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人類認知與心理的先天限制,如何阻礙我們實現真正的正義?
完整討論受害者、嫌疑人、法官、律師、證人、專家、群眾……法律判決中各個行動者的視角如何受限,藉助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直探人性誤區,提出解決之道!
★《紐約時報》(TheNewYorkTimes)暢銷書
★Audible.com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好讀》(Goodreads)每月選書
★2016正義社會媒體獎(MediaforaJustSocietyAwards)決選名單
★2015《更大的善》(GreaterGood)年度選書
★2015綠袋子典型法律寫作獎(GreenBagExemplaryLegalWriting)獲獎書
★20th美好人生年度書獎(AnnualBooksforaBetterLifeAwards)決選名單
*書末〈讀者指南〉收錄十九個專為本書設計的討論主題,可於讀書會及課堂討論中使用,強化閱讀深度,激發對話火花。
性侵被害人在警局指認犯人時,明明真正的凶手就站在眼前,被害者卻指認了無辜的懷特,使他平白坐了二十八年的冤牢——原來,根據研究,平均每三場證人指認,就會有一場指認出錯誤的人。
黑人駕駛維克多與白人警察科斯特之間的飛車追逐,造成維克多全身癱瘓,而錄影機拍下了整個過程。最高法院自信「任何有理性的人看了影片,都會認為是維克多咎由自取」,但社會大眾卻不這麼想。「事實」從來就不只一個,種族、性別、職業、年齡、政治傾向 一個人具有的特徵和關係都影響了眼中所見的「事實」,人人心中都有偏見,所謂的「中立、客觀」從來就不存在。
湯普森遭控武裝搶劫,死刑定讞。他幾度命懸一線,直到律師找出塵封多年的血型證據,證明了他的無罪。九年來,檢察官刻意隱瞞了這項證據,可是,這不是因為檢察官顢頇殘酷,反而是因為他一心伸張正義,希望能不辱使命地制裁犯罪。
◎懷疑並非正義之敵,盲目的確信才是。
我們以為事實昭然若揭,卻不知道自己只看得見自己相信的事。
我們以為義憤填膺是在守護最重要的價值,但立意善良的好人,卻可能促成令人遺憾的不正義。
人的大腦與心理究竟有哪些運作上的特點,司法程序又出了什麼問題,
使得整個體制不但無法主持正義,反而危及了社會中最弱勢的那群人?
針對司法判決中的不平等,作者在書中亦提出解方:
將科學研究成果納入司法改革之中,改善警察與法務人員的訓練,
修正懲處罪犯的模式,讓究責與輔導相輔相成,
使我們不再亡羊補牢,而是防患於未然,
未來能擁有一個更公平、安全的社會。
本書最大特點
1.每一章都從一種參與者出發,涵蓋司法判決裡的眾生相,不偏於特定角色,讀者可透過本書關照司法審判全局
2.專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立論
3.書中的舉例不談抽象理論或概念,也盡量不用專業名詞,知識含量中等,但處處啟發讀者深度思考。
書中例子在豐富度和深入程度上拿捏得當,讓完全沒有法律背景、生活中不會接觸到法律的人也能理解。而且因為書中主力探討人的心理和認知過程,可說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所以讀者的代入感(自我探索或檢討)較強。整體難度是高中生可不費力掌握的程度,議題度高,尤其適合激發課堂討論或社團辯論。
|
關於作者: |
作者簡介
亞當 本福拉多AdamBenforado
亞當 本福拉多(AdamBenforado)是卓克索大學(DrexelUniversity)的法律系副教授(AssociateProfessor)。他畢業於耶魯學院(YaleCollege)和哈佛法學院(HarvardLawSchool),並曾擔任過聯邦上訴法院的法官助理,和Jenner&Block法律事務所的律師。他曾出版過許多學術文章,也在各類出版品上發表過專欄和短文,包括《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Post)、《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Inquirer)和《法制時報》(LegalTimes)。他與太太、女兒住在費城。
譯者簡介
堯嘉寧
臺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職為英/日文翻譯,譯有網野善彥《重新解讀日本史》、大貫惠美子《被扭曲的櫻花:美的意識與軍國主義》、段家誠《世界銀行與NGOs》、本田善彥《台灣人的牽絆》、奧比 薩克思《溫柔的復仇:奧比 薩克思的創痛與重生札記》、凱斯 桑思汀《剪裁歧見》等書。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調查
1.隨我們過日子的標籤──受害者
人們在受害者身上不自覺貼上的標籤(偏見),將影響他們獲得救助或平反的程度。
2.危險的自白──偵查人員
警方接受的偵查訓練,傾向使用誘導或施壓的方式,導致無辜的嫌犯易說出不實口白,最終遭判不公正的刑責。
3.犯罪心理──嫌疑犯
人們常有種刻板印象,以為作惡的人會長得特別兇惡或猥瑣。但與其從毫無準確度的面相判斷,不如從基因、生長環境、神經系統去歸納;而若一個犯人因為「他自己無法控制」的變因(如基因、生長環境等)而犯罪,我們可以怪罪他嗎?
第二章判決
4.破壞規則──法庭辯護人
檢察官也會說謊,會刻意隱瞞對嫌犯有利的證據。為什麼?怎麼防範?
5.在旁觀者眼中──陪審團
對犯罪心理的推論,有多少可信度?一群人以為的客觀,在另一群人眼裡卻非常偏頗,因為每個人眼裡的「真相」都是經過大腦過濾與轉化後得出的。
6.記憶的崩解──證人
證人的記憶算數嗎?為什麼證人記憶有高達三分之一的錯誤率?若每三架飛機就會有一架墜毀,我們一定會禁止使用飛機──那為什麼我們仍然採用證人制度?
7.如何說謊──專家
審判者對「專家權威」的錯誤信任,容易使判決出錯,但人為什麼這麼仰賴專家?司法上哪些不當舉措會加深這種錯誤信任?若人會出錯,測謊機有比較好嗎?
8.只是裁判,或是參與的行動者?──法官
法官是公正的嗎?法官有可能公正嗎?談法官的偏見。
第三章處罰
9.以眼還眼──大眾
人想報復一個罪犯,和想報復一隻無意「犯罪」的豬,背後運作的是相同的心理機制,但這種報復欲,會帶來不公平的處罰。
10.丟掉鑰匙──受刑人
絕大多數的囚犯最後是要回到社會的,但一個怪物般的監獄,只會製造出怪物。談監獄制度的不理性。
第四章改革
11.我們需要克服的難題──挑戰
12.我們能夠做些什麼──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