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闽台教育关系研究(新视野下的闽台关系研究丛书)

書城自編碼: 287009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林小芳, 黄新宪
國際書號(ISBN): 9787533467142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80/262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3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推拿纲目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編輯推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海峡两岸教育与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3JJD880012)
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互动与创新:多维视野下的闽台文化研究(项目编号:09@ZH015)

1.为适应海峡两岸双向交流关系发展及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推进闽台区域问题研究。
2.通过这一批具有新资料、新角度、新方法的研究成果的面世,增进闽台两地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海峡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交流。
3.针对闽台经济文化合作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两地产业合作未来的前瞻进行科学的预测,提出有效的对策与建议,为加快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內容簡介:
本书系统梳理闽台两地教育关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的交流互动状况,着重论述两岸关系大发展以来闽台两地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现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今两岸教育关系的面貌。
關於作者:
主编谢必震,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闽台关系史的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编纂资料汇编2部(百余册),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要著述有:《中国与琉球》《明清中琉航海贸易研究》《闽台海上交通研究》《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台湾历史与文化》《台湾文献汇刊》(主编之一)。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钓鱼岛问题与中日争端对策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归属史料编年等20余项课题。
主编吴巍巍,两岸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闽台区域历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主要著作有:《西方传教士与晚清福建社会文化》《闽台基督宗教关系研究》等。
作者林小芳,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作者黄新宪,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
目錄
第一章 闽台教育的历史渊源及时代意义
第一节 闽台教育交融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闽台教育合作的时代意义
第二章 闽台教育界相互因应的教育政策
第一节 福建省涉台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政策优惠
第二节 台湾教育界与福建的互动
第三章 闽台教育合作与交流现状
第一节 初级教育交流正方兴未艾
第二节 高等教育合作向纵深发展
第四章 闽台教育合作办学机制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理论探略
第二节 闽台教育合作办学的学理思考
第五章 闽台分段对接合作办学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闽台高校分段对接项目的概况
第二节 项目课程体系分析
第三节 第二校园成效分析
第六章 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经验总结
第一节 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模式分析
第二节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经验借鉴
第七章 闽台教育交流合作中的问题
第一节 两岸政策壁垒的限制
第二节 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第三节 交流合作中的不对称性
第八章 深化闽台教育交流合作的建议和措施
第一节 强化政策保障
第二节 建立交流平台
第三节 深化合作内容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闽台高等教育交流纪事
附录二 闽台基础教育交流纪事
附录三 闽赴台生赴台学习前后变化调查问卷
附录四 对部分带队老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 对部分闽赴台生的访谈提纲
后记
內容試閱
文摘一
总序|谢必震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学界对两岸和平发展的研究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热度。两岸和平发展,关系到两岸同胞的福祉,关系到亚太格局的变化,是两岸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加强两岸交往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两岸关系的互动与创新,这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岸的政治与经济交流要遵循这一规则,科技与文化的交流亦是如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文化交流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正是从文化的交流开始,特别是大量学术论著的工作,把两岸文化交往研究推向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
在以往两岸文化研究中,更为注重历史事实的追述与挖掘,探究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商缘相连等事实。这些成果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扎实基础。筚路蓝缕,功不可没。目前两岸文化研究还有许多需要拓展的地方:比如如何处理好两岸文化关系的历史与当代的衔接关系等,特别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努力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往的研究成果已经与此一新形势有所脱节。因此进一步探索两岸关系研究的新思路,拓展两岸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尤其是注重两岸经济与文化当下关系的探究,以及对未来愿景的规划与实现,显得十分必要。
在两岸深入、持续交往的同时,在政治经济领域、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合作、族群文化关系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对两岸深度交流的趋势加以研究。





当前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流趋势。在这种新形势、大背景下,如何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摈弃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创两岸关系研究的崭新局面,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相对于以往两岸关系的研究而言,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继往开来、学以致用,即既注重历史事实的追述,更注重当下问题的探究和未来愿景的规划;既注重学术性,更注重应用性,力图直接服务海西建设,为两岸和平发展献策献力。
加强两岸深度的交流必须有新的研究理念。我们认为,加强两岸深度的交流必须做到多维视野下的互动与创新。互动即两岸科技、经济、文化的互动,创新即两岸关系互动机制的创新,以区别于以往两岸关系研究的思维模式,从而赋予其新的研究内涵。多维视野则指研究视野的多元性和多角度特质,同时也指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特征,如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教育学、宗教学等研究学科的综合运用。
要加强两岸深度的交往,必须丰富两岸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研究的对象。以宏观构架为统摄,涵盖的研究对象更加广泛。
就福建而言,当前福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正全面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我们要立足闽台关系研究,着眼海西建设大局,全面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努力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供参考。
我们要致力于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纽带,以学术研究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在挖掘两岸关系发展资源的同时,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先行区,以期对促进两岸科学技术、文化旅游及经贸交流合作起到推动作用。
加强两岸深度交流,必须增进海峡两岸民众感情。文化是两岸民众心理认同最直接的表现,在今天,研究思维不能仅停留在过去的论述。要加强对新问题和新动向的探讨,以深化人们对两岸关系内涵的认识,进而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进海峡两岸民众感情,消除彼此心理隔膜。
加强两岸深度交流,必须通过对台湾政治生态、族群结构与族群文化的解剖,分析台独的文化根源,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下,以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交流与合作,为破解两岸和平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一个新的路径,一个新的视野和思路。




在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巩固和深化两岸和平发展关系的方针指导下,注重从互动与创新的视角多元立体地研究两岸关系,基本的思路就是在认识两岸关系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两岸交往在新形势下的互动关系与发展境遇进行科学研究,以期为当前两岸交往注入新的研究理念和模式,以创新精神进行两岸关系的研究。
我们应该尝试构建两岸关系研究的新框架,这一大框架试图在突破以往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多角度、全方面、深层次、跨学科地研究两岸关系,即用多维而非单一的视野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当前两岸关系呈现出的新问题和新趋势。循此思路,课题在研究对象方面不仅涵括以往研究的热门问题,特别是注重这些历史文化现象的当代发展动态和趋势,还包括最新出现的海峡两岸交往的问题,并着力对这些事象进行一种综合的研究。
众所周知,以往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批驳台独势力割裂两岸历史文化关系、推行文化台独路线的劣行。如今,台独分子虽仍不时活跃,但从当前两岸关系大局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是主流趋势。这时候学术研究的目标就不能再停留于过去的模式和思维,而应以一种发展创新的理念来对两岸关系进行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研究,从而为今天海峡两岸人民更好地互动往来和良性交流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建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文化认同、构建新的海峡文化圈的理念之下,建立论述框架,探讨两岸合作交流的新思维,开拓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新领域和新空间。
举例观之:我们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科学分析台湾族群文化与台湾政治生态、政党政治的关系,以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交流与合作,为破解两岸和平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一个新的路径,为实现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和思路。海峡两岸教育具有深厚的亲缘关系,历史以来长期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往来。当前,两岸教育联系呈双向交流态势,形式多样,范围广泛,互动频繁,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特征。新形势下,海峡两岸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探索教育科学与发展问题,为两岸学校、教师和学生打造互动交流的平台,以增进两岸学界的理解和对话。台湾光复初期,大批的福建籍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台湾工作,对台湾光复初期的社会事业、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当时社会文化重建过程中,这些闽籍的行政干部、教师、新闻工作者等,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台湾社会文化重建的全貌,以及福建人在台湾社会文化重建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在今天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的交往中,福建应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应该起到的作用。
综上,我们应当进一步挖掘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资源,为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合作提供经验与启示;通过各种活动的深化研究,为两岸各种资源共享和经济品牌的开发探讨运作机制创造有利的条件。



加强两岸深度交流,必须具备研究理念和视野的创新。注重两岸关系的互动与发展创新内涵,注重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趋势,选取明确的主题,结合鲜活的案例,诸如重视两岸交流合作开展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形式、特点与成效显著的经验,为两岸关系研究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对象的创新,不仅对一些老问题在当下出现的新趋势、新现象给予关注,还应从一种动态发展的格局对两岸关系的新事象进行新的诠释和分析。
例如,我们可从两岸共同保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来讨论两岸深度交流的问题。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时代责任,由此呼吁两岸文化界携手合作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又如,以往对海峡两岸教育研究只注重双方关系,我们认为,研究教育互动和发展,是两岸交往的关键环节,对于促进其他活动如两岸科技文化的交流等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再如,以往对两岸宗教研究偏重于两岸神缘关系探讨,我们认为,两岸宗教活动已经被赋予新的时代发展的内涵,我们必须把握新的趋势和新的现象,利用两岸宗教信仰频繁互动和兴盛发达做文章,为两岸政治合作、旅游资源开发及文学艺术交流提供经验与启示,等等。
加强两岸深度交往,必须做到两岸学者联手,多方合作,这将使两岸关系的研究更为全面。既可以收纳祖国大陆、台湾以及海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各自研究侧重点的结合,使两岸关于科技与经济的交往,文化与教育的沟通的诸方面的研究更为全面、饱满,对于相关历史也更易达成共识。
概而言之,两岸关系的深度交流和动态发展,从注重互动与创新的视角考量,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正是从这一愿望出发,我们组织编写了新视野下的闽台关系研究丛书,在两岸经济、教育、族群、宗教与文化等诸方面作一些探讨,尤其在推动闽台文化交流方面,为加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略添一薪,以飨读者。
谢必震
2014年11月30日




文摘二
|第一章 闽台教育的历史渊源及时代意义
第一节 闽台教育交融的历史渊源、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教育也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峡两岸尤其是闽台两地在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上的特殊关系,闽台教育间的交融显得尤为密切,即使是在荷兰殖民者和日本殖民者占领时期,两岸教育的交融也以特殊的方式维系着。

一、荷兰统治时期闽台教育的最初交融
海峡两岸教育交融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时期。1624年,荷兰在与欧洲殖民者的较量中取得胜利,控制并占领了台湾,由此进行了长达20年的殖民统治。荷兰人在台湾殖民统治期间,大力实施基督教教育,传播基督教文化,开办各种宗教学校,企图以此来驯服台湾民众。
为了谋取独占对华贸易的利益,荷兰殖民者仍允许大陆移民留居台湾并从事贸易,使这一时期的两岸人口流动仍十分频繁,汉人移民既有从大陆前往台湾的,也有从台湾返回大陆的。根据江树生译注的《热兰遮城日志》有关资料统计,1637年至1639年,从大陆前往台湾的有13575人,而从台湾返回的则有12597人,其中福建省与台湾往来的人员约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员往来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汉人移民的频繁往来在一定程度上为两岸儒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能。这一时期的大陆移民除了带去俗文化之外,也将大陆的儒家文化传播到台湾,成为闽台教育最初交融的方式。由于缺乏统一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规划及引领,人们更多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对子弟进行教育,传播儒家文化。

二、明郑时期闽台教育的渐进交融
荷据期间大陆移民和台湾少数民族的反抗使荷兰殖民者的残暴统治遭受了沉重打击。1659年,抗清失利的郑成功决定进行战略转移,集中兵力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亲率复台大军分坐战船数百艘从料罗湾出发,直指台湾,复台行动得到了台湾居民的热烈欢迎和支持。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收复台湾后,郑成功随即将明朝的政治制度大体移植到台湾,首先倡导寓兵于农,积极开发台湾,吸引大量移民入台。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后即因病去世,其子郑经入台,执掌台湾政权,继续招揽移民。
此时清政府为了断绝大陆沿海人民对郑成功的接济,下令从山东省至广东省沿海的所有居民内迁,不准沿海居民出海,并规定拨兵戍守,出界者死。(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定本,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第47页。)福建作为郑成功的根据地,迁界情况更为惨烈,成千上万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郑氏集团乘此机会招徕沿海难民,在一六六四年至一六七三年之间,移住台湾的福建人又增加到数万,一部分是逃避满洲人的明朝义民,一部分是因战乱丧失了财产而来台湾谋生的人民。(Writh:《台湾之历史》,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台湾经济史六集》,台北:1955年,第43页。)这些移民对台湾的开发和两岸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移民中的文人士子,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台湾,对中华文化和儒家文化在台湾的根植做出很大贡献。
明郑时期,两岸文化教育的交融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是文人学士的直接传播;二是官方教育政策的实施。连横的《台湾通史》称:延平入台后,士大夫之东渡者盖八百余人。(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年,第518页。)一批不愿归顺清朝的文人学士,如沈光文、徐孚远、辜朝荐、王忠孝、沈佺期、卢若腾等,随复台大军进入台湾,通过创作诗文,在台湾传播文教思想。
这一时期两岸教育交融主要还是通过官方教育政策的实施实现的。郑氏父子在移植并推行祖国大陆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同时,还在台湾兴儒学办科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促进了台湾社会的繁荣进步。郑氏集团的主要成员均来自福建,深受儒家学说和理学思想的熏陶,其中首倡并力推移植福建家乡的文化教育制度和科考制度的陈永华便是其中的代表。1665年,随着对台湾的开发取得一定成效,政局趋于稳定,时任咨议参军的陈永华向郑经建议:开辟业已就绪、屯垦略有成法,当速建圣庙,立学校。他的建议得到采纳。1666年,台湾建立了首座圣庙,并在旁边建了明伦堂,按照大陆的教育模式,逐渐建立了一套包括学院、府学、州学、社学,由上至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为了鼓励土著居民儿童入学,还规定子弟入乡塾读书者,可以免其徭役。这是台湾官立教育的正式开始,虽然这一时期教育规模不大,受教育人数也有限,但通过教育和科考的制度化,使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也促进了海峡两岸尤其是闽台两岸教育的交融。

三、清代闽台教育的密切交融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病逝,郑氏内部因诸子争立出现内讧,郑氏政权遂人心离散,士气动摇,再加上财源枯竭、兵力不足等问题,已是危机重重。1683年,施琅率领攻台大军自铜山出兵,在澎湖一举歼灭郑军主力,迅速征服明郑政权,统一了台湾。这一时期,大陆尤其是福建向台湾移民数量不断增多,进一步开发了台湾,闽台教育的交融也更加频繁和密切。清代闽台教育的密切交融从两地学制的统一、师资的往来和互聘、书院的交流、科举制度的举行等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清朝,大陆各省的学制主要是府、州、县学,统称为儒学,这是由地方官府直接创办和管理的学校,府学的教官为教授,州学为学政,县学为教谕。清政府收复台湾后,便将大陆的学制移至台湾,两岸教育逐渐呈现一体化的趋势。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巡道周昌、知府蒋毓英在台南设立台湾府学,台湾县知县沈朝聘设立县学,这是台湾地区最早设立的府、县学,到了光绪十六年(1890年),台湾共设立了3所府学和10所县学。台湾学制最早由台厦兵备道订立管辖,雍正五年改为由巡台御史管辖,乾隆十七年复归台厦兵备道管辖,光绪三年改由福建巡抚管辖,由此可见闽台两地教育关系之密切、渊源之深厚。
台湾各府县儒学的教授、教谕等师资,大都是来自福建地区,尤其是人文繁盛的闽南和闽江流域地区。清政府还曾规定台湾府学的教授应由大陆人员调补,台湾府学的训导以及台湾县等四个县的教谕、训导如有缺,应从福建泉州府、漳州府等地儒学师资中选拔任用。福建的师资在台湾勤于教学,对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从福建派往台湾的地方官员大多也重视兴办教育,推动了闽台教育的交融。例如康熙年间,调任台湾县知县的陈瑸,就捐出300两俸银来修建文庙,大力施行文教。
除了官办的府县儒学外,清朝大陆城乡的社学、义学也在台湾兴起。早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府知府蒋毓英就捐俸在台湾县和凤山县设立3所社学,延请儒师,教诲穷民子弟。(清蒋毓英撰,陈碧笙校注:《台湾府志校注》卷六,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64页。)此后,各县也纷纷设立社学。康熙末年,清政府平定朱一贵起义后,对台湾的民间教育更为重视,在蓝鼎元的大力倡导下,义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社学、义学,对传播大陆儒家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中原的教化逐渐取代荷兰人的影响。台湾民间教育除了半官方的社学、义学外,在大陆十分流行的私塾也在台湾设立起来,并且不少私塾的教师都是由福建籍的知识分子担任。
书院也是清代台湾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同样也是由大陆移植而来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首建西定坊书院,但学界普遍认为该书院实际上是义学,而真正的书院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台湾知府卫台揆创办的崇文书院。到了乾隆、嘉庆年间,台湾书院蓬勃发展,并且与福建地区的书院关系十分密切。福建书院中大都祭祀朱熹,这一传统也传入台湾,台湾书院也大多规定主祀朱熹,学规也以朱熹创建的白鹿洞学规为圭臬。福建的鳌峰书院与台湾书院的关系十分密切,鳌峰书院在清代被列为省城的四大书院之首,台湾的一些士子都以报考鳌峰书院为荣。道光六年(1826年),福建巡抚孙文准到台巡视时,便从鳌峰书院的藏书中拨出《史记》《二程文集》《朱子文集》《问学录》《学规类编》等45种166本书,赠予台湾的仰山书院,以此支持台湾书院的发展。(参见清陈淑均总纂,李祺生续辑:《葛玛兰厅志》卷八,中国方志丛书台湾地区第23号,民国五十七年庄金德校订排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433至440页。)台湾的书院有的甚至是福建人士创办的,例如乾隆时期建立的明志书院,就是由福建永定移居台湾的胡焯猷出资创办的。在清代,闽台两地的书院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闽学学者,对闽学在台湾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康熙统一台湾之后,台湾隶属福建省,台湾的科举制度完全按照福建的规定执行,台湾本岛只举行童试和岁、科两试,乡试需到福州应考。为了鼓励更多台湾生员到福州应考,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起,清廷不断采取特殊政策,优待台湾生员,到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福建考场中,对台湾籍的应试者另行编号,保障取中台湾举人3名,大大调动了台湾生员应考的积极性。并且从同治十三年起(1874年),为了保护台湾应试者的安全,专门派遣轮船由淡水将考生护送至福州,地方士绅也在福州建造台湾会馆,方便考生住宿。

四、日据时期闽台教育交融的艰难维系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以琉球遭风难民在台湾南部被杀为由,在台湾南部琅峤登陆,攻打牡丹社,开始显露其占据台湾的野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方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期间,日本在台施行奴化教育和皇民化政策,企图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文化联系,将台湾民众同化为日本皇民。日本殖民者以日本教育模式代替明清以来形成的教育模式,府县学、书院、私塾等全部被废除,在台湾强制推行日语,严禁一切中文书刊,并且切断两岸教育的联系。
然而,日本的强制统治并不能阻止台湾人民对祖国文化和教育的热爱,这一时期,两岸的教育交融依然以隐性的方式继续进行着。日据时期,一些爱国文人坚守教育阵地,设置书房或学堂,传授汉文,传播中华文化。虽然日本殖民政府屡次下令禁止设立书房,但总是禁而不止。在科举考试方面,每逢乡试开考时期,总有台湾生员试图返回大陆参加考试。而在日据时期,也有少数台湾子弟到祖国大陆就学,大陆也派遣教师和学生到台考察、实习,继续进行两岸教育的交融。其中不少台湾子弟到厦门大学学习,并且成立了闽南台湾学生联合会。总而言之,在日本高压政策下,海峡两岸的文教交融始终以各种形式继续进行,充分体现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依恋和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五、光复至戒严时期闽台教育交融的重新活络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两岸的教育交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低潮期后又得以发展。台湾光复之前,国民政府就设立了调查委员会,准备接收台湾事宜。在恢复台湾教育方面,国民政府制定了各项措施,包括调整学校制度,修订学校课程,编订教材,推行国语教育,培养师资等,旨在消除日本殖民者皇民化运动的遗毒,重建两岸教育的一体化格局,使台湾同胞重新接受中华文化和民族意识。光复初期,日语普及率高达百分之七十,青少年一代几乎不会使用母语了,此时首要的工作便是在台湾推行国语运动,当时魏建功、何容等一批语言学家赴台推行国语,成立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开设读音示范广播,制定国音标准教科书,编订注音符号等,为台湾教育重建和两岸教育的交流奠定了基础。此外,两岸的院校还互招学生就读,尤以闽台间的教育交流最为兴盛。厦门大学曾专门为台湾学生开设国语和国文补习班,台湾大学也在大陆设立考点,招收大陆学生。两岸教育的交融还通过组织考察团互相考察、设立校友会加强两岸教育联系等活动进行。
1945年台湾光复以后开始复苏的两岸教育交融,随着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又进入了停滞时期。1949年,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统治面临彻底垮台的命运。在决战前夕,国民党当局急谋退路,经过再三权衡,决定东撤台湾。蒋介石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警备司令,蒋经国为台湾省部主委,向台湾抢运各类物资,包括从中央银行金库运走的80万两黄金以及大量银元、美钞、外汇等,同时还有装甲兵、空军、海军等大量军队和各类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都被转移到台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当局退踞台湾,并在1949年5月20日发布戒严令,封闭台湾全省,实行军事管制,封锁大陆消息,使得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长期隔绝的状态,两岸的教育交融也随之断绝。

六、20世纪80年代以来闽台教育的交流合作
从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的历史时期内,福建省一直处于与台湾军事对峙的海防战备前线。1979年元旦,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为标志,两岸关系发生重大转折,进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时期。伴随着这一重大转折,中央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和对台方针政策出台,福建省经历了从海防战备前线到努力推进两岸关系缓和,从与台湾隔绝往来到率先积极稳妥发展对台民间交往,从试探性对台招商引资到全面构建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基地,从以对敌斗争为主要任务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历史性跨越。此后,闽台经济文教交流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福建就开始推动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地区的直接往来,提出了两门对开、两马先行的主张,并为此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努力,终于使台湾当局决定从2001年1月1日起允许金门、马祖与厦门、福州直接往来。仅闽台小三通开通第一年就有88个团组、190个航次、2.4万人次直接往来福州、厦门、泉州和金门、马祖。这一年福建对台经贸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据统计,2001年福建全年新批台资项目499个,合同利用台资10.78亿美元,实际到资5.05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同期增长24.1%、52.5%和3.4%。到2001年底,福建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795个,合同利用台资127.74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88.7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外资数的23.1%、18.54%和23.39%。
闽台经贸交流的热络,带动了闽台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发展。1985年,华侨大学率先对台招生,使福建省成为大陆最早招收台湾学生的省份。1992年以后,台湾当局逐步放宽限制,大陆赴台交流人员开始逐渐增多。福建省在1995年便成立了闽台高校交流促进会。1998年,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等8所高校对台湾学生实行单独招生和考试。1999年,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福建省招收台湾学生若干规定》,福建成为大陆最早开展对台招生地方立法的省份,在对台教育交流合作方面先行先试,走在全国各省市的前面。(陈国明:《闽台教育双向交流热络》,《福建日报》,2006年12月9日,第七版。)2005年12月,福建省4所高校19名大学生组团赴台开展交流活动,这是大陆首个跨校赴台交流团。据统计,2000~2006年,来闽访问的台湾教育界人士有近千批、7700多人次;闽省教育系统也有近500批次、1250多人次专家学者赴台开展合作科研、学术交流等活动。④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呈现逐渐升温的新局面。
2008年对于两岸教育关系来说是关键的一年,诸多因素交织之下两岸教育交流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首先,2008年台湾政党轮替,国民党再次执政,充分认识到加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性,马英九多次在媒体等公开场合强调要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例如修改大陆学生赴台的政策、放宽大陆学生赴台研修的时间等。其次,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签署《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等两岸交流协议。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宣告两岸大三通时代的来临。大三通的实现迎来了两岸关系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和大发展的崭新局面。随着大三通时代的来临,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入发展,更多形式、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得以开展。再次,2008年,福建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根据《意见》,闽省将吸引台湾学子来闽就读,包括全面扩大我省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台湾学生范围,增加我省院校招收台湾学生的学科和专业;强化对台单独招生的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招生的指导;进一步开展民办职业院校招收台湾学生工作,鼓励和支持民办院校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创造条件,招收台湾学生。省委省政府还在积极做好两岸学分和学历互认的前期准备。此外,在继续选送学生赴台短期学习基础上,我省将着手推动高中学生赴台学习全日制课程工作。《意见》的出台开创了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2009年5月,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在福建省挂牌成立,中心主要承担以下三大任务:开展两岸职业教育研究,推动两岸职业教育双向交流,推动两岸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中心的成立为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海西建设的号召,积极推动闽台教育交流先行先试,2009年启动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开启了闽台合作办学之路。项目自启动以来,覆盖面与招生规模均大幅增长,截至2012年参与闽台合作办学项目的有32所福建院校与53所台湾高校及85家台资企业,在产业发展急需的97个专业联合培养了14万名人才,福建已选派544名学生到台湾高校交流学习。(数据源于泉州网。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120504content_3972505.htm.)2011年,福建省颁布《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特别提出,福建要在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设立两岸教育合作试验园区,在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两岸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共同建立科学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育成)中心,联合招生,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和联合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在合作形式、内容和层次上取得了新突破。由此可见,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已经迎来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