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揭秘立体翻翻书--我们的国宝
》
售價:NT$
490.0
《
清代贡院史
》
售價:NT$
800.0
《
光焰摇曳——变革与守望的梁启超
》
售價:NT$
440.0
《
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壹卷李伯重文集:江南水乡,经济兴衰,一本书带你穿越历史的迷雾)
》
售價:NT$
480.0
《
走进史学(壹卷李伯重文集:李伯重先生的学术印记与时代见证)
》
售價:NT$
360.0
《
故宫书画集(精编盒装)版传统文化收藏鉴赏艺术书法人物花鸟扇面雕刻探秘故宫书画简体中文注释解析
》
售價:NT$
1490.0
《
《往事和近事(增订本)》(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代表作,新增修订、全新推出。跨越三十多年的写作,多角度讲述中华文明)
》
售價:NT$
349.0
《
往事和近事: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经典文集
》
售價:NT$
349.0
|
內容簡介: |
不平衡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核心话题与 经典论域,但国内学界尚未对其进行系统化的问题史 和思想史梳理。付清松编*的《不平衡发展--从马克 思到尼尔史密斯》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不 平衡地理发展理论为参照,将不平衡发展置于资本 主义自身界限和克服界限的视域当中,考察马克思主 义在发展过程中其整体结构的三边关系,即时空 条件、对时空条件的诊断理论以及政治策略之间的 关联和互动,分析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时空条件的变 迁而在历史认识论、理论的叙事逻辑和模式等方面发 生的相应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平衡地理发展理 论进行初步介绍、评述和定位。
|
關於作者: |
付清松,男,山东曲阜人,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现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培育人选;主要理论兴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城市与空间理论等。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市厅级课题10多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参编*作1部,译*1部。
|
目錄:
|
序言
导言 不平衡地理发展:资本幸存和批判的新路径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不平衡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核心论点
上篇 不平衡发展叙事的历史脉络与逻辑变迁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的不平衡发展与解放策略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裂隙及弹性政治
第一节 不平衡发展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叙事
第二节 不平衡发展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叙事
第三节 不平衡发展与阶级解放的基本策略
小结普遍性、必然性和时间性偏好与策略的空间难题
第二章 不平衡发展的经典帝国主义叙事与革命战场东移
全球地理扩张与资本幸存的旧殖民主义拐杖
第一节 卢森堡和列宁的不平衡发展叙事
第二节 墙内开花墙外结果:革命主战场的偏移
第三节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争
小结历史必然性叙事与空间策略的辩证法
第三章 不平衡发展的新帝国主义叙事与第三世界解放
经济榨取与资本逃生的新殖民主义后门
第一节 不平衡发展的新帝国主义叙事
第二节 不平衡发展与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
小结从西欧到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语境化与叙事变迁
第四章 不平衡发展的空间生产叙事与解放政治的空间化
空间生产与资本主义内部生存绿地的再开拓
第一节 城市空间生产与资本主义幸存
第二节 空间生产与空间政治学
小结马克思主义历史认知、叙事和策略的空间转向
下篇 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的建构
第五章 不平衡发展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叙事上
资本积累与不平衡地理发展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资本的空间定位与不平衡发展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的地理辩证法
第三节 不平衡地理发展的跷跷板理论
小结不平衡地理发展:资本幸存的空间机制和界限
第六章 不平衡发展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叙事中
不平衡地理发展的综合性分析框架
第一节 综合性框架的方法论内核
第二节 时空构造过程与不平衡地理发展
第三节 不平衡地理发展的统一场论
小结不平衡地理发展:资本积累与阶级斗争的综合产物
第七章 不平衡发展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叙事下
作为解放政治时空前提的不平衡地理发展
第一节 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的分析学
第二节 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的政治学
小结理论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前提在何种意义上归来?
结语 不平衡发展问题的当代理论定位和现实意蕴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的不平衡
发展与解放策略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裂隙及弹性政治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不平衡发展的认知存在两个基本层次,即不平衡发展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叙事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叙事。前者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齐一性与非齐一性,即历史抽象或历史规律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这是广义上的不平衡发展,在这一视域下,资本主义不过是众多文明中的一种类型而已。后者是关于经典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衡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的大量论述,表明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形成、运行和幸存的常态化条件。由于马克思要完成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证,在叙事模式上存在时间性偏好,暂时压抑了资本幸存逻辑和不平衡发展的空间纬度。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始终存在裂隙,马克思恩格斯不断地尝试在理论和革命策略之间进行协调。在坚持整体革命和国际原则的前提下,他们主要思考了三种革命道路:一是1848年欧洲革命之前,他们设想通过欧洲整体革命解决诸如德国这样落后国家的解放问题,这是一种以必然性和普遍性冲销特殊和偶然的思路;二是在生命中后期,他们认为可以借助殖民地的革命火种引爆西欧无产阶级革命,从革命有机联系的角度利用特殊和偶然性推动普遍性和必然性,但他们一直将革命的希望、主战场和落脚点放在西欧;三是马克思晚年站在历史地理发展的多样性基础上,重视通往共产主义的别样选择,将东方作为替代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方案,但他仍强调这种可能性只能在与西方革命的互动中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