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继上世纪九十年代班马提出游戏精神之后,国内又一部儿童文学审美研究专业论著。不仅深入探讨了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的诸多话题,而且致力于游戏审美价值的张扬,并对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实践展开有所助益。
|
內容簡介: |
本书稿为儿童文学作家、学者李学斌研究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内在关联的理论专著。游戏精神是童年研究的核心话题,其审美发生与现实效应之于儿童文学具有本体价值,也对推进儿童文学基础理论建设意义重大。论著中,作者在系统论述游戏历史演进、现实内涵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游戏精神对儿童精神人格建构与和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国内研究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专论,本论著首创用哲学阐释学理论解析游戏精神之内部结构和审美特征,提出自我表现乃游戏精神之深层心理动因。在对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之关系研究中,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系统阐释并提出游戏精神为儿童文学的核心价值。此外,还分别以表层效应和深层效应来命意并区分儿童文学游戏精神之不同境界,从而从深层揭示了儿童文学游戏精神之审美发生机制。
|
關於作者: |
李学斌,1969年生,籍贯宁夏平罗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任中学教师、图书编辑室主任、少儿期刊主编,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初等教育系教师,兼任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学术研究方向: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小学语文文学教育。1997年开始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截止目前,已发表各类作品近300万字。出版理论专著3部、文论集4部、儿童小说14部、翻译作品3部;人物传记3部。另有文学论文、图书评论120余篇面世。其中,CSSCI论文12篇。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主编《儿童文学实用教程》《幼儿文学理论与实践》《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导读》等高等师范院校教材4部,以及《世界经典文学小学生分级阅读文库(48卷)》《新课标儿童文学拓展阅读书系(小学生卷12卷)》等文学读物近百种。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上海文艺创作精品奖、上海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全国幼儿文学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等奖励。
|
目錄:
|
序言:有难度的研究朱自强
第一章游戏的生命体征
第一节游戏的理性起源
第二节游戏的外显形式
第三节游戏的内隐结构
第二章游戏的文化表情
第一节游戏的文化生成及其意义
第二节作为后现代主义关键词的游戏
第三节中国文化中的逍遥游
第三章游戏与儿童审美
第一节游戏的童年意涵
第二节游戏的文学表征
第四章游戏精神的价值向度
第一节儿童观的意义
第二节儿童文学中的游戏
第三节游戏精神的变异与衍生
第五章游戏精神的生成轨迹
第一节再造童年与精神补偿
第二节游戏冲动和自我表现
第六章儿童文学的游戏效应
第一节隐含读者现实读者多元对话
第二节阅读的乐趣从哪里来
第七章儿童文学的游戏品格
第一节语言创造与审美游戏
第二节接受指令和多元阐释
第三节心灵交往与审美娱乐
第八章游戏精神的审美机制
第一节幻想:游戏精神的永动机
第二节幽默:认知与想象的趣味合奏
第三节儿童观演进与游戏精神勃兴
第九章幼儿文学的梦幻色彩
第一节幼儿游戏的心理机制
第二节幼儿文学的游戏效应
第三节幼儿审美的复合形态
第十章童年文学的趣味倾向
第一节童年文学的审美机制
第二节游戏效应的典型结构
第三节游戏精神的价值范型
第十一章少年文学的隐喻功能
第一节同一性危机:冲突与和谐
第二节青春期变异:封闭与敞开
第三节审美误区:自我体验与成长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