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家族的记忆与认同

書城自編碼: 287032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高萍
國際書號(ISBN): 9787509785270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52/266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一岁一喜欢
《 一岁一喜欢 》

售價:NT$ 223.0
巨浪:生成式AI的史诗与现实
《 巨浪:生成式AI的史诗与现实 》

售價:NT$ 416.0
萧条中的生存智慧与策略(套装2册)
《 萧条中的生存智慧与策略(套装2册) 》

售價:NT$ 519.0
饮食的迷思:关于营养、健康和遗传的科学真相(2024修订版)
《 饮食的迷思:关于营养、健康和遗传的科学真相(2024修订版) 》

售價:NT$ 359.0
未来科技大爆炸
《 未来科技大爆炸 》

售價:NT$ 311.0
海外中国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 海外中国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

售價:NT$ 510.0
东方帝国的营造 : 秦汉王朝政治史
《 东方帝国的营造 : 秦汉王朝政治史 》

售價:NT$ 510.0
漫谈数字化转型从底层逻辑到实践应用
《 漫谈数字化转型从底层逻辑到实践应用 》

售價:NT$ 35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43
《 民间权威与地方政治:一个中原乡村的传统蜕变 》
+

NT$ 368
《 门槛之外:城市劳务市场中的底边人群 》
編輯推薦: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本文以陕北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家族艾氏家族为研究对象,以艾氏主姓村西村为主要调查点,在认同的视角下,运用社会记忆理论,以及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这样几个问题,即在一个处于传统与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动荡社区,家族的认同是如何得以凝聚和实现的?家族的记忆在家族认同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当代家族认同的核心是什么?在现代化进程中,家族组织的命运将会如何?
本研究的学术意义在于:*,选取了新的调研点,这是对长期以来家族研究以东南地区为主的一种开拓;第二,在家族认同的视角下,以社会记忆理论为分析工具,这将是对现有家族研究成果的一个认证与反思。从实践意义上来讲,本研究将会勾勒出陕北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这对陕北区域文化的研究与把握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內容簡介:
本书以陕北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家族艾氏家族为研究对象,以艾氏主姓村西村为主要调查点,在认同的视角下,将社会记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当代陕北家族组织的形态样貌做了描摹。其创新之处在于勾勒出陕北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研究与把握陕北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期待这个北方的个案可以对长期以来以东南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宗族(家族)研究进行补充。
關於作者:
高萍(1983~),陕西凤翔人,人类学博士,201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现供职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主持、参与课题多项。
目錄
绪 论/001
一 概念界定/003
二 文献回顾/005
三 理论视角/015
四 研究方法/023
五 叙述结构/025
第一章 史料与遗址:艾氏家族在陕北/028
第一节 陕北家族的形成/028
第二节 艾氏家族在陕北/033
小 结/049
第二章 走近艾氏主姓村:西村/051
第一节 米脂概况/051
第二节 西村旧景/054
第三节 西村新貌/060
小 结/073
第三章 口传记忆与家族复兴/074
第一节 家族的口传记忆/074
第二节 家族的文化复兴/083
小 结/095
第四章 门的定位与文化实践/097
第一节 门的定位与记忆/097
第二节 五服的功用与个案/100
第三节 门的实践与认同/109
小 结/120
第五章 家庭的分立与维系/122
第一节 历史上的陕北家庭/123
第二节 西村家庭文化图景/126
第三节 家庭的分立/131
第四节 家庭的维系/140
小 结/146
第六章 丧葬习俗及社会关系的呈现/147
第一节 停草日/147
第二节 盛函日/151
第三节 正日子/154
第四节 出殡日/160
小 结/164
第七章 多元化村落权力结构的形成/166
第一节 西村权力结构的演变/166
第二节 村委会/169
第三节 庙会/173
第四节 多元化村落权力结构的呈现/182
小 结/184
第八章 结论/185
第一节 研究结论/185
第二节 现代家族文化的形态特征/193
第三节 一些思考:现代家族文化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与实践探讨/197
小 结/206
参考文献/208
附 录 调查中收集的文献资料/222
后 记/227
致 谢/237
內容試閱
代序 人类学研究的点滴印象我的读后感
石 英
人类学的视野总是开放的。这是我对人类学一直以来的印象。因为,它所呈现的作品大都不是一种生硬的概念堆积和完整的结构,而是一连串情节生动的故事,是由鲜活的文化黏合起来的社会活动、环境、人物和他们的过去、现在,甚至还有未来。当然,这只是一个外行的认识和感觉。在看到我院青年科研人员高萍博士《家族的记忆与认同一个陕北村落的人类学考察》一书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了。你看,在这个看似陈旧、常规、传统的议题下,在不多的篇幅和文字中,却活跃着理论的思考、历史的发微、现实的观照和未来的憧憬。它令每位读者都可以沿着作品所呈现的脉络,轻松地走进人类学的殿堂,体会陕北家族文化记忆与认同的情景与画卷,感受自己意识到的和可能意识不到的这样一群人的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从而,透过这种不一样的学术氛围,呼吸人类学的空气,感受研究者厚厚的黄土情感,并且从这一连串的认同故事中,体会文化的多样性,凝聚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人类学的研究取向和它生动的呈现方式一样,往往会将刻板的议题变得有趣而丰富。本书的研究者在离别东南研究理念的引导下,将自己对家族文化的关注点聚焦在了陕北。于是,开始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人类学家族研究新的空间。这也是她黄土情怀的折射与投影。作为从小就生活在陕西的年轻博士,她的课题意识、设计方案、研究过程,以及围绕这一研究主题引发的一系列想法和做法绝不单单是学术意义上的简单选择。其实,在这样的选择背后,还蕴藏着一种自我文化认同、学术理论自觉和社会的责任感,是一个发现生活空间、净化心灵和修复精神创伤的过程。正因如此,研究者才更看重陕北区域家族文化,更看重社区人的记忆、口述和行为。她调动了自己的情绪、感情,当然还有过硬的学科知识,用一系列深描的手法围绕家族文化的延续与演变展开了备忘录式的参与观察、翔实记录和深度解读。她是一位研究者,更是一位体验者,一位行动实践者,她将自己对乡土的情怀浓缩为人类学常常提及的田野情感。于是,不同的研究题材,在她那里即刻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剧情、剧本,变成了故事和史诗。身临其境,将人类学演绎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学问,社区人的学问,走向人民的学问。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人类学是一种态度,是人与人、心与心、情与情的交流和融汇。我想,或许正是人类学者的这种田野情感和田野力量才塑造出了这样的学术画卷和打动人心灵的学术效果。
中国家族发展变迁的相关研究实在是太多了,这大概是由中国人类学村落取向的研究性格决定的。于是,问题也就来了。如何在这样的研究中不再沿袭西方的理论,复制习惯使用的结构,追逐成套的话语体系就不再是一种对学科创新的尝试,更是对村落文化精神脉络的探索。本书的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耳目一新的处理。比如,对五服概念的学术化阐释,并将五服现象作为家族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而系谱图的运用则将口述资料与实物、遗迹整合,从另一个视角解读了当代家族研究中需要关注的核心议题。她通过家族形态与生活变迁场景的对比,建构出家族文化延伸的画面感、真实感,并试图在这种反差中使研究真正落在人及其需要上。在强调主体性的同时,揭示了家族文化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这也是本书吸引我的一个方面。
家族文化是被建构的。如何呈现研究成果,不同的研究者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巡礼以往的研究成果之后,本书作者选择门户五服家庭轮值家庭和一个个典型日子等作为浓墨重彩的突破点。因为,她看到了现实研究成果中挥之难去的静态感和结构。她试图透过一种动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实现研究者身份的空间换位、家族研究中的文化穿越。她用滚雪球的方式发现一个故事背后的另一个故事,为揭示家族文化的象征和意义努力挖掘历史与现实资源,并将这些资源灵活地、合情合理地组织在不同的写作部分。她在书中大量地运用了社区的语言。她知道,文化的翻译不可避免地存在致命的局限和缺欠,一个细小的误读和他者的表达都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学术困扰和道德自责。也正因如此,在本书中所看到的,可能并不是学术界习以为常的、几乎成为定式的抽象概念、分析逻辑和结构呈现。相反,我们可以在书中的家族、家庭和人物,及其实践和活动中发现原来生活的世界是这样的。这就是人类学,追求一种自然、简单、生活中的人类学,一个在社会脉动中理解人类社会的学问。
实践的意义在研究者看来是十分重要的。她在实地考察中似乎是悟到了事、物、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让这些被人为切割的有机联系黏合,并且和谐起来,研究者在纷杂的概念中,在文本、实物、口述、记忆的链接中终于找到了探索这一核心议题的思路,这就是实践性。作为实践的人类学绝不可能是一说了事的、被搁置的原则,它也不仅仅体现在实践的认识论层面,还要落实到实践的方法论和操作层面。于是,身体实践成为研究者开启家族研究大门的一把有价值的钥匙。当然,她并没有局限在身体实践的痕迹中,而是自觉地走出精英思维下自我封闭的圈子,面对生活的场景,以阅微的心态和努力发现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发现家族观念及其行为的新的生长空间。她或许在研究之初并不能完全认同身体实践对人类学的意义,但是,她在经历了有关田野实践的不断反思之后,幸运地发现某个仪式、不起眼的场景,甚至是偶尔听到的唢呐声都激活了她研究的灵感,推进她的研究越来越清晰。实践为她的人类学研究开辟了希望,带来了收获。
人类学研究的目的不该仅仅停留在拓展新的研究领域,试验新的研究方法,建构一套新的研究理论。如果是那样,一些研究者早就做到了,或者即便没有做到,那也是圈内人玩弄的学术游戏。如此,也就意味着人类学学术与社会活力的丧失。本书的研究者与大多数同行一样,敏感地意识到他们需要共同具有的职业素质和社会品格,也就是回答时代命题的使命和能量。家族研究实际上同认识和引导中国的社会变革,同当下实践中的社会治理创新密切相关。作者在本书的结尾部分,以乡村治理与家族文化为题展开了讨论,它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学术研究的话语空间,更为我们在厚重历史印记中开发完善社会治理的逻辑、策略开辟了新的、可供参考的路径。由此我又想到,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到底体现在哪里?其实就在一点一滴的研究成果中,路就在脚下。此外,在本书中,还会看到有血有肉的、接地气的家族图像。这些图像其实就像一杯清水,看起来清澈、透明,喝起来甘甜、可口。这是因为,作者一直是以简洁、质朴的话语对社会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直观的白描,用明晰的观点解读文化现象。这样的阐释和书写来源于研究者自身的经验和感悟,而这样的呈现也会为每位读者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启示。
作为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还隐隐约约意识到人类学正在进入到一个凸显本土经验、弘扬本土故事的群星璀璨的时代。以上可以说是一个不够规范的读后感,也是对一个年轻学者的学术印象。她的研究和探索还在继续。期待在若干年后,她的学术研究更加成熟。这种成熟,应该体现在思想上、表达上,更应该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的感受中。文化自觉是每一位人类学研究者应该具有的品格。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