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內容簡介: |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取得了对三藩、沙俄战争的胜利,统一了台湾,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少年时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本书是由《康熙大帝》修订、完善而成,原书仅26万余字,修订后的《康熙帝大传》共35万余字。不仅收入了作者的许多最新研究成果,而且还增加了康熙帝手足谱和康熙帝年谱两个附录。全书共分26章,详细论述了康熙皇帝的一生,对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的内政、外交等治国理政的措施以及其在清代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作用,给予了客观、公允的评价。
|
關於作者: |
阎崇年,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蓬莱市戚继光研究会名誉会长。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等系列讲座,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主要著作有论文集《燕步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满学论集》《清史论集》,专著《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上下卷)《中国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等。据《百家讲坛》讲稿,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2014年,出版二十五卷本《阎崇年集》。2016年,出版《阎崇年自选集》。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被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
目錄:
|
原序
引言
第一章 伟大时代
一、西方崛起
二、百废待兴
三、继往开来
第二章 生于忧患
一、三种血缘
二、八个不幸
三、因祸得福
第三章 少年天子
一、八岁继位
二、四臣辅政
三、勤学励志
第四章 智擒鳌拜
一、皇权旁落
二、擒扑鳌拜
三、无独有偶
第五章 御门听政
一、御门听政
二、怎样听政
三、历史启示
第六章 削平三藩
一、变局坚定
二、危局镇定
三、胜局淡定
第七章 收揽士心
一、一道难题
二、一项举措
三、一个平台
第八章 统一台湾
一、善抓时机
二、善于用人
三、善定制度
第九章 抗俄签约
一、北疆告急
二、两次激战
三、同俄缔约
第十章 北疆长城
一、蒙古地图
二、多伦会盟
三、三次亲征
第十一章 进兵安藏
一、事情起因
二、真假达赖
三、进兵安藏
第十二章 以农为本
一、行亲耕礼
二、绘《耕织图》
三、种试验田
第十三章 治理黄河
一、重视治河
二、重用靳辅
三、重要经验
第十四章 六下江南
一、解文化结
二、解君臣结
三、解君民结
第十五章 御史弹相
一、两相争雄
二、郭琇弹相
三、怨怨相报
第十六章 康熙字典
一、编修字典
二、编《全唐诗》
三、编纂类书
第十七章 爱好西学
一、两起案件
二、皇舆全图
三、两种爱好
第十八章 样式雷家
一、一个故事
二、畅春之园
三、避暑山庄
第十九章 文字之狱
一、明史之狱
二、《南山集》狱
三、历史思考
第二十章 读书之道
一、四个阶段
二、四种境界
三、四点经验
第二十一章 养生之道
一、饮食起居
二、弓马骑射
三、养生理念
第二十二章 后宫生活
一、孝爱祖母
二、挚爱皇后
三、慈爱女儿
第二十三章 立废太子
一、一步错棋
二、乱了章法
三、症结所在
第二十四章 悲苦而死
一、积郁成疾
二、死因异说
三、遗诏真伪
第二十五章 康熙盛世
一、盛世争议
二、盛世景象
三、盛世缺憾
第二十六章 千年一帝
一、不同观点
二、盛世宝鉴
三、千年一帝
附录一 康熙帝手足谱
附录二 康熙帝后妃谱
附录三 康熙帝皇子谱
附录四 康熙帝皇女谱
附录五 康熙帝年譜
附录六 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第二十三章 立废太子
康熙帝一生最烦恼、最失算的一件事情,就是皇太子的立而废,废而复立,立而再废。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伤元气,减损天寿;皇子自讧,骨肉相残。这个难题的终极解决方案,是以共和制替代君主制。康熙帝61年君主生涯,遇到三次挑战皇权的斗争。第一次,少年时期,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他用布库就是游戏兵智擒鳌拜,亲掌朝纲。第二次,青年时期,皇权与藩王的矛盾,他用武力讨伐,经过八年战争,取得削平三藩的胜利。第三次,老年时期,皇权与储君的矛盾,他动用皇威处置之,极为痛苦,极为艰难,也极为伤心。康熙帝文治武功,英明一世;立废太子,糊涂一时。立废太子的问题,从隐到显,从蓄到发,是一个漫长复杂、激烈残酷的过程。这要从康熙帝一步错棋讲起。康熙帝大传一、一步错棋康熙帝有35个儿子,分别由18位后妃所出,平均寿龄32.8岁。在35个儿子中,排序的只有24位,其中除去夭折4人、出继1人,还有19人。在这19位皇子中,康熙帝临终前未满十六岁的有5人,可以考虑皇位继承的只有14人。
康熙帝二十二岁立皇太子,五十五岁废皇太子,五十六岁复立皇太子,五十九岁再废皇太子,直到他去世,没有公开明确指定皇位继承人。
问题的发生,在棋错一步。康熙帝为什么要在年富力强的二十二岁时立皇太子呢?
立储原因
康熙帝之立储,主要原因有四:
第一,满洲历史教训。努尔哈赤、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确定并宣布皇位继承人,因而引起大位争夺的严重事件。如努尔哈赤死后,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皇太极死后,由亲王、郡王贵族会议公推新君,几乎在大清门前兵戎相见。清政权在皇位更迭之际,两次濒于分裂的险境。
第二,汉族历史经验。康熙帝学习并接受汉族儒家经典,研究中国历朝统治经验,深悉预立储君有利于皇权的连续性与稳固性,是巩固清皇朝统治的头等政治大事。他开始接受历代皇位继承的经验,特别是明朝嫡长制继承皇位的历史传统,打算实行皇太子制度。
第三,平定叛乱所需。当时吴三桂等发动三藩之乱,形势危急。康熙帝命杀掉吴三桂唯一的儿子、在北京做人质的额驸吴应熊,以丧其志,绝其望;同时,立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清圣祖实录》卷58)。也就是以此稳定人心、表明决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第四,还有特殊原因。皇太子胤礽的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十三岁嫁给玄烨,但在生育胤礽时因难产而死,年仅二十二岁。康熙帝怀念这位早逝的皇后,在大丧期间几乎每天都去停灵处举哀;后梓宫移到昌平巩华城,三年间每逢除夕前一天,他都去巩华城陪伴亡灵。母因子死,子以母贵,康熙帝便立这位嫡长子为皇太子。
首立太子
康熙十四年(1675)十二月十三日,康熙帝亲御太和殿,参照汉族的嫡长制,册立刚过一周岁的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康熙帝对皇太子的教育倾注了心血。皇太子幼时,康熙帝就开始亲自为他授课:上在宫中亲为东宫讲授四书五经,每日御门听政之前,必令将前一日所授书背诵、复讲一过,务精熟贯通乃已。(章乃炜、王蔼人编《清宫述闻》)皇太子五岁入学读书,天资聪颖,学业长进。史载:皇太子聪明好学,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清史稿》卷220《允礽传》)而且身体健壮,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帝非常喜爱。
康熙帝为培养皇太子,委以重任,进行锻炼。康熙三十五年(1696)、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先后有十多个月不在京城,他命皇太子胤礽坐镇京师,处理朝政:代行郊祀礼;各部院奏章,听皇太子处理;事重要,诸大臣议定,启皇太子。(《清圣祖实录》卷171)由于皇太子不负众望,克尽厥职,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帝也很满意,他给皇太子的朱批说: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朕之福泽,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尽孝以事父,凡事皆诚恳惇切,朕亦愿尔年龄遐远,子孙亦若尔之如此尽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尔诸事谨慎,故书此以寄。(《宫中档康熙朝奏折》第8辑《满文谕折》)可见,康熙帝对皇太子,充分信任,寄予厚望。
这时,康熙帝已进入中年,皇子们逐渐长大成人。康熙三十七年(1698)三月,康熙帝分别册封成年诸皇子为郡王、贝勒,其中: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皇六子胤祚已死)。受封诸子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分封皇子,相对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对皇太子是又一次考验。同时,诸年长皇子有权有势以后,加剧了与皇太子的矛盾。诸皇子及其党羽觊觎储君者,共同盯住并打击的目标,是皇太子及皇太子党。于是,在皇帝与储君、皇太子与诸皇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
矛盾发生
康熙帝立胤礽为皇太子后,朝中就逐渐形成了拥护皇太子与反对皇太子的两大政治势力。皇太子党首脑人物索额图,是康熙帝幼年首席辅政大臣索尼之子、孝诚仁皇后叔父、皇太子舅老爷、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康熙二十八年(1689),他担任中俄议定边界谈判的中方首席代表,主张尼布楚、雅克萨两地当归清朝,同俄国首席代表戈洛文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索额图对从小就失去母亲的皇太子胤礽格外疼爱和关怀。但他后来陷入了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的政治漩涡。康熙四十二年(1703)五月,康熙帝以索额图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将其拘禁。不久索额图死于幽所。又命逮捕其诸子,交索额图之弟心裕、法保拘禁,并命:若别生事端,心裕、法保当族诛!大臣麻尔图、额库礼、温代、邵甘、佟宝等,也以党附索额图之罪,并被禁锢,诸臣同祖子孙在部院者,皆夺官(《清史稿》卷269《索额图传》)。
为什么要严惩索额图?五年后废皇太子时,康熙帝才做了解释: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清圣祖实录》卷234)到第二次废皇太子时,康熙帝更明确说皇太子问题根子在索额图: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清圣祖实录》卷253)就是说索额图之罪,在于同皇太子结党,骄纵皇太子,图谋篡夺皇位。康熙帝严惩索额图,打击并削弱皇太子势力,是杀鸡给猴看,给皇太子敲警钟。
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十一日,康熙帝巡幸塞外,命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皇十七子、皇十八子随驾。在巡幸期间,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激化。
其一,皇长子胤禔等皇子,在康熙帝面前,向皇父说了皇太子的许多小话,如说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还有截留蒙古贡品等不良表现。康熙帝对皇太子种种不仁的表现非常不满。最重要的是,他认为储权威胁皇权,皇太子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清圣祖实录》卷233)!
其二,康熙帝巡幸途中,因刚满七岁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心情十分焦虑,皇太子却无动于衷。康熙帝由此回想起十多年来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乌兰布通之战前夕,康熙帝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与皇三子驰驿前迎。胤礽到行宫给皇父请安,看到天颜消瘦,竟没有忧戚之意,也没有良言宽慰。康熙帝对皇太子不满,让他先回北京(《清圣祖实录》卷147)。胤礽当时只有十六岁,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皇父的不满。后来康熙帝在废皇太子时说已包容了20年,认为皇太子不忠不孝,不堪重用,就是以这件事作为起点。在胤祄病死的当天,康熙帝就下令拘执胤礽。
其三,在返京途中,康熙帝发现皇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便怀疑皇太子可能要弑逆,就是暗杀。这件事刺激康熙帝下决心要废掉皇太子。
初废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初四日,康熙帝在巡视塞外返回途中,在布尔哈苏台,召集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于行宫前,垂泪宣布皇太子胤礽的罪状:
第一,专擅威权,肆恶虐众,将诸王、贝勒、大臣、官员恣行捶挞;
第二,穷奢极欲,远过皇帝,吃穿所用,恣取国帑,犹不以为足;
第三,对亲兄弟,无情无义,有将诸皇子不遗噍类之势;
第四,朕躬起居,无不探听,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窃视;
第五,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清圣祖实录》卷234)。
罗列太子罪状之后,康熙帝说:不能让这不仁不孝的人将来为国君。康熙帝且谕且泣,至于仆地。谕毕,命将胤礽即行拘执(《清圣祖实录》卷234)。同一天,康熙帝为了打击皇太子集团的势力,命将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阿尔吉善及胤礽左右的二格、苏尔特、哈什太、萨尔邦阿等人立行正法。
康熙帝为了政治的需要,废斥皇太子,但废黜之后,又很难过愤怒、怨恨、失望、怜爱,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他一连六日,未尝安寝,对诸臣谈起此事,犹涕泣不已(《清圣祖实录》卷234)。
九月十六日,康熙帝回到北京。命在皇帝养马的上驷院旁设毡帷,给胤礽居住。又命皇四子胤禛与皇长子胤禔共同看守。当天,康熙帝召集诸王、贝勒等副都统以上大臣、九卿等于午门内,宣谕废斥皇太子胤礽之事。康熙帝亲撰告祭文,于十八日告祭天地、宗庙、社稷。将废皇太子幽禁紫禁城内咸安宫,二十四日,颁诏天下。
皇太子胤礽从康煕十四年(1675)初立,至康煕四十七年(1708)初废,长达33年之久。这时康熙帝五十五岁,皇太子三十五岁。为了培养皇太子,康熙帝可谓费尽苦心。废皇太子一事使康熙帝悲愤叠加,心力交瘁。这时,康熙帝已经进入老年,而接班人却变得渺茫。更为严重的是,康熙帝看到废黜皇太子后,皇子们之间的争斗,由表及里,由隐到显,由缓到急,由炆到烈。这当然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在处理皇太子事件过程中,立废反复,犹疑不定,自乱章法。二、乱了章法康熙帝的儿子太多,自己在位时间又长,夜长梦多,子多生变,皇子们结党自固,逐渐形成了几个集团,如皇太子(胤礽)集团、皇四子(胤禛)集团、皇八子(胤禩)集团、皇十四子(胤)集团。他们所争夺的,不是房子、银子、珠宝和土地,而是皇位。
诸子争储
康熙帝深恶皇子结党,蓄谋大位。他在废皇太子胤礽后说: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清史稿》卷220《允禩传》)但是,一些年长的皇子,觉得自己有戏,明争暗拉,内外勾结,上下串联,四处钻营,谋求储位。台面上最活跃的是皇长子胤禔和皇八子胤禩。
胤禔谋取皇储。皇长子胤禔的有利条件是:一则居长,二则原大学士明珠是其外堂叔祖父,三则得到皇父的宠爱。他积极活动,谋求储位。表现是:第一,争取立长。他错误地估计形势,认为康熙帝立嫡不成,势必立长。康熙帝不得不宣谕: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允禔为皇太子之意。(《清圣祖实录》卷234)第二,请杀胤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请杀掉胤礽:今欲诛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听了,非常惊异,意识到胤禔与胤禩结党谋取储位,竟欲杀害胤礽,如若得逞,后果严重。第三,推荐胤禩。胤禔见自己夺储无望,便想推荐与己关系密切的皇八弟胤禩(胤禩少时为长兄胤禔生母惠妃所抚养)。第四,镇魇(yǎn)胤礽。就是用魔法诅咒皇太子。皇三子胤祉向康熙帝揭发:皇长子与一个会巫术的人有来往。经查,发现胤禔用巫术镇魇胤礽,阴谋暗害亲兄弟,并有物证。其母惠妃出身微贱,向康熙帝奏称胤禔不孝,请予正法。康熙帝不忍杀亲生儿子,令革其王爵,终身幽禁。同时又警惕以明珠为首的另一支外戚势力膨胀。
胤禩谋取皇储。皇八子胤禩精明能干,在朝中有威望,党羽多,声势大。胤礽被废后,胤禩虽为贝勒,但署内务府总管事,很有希望当皇太子。胤禔利用张明德相面之事,为胤禩制造舆论,说:相面人张明德曾相允禩,后必大贵。康熙帝派人追查张明德相面之事,查出:有相面之事,且有谋杀皇太子的企图。从此,康熙帝对胤禩更为戒备。
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康熙帝痛斥胤禩道: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允礽。今其事皆败露,即锁系,交议政处审理。(《清史稿》卷220《允禩传》)九阿哥胤禟告诉十四阿哥胤,胤进入,营救胤禩。康熙帝大怒,拔出佩刀,将诛胤。五阿哥胤祺上前,跪地抱着皇父劝止,康熙帝愤怒少解(《清圣祖实录》卷234)。这件事情闹得宫廷乌烟瘴气。同年十一月,复允禩为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召满汉文武大臣齐集畅春园,令从诸皇子(皇长子除外)中举奏一位堪任皇太子之人,说:众议谁属,朕即从之。在诸臣推举皇太子之前,康熙帝的意思是复立皇太子,曾找大学士李光地询问废皇太子病:如何医治,方可痊好?李答:徐徐调治,天下之福。康熙帝试图启发臣下,复立胤礽,意思是说,胤礽的病由废皇太子引起,对症下药,只有复立。他希望李光地将自己的意思传播出去,但李光地为少惹是非,未向任何人透露此事。结果,这次民意测验并未向着康熙帝希望的方向发展。集议日,马齐先至,张玉书后入,问:众意谁属?马齐言众有欲举八阿哥者。俄,上命马齐勿预议,马齐避去。阿灵阿等书八字密示诸大臣,诸大臣遂以允禩名上,上不怿(《清史稿》卷287《马齐传》)。时马齐为大学士、阿灵阿为领侍卫内大臣兼理藩院尚书。康熙帝说:皇八子未曾办理过政事;近又罹罪,母家出身微贱,故不宜立为皇太子(《清圣祖实录》卷235)。康熙帝传谕李光地,提醒说:前召尔入内,曾有陈奏,今日何无一言?这时诸臣才恍然大悟,原来康熙帝有过暗示。
胤禛伺机不动。在众皇子上下钻营之时,皇四子胤禛却不露声色,暗自韬晦,观察窥测,等待时机。
康熙帝鉴于朝中保奏胤禩的势力大、呼声高,考虑必须要把皇太子缺位补上,以堵塞诸子的争储之路。他当时能想到的办法,只有让嫡长复立。后来他说: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允礽放出。(《清圣祖实录》卷261)
二立太子
康熙帝废太子后,经过思考,认识到胤礽的罪名原多不实。当初,他最怀疑皇太子企图谋杀他,胤礽申诉说:皇父若说我别样的不是,事事都有,只弑逆的事,我实无此心。康熙帝听了,不但未斥责胤礽,反而认为他说得对,令将胤礽脖子上的锁链取下(《文献丛编》第3辑《胤禑胤禟》)。
还有,自废皇太子后,康熙帝就痛惜不已,每日流泪,寝食不宁。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天色忽昏,十八子胤祄病死;进京前一日,大风旋绕驾前;夜间梦见已故祖母太皇太后,远坐不说话,脸色不高兴,与平时不同;皇后亦以皇太子被冤见梦(《清圣祖实录》卷235)。康熙帝在十月二十三日病倒。当日回宫,立即召见胤礽。此后经常召见,每召见一次,胸中疏快一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一月十五日,康熙帝召科尔沁达尔汉亲王额驸班第、领侍卫内大臣、都统、护军统领、满大学士、尚书等入宫,亲自向他们宣布:皇太子前因魇魅,以至本性汩没耳。因召至于左右,加意调治,今已痊矣。(《清圣祖实录》卷235)命人将御笔朱书,当众宣读。
康熙帝又召废皇太子、诸皇子及诸王、大臣、都统、护军统领等,进一步宣谕澄清事实,说胤礽虽曾有暴怒捶挞伤人事,并未致人于死,亦未干预国政,胤禔所播扬诸事,其中多属虚诬。接着,当众将胤礽释放。胤礽表示:皇父谕旨,至圣至明。凡事俱我不善,人始从而陷之杀之。若念人之仇,不改诸恶,天亦不容。(《清圣祖实录》卷235)
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初九日(《清史稿圣祖本纪》误作三月初十日),以复立皇太子胤礽,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次日,分别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晋封亲王,皇七子胤祐、皇十一子胤(),晋封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俱封为贝子,胤禩在此前已复为贝勒(《清圣祖实录》卷337)。
康熙帝试图以此促进皇太子与诸皇子以及诸皇子之间的团结。然而,事与愿违,皇储争夺,愈演愈烈。
矛盾激化
皇太子复立,原有的皇帝与储君的矛盾,很快又激化。这次牺牲品是讬合齐。讬合齐出身卑微,原为安亲王家人,后转为内务府包衣。以其为定嫔万琉哈氏之兄、皇十二子允祹之舅,故受到康熙帝信任,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六月出任步军统领。康熙五十年(1711)十月二十日,以讬合齐有病为由,将其解职;同时任命隆科多为步军统领。讬合齐被解职七天后,康熙帝在畅春园召见诸王、贝勒、大臣等,宣称:诸大臣皆朕擢用之人,受恩五十年矣,其附皇太子者,意将何为也!当场质问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等,众人矢口否认结党。康熙帝令将他们锁拿候审(《清圣祖实录》卷248)。又命将已经解职的步军统领讬合齐,拘禁宗人府。到次年四月,议处户部书办沈天生等贪污受贿案。经刑讯取供:刑部尚书齐世武受贿3000两,步军统领讬合齐受贿2400两,兵部尚书耿额受贿1000两(《清圣祖实录》卷250)。这在贪污大案中受贿数字本是微不足道的,但因有皇太子党一事,处罚特重。将尚书齐世武以铁钉钉其五体于壁而死。另据《满洲名臣传齐世武列传》记载:齐世武被判绞之后,改发遣伯都纳,雍正二年(1724)卒。十月二十九日,议讬合齐罪,将其即行凌迟处死,不久于监所病故,命将其剉尸扬灰,不准收葬。其罪名主要是:胤礽潜通信息,求讬合齐等人借助手中的权势,保奏他尽早即帝位(《清圣祖实录》卷250)。这就是说,皇太子在策划逼皇父尽早让位。康熙帝对皇太子党可谓恨之入骨。这个事件,是康熙帝将要再废皇太子的前奏。
再废太子
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帝决定再废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九月三十日,康熙帝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允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允礽拘执看守。(《清圣祖实录》卷251)十月初一日,以御笔朱书向诸王、贝勒、大臣等宣谕再废允礽的理由,主要是:
第一,从释放后,乖戾之心,即行显露;
第二,数年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
第三,饮食服用,陈设等物,有倍于朕;
第四,是非莫辨,秉性凶残,结党小人。
康熙帝要求诸臣:后若有奏请皇太子已经改过从善、应当释放者,朕即诛之。(《清圣祖实录》卷251)随之,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
康熙帝第二次废黜皇太子,虽然并非如他自己所说毫不介意,谈笑处之,但已不像第一次时那么痛苦。因为他发现,立皇太子就难免有矛盾;不立皇太子可能更好。数月之后,针对有的官员奏请册立皇太子,康熙帝说: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皇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预立皇太子。汉唐以来,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清圣祖实录》卷253)
其实,康熙帝明白,大臣们明白,历史也昭示,康熙帝立废皇太子是失败的。那么,康熙帝立废皇太子失败的根源在什么地方?三、症结所在康熙帝晚年的皇位继承,既是一场悲剧,也是一场闹剧。康熙帝到死也没有公开明确皇位继承人,他死后尸骨未寒,皇子们为争夺皇位,又演出了一场悲剧与闹剧。这场立废太子的悲剧与闹剧,其症(zhēnɡ)结何在?
第一,康熙帝立储诸多弊端。康熙帝立皇太子,应当是有条件的或不预政事,避免威胁皇权;或秘而不宣,避免太子骄傲;或用嫡长制,避免皇子争储。但是,康熙帝没有这样做,从而出现皇帝、太子、皇子的三角形错综关系。胤礽两岁立为皇太子,总共长达36年,其间,时时、处处、事事与众不同,充满了优越感。再加上身边多奉迎、吹捧者,天长日久,便目空一切,妄自尊大,骄奢暴戾。皇太子与幼帝有所不同:皇太子有荣誉地位,而无重任在肩;有权力欲望,而无责任在身。骄奢不仁,势所难免。后来雍正帝秘密建储,既是为了防止储君骄奢,也是为了防止皇子彼此厮杀。回过头来看,康熙帝公开立两岁的胤礽为皇太子,是一着错棋。其错主要表现在无法避免皇帝与储君、太子与皇子的矛盾。
第二,皇帝与太子的矛盾。当时清廷处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向中央集权过渡时期,预立储君,包括皇帝、满洲贵族和储君本人,都一时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情况。如实行储君制度,就应当实行储君不御政。皇太子御政,必然引发皇太子与皇帝的权力冲突。而其他皇子临政,也会植成党羽,与皇权、储权相争。康熙帝一方面改革满洲先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建立储君;另一方面又让太子柄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参与各种军政事务。皇太子权势增长,无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现两个权力中心,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侵犯和威胁。康熙帝建立储君,事与愿违,陷入漩涡,遭到失败。
第三,太子与皇子的矛盾。明朝诸王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清朝诸王内襄政本、外领师干,这样太子与皇子便发生矛盾。康熙帝本意是培养教育皇子,却使他们增长了权力与财富的欲望。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皇子主观意志所决定。诸皇子成人之后,赐封世爵,分拨人口,建立府第,设置官署,对内临政,对外领兵。诸王贝勒所属人员,又各庇护其主,甚而纠集党羽。这本身就容易与皇权产生某种矛盾。如果设立皇太子,其地位高于诸王,近于皇帝,又必然为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趋复杂。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既是皇帝与储君矛盾,也是太子与皇子矛盾的集中表现。
第四,皇位继承制度死结。清朝皇位继承,无论是实行汉族那样的嫡长继承制,还是满洲贵族公推制,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没有跳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家天下的窠臼。清代立储制,为康熙帝所创,虽思之久远,却事与愿违。康熙帝对大臣处罚的丧失理智,对皇子处理的欠合情理,从根本上说,这不是康熙帝不仁,也不是康熙帝无能,而是皇位继承制结下的恶果。后来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制、慈禧的懿旨立储制,都不能解开皇位继承制度的死结。六岁的同治、四岁的光绪、三岁的宣统继承皇位,说明大清皇朝已经走进家天下的死胡同。只有结束帝制,实行共和,历史才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民主共和制取代封建君主制,才是历史之趋势、世界之潮流、时势之必然、民众之所望。
第二十四章 悲苦而死
人总有一死,或悲凉而死,或含笑而终不因财富而定,也不因权位而定,关键是福缘。康熙帝虽为一代圣主,却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神劳心伤,郁结成疾,哀戚相伴,悲苦而死。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病逝,享年六十九岁,葬遵化景陵,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在清朝十二位皇帝中,庙号为祖的,只有三位:清太祖努尔哈赤,因为他是大清国的开国皇帝;清世祖顺治,因为他迁都北京、入主中原;清圣祖康熙,因为他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大清的根基是康熙帝奠定的,大清的盛世是康熙帝开创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君主,却在悲苦中离开人世。这一切,要从他的积郁成疾说起。康熙帝大传一、积郁成疾康熙帝在废皇太子胤礽时说过: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清圣祖实录》卷234)就是说康熙帝认为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随时可能被人毒死或杀害。康熙五十六年(1717),康熙帝谈到梁武帝台城之祸与隋文帝见害于逆子炀帝之事,极为感慨地说:《尚书洪范》中所谓的五福长寿、富贵、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考终命就是享尽天年。康熙帝希望自己能得到善终。在他死后,其子雍亲王胤禛继位,是为雍正帝。有人传说: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按:指雍亲王)就进了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由于康熙帝晚年一再提到可能被人毒害,这一传闻在当时、在日后、在当今,很多人比较重视,不少人信以为真。
其实,康熙帝的死,同晚年长期患病有关,尤其同积劳、积郁攸关。
积郁成疾
康熙帝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据清朝官书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二十一日,康熙帝去北京南苑打猎。十一月初七日,因身体不适,回到畅春园休养。同月十五日冬至,要举行天坛祭天大典,他觉得自己不能亲往,便命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代他去天坛祭祀。胤禛遵命前往天坛斋宫准备祭典,每天派侍卫或太监到畅春园代向皇父问安。康熙帝告诉他朕体稍愈,皇子、大臣们以为皇帝的病不严重。但到十三日凌晨,康熙帝的病情突然加重,立即命皇四子胤禛从斋宫赶来畅春园。其他皇子多人都比胤禛先到达康熙帝的病榻前,康熙帝告诉他们: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清圣祖实录》卷300)雍亲王胤禛到当天上午十时左右才赶到畅春园,曾三次进入寝宫问安。当晚八时左右,康熙帝终因病重不治,在畅春园清溪书屋逝世。
康熙皇帝六十九岁去世,没能像他的孙子乾隆帝那样得享高寿,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遗传基因。他父亲活了二十四岁,他母亲也活了二十四岁,都比较短寿。他祖父活了五十二岁,祖母活了七十五岁。从他祖父、父亲、母亲来看,都寿命不高;但他祖母高寿。这样看来,他的寿命基因,受着两个方面祖父、父亲男性与祖母、母亲女性的基因影响。
二是心身忧劳。康熙帝是一个严格律己的人,性格内向,处事谨慎。他说: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他又说: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康熙《庭训格言》)康熙帝待人处事,既敬勤,又审慎。其好处是,力求完美,减少失误;其坏处是,过劳伤身,过忧伤神。康熙帝的一生,如自己所言: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清圣祖实录》卷275)他神大用而形大劳。《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劳逸结合,强身固本这是高寿的基本理念。好在他喜欢游猎,擅长骑射,这对于他的健康是有益的。
三是后妃太多。康熙帝的后宫,虽不够佳丽三千,却也多得惊人。他晚年下江南,还纳汉女为宫姬。康熙帝晚年的子女,多为汉女所生。这也影响他的精气神。
晚年悲苦
康熙帝晚年是悲苦的,何以见得?他的三段话,可以作证明。
其一,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前面曾引述过的这句话,袒露了他的心迹。
其二,日后朕考终,必至将朕躬置乾清宫内,束甲相争耳!(《清史稿》卷220《允禩传》)这个典故,说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晚年五个儿子树党争立,桓公刚死,诸子相攻,箭射在尸体上,其尸体在床上67日未入殓,以至蛆虫爬出窗外的悲剧故事。由此可以透出康熙大帝晚年心境的悲苦。
其三,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豫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致不克令终。又如丹毒自杀,服食吞饼,宋祖之遥见烛影之类,种种所载疑案,岂非前辙?(《清圣祖实录》卷275)这里讲了梁武帝遭侯景之乱被困台城饿死、隋文帝不能预见儿子杨广调戏宠姬宣华夫人并相传被其所杀、宋太祖晚年相传被其弟匡义(光义)所杀的三个悲剧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不让康熙帝联想到自己。
这些因素纠结在一起,尤其是诸子皇位继承的纠葛,使得康熙帝大伤元气,郁结成疾,病情日重,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抱憾而死。二、死因异说康熙末年,废储之后,未立皇太子,皇子们结党相争。康熙帝死后,这场争夺皇位的斗争更是加剧。皇八子胤禩等后来被处分下狱,其门下太监、侍卫被充军的很多,这些人在充军途中,到处散布雍正帝以人参汤毒死皇帝的传言,因而康熙帝被毒死之说在民间传布开来。
这件事情,不大可能。理由是:
其一,按照清宫定制,皇帝在进膳、进药之前,都需要由亲近太监或侍卫先试食、试饮,以免饮食有毒。
其二,康熙帝早就担心有人会毒害他,甚至于日夜焦虑不安,他的防范必定是严密的。
其三,康熙帝一直反对以人参进补,他认为北人与参不合,所以他是不会喝人参汤的。
其四,雍亲王胤禛长期揣摩皇父的心理,他也知道皇父平日不喝人参汤,自然不会违反父意,贸然进皇父不喜欢的饮食而自碰钉子。
其五,上述的传说,只是胤禩等的门下之人,散发的谣言或民间传闻而已,不可作为史料,也不可据以为证。
从康熙帝的健康来看,他应是久病不治,因病而死。
久病缠身
康熙帝晚年的身体健康状况很不好。史料记载,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太皇太后患病以及死后,康熙帝过于悲痛,大伤元气。康熙四十七年(1708)初废皇太子之后,康熙帝就得了一场大病。不少大臣知道这个消息,都纷纷上奏向皇帝请安,祝福他早日康复。康熙帝在大臣们的奏折上,常批一些反映他当时健康状况的朱批。如当年十一月十七日,川陕总督齐世武上了恭请万安折,康熙帝批道:自尔去后,朕体渐弱,心跳加增甚重目下想是无妨,只是虚弱。十二月初十日,直隶巡抚赵弘燮也上疏请安,朱批道:朕体虽然比前安好,气血不能全复,甚弱。第二年正月,康熙帝对闽浙总督梁鼐朱批道:朕大安了,还瘦弱些。
到康熙五十年(1711)底,天坛大祭时,康熙帝因健康不佳,勉强亲诣行礼。他说:朕今年已六十,行礼时两旁少为扶助亦可。可见他体力不支,身体大不如从前。
康熙五十四年(1715)冬,他说:此番出巡,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旨。
康熙五十五年(1716)正月,他手臂毛病加重,向赵弘燮说:朕偶然风吹,所以左手连臂,少有违和,故用汤泉洗浴,身不入水,近来深得效验。
康熙五十六年(1717),康熙帝去热河避暑山庄,五月底文华殿大学士嵩祝,写了一份奏折向皇帝恭请万安。康熙帝朱批道:在宫中时,身体不甚好,原以为勉强来口外水好之处,大概可以健康矣。至今朕体未见甚好,行走需人搀扶。甚虚弱,何言万安,一安亦无。同年十月,他向大臣说道:朕近月精神渐不如前,凡事易忘。向有怔忡之疾,每一举发,愈觉晕迷。同年十一月,他说:自康熙四十七年大病之后,过伤心神,渐不及往时。况日有万几,皆由裁夺,每觉精神日逐于外,心血时耗于内,恐前途倘有一时不讳,不能一言,则吾之衷曲未吐,岂不可惜!故豫于明爽之际,一一言之,可以尽一生之事,岂不快哉!他感到身体不佳,而预留遗诏。十二月,皇太后病重,康熙帝侍疾70余日,足背浮肿,不能转移,用手帕缠裹,被人搀扶,乘坐软舆,每日亲往宁寿宫问安。然后,在苍震门内设帷幄居住,衣不解带,竭尽孝心(《清圣祖实录》卷276)。悲痛心绪,更加重了病情。
康熙五十七年(1718)正月,康熙帝曾两次对大臣的奏折作出朱批。一则说:不幸身罹大忧,肢体不能动履,已寝卧五旬矣。患病卧床五十天,算是比较严重。另一则说:自热河来京,心中沉闷,身体有疾,又值皇太后大事,总无暇调治,以致身体甚是不安者七十余日。同年二月,康熙帝的病况加重,他说:若谓朕安,则羸弱已极,仅存皮骨,未觉全复,足痛虽较前稍愈,步履犹艰。在同月底的一份大臣奏报上,他又写道:朕体稍早起,手颤头摇,观瞻不雅。或遇心跳之时,容颜顿改,骤见之人,必致妄生猜疑。康熙帝病得手颤头摇容颜顿改,他是非常伤感的。康熙帝患过中风,可能是心脑血管的疾病。
康熙六十年(1721)四月,官书中又记载他身体违和,五月在避暑山庄着了凉,病情加重,以致面色稍减,或稍行动,或多言语,便不胜倦乏,稍微行动,感到疲倦,体力很差,精神大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去山庄避暑、木兰行围,已不能骑马,而是乘坐四人抬的肩舆。四月出巡,九月回銮。初冬十月,又去南苑行围狩猎。其时气候已转冷,所以有偶患风寒的事发生。西洋传教士说他寒颤发高烧,可能是重感冒引起了并发症。
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死。
康熙帝年轻时,身体强壮,很少得病。他三十五岁时,太皇太后病故,过于哀伤,元气初伤;五十五岁时,废皇太子,哭泣仆地,情绪沮丧,身心交瘁,害了大病,元气大伤;六十四岁时,皇太后病故,头眩脚肿,病情加重。他死前的四五年间,身体状况,日坏一日,消瘦、健忘、手抖、脚肿、头摇、脸麻、头晕、心慌、气喘、失眠,诸病缠身,终致病死。
所以,人参汤毒害康熙帝之说,应该只是一种传闻而已(参见陈捷先《康熙写真》)。三、遗诏真伪康熙帝遗诏,是真、是假,还是半真半假?先从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两胞兄弟之争说起。
同胞相争
康熙帝晚年皇储争夺,主要在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同胞兄弟间进行。胤在几位阿哥谋取储位接连受挫后,积极活动。他讨好大臣,礼贤下士。时势给他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这个机遇在当时很难判断是吉是凶。康熙五十七年(1718),命胤为抚远大将军王,用正黄旗纛,率军征讨策妄阿拉布坦。行前,康熙帝亲往堂子行祭告礼,亲御太和殿授印。胤乘马出天安门,诸王、二品以上文武官员都到德胜门外为胤送行。胤禟对胤说:早成大功,得立为皇太子。可见,胤、胤禟等将这次出征立功,视为争取皇储的机会。但是,康熙帝病故时,胤恰巧不在宫廷,胞兄胤禛得以继位。所以胤挂大将军王印出征,给他命运带来的不是吉兆,而是凶讯。
胤禛在皇太子党、皇八子党、皇十四子党等进行明争暗斗的时候,却在韬光养晦,讨好皇父,等待时机,谋取皇位。果然,康熙帝临终时,皇长子胤禔、皇次子(废皇太子)胤礽都在圈禁中,皇八子胤禩只是贝勒,皇十四子胤出征在外,皇四子胤禛却在天坛斋戒,且在皇父临终那天,一连三次被召到畅春园清溪书屋。再加上其他因素,雍亲王胤禛就继承并坐上了第五任清朝皇帝的宝座。
雍亲王胤禛继承皇位,合法也好、不合法也好,正取也好、逆取也好,赞成者与反对者,都以《康熙遗诏》作依据说事。因此,康熙帝身后留下了一场遗诏风波。
遗诏风波
《康熙遗诏》是真是伪,见解角立。
主张《康熙遗诏》是真的,其理由是:
第一,实录为证。《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300记载了《康熙遗诏》的全文,凿凿实实,不容置疑。
第二,档案为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湾故宫博物院,都分别珍藏《康熙遗诏》的档案。
第三,历史记载。康熙帝临终的当天,召见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以及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隆科多;当时皇长子胤禔、皇二子胤礽被圈禁,皇四子胤禛在天坛斋戒,皇五子胤祺除外,皇六子胤祚已死,皇十一子胤禌已死,皇十四子胤出征在外,皇十五子以下年龄较小,没有在场。康熙帝召见时谕曰: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清圣祖实录》卷300)
第四,有人为证。《康熙遗诏》中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是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隆科多亲口向雍亲王胤禛传谕的。
主张《康熙遗诏》是伪的,其理由是:
第一,实录不实。《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是雍亲王胤禛继位后编修的,其时主要当事人或死亡或圈禁,死了的无法对证,活着的无话语权,历史是胜利者的记录。
第二,档案可疑。《康熙遗诏》档案是在康熙帝死后四天才公布的,不是康熙帝临终前当众留下的遗诏(如顺治帝临终时留下遗诏)。
第三,记载不实。康熙帝临终当天召见七位皇子,有学者考证受召见七位皇子没有听到由皇四子胤禛继位的口谕,这条史事是雍正帝杜撰的。
第四,文献无征。萧奭作《永宪录》时,是在雍正初年,当时人记当时事,但书中没有记载此事。
第五,口证不实。《康熙遗诏》是重大之事,为什么隆科多不向诸皇子传谕,而单独向雍亲王胤禛一人传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