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作者薛锡祥出身军旅,笔触雄阔。由其作词,吕其明作曲,传唱至今的《红旗颂》便集中代表了他的创作特色。他曾先后参加国内各大征歌比赛,频频获奖,由他作词的歌曲《大地之魂》、《生命的放飞》分别被选为全国第三届农运会会歌、全国第八届运动会会歌。本书收录其诗、词、歌、赋、朗诵诗五辑。以朗诵诗为代表,诗篇充满激情且不失浪漫细腻,正如作者所说:诗的语言多种多样,有雷霆,有狂涛,有溪流;也有牧歌、短笛、小夜曲。因此集中不仅有豪迈、主旋律的诗篇,也有细腻、柔情的面向,如《诗韵松江》,《带雨的诗》等。从这部诗集可以看到一位军人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与赤忱,可以看到一位诗人旺盛的创作生命和浪漫的情怀,可以看到一位长者对生命的凝眸。
|
內容簡介: |
《万象之问》是薛锡祥的诗文选集,共分诗、词、歌、赋、朗诵诗五辑。第一辑诗中既有《香港行吟》、《诗韵松江》、《巴厘岛行吟》等纪游、行《万象之问》是薛锡祥的诗文选集,共分诗、词、歌、赋、朗诵诗五辑。第一辑诗中既有《香港行吟》、《诗韵松江》、《巴厘岛行吟》等纪游、行吟诗歌,也有《时间之露》、《万象之问》等哲理诗;第二辑词收录《本命星神》六十个词牌的创作;第三辑歌收录《红旗颂》、《生命的放飞》、《中国成功》等创作歌词;第四辑赋收录《长征赋》、《筑梦赋》、《军魂赋》等;第五辑朗诵诗收录纪念中共二大的组诗《永远的明灯》,歌颂杨浦百年风云的诗歌《岁月印记》等。吟诗歌,也有《时间之露》、《万象之问》等哲理诗;第二辑词收录《本命星神》六十个词牌的创作;第三辑歌收录《红旗颂》、《生命的放飞》、《中国成功》等创作歌词;第四辑赋收录《长征赋》、《筑梦赋》、《军魂赋》等;第五辑朗诵诗收录纪念中共二大的组诗《永远的明灯》,歌颂杨浦百年风云的诗歌《岁月印记》等。
|
關於作者: |
薛锡祥:著名军旅诗人。由他作词的歌曲《大地之魂》、《生命的放飞》、《花满人间》分别被选为全国第三届农运会会歌、全国第八届运动会会歌、第四届中国花博会暨首届中国花交会会歌。先后出版《心灵广场》、《风雪莽昆仑》、《生命放飞》、《云间诗韵》等诗文集。
|
目錄:
|
第一辑 诗
时光倒转(组诗)/3
寻找自己(外二首)/9
香港行吟/13
诗韵松江MV(10 景)/17
时光的丹蔻(组诗)/27
万象之问(组诗)之一/34
万象之问(组诗)之二/38
时间之露(外四首)/42
山海关的记忆(外二首)/48
天平石径(外二首)/50
甪直寻梦/52
巴厘岛俯拾(组诗)/54
枫叶留丹(组诗)/58
带雨的诗(组诗)/63
维也纳在倾听,世界在倾听/66
醉都(组诗)/70 春祭/78
旗帜与阳光(外一首)/81
梦之岛的菩提树/84
红柳红梅红枫/86
爱的密码/89
豹皮樟/91
第二辑 词
本命星神(小序)/95
六十个神仙兄弟/96
第三辑 歌
红旗颂MV /117
给世界一张名片/118
世界博览(童声合唱)/119
生命的放飞MV /120
中国成功MV /121
真情家园MV /122
红船的舵MV /123
跨世纪的远航/124
我们的中国MV /125
宽容/126
人间自有真情在/127
相思成云烟/128
大地之魂/129
古镇朱家角MV /130
生命的彩虹MV /131
不说两家话MV /132
人生的歌谣MV /133
祖国在我的依恋里MV /134
人间沧桑/136
就这样悄悄相逢/137
狐女情/138 海南传奇/139
往日/140
白帆轻轻飘/141
一千回,一万回MV /142
接住我的绣球MV /143
大串门MV /144
有一位知己/145
谁是当年保桥人/146
我会再来MV /147
啊,杏花雨/148
牧归MV /149
春之永恒/150
跨越MV /151
绿色的诺言/153
高飞的南翔MV /154
梅花巷/155
十二花神/156 飞
翔的爱/157
永恒的爱恋/159
铸长城MV /161
我懂得你的爱/163
红星照后人/165
瀛洲依恋MV /166
都市月夜MV /168
千古回眸/170
花满人间MV /171
大爱和鸣/172
读懂中国/173
我给地球揩揩脸(童声合唱)/175
海上海/176
自古华山论英雄/177
竹乡傍晚/178
我爱闽江美MV /179
原野的风/180
邻里一家亲/181
梦圆浦江/183
醉金花/184
香雪海/185
第四辑 赋
浮雕的记忆(三史)/189
中华酒道赋/191
鲲鹏赋/193
行吟杨树浦/195
世博钟铭文/196
长征赋/197
筑梦赋/199
军魂赋/200
第五辑 朗诵诗
春姑,你到哪里去/203
正义的力量/205
墓碑/208
梦在天上/211
永远的明灯(组诗)/217
我们回家啦/228
崧泽魂/234
无字碑/238
共舞浦江赤水/243
啊,智慧树/249
战地婚礼/254
重生之门/262
少女,红舞鞋/265
岁月印记/268
我是一头羊吗/276
人与酒的对话/284
外滩寻梦/299
奔马吟/304
薛锡祥创作年表/312
后记/ 326
|
內容試閱:
|
杨浦三作家简论(代序)
陈思和
杨浦三作家是我临时想出来的一个称呼,只是说,我要为三位居住在杨浦区的老作家的作品集写一篇序,没有别的深意。当然不是说杨浦区只有三位作家,读者也不会做如此理解。因为我们杨浦区作家协会自成立以来,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十年来已经发展到有143 位会员,会刊《杨树浦文艺》也不断刊出杨浦作家的新作, 这是令人欣喜的事实。之所以会有三作家之称,起因是去年年初的时候,杨浦区总工会领导与我商量作协换届工作时提到一件事: 当年有作协副会长、副秘书长等三位同志因为年龄的原因将要卸任, 我提出一个建议:鉴于这三位作家都德高望重,为杨浦区作家协会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以及他们在创作上也有相当成就,我们作协出于对他们的感谢,可以出资为这三位老作家各出版一本作品集, 全面反映他们一生的主要创作成就,表彰他们对文学创作事业的突出贡献,并且把这样一种优良的文学传统发扬光大,楷模来者。
这样的想法,是我一贯的追求。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担任系主任的时候,也提出过同样的建议,建议中文系出资为每年荣退的教师们出版纪念集,保存他们的学术业绩,感谢他们为中文系所做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一个学术型的单位需要有自己的精神传承,如果每一位退休教师都能够留下一本纪念集(也是著述集),几十年过去,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将是极为丰富壮观的,这就是传统。我们总以为千百年以前传下来的旧东西才是传统,其实真正的传统并不一定是遥远的东西,传统是一种与今天、未来的生活仍然发生关系的历史积淀,从过去流传到今天仍然在发生着影响,这样的东西我们才会去重视它。我们从现在开始做起的工作,只要坚持下去,渐渐地它就会成为一种传向未来的传统。以前我对复旦大学中文系曾经做过如此的构想,中文系是需要有精神传统的;现在我对杨浦区作家协会也作如此构想,因为杨浦区也是一个有着光荣的文学传统的地区。
自上海开埠以来,现代化的进程不仅仅是体现在外滩的高楼大厦、南京路的跑马厅,更重要的标志是耸立在杨浦区的现代工业和现代都市设施,由于现代化工业首先是在杨浦区崛起,所以,杨浦区也是最早诞生了现代社会的真正创造者和建设者现代工人阶级。如果从五四新文学算起,早期描写工人生活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就是在杨浦区诞生的。如果有有心人把《春风沉醉的晚上》以降描写杨浦的文学作品结集成书,也将是海派文学传统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在我少年时期,就经常出入沪东工人文化宫,那时候热气腾腾的赛诗会的景象,至今都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杨浦区工人作家的创作,曾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文学地图上一个亮眼的闪光点。
新世纪之初,杨浦区开始从传统的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转型,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经济体制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杨浦区作家协会正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成立,它承载的使命就是延续并扩大杨浦区工人文学创作的传统,把广大青年文学爱好者、高校中文艺创作的骨干分子以及居住在杨浦区的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团结在社会基层和生活一线,在这里接触地气,辨识民心,感知生活的未来和国家的命运,使杨浦前辈所开创的文学传统真正地星火燎原,发扬光大。我们在这个意义上隆重推出杨浦区三位老作家、老诗人的作品集,其意义是非常明确的。这三位作家的名字,都是广大读者非常熟悉的,他们也是我所尊敬的朋友:忻才良、刘希涛和薛锡祥。
我认识忻才良先生的时间比较早,大约是我还在复旦大学念书的时候,当时上海作家协会有一个群众文艺的小组,参加活动的大约都是各区县图书馆、文化馆的书评创作人员。我们都在一个小组里活动。忻才良那时是中学教师还是报社记者,我并不清楚,但是他的文章经常在报端读到,所以望见其人就感到非常亲切。他在会上发言总是热情洋溢,大家也是阿忻、阿忻地叫唤,非常有人缘。可惜我个性不是擅长于交际的那种,所以每次在会上只是以尊敬的目光向他致意,却很少与他深入交谈。后来我不常参加这样的活动,渐渐地也就不常见面了。直到三十年后杨浦区作家协会成立,我又能够经常与忻先生见面,他对于协会工作支持良多,老当益壮,经常主动请缨,愿意为作家协会多担当一些工作。这次为老作家编作品集的决定作出以后,忻先生最早完成了文集的编辑工作, 最早把全部文稿的电子版传给我,其精力之旺盛、做事之迅速,由此可见一斑。可是,谁也不会想到,才过了半年不到,忻先生竟会撒手人寰,离我们而去。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现在我们出版《桑榆文穗》,为之读校、编辑、作序,都只能是怀着深深的遗憾, 因为我们做得再好再努力,也听不到忻先生朗朗的笑声了。
《桑榆文穗》是忻才良先生退休十年(20042014)的文录,也就是从60 岁到70 岁期间的作品。按虚岁算法,如他在2015 年写的《后记》所记:岁在七十有二。自当不歇多思,不辍笔耕。春华秋实,思多必得。是为我的逐梦心愿。我们从这本煌煌作品集中可以看到,忻先生在诗歌、游记、报道、人物专访、专题演讲、文艺评论等多方面都有丰富的成绩,他长期担任记者工作,对于时事反应敏感,抓得住话题,着笔迅速,文字简洁,快人快语,这种风格用之于其他文体,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尤其是在人物专访中,他总是抓住某个侧面寥寥几笔,就能把所要描写的人物生动体现出来,
笔墨的生动活泼完全看不出是出自一位退休老人之手。而且,这百余篇短小精悍的诗文,只是他的全部文字的一部分,也仅仅是他业余时间写作的结集。因为忻才良先生退休之后,又有整整十年的时间参与了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工作,我读吴振标先生在悼念阿忻的文章里介绍说:忻才良在阅评组写了大量文稿,因为是职务行为,这些作品不享有个人著作权。每年几百篇文稿都结集出版,取名为《上海新闻评点》,每集均有四五十万字,责任编辑由忻才良担任。到我们离开阅评组,《上海新闻评点》已出版七本。忻才良作为责任编辑,这些集子倒是可以算作他的文字工作成果之一(引自《走好,阿忻》,载2015 年12 月14 日《新民晚报》)。我们从吴先生的描述中可以想见,忻才良在退休十年期间是处于怎样一种亢奋积极的工作状态。
第二位作家是刘希涛先生。我认识刘先生要比读他的作品迟得多,我在年轻的时候就在报纸上经常读到刘希涛的诗歌,我的中学时代是在杨浦区度过的,年轻时结识不少杨浦区的文艺青年,他们都很关注当时的文艺创作,刘希涛的诗歌就在他们的关注之中。我是在他们的介绍下开始读刘希涛的诗歌的。在我当时的理解中,刘希涛是新中国五六十年代培养的工人诗人的代表,他参过军,在部队里开始文艺创作,后来长期在钢铁厂的生产第一线边劳动边创作,用诗歌描写了大量劳动生产中的新人新事。记得在十多年前,有一次刘先生受邀到复旦来讲课,在电梯口我们偶尔遇见,才有了一见如故的感觉。后来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时,他托我中文系的同事葛乃福老师来找我,要我为杨浦区作家们创作的一本纪念同济校庆的诗歌集写序,我欣然从命。这大约是我与杨浦区作家们的最初接触。以后杨浦区作家协会成立,我与刘希涛先生就有了更多的交往。
《关于爱情》是刘先生亲自编订的一部诗歌选集。诗人挑选了自己人生历程各个阶段不同类型的诗歌两百余首。我们从诗集的第二辑火之骄子所收的44 首诗里,看到作为一个钢铁工人刘希涛非常扎实的创作起步,这是写于19761985 年期间的诗歌,十年的钢铁厂火辣辣的劳动和简单明朗的生活,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个阔大的艺术格局。如创作于1980 年的《铁水,在晨光中闪烁》里有这样的句子:铁液的霞光, 钢水的金云, 把她大病初愈的面容, 照耀得闪闪烁烁, 美如彩虹。很简单的诗句,但是嵌入了一个不协调的她的形象,暗示钢铁工业的生产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祖国正处于大病初愈的密切关系,诗的意境豁然开朗。在《和尚工段,来了个小妞》、《赤条条,像一尾尾鱼》、《师傅》、《少女,在钢山铁岭间穿行》、《钢厂情歌》等诗歌里,年轻诗人都将热情颂歌熔铸到叙事视角中,紧紧抓住了劳动生产中的一两个生活细节加以渲染和表现,语言明快生动,在时隔三十多年的今天读来,仍然感受到质朴鲜活的诗意。几十年来,虽然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刘希涛的诗歌叙事所形成的细心观察生活,精致描摹细节,传达出优美诗意的风格基本没有变化。写于晚几年的旅游诗,仍然是充满了细节感。如写于1997 年的《康定老街》(后改成了歌词): 山风吹落了月亮 老街悠长悠长 大姐柔柔的发辫 搭在高原的肩上 卵石铺起的路面 马蹄声叮当、叮当 走不尽康定的老街 心在发辫上晃荡 山风吹出了太阳 老街一片明亮 大姐溜溜的好哟 可还在这条街坊 木门早已打开 咋不见你的模样 走不尽康定的老街 谁听我倾诉衷肠这是诗人在当年唱着那首家喻户晓的《康定情歌》,穿过湖泊众多的平原和山地,翻过二郎山,跨过大渡河,登上跑马溜溜的山,看到了那朵溜溜的云,然后沿着康定老街去寻找最终找到的这首诗歌的创意。据说这首诗改为歌词后,不仅入选《中国当代歌词精选》,出了碟片,先后有数十位作曲家为之谱曲,参加了全国性的歌赛。这是生活的馈赠,诗歌虽然短且精美,境界却撒得很远。诗人的年轻心态和青春勃发力依旧焕然。
第三位作家是薛锡祥大校,一位军人,也是一位诗人。我与薛先生结识的时间并不长,但我觉得似乎彼此间更加投缘一些。薛先生首先是爱酒,其次是爱诗,这两样都是我所喜欢的。心事常牵诗与酒,我也曾经是个嗜酒之徒,只是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而彻底地戒酒,不能喝酒,于是只剩下另一个爱好,就是诗了。薛锡祥先生不仅爱喝酒,而且也喜欢写酒,他的诗歌里不断出现对酒的讴歌,诗酒合一,这是让我喜欢的原因之一。薛先生为人宽厚,善解人意,有很高的威望,是我信得过的长者,杨浦区作家协会的工作中,如果遇到工作上的麻烦,首先会想到取得他的支持,而往往在一些关键时刻,薛先生也确实相帮处理了一些颇为棘手的问题。他胸襟开阔,笔触豪迈,有军人之风,这些特点都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万象之问》全面反映了薛锡祥先生诗歌创作的多方面成就。薛锡祥创作中最负盛名的大约是他的歌词创作,他填词的《红旗颂》交响合唱已经响彻当下时代的各大盛典。他的歌词创作铿锵有力,简洁,热烈,充满形象感和色彩感,文字间隐藏了大气磅礴。除了歌词,我们在作品集中还读到了诗人丰富的文体创作:朗诵诗,抒情诗,新赋体,旧体诗词,等等,除了旧体诗词另具一格,其他各类诗体都显现出诗人大气的风格。诗人重抒情,善叙史,开拓了广阔的描写空间,诗歌意境常常穿越千百年的历史,与古人对话,书当下之情。其中赋体诗作最能体现薛锡祥的创作特点,如我为之击节的《中华酒道赋》第一段:杯中寰宇,壶中乾坤,一滴醉八荒, 雅韵沁万世。美酒始于自然,炎黄誉为天羹。仪狄始作酒醪,祭祀社稷诸神。前四句以酒与酒具之微联系宇宙之极大,酒中有道,隐然相见,这是空间的艺术描写;紧接着的后四句,以酒的历史联系太古传说,从自然蛮荒到炎黄诸神,这是时间上的艺术想象。寥寥八句,把酒之大道烘托而出。接着在书写了卓文君的故事以后,酒道逐渐形成:伴书道远播,随茶道传经。时闻魅香飘逸,长摇酒旗风影。声名鹊起,鹏运亨通。绘就鸿业远图,传为酒道大旌。抑扬顿挫,对仗成骈,以书、茶起兴,构成了三道并行的中华文化传统; 然后承接转入当下情怀:泱泱中华,礼仪称颂。躬逢盛世,国宾临门,觥筹交错,酒满金樽。国无大小,人无富贫。平等端酒,酒平世平。诗人贯通古今,高崇酒道,虽然当时是应命制作,却把诗人的雄厚、博雅、宽阔之诗风全然体现,经得起反复咀嚼,品味再三。即使在薛锡祥的一些篇幅较短,叙事性的抒情小诗里,也同样含有这种大气象的风格。如《泖田问秋》的第一段:我蜷伏在你的枝头 却不知道我是你的果实 分明我是一片红叶 却不知道我是你的秋。当诗人假想自己是树枝上的一片红叶,他把树与红叶的关系想象成生命与秋;诗人自然是对秋天丰收的歌颂,秋象征了生命的圆熟:火一样的红叶与沉甸甸的果实都是具象的物体,但是一旦与秋联系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空阔的气象。
薛锡祥写于近年的旅游诗也让我喜欢,如写于2014 年的《放生》: 一个名叫东东的中国孩子 在昨夜捞星星 捞了缀满花瓣的梦 梦里有鱼、有海星、有螃蟹 有珊瑚和身份不明的大海生命。清晨醒来,要回到长城的祖国 东东问从梦里捞出的鱼、
海星、螃蟹 你们愿意跟我走吗?爸爸提着小桶对东东说 它们的祖国在这里,我们放生去。
这是诗人旅游巴厘岛时构思的一首意境美丽的诗歌,这里将孩子的梦幻和旅游的现实融汇一体,似梦非梦,最后道出了物体生命与祖国的依存联系。人的心灵仿佛在梦与现实之间游走,经得起细细品味。
美不胜收,是我读三位作家作品集的一个强烈的感受。我期盼着这三本著述能够顺利出版,也希望杨浦区作家协会以此为开端,积极为所在地的作家们积累创作成果,培养良好的文学传统,为杨浦区的文学创作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2016 年5 月31 日于鱼焦了斋
(作者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浦区作家协会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