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创作经典
》
售價:NT$
653.0
《
西方殖民帝国的崛起(1492 - 1914)
》
售價:NT$
449.0
《
ChatGPT数据分析实践
》
售價:NT$
505.0
《
人格分裂手记
》
售價:NT$
254.0
《
并购与重组 : 理念、策略、流程、实战一本通
》
售價:NT$
347.0
《
分析论文集(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32.0
《
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
》
售價:NT$
500.0
《
向整个世界说一声早
》
售價:NT$
254.0
|
內容簡介: |
本書是政大基礎法學研究中心執行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第二本論文集,中心六位教授以及與中心友好的兩位日本教授,貢獻了研究心得。由文章探討課題的廣度,反映法文化研究有賴整體學術社群長期耕耘;每篇文章的共同出發點,在於探索法制背景文化上的意涵,試圖為更好的發展奠基。同時,本書亦反映了二十一世紀初台灣及東亞基礎法學者的努力。
|
關於作者: |
陳惠馨
學 歷
德國雷根斯堡大學(UniversityRegensburg)法學博士
現 職
政治大學法學院專任教授
研究領域
民法親屬、民法繼承、德國法制史、清朝法制史、性別關係與法律
陳起行
學 歷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法學博士
現 職
政治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暨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所長、政治大學法律系專任教授
研究領域
網路與法律形成、法律思想史
江玉林
學 歷
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
現 職
政治大學特聘教授、政治大學法學院專任教授
研究領域
法理學(法律哲學、法律與文化研究)、法律圖像學、
德國近代憲法史,公共衛生與法律
王曉丹
學 歷
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法學博士
現 職
政治大學法律系、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專任教授
研究領域
法律與社會、權利意識(反法意識)、法律民族誌、東亞法文化
劉宏恩
學 歷
美國史丹福大學法律科學博士
現 職
政治大學法律系、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副教授
研究領域
民法親屬繼承、專業倫理與法律、醫療/生物科技倫理與法律
周伯峰
學 歷
德國美茵茲大學法學博士
現 職
政治大學法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
民事法(契約法)、德國近代民法史
長谷川晃
學 歷
日本國東京大學法學博士
現 職
日本國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高等法政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研究領域
法哲學、道德哲學
田口正樹
學 歷
日本國東京大學法學士
現 職
日本國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專任教授
研究領域
西洋法制史、徳國史
|
目錄:
|
序
政大法學院基礎法學中心簡介
作者簡介
從清朝宮中檔與軍機處檔案分析
布政使與按察使之法律角色與功能/陳惠馨
壹、前 言/2
貳、本文的研究視角與運用的史料/3
參、從清朝乾隆時期奏摺分析布政使之角色與功能/12
肆、從清朝乾隆時期奏摺分析按察使之角色與功能/17
伍、結 論/20
傳統中國成文法與判例交互運用——以漢朝及清朝為例/陳惠馨
壹、成文法、判例法與審判實務關係/24
貳、漢朝成文法與判例交互作用─呂后《二年律令》及《奏讞書》/26
參、清朝《大清律例》與《刑案匯覽》之交互作用─以犯罪存留養親制度為例/33
肆、結 論/40
明治國家與臣民的製作——從反思殖民台灣的新國民認同談起/江玉林
壹、解 題/44
貳、明治國家:複製現代主權國家/47
參、明治國家製造者/53
肆、殖民台灣/65
伍、結 語/74
岡松參太郎與日本統治下之台灣舊慣調查/田口正樹
序 言/80
壹、岡松參太郎之經歷/80
貳、台灣舊慣調查/81
參、法系理論/83
肆、德國法學之繼受/85
伍、法學者之角色/87
陸、習慣法與「台灣私法」/90
結 語/91
文化異質性中的法形成
——從融合(creole)論的觀點出發/長谷川晃
再訪「子女最佳利益原則」與台灣法院離婚後子女監護案件
——事實運作中的法(lawinaction)與2013年最新修法評析/劉宏恩
壹、緒論:國內法與國際法共同要求的「子女最佳利益原則」/108
貳、「子女最佳利益」之具體判斷:民法第1055條之1之適用/110
參、民法第1055條之1於2013年12月之修正/122
肆、結語:仍然困難的子女監護決定/127
Wisdom:HeraclitusandLaozi/陳起行
摘要/130
1.Introduction/131
2.DaoandFlux/132
3.Wisdom/147
4.Conclusion/151
法律的壓制性與創造性——人權與人口販運法制的被害者主體/王曉丹
壹、前 言/156
貳、人口販運法制與被害人位置/163
參、人口販運法制的操作:合法律性(legality)的文化/174
肆、人權法律與主體形構(subjectformation)/187
伍、結 語/199
論1814年Thibaut與Savigny間關於民法法典化的爭議/周伯峰
壹、前 言/208
貳、爭議緣起/211
參、雙方的意見/214
肆、歷史後果與評價/226
伍、結 語/2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