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该书作者从事中医临床和研究。曾发明微电脑经络诊断仪并通过国家鉴定。临床上精通针灸和整脊之术。针灸临床师从已故针灸
|
內容簡介: |
尽管中医穴位已经有了国际标准,但是其中依然还是有很多内容不符合作为标准的基本条件。例如,没有确定穴位的基本要素,所以不能重复检验;所用穴位位置,全部来自于古书记载,而非经过现代科学方法一一验证;穴位的主治均为历代经验而没有相关理论;穴位的中文名称没有合理的解释等。本书基于作者多年从事对经络感传实验与对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希望建立一条穴名的甲骨文研究-穴位经络感传实验-历史记载-临床验证的科学路径出来。最终恢复穴位名称的本来面目,直指穴名提示的治疗重点。本书与以往中医对学位的著述风格显著不同。
|
關於作者: |
作者从事中医临床和研究。曾发明微电脑经络诊断仪并通过国家鉴定。临床上精通针灸和整脊之术。热衷于收集和自创医疗绝招,并力求将之理论化。针灸临床师从已故针灸大家彭静山教授,经络理论师从我国经络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孟昭威教授。临床研究的重点为经络实验与应用。
|
目錄:
|
第一部分总论
第一章 神秘的中医穴位
◎第一节穴位位置的神秘性 2
◎第二节穴位名称的神秘性 3
◎第三节穴位功效的神秘性 4
第二章 穴位概论
◎第一节穴位的定义 6
◎第二节穴位分类 8
◎第三节穴位的解剖、生理和病理探讨 10
第三章 穴位的经络感传
◎第一节刺激腧穴诱发经络感传的方法 14
◎第二节刺激腧穴以外的诱发经络感传方法 16
◎第三节腧穴经络感传的主要问题 17
◎第四节腧穴经络感传的利用 19
第四章 穴位的定位和验证方法
◎第一节穴位的定位方法 21
◎第二节穴位的验证方法 23
第五章 穴位诊断
◎第一节穴位诊断的概论 27
◎第二节穴位诊断的方法 28
◎第三节穴位诊断的内容 29
第六章 穴位治疗原则
◎第一节选穴原则 30
◎第二节补泻原则 31
◎第三节穴位的治疗量 32
第七章 穴位治疗方法
◎第一节传统治疗方法 34
◎第二节近代治疗方法 35
◎第三节穴位治疗原理分类 36
第八章 穴位命名方法
◎第一节甲骨文时期的穴位命名方法 37
◎第二节甲骨文时期以后的穴位命名方法 40
◎第三节近代的命名方法 49
◎第四节现代的穴位命名方法 50
◎第五节对今后穴位命名改革的基本要求 50
第九章 络络基础内容探讨
◎第一节经络的分支 52
◎第二节对称的任督二脉 53
◎第三节质疑奇经八脉 53
◎第四节十五络脉的误解 53
◎第五节表里经的奥秘 54
◎第六节双线运行的经脉 54
◎第七节穴位归经探讨 55
◎第八节到底有几条经络 55
◎第九节经络循环 56
◎第十节穴位的串经现象 56
第二部分各论
第十章 十四经穴位
◎第一节肺经的穴位 60
◎第二节大肠经的穴位 76
◎第三节胃经的穴位 97
◎第四节脾经的穴位 165
◎第五节心经的穴位 198
◎第六节小肠经的穴位 213
◎第七节膀胱经的穴位 242
◎第八节肾经的穴位 344
◎第九节心包经的穴位 367
◎第十节三焦经的穴位 383
◎第十一节胆经的穴位 415
◎第十二节肝经的穴位 479
◎第十三节督脉的穴位 503
◎第十四章任脉的穴位 547
第十一章 常用经外奇穴
◎第一节杨氏经外奇穴 592
◎第二节其他常用奇穴 632
第十二章 小儿推拿穴位
◎第一节点状的儿推穴 670
◎第二节非点状的儿推穴带 701
第十三章 经络全息穴位
◎第一节眼针全息穴位 705
◎第二节手指肚的全息穴 713
◎第三节第2掌骨的经络全息穴 721
◎第四节足底部的经络全息穴 729
第十四章 我补充的新穴位
◎第一节补充经脉上的穴位 737
◎第二节补充非经脉上的穴位 751
第十五章 特定穴评述
◎第一节五输穴 753
◎第二节原穴 757
◎第三节络穴 758
◎第四节背俞穴 758
◎第五节下合穴和上合穴 760
◎第六节八脉交会穴 762
◎第七节八会穴 763
◎第八节募穴 767
◎第九节郄穴 768
◎第十节交会穴 768
第十六章 穴位重新归经
◎第一节归经概述 770
◎第二节归经各论 771
第十七章 穴位名称甲骨文图例
第十八章 我应用腧穴的小故事
◎第一节指压鱼际穴治疗胃痉挛 779
◎第二节学治梨状肌损伤的故事 780
◎第三节随着雷神跳舞的患者 781
◎第四节偶然治愈的肩周炎 782
◎第五节经络诊断仪的故事 783
◎第六节院长不服气 784
◎第七节针灸临床实习轶事 785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