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內容簡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伊森沃特斯享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著作。他以一个心理学记者的独特视角, 通过采访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心理疾病案例,生动展现了关于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在不同文化中的地貌,强有力地说明了美国的心理学范式是如何在其医药商业利益驱动下输出全世界,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土心理疾病的现象。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已经在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他们自己的心理疾病定义和治疗方法。由此, 美国的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全世界如何"疯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相似, 越来越同质化。
關於作者:
伊森 沃特斯Ethan Watters美国著名作家、记者,过去30年以来长期致力于精神医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非虚构写作,代表作《城市部落》 《制造怪兽》。他的著作曾入选美国 最佳自然科学系列丛书。作为记者,沃特斯的写作生涯开始于调查并报道日托儿童虐待、撒旦教阴谋论以及其他都市神话,他也是第一位在美国国家级的刊物上曝光心理治疗师族群中所存在的故意暗示引导他们的病人陈述自己有被恢复了的早期童年创伤记忆的记者。沃特斯目前与太太和孩子生活在美国旧金山。
越同质化。
目錄 :
引言
1.中国香港厌食症的兴盛史
13 一个病人的死
19 阴、阳与气
22 亲身体会与全球传播
26 以史为鉴
31 一个新症状,跳进症状池
34 白纸一张
36 湾仔路之殇
40 人比黄花瘦
43 美之谎言
49 我也是型厌食症病人
52 见识一位非典型的厌食症患者
57 厌食症的商品化
62 败的战役
2斯里兰卡带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浪潮
72 邋遢凯特
74 显然活在否认中
80 创伤咨询人民军
86 斯里兰卡的韧性
93 邋遢凯特续篇
97 高举定论游行
101 苦难的全球差异
105 教育还是灌输?
108 无所畏惧者的兴起
114 以美国人的方式受苦
121 剥去了意义的创伤
124 内战再起
3桑给巴尔精神分裂症的变脸术
130 从多云之地到赤道骄阳
134 环境内容与本质形式
141 革命与疯癫
146 他对我内心一目了然
149 家里的情绪温度
152 情绪的表达与精神分裂症
155 上帝的祝福
157 我们脑袋里的怪物
160 不同文化里的情绪
166 当生物医学理论到来
173 生物医学语言在西方的兴起
177 仅仅是化学而已?
180 学得到的,学不到的
186 音译
4日本抑郁症的大市场行销
201 霍乱时期的精神病学
205 日本的第一次精神健康流行病
209 悲伤的文化
215 失落的十年里,一个年轻人进了一间广告公司
223 劣等的科研与头等的药物
226 抑郁症的大市场营销
230 加速进化
234 用科学闪瞎他们
244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与自杀
248 早期拥趸开始犹豫
结语全球经济危机和心理疾病的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內容試閱 :
前言
在国外走得越多,目睹美国文化弥漫全世界的状况就越令人泄气。在坦桑尼亚城市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新落成的米丽曼购物中心令我们尴尬。随处可见的麦当劳、马来西亚的耐克工厂让我们摇头。地球上各地的景观变得越来越相似,雷同到让人心生忧郁。对美国人而言,旧时的笑话竟带着怪味一语成谶:万水千山走遍,还在自家门前(Where we go, there we are)。
我们不安地察觉,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可能导致了巨大的代价:这个世界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日渐消弭。尽管我们对罪行供认不讳,但至今还没有来面对这些令人不安的影响。那遍地开花的金黄色拱门(麦当劳商标)不足以代表美国对其他文化的冲击;真正坏事的,是让人类的心理地貌不断扁平化。我们加入了一项伟大的运动:让全世界人对心灵的理解都变得更美国化了。
这是一个貌似无法证实的断言,因为如此之改变发生在几亿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思维流动中。不过近年来有些现象很能说明问题,让这担忧愈加无可置疑。最突出的就是全球心理疾病症状形式的改变。例如,过去20年里进食障碍病例在中国香港开始升高,并蔓延至中国大陆。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已然成为一个常见的诊断、通用术语(lingua franca),用来形容战争、灾害所带来的苦难。此外,还有一种美国版抑郁症(depression)目前正流行于世界各国。
如此的疾病大爆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病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
病毒正是我们自己。
30多年来,美国人以规模批发的方式出口自己的心理疾病观念。美国人对疾病的定义和治疗方法变成了国际标准。尽管这么做通常是出于善意,我们还是疏于预见这些行为所带来的全盘效果。事实上,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如何思考心理和精神疾病他们如何给症状分类和排序,如何医治并预期病程及疗效这些都会影响疾病的本身。在教育全世界像我们一样思考的同时,我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使这个世界发疯的样子越来越相似。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揭示,心理疾病并非像人们猜测的那样均匀散布于全球。它们在各个不同文化里有着无穷无尽的多变形式与独特表现。印度尼西亚男性有一种叫作amok(杀人狂症)的体验,在amok中他们因社交龃龉开始长期怀恨,最后爆发出杀人狂魔般的烈怒。东南亚的男性有时会患上koro(缩阳症,缩阳恐惧),一种让人消沉的认知确信自己的生殖器正缩进身体里。穿过中东地区肥沃月湾(Fertile Crescent)有zar, 一种当地人相信和被鬼附有关的心理疾病,会导致病人解离状地哭泣、大笑、尖叫和歌唱。
从跨地域文化的横向角度可见疾病之多样,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去看,也能看到。因为人们一直透过各种相差甚远的文化里不同的宗教、科学和社会信念去看待这些心理疾病,所以此时此地的疯癫和彼时彼地的疯癫看起来毫无相似之处。这些奇形怪状的心理疾病有时在仅仅一代之间就能出现或消失。伊恩亥金(Ian Hacking)在其著作《疯狂的旅行者》(Mad Travelers)中记录了维多利亚时代欧洲青年男性时不时的神游行为他们会在懵懂状态下一走就是几百千米。心理疾病的症状,就好像是时代病天空里划过的闪电,是某个特定地方、特定年代的文化和信念的产物。19世纪中叶那些上层阶级贵妇有成千上万因患歇斯底里性下肢瘫痪而不能起床,这让我们对那时代女性社会角色的限制立刻有了直观的理解。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事情变得不一样了。那些曾经在不同文化里面五光十色的发疯概念正飞速地消失。而某些从美国文化里挑出来并流行于世的心理疾病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厌食症(anorexia)看来正在突破文化圈的界线,以传染病般的速度在全世界扩散。美国制造的疾病分类和治疗方法犹如铲土机,铲平了其他文化具有当地特色的心理疾病和他们原有的本土疗愈技术。
毫无疑问,西方心理学专家在研究心理疾病的意义和治疗方面对全球都有巨大的影响。有西方训练背景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尤其是美国的学者,创造了心理疾病的正式分类诊断。美国精神医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心理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以下简称DSM,有时被称为此专业的《圣经》),已经成了全球通用的标准。不仅如此,科研人士当中也是美国人在编纂最前沿的学术期刊,主持心理学和精神医学最高端的国际会议。这个学科里最有影响的临床医生和学者都是西方大学培育出来的。西方制药公司向科研工作者慷慨布施,且在精神类药物上耗资千万做市场推广。西方训练背景的创伤学专家随时待命,哪里有战争或自然灾害,哪里就有他们提供紧急心理救援(psychological first aid),跟着一起来的,是关于精神如何崩溃又如何被治愈的各种假设。
这些想法和操作所代表的东西,远远超过用来描述病情的症状清单。在鼓吹西方的心理疾病观念和治疗方法背后,横亘着关于人性本质的许多文化假设。西方人普遍认同一些信念,比如,哪一类的生活事件有可能造成一个人心理创伤,还有,我们相信通过谈话来宣泄情绪要比禁欲的沉默更健康。我们十分确信人类天生内心脆弱,许多情绪体验都算是病态,有专业干预的必要。我们自负地认为,自家对心理疾病生物化学导向式的治疗能够减少病人的羞耻感,且我们的药物是科技奉献的精华。我们对其他文化的人们保证,只要把自己的传统社会角色丢出窗外,拥抱个人主义和人文探索的内省,精神健康(以及现代式的自我觉察)就唾手可得。这些西方心理学观念对全世界的诱惑力不亚于快餐和说唱音乐,而我们正用无比的活力加速传播它们。
是何动机让我们如此竭力说服全世界来用我们的方式思考?这里有好几个答案,但其中最简单的就是:制药公司利润。这些资产动辄以亿计的超大集团在推广全球性的疾病诊断分类中十分有利可图,因为接下来它们就售卖声称可以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赚取巨额利润。
其他的原因相对更复杂。许多现代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和科研人员相信,药物背后的科技、我们的疾病分类诊断和心理学理论已经把这个领域推到超越文化和信念影响之外的前沿领域。不是吗?甚至有机器已经能直接观察大脑如何运作。我们也能用各种方式改变大脑化学分泌且观察出现变异的DNA序列。花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我们自豪地推广心理疾病的生物化学观念:人们应该用看待躯体疾病同样的方式,临床地、科学地理解心理疾病。这里的假设是,这些了不起的科学进步能让今天的执业者避免前辈的偏见和谬误。
没错,今天的心理健康从业者常带着一种蔑视与同情兼具的复杂感觉回顾前代的精神科医生他们怎么完全被自己的时代文化所裹挟,被信念所压倒?我们百思不得其解。那些关于维多利亚时代大肆流行的女性歇斯底里症(hysteria)的理论,如今就像破烂古董一样遭人耻笑。就连近年的医源性感染,比如,15年前开始骤然攀升的多重人格障碍,都已成古老传说。过去是靠谱的诊断,现在却说是入了歧途的误诊。相似的情况是那些仅仅见于其他文化的心理疾病,它们则被当作嘉年华演出中的过场戏。像koro(缩阳症)和amok(杀人狂症)这类症状,在美国的《心理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pp845-849)的末了,特定文化相关的症状(culturebound syndromes)条目之下有点记载。用这些标签,还不如直接吆喝:异国情调精神病!两毛五分钱一看!
西方的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倾向于相信,其他文化中所谓心理异常只能勉强被称为心理疾病,而整整844页的心理诊断手册(除了特定文化相关的症状这部分)里面描述的心理疾病才算是货真价实包括疾病的症状和预后,都是不受文化和信念变迁干扰的。并且,顺着他们的逻辑下去,如果这些病不受文化干扰,那么就一定在全人类都是一样的。由此,他们走遍天下悬壶济世,不过是勇敢地实践了他们所相信的科学知识。
然而,跨文化研究者以及文化人类学者却讲述了截然不同的故事。他们证明,心理疾病的体验与文化是不可割裂的。精神失常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个人创伤经历、社会动乱或者大脑中的化学失衡。而不管致病原因为何,我们无一例外地依靠自己的文化信念和传说来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这些传说或者叙事,任它描述的是灵魂附体还是5羟色胺分泌不足,对人们的患病体验都有令人吃惊的影响,且常常是以反作用方式起效果。最终,所有的心理疾病,包括看似明显是自成一类的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都和癔症性下肢瘫痪或癔症或zar, 或人类疯癫史上的任何其他心理疾病一样,一分一毫也脱不开文化信念和文化期待的影响与塑造。
文化对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内心的影响,通常是一种本地且私人的现象。所以,尽管本书讲述一种全球的趋势,却不从全球视角出发来叙事。考虑到对现实人情的影响和冲击,我选择了四种心理疾病在四个国家和地区的故事。之所以选择这四个故事,是因为它们分别揭示了西方心理健康观念全球化的不同传播渠道。我将讲述两个来自桑给巴尔岛(Zanzibar)的故事在这里,对精神病曾经的灵魂附体的概念日益让位于生物化学疾病观。我要讲述两个和精神分裂症斗争的家庭的故事。为了记录厌食症在中国香港的出现和增加,我追踪了14岁的夏琳(Charlene Hsu ChiYing,许琪莹,音译)最后的脚步,以示对她死亡的报道是如何引发了特定类型的西方厌食症在香港出现。通过解构帕罗西汀(Paxil,赛乐特)这种抗抑郁药物在日本的超大市场推广活动,我要向读者揭示为何多半都是制药公司为了售卖解药而将某种疾病推销给人们。2004年斯里兰卡海啸后所发生的事情给我们提供了上好的机会来检验那些急急忙忙冲进灾区的创伤咨询师,看他们是如何带着西方的自信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来诊断当地人的心理问题。
在每一章的最后,我都把焦点投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从彼岸观望,那些文化性的假定和塑造了我们自身信仰的肯定,常常变得不可思议的明晰,让人能洞若观火。由此可见,真正古怪的是我们自己对疯狂的假设和我们自己的自我。
书中实录的跨文化精神医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说服了我我们正处于人类历史一段非凡的时期。他们一边辛勤工作来记录各个文化对心理症状的差异理解,一边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差异灭绝。我甚至觉得,他们就好像心理学领域的植物学家每日于雨林中,抢先在推土机铲平森林前几步,竭力记录生物多样性。
人们应当用担忧生态多样性消逝一样的态度,来担忧精神症状的地域差异性理解和不同疗法的消失。各异的疗愈形式以及特有的心理保健文化信念人们永久痛失这些精神物种的严峻形势不亚于某种植物或动物悄无声息彻底灭绝的状况。而就像这些植物和动物一样,很有可能我们还来不及真正理解其价值,人类对自己精神世界之领悟的丰富多样就再也无迹可寻了。生物学家指出,正是在这浓密而又生机勃勃、充满多样性的雨林里蕴藏着未知的化学复合物,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治疗新型瘟疫的特效药。相类似地,蕴藏在多元的心理健康文化观念中的,或许正有我们丢失不起的宝贵知识。继续抹杀这多样性,我们无异于自掘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