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編輯推薦: |
本卷是作者的一部回忆录,往事如烟,历历在目;梦痕犹在,云散天开;春梦易醒,秋云易散。呈现出的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潮流推动之下,由一个痴迷文学的懵懂少年,成为一名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水电工程师的人生历程。这部回忆录,还不是简单的按时间线索回顾总结,而是一个结点一个结点的深度叙述。一段一段往事,一个一个故事,一座一座水电站,还有,每一篇文章里,那些性格突出而鲜活的人物,以及畅达准确、表述清晰、充满抒情的语言,读来很亲切,这些莫不体现着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或者说,没有一定的文学训练与阅读积累,实在难以达到这个水平的。作者无意去总结回顾自己科学研究的经验与方法,而着意表达作者半生的人生况味与人生体悟。
|
內容簡介: |
《潘家铮全集第十四卷 春梦秋云录》,是潘家铮先生的自传性散文集。作者用一篇篇相对独立而又紧密关联的回忆,生动地记述了他所经历的纷纭复杂的社会景象和自己一生的坎坷历程,艺术地勾画了一位知识分子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成长道路,抒发了作者对水电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的拳拳爱心。本书文笔生动凝练,语言风趣幽默,情节引人入胜,充满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關於作者: |
潘家铮(1927 年11 月~2012 年7 月),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设计大师,科普及科幻作家,水利电力部、电力工业部、能源部总工程师,国家电力公司顾问、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技术总负责人,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专家委员会主任,河海大学、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获得者。
|
目錄:
|
总序言(路甬祥)总前言(编辑委员会)原版序一(钱正英) 原版序二(钱令希) 原版自序编辑说明我是怎样走上水电建设道路的《西厢记》的风波童年幻影之一茉莉缘童年幻影之二亡国奴生涯纪实抗战春秋之一颠沛流离读中学抗战春秋之二第二次当上亡国奴抗战春秋之三琴韵书声出九莲一所有特色的学校红儿小传印在心头的乡音中正诗人的由来从猢狲王到闹罢课记钱塘江水电勘测处二三事岭南行新安江上竹枝歌食堂买饭记大跃进插曲之一在技术革命运动的浪潮里大跃进插曲之二麻哈渡纪事锦屏梦影录之一大金河畔的诗篇锦屏梦影录之二不下龙潭非好汉锦屏梦影录之三锦山雅水悼英雄20 世纪60 年代开发锦屏工作的回忆这毛诗不是那毛诗文革春秋之一三友分子历险记文革春秋之二活学活用的活命哲学文革春秋之三从恢复工作到落入黑店在饥馑的岁月里杞国忧深深几许我写了一出《女皇惊梦》一座高拱坝的诞生无尽的悼念无限辛酸话科研欢喜冤家传龙羊峡上战狂洪我和三峡世纪圆梦和终生遗憾改行与失败附录一 潘家铮院士小传附录二 小说拾遗走资派尹之华傅部长视察记父女之间鸡肚肠的觉醒卡拉山恩仇记花都遗恨再版后记??
|
內容試閱:
|
本卷是作者人生道路上甜酸苦辣的往事,读起来像是传奇,却都是纪实,很感动人。我做此介绍,因为我认识作者潘家铮,我了解他作为工程师和科学家所做出的贡献和成就,我又欣赏他文学方面的修养和才华。作者潘家铮从事新中国的水力发电建设工作将近40 年了,现在是能源部的水电总工程师。他先后参加和主持过许多座大中型水坝和水电站的设计和施工,几乎可以说,在中国所有较大的水电站工地上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和汗水。他在学术方面也有很多成就,有专著和论文上百种,1980 年11 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样一位有成就的工程师和学者,却天生爱好文学。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是热爱水电事业的,但这是伟大的历史潮流把我推上这条道路的,我与水电事业是先结婚后恋爱的。至于他对中国文学的感情,则是热烈的初恋,深情至今不衰。看来,现实与理想总是有矛盾的,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才能统一。中国的知识分子所经受的困苦曲折,是其他国家知识界所难以理解的。但正因为如此,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心和事业心也是他人所难以想象的。我读过这本集子的部分稿子,我觉得它的好处就是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大时代中一名工程师所走过的路,和他对国家、对事业的一颗心。对于这个大时代,我们过来人是不应该忘记的,我们的后代也是不应该一无所知的。如果由一位专业作家来写,可以写得很精彩,但是由工程师自己来写,事迹就更翔实,喜怒哀乐的感情也会更真实一些。作者愿意出版他的稿子,正好可以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痕迹,而且也可以给我们的后代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