.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2.3 传感器的标定
2.3.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标定
2.3.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标定
2.4 传感器及工程应用的发展方向
2.4.1 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2.4.2 传感器工程应用的发展方向
2.5 传感器工程应用系统典型结构
2.5.1 测量显示系统的结构
2.5.2 监测控制系统的结构
思考题及习题2
第3章 温度传感器及工程应用
3.1 温度测量概述
3.1.1 温度与温标
3.1.2 温度测量方法和分类
3.2 热电阻传感器
3.2.1 热电阻的测温原理
3.2.2 常用热电阻
3.2.3 常用热电阻的结构
3.2.4 热电阻测温转换电路
3.2.5 热电阻使用注意事项
3.3 热敏电阻传感器
3.3.1 热敏电阻的测温原理
3.3.2 热敏电阻的分类及特性
3.3.3 热敏电阻的结构及符号
3.3.4 热敏电阻的主要参数
3.3.5 热敏电阻的线性化网络
3.3.6 热敏电阻的温度补偿
3.3.7 热敏电阻使用注意事项
3.4 热电偶传感器
3.4.1 热电偶的测温原理
3.4.2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及符号
3.4.3 热电偶的常用类型及特点
3.4.4 热电偶传感器的结构形式
3.4.5 热电偶的冷端处理方法
3.4.6 热电偶测温线路
3.5 集成温度传感器
3.5.1 测温原理及电路结构
3.5.2 常见集成温度传感器及应用
3.6 辐射式温度传感器
3.6.1 热辐射基本定律
3.6.2 辐射式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3.7 温度传感器工程应用案例
3.7.1 温度测量显示系统案例
3.7.2 温度监测控制系统案例
思考题及习题3
第4章 压力传感器及工程应用
4.1 压力测量概述
4.2 应变式压力传感器
4.2.1 金属电阻应变片
4.2.2 电阻应变片测量转换电路
4.2.3 常见应变式压力传感器及应用
4.3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
4.3.1 半导体电阻应变片
4.3.2 常见扩散硅压力传感器及应用
4.4 压电式压力传感器
4.4.1 压电效应
4.4.2 压电元件的等效电路
4.4.3 压电式传感器的组成
4.4.4 压电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4.4.5 常见压电式压力传感器及其应用
4.5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4.5.1 单电容压力传感器
4.5.2 差动电容压力传感器
4.5.3 电容压力传感器测量电路
4.5.4 常见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及应用
4.6 电感式压力传感器
4.6.1 单电感压力传感器
4.6.2 差动电感压力传感器
4.6.3 电感式传感器测量电路
4.6.4 常见电感式压力传感器及应用
4.7 压力传感器工程应用案例
4.7.1 压力传感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4.7.2 压力测量显示系统案例
4.7.3 压力监测控制系统案例
思考题及习题4
第5章 流量传感器及工程应用
5.1 流量测量概述
5.1.1 流量测量的基本概念
5.1.2 流量检测方法及分类
5.2 差压流量传感器
5.2.1 节流式差压流量传感器测量原理
5.2.2 常见差压流量传感器的结构
5.3 电磁流量传感器
5.3.1 电磁流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5.3.2 电磁流量传感器的种类
5.4 涡轮流量传感器
5.4.1 涡轮流量传感器的结构
5.4.2 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5.5 漩涡流量传感器
5.5.1 涡街流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5.5.2 涡街流量传感器的结构
5.6 质量流量传感器
5.6.1 单一式质量流量传感器
5.6.2 组合式质量流量传感器
5.7 流量传感器工程应用案例
5.7.1 流量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5.7.2 流量测量显示系统案例
5.7.3 液体流量监控系统案例
5.7.4 气体流量监控系统案例
思考题及习题5
第6章 光敏传感器及工程应用
6.1 光的基本知识
6.1.1 光的基本特性
6.1.2 光电效应
6.2 常见光电元件
6.2.1 光电管
6.2.2 光电倍增管
6.2.3 光敏电阻
6.2.4 光敏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
6.2.5 光电池
6.2.6 电荷耦合器
6.3 光电传感器
6.3.1 光电传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6.3.2 光电耦合器
6.3.3 光电开关
6.4 光纤传感器
6.4.1 光纤的结构及传光原理
6.4.2 光纤的主要参数
6.4.3 光纤的分类
6.4.4 光纤传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6.4.5 光纤传感器的分类
6.4.6 常见光纤传感器
6.5 光敏传感器工程应用案例
6.5.1 火灾监测报警系统案例
6.5.2 物体尺寸测量系统案例
思考题及习题6
第7章 位移传感器及工程应用
7.1 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
7.1.1 线性电位器
7.1.2 非线性电位器
7.1.3 绕线式电位器的材料
7.1.4 线绕式电位器的应用
7.2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7.2.1 自感式位移传感器
7.2.2 互感式位移传感器
7.2.3 涡流式位移传感器
7.2.4 常见电感式位移传感器及应用
7.3 电容式位移传感器
7.3.1 单电容式位移传感器
7.3.2 差动电容式位移传感器
7.3.3 电容式位移传感器 测量电路
7.3.4 常见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及应用
7.4 霍尔式位移传感器
7.4.1 霍尔效应
7.4.2 霍尔元件
7.4.3 霍尔集成电路
7.4.4 常见霍尔式位移传感器及应用
7.5 位移传感器工程应用案例
7.5.1 金属板厚度监测系统案例
7.5.2 生产线自动计数系统案例
思考题及习题7
第8章 速度传感器及工程应用
8.1 磁电式速度传感器
8.1.1 恒磁通式磁电速度传感器
8.1.2 变磁通式磁电转速传感器
8.1.3 测速发电机
8.1.4 常见磁电式速度传感器及应用
8.2 霍尔式转速传感器
8.2.1 常见结构
8.2.2 测速原理
8.2.3 霍尔式转速传感器的应用
8.3 涡流式转速传感器
8.3.1 基本结构
8.3.2 测速原理
8.3.3 涡流式转速传感器的应用
8.4 超声波流速传感器
8.4.1 超声波的基本特性
8.4.2 超声波传感器
8.4.3 超声波流速传感器
8.4.4 超声波流速传感器的应用
8.5 光电式转速传感器
8.5.1 基本结构
8.5.2 测速原理
8.5.3 光电式转速传感器的应用
8.6 转速传感器工程应用案例
8.6.1 转速测量显示系统案例
8.6.2 转速监测控制系统案例
思考题及习题8
第9章 加速度传感器及工程应用
9.1 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
9.1.1 基本结构
9.1.2 测量原理
9.2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9.2.1 基本结构
9.2.2 测量原理
9.3 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
9.3.1 基本结构
9.3.2 测量原理
9.4 差动变压器式加速度传感器
9.4.1 基本结构
9.4.2 测量原理
9.5 光纤加速度传感器
9.5.1 基本结构
9.5.2 测量原理
思考题及习题9
第10章 测振传感器及工程应用
10.1 振动测量概述
10.1.1 振动的基本参数
10.1.2 振动测量的内容及测量方法
10.2 测振传感器
10.2.1 测振传感器的分类
10.2.2 测振传感器介绍
10.2.3 测振传感器的选择原则
10.3 激振器
10.3.1 激振方式
10.3.2 常用激振器介绍
10.4 振动参数的测量与估计
10.4.1 自由振动法
10.4.2 共振法
10.5 测振传感器工程应用案例
思考题及习题10
第11章 界位传感器及工程应用
11.1 界位测量概述
11.2 液位传感器及工程应用
11.2.1 浮力式液位传感器
11.2.2 静压式液位传感器
11.2.3 应变式液位传感器
11.2.4 电容式液位传感器
11.3 料位传感器及工程应用
11.3.1 电容式料位传感器
11.3.2 超声波料位传感器
11.4 物位传感器及其应用
11.4.1 超声波物位传感器
11.4.2 超
|
內容試閱:
|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星罗棋布,但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却不大适应。为此,教育部于2010年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我国普通高校今后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对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这两个纲要明确指出了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我国现在和将来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社会需求,教育部也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要大力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号召。许多院校举办了卓越工程师班、校企联合班、CDIO班及创新试验班等。但这些教育所用教材大多都是直接选用以前的教材,难以体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无法有效地满足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教学需求。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特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编写了《传感器及工程应用》教材。
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在编写指导思想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授课对象,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既注重基本理论的讲述,又注意与工程应用的结合,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同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系统,把实际应用案例精简版搬进了教材,力争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教材的编写上,采用按工程参数分类方法进行章节编排,使工程应用线条更加清晰,贴近实际。在内容上既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的阐述,又有各种各样传感器在工程中具体应用的案例,从而做到重点突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处理上,本教材采用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工程应用案例融为一体、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案例融为一体,实现了传感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工程应用教学同步完成。
4.本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克服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把传感器理论和工程应用、工程设计及工程测量控制开发等内容通过典型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学直观,典型应用案例真实可见,让读者在书本上就能学到、看到传感器的工程应用案例,与工程应用实现零接触。
5.本教材叙述简洁,易教易学,各章自成体系,建议48~56学时。各专业可根据教学计划对教材内容适当取舍。
本书作者多年从事传感器、电子技术及自动控制系统等教学科研工作,不但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而且还具有传感器及自动控制系统在工程应用中的开发经历,了解社会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和传感器的工程应用案例。在内容编排和论述上作了较大改进,既注重了理论阐述,又强调了工程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目前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
全书共15章,分为3部分:第1部分为第1~2章,介绍了测量及数据处理技术、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等有关内容;第2部分为第3~14章,分别介绍了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光敏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测振传感器、界位传感器、气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及数字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工程应用案例等;第3部分为第15章,介绍了目前传感器发展的新技术及其综合应用案例,各章将传感器与工程监测和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传感器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工程监测和控制系统中,以解决工程监测、控制中的具体问题。
本书可作为电子信息、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电子、机电工程、机械自动化、化工自动化、自动化及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材或本科生及工程硕士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为了方便教师使用和读者学习,本书提供免费电子课件,请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注册下载。
本书由山东理工大学宋德杰教授任主编,刘国柱、宿元斌任副主编,姜李、宋美春、王玮参编,最后由宋德杰教授统稿定稿。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淄博耐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赛特传感器技术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一些同行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同时还参阅了许多书籍和文献,在此向这些单位、书籍和文献的作者们表示致谢。
传感技术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而且技术发展迅速,在编写过程中,由于作者的水平
和知识有限,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
2016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