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本书收录了老新闻出版人口述历史,回忆已故藏书家、出版人等研究文章,具有很高的阅读和史料价值。
|
內容簡介: |
《新闻出版博物馆(第二十八期)》主要收入了关于杂志和书籍研究,海外典籍介绍,老新闻出版人口述历史,回忆已故藏书家、出版人等研究文章。共21篇,计14万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泽贤的《巴金与现代文学丛书》,记叙了巴金在文生社期间出版的几套著名丛书;俞子林的《儒商杨寿祺》,记叙了来青阁主人杨寿祺经营旧书,刚正爱国的一声;刘济群的《回忆舒新城(上)》为舒新城夫人对其生活工作的追忆;还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孝湛回忆科普美术制图训练班的口述历史,等等。
|
關於作者: |
新闻出版博物馆全称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2011年10月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同意在上海筹建,主要从事新闻出版领域的藏品征集、史料整理、口述历史、馆刊和文库出版等工作。本书为该馆的馆刊,现在以书代刊,公开出版发行。
|
目錄:
|
卷 首
1 墨炎遗孀捐珍藏 王 晨
书报故人
4 儒商杨寿祺 俞子林
15 好花时节不闲身丰子恺与开明书店 朱显因
23 家璧伯赠我的礼物 章洁思
书林刊苑
29 我为王世襄先生编经典
访《明式家具珍赏》执行编辑黄天 赵 江 采访整理
36 我在大德出版社的一段往事记《妇婴卫生》月刊 饶平如
书业史话
42 巴金与现代文学丛书 张泽贤
54 百年辞书编纂探略 徐时仪
65 域外侦探小说汉译出版的萌芽 刘
纪念舒新城
71 回忆舒新城(上) 刘济群
82 书生情怀 出版人生读《舒新城日记》有感 王 莹
87 对《舒新城日记》及其《索引》的出版点赞 广 文
史档揽珍
89 鸦片战争前中文报刊三考 苏 精
100 西方书籍装帧艺术史掠影金银及珠宝装帧 于 文
史实证考
107 文革中的上海人民出版社 雷群明
114 杨寿祺让售国宝《南宋群贤小集》 陈福康
口述历史
117 艺海春秋回忆上海科技出版社科普美术制图训练班
高孝湛 口述 张 霞 采访整理
藏者家珍
130 半个世纪前编辑《印刷辞典》的相关史料 柳百琪
139 抗战期间出版的《翻译小文库》 李树德
三联后人谈
145 宝权兄和小范兄 戈小丽
152 追忆往事 黄 河
馆藏赏阅
封二封三 《文季月刊》 王草倩
|
內容試閱:
|
儒商杨寿祺
俞子林
想把他的事迹编成电影
杨寿祺先生(18941971)是来青阁书庄主人。我
认识他是
1956年公私合营的时候。那时他已过了六十岁,患着一种摇头病(也许是现在所说的帕金森症吧),但思维、行动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他爱吸鼻烟,不时从怀里
拿出一个铁皮盒子,用指头掏出一点烟末来,放在鼻子里吸。
同行业的人都很敬重他,因为他在行业中经营时间长,业务水平高,为人正派。他协助郑振铎先生抢救文献图书,和他在抗战八年内宁可少做生意、不向敌人低头、不出上海一步的气节,在人们口头传颂,受到人们的敬仰。公私合营后,上海图书发行公司聘他为顾问。
公
司经理毕青同志曾经提议,要以他的事迹为蓝本,写一部电影,还为此议论过几次。这时我们的工会主席余龙荪,爱好文艺,就请他来执笔。当时整个政治环境也比
较宽松。工商业家胡厥文、盛丕华等担任着中央和地方要职,上海市出版局还曾提出要请晨光出版公司赵家璧、光明书局王子澄当出版局副局长呢。可是到了
1957年下半年,整风反右开始,形势大变,写剧本的事情就没有人再提起了。
杨寿祺
抗战时期他坚持了中国人的人格
杨
寿祺对抗日战争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首先是1932年一middot;二八事变后的淞沪抗战,日寇入侵闸北,把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厂和东方
图书馆炸了。来青阁有四副刘海粟风景画的彩色铜版和《三国志通俗演义》销余存书三百套寄放在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厂,也一起被毁了。接着是
1937年的八middot;一三事变。他那时正从苏州回到上海,他把住在城里的家属迁到租界的书店暂住。城里和闸北等地成为日占区,租界
变成了孤岛。这一住就是八年,要出去就得经过日寇的关卡,就得受检查、受侮辱。杨寿祺是书商,书商以做生意为业,不出门便没有生意,或只能做点小生
意,这点他当然知道。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出于保持一个中国人的人格不受辱的考虑。他曾这样说:
我是一个热爱祖国、不想做亡国奴的人。在日寇侵略我国、妄想灭亡我国(之时),我不能保卫国家,已甚可耻,再要乘机发财,更非所愿。又听得常被披颊掴耳之辱,汉奸流氓敲诈勒索,更使我坚决不想发财矣。①
什么是做亡国奴的人?就是一个人没有了国家保护,过着低三下四、受人凌辱的日子。我曾听萃古斋的马栋臣先生说,那时他正在富晋书社当学徒,一次他要过四川路桥到北苏州路邮局去。他看见前边的人向日本人鞠躬,他也就一鞠躬,不料过桥时还是被日本人打了一个耳括
东方图书馆被炸后的惨状
儒商杨寿祺
书
报故人子。正是这些事情听得多了,士可杀而不可辱,杨寿祺也就不愿意出门,不愿意过苏州河,更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苏州去了。这时候还有一批所谓发国难
财者,就是在国家危亡、人民艰难度日的时候,他们却乘机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大发国难财,过着花天酒地、荒淫无耻的生活。杨寿祺对他们也非常痛恨,他曾
说:我坚信我国决不亡于日寇之手,始终不疑。中间虽欣羡他人获利,我若为之,决不后人。起始一二年间,中心摇摆,终能克制利诱,不再动摇,实由于我虽出生
(身)于资产阶级家庭,非理之财,视如粪土。对自己行为,从不宽恕。
大约在1938、1939年间,江浙藏书家大都生活困难,被逼卖掉藏
书,以换取生活用品。由于购书者不多,书价较低,吸引北方书商纷纷来沪,将大批书籍运往北方,赚取大量利润。此时北方有美国的哈佛燕京学社,日本的华北交
通公司,还有伪满洲国和日本的书商等。这对杨寿祺产生极大刺激。他不能不想:如果我在苏州,许多藏书家是很熟悉的,如聚学轩(暖红室)的刘公鲁夫妇等,他
家出售藏书,必定会找我,现在因为不在苏州,即被他人所购去。所以在此一二年间,情绪非常动摇,但终以人格为重,宁可放弃利益。这一选择就坚持了八年,直
至抗战胜利。
协助郑振铎先生抢救文献图书
杨寿祺既已决心不向日寇低头,不准备外出收购,就不可避免要失去一些做生意的机会,特别是直接向藏家收购的机会。但从商贩手里收购、向同行进货的机会还是有的,也有外地收藏家直接上门求售的。来青阁是上海一家收、卖旧书的老字号,杨寿祺又是一位业务特别精通的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