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NT$
602.0
|
編輯推薦: |
他是一位著名诗歌评论家、一位正在逐渐被认识的优秀诗人、一位杰出的文学老师、一位真正的文化人。这本书帮您走近他,并进而走进一个时代的诗歌。
|
內容簡介: |
我在巨冰倾斜的大地上行走。阳光从广阔遥远的天空垂直洞彻在我的身体上。而它在冰凌中的反光,犹如一束束尖锐的、刻意缩小的闪电,面对寒冷和疲竭,展开它火焰的卷宗。在这烈火和冰凌轮回的生命旅程中,我深入伟大纯正的诗歌,它是一座突兀的架设至天空的桥梁,让我的脚趾紧紧扣住我的母语,向上攀登。这是中国诗歌界经常引用的陈超的一段话。陈超作为一代著名诗歌评论家、诗人和优秀教师的劳绩,随着他的去世更多地被人们记取。本书收录了谢冕、欧阳江河、唐晓渡、西川、臧棣、雷平阳、徐则臣等著名诗人、作家怀念和评述陈超的文章和诗歌,情深意远,构成了一本感人的特别的评传。
|
關於作者: |
霍俊明,诗人、批评家,河北丰润人,现居北京。著有专著《尴尬的一代》《变动、修辞与想象》《新世纪诗歌精神考察》《从广场到地方》,诗集《一个人的和声》《怀雪》,编选《诗坛的引渡者》《中国好诗》《天天诗历》《青春诗会三十年诗选》《百年新诗大典》《中国年度诗歌精选》等。曾获《山花》《南方文坛》《名作欣赏》年度论文奖,《星星》《扬子江》《诗选刊》年度批评家奖等。见君,原名温建军,河北永年人,现居邯郸。著有诗集《隐秘之罪》《无望之望》《莫名之妙》《在河以北:燕赵七子》(合集)。曾获第四届河北诗人奖。
|
目錄:
|
第一辑 追忆与述怀:比黎明更高峻
异端的贡献 谢 冕
痛悼陈超 商 震
忆念和追思 唐晓渡
远行的陈超 郁 葱
诗人陈超 大 解
关于陈超 西 川
祈愿天堂里仍有诗,且天堂的诗坛里只有清流 潘洗尘
哭陈超 郭宝亮
生命诗学与绝望的激情 耿占春
接近诗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苗雨时
转世桃花 张清华
穿越灰烬的诗歌之光 汪剑钊
悼陈超 沈 奇
谁说当代诗歌缺少批评 臧 棣
中国先锋诗学的重要收获 孙基林
目录
002
陈超诗歌简论 敬文东
让灾难化为平稳墨迹的持久阵痛 刘 翔
诗人批评家 霍俊明
乌托邦桃花与日常精神生活 霍俊明
生命之师 刘向东
他唯一可以迈过去的坎儿 徐则臣
复活的叙述 见 君
心智澄明的诗人 沐 之
一个永无抵达的问候 梁雪波
他以才华超越时代 刘 春
拆散的笔记簿 耿 韵
时间的重负与自我心灵影像的回放 刘 涛
这该要多大的风 石英杰
旁听 孟醒石
窗台上的百合 崔立秋
我的老师,陈超 赵 晖
与诗无关 杨杰华
沉哀与琐忆 王 永
诗意生还 孔令燕
泪洒晴天 周兴涛
当回忆变成哀悼 范云晶
悼念我的导师陈超先生 陈国元
003
第二辑 对话与独白:在场或消失
回望80年代:诗歌精神的来路和去处 陈 超 李建周
愚人志或偏见书 陈 超 许 仁
热爱,是的! 陈 超 霍俊明
第三辑 挽歌与夜歌:青铜墓地的长笛手
2014年11月1日在贝尔格莱德惊悉陈超辞世 西 川
昨夜或是今晨,石家庄 王家新
忆陈超 王家新
在安菲萨老咖啡馆 蓝 蓝
在石家庄,黑白互见 商 震
漏夜落尽:悼陈超 唐晓渡
在正定机场收到陈超发来的短信 徐敬亚
痛悼陈超 刘小放
秋天的告别 臧 棣
挽歌 雷平阳
亲爱的朋友,常来,梦中坐坐 张 烨
你走到所有的意料之外 西 渡
你的余光可以透视一切 简 明
群山之巅 东 篱
长笛手 李 南
004
垂落 韩文戈
死亡醒来,睡在群星之上 道 辉
哭陈超 张小放
悼陈超先生 见 君
悼陈超 陶 春
未完成的哀歌 李 寒
我看见一只山鹰 王 琦
我们还没成为朋友 黄 梵
悼陈超 黄纪人
乌云掀开一角 桑 子
热爱那些失眠的人吧 霍俊明
每年都会有人从楼顶上跳下来 霍俊明
少了一个人 刘洁岷
大寒读陈超 宋晓杰
已经有人流出了眼泪 慕 白
我再次看到落叶的光芒 辛泊平
飘落 薛 梅
礼物 广 子
我知道,你认识 梁艳萍
这是一首悼亡诗 白 玛
悼陈超 玉上烟
前行的脚步 李 磊
半百人生 品味感恩 李青凇
|
內容試閱:
|
忆念和追思
◎唐晓渡
我在巨冰倾斜的大地上行走。阳光从广阔遥远的天空垂直洞彻
在我的身体上。而它在冰凌中的反光,有如一束束尖锐的、刻意缩
小的闪电,面对寒冷和疲竭,展开它火焰的卷宗。在这烈火和冰凌
轮回的生命旅程中,我深入伟大纯正的诗歌,它是一座突兀的架设
至天空的桥梁,让我的脚趾紧紧扣住我的母语,向上攀登。
以上引文是陈超《生命诗学论稿》(1994)开篇《从生命源始
到天空的旅程》的首节。如果说这篇致力探究现代诗本体的文章是
他整合其生命诗学的枢机之作,那么,这一劈头给出的画面,尤其
是他用写意笔触为自己勾勒的攀登者形象,就凝聚了他对其在世
之在的意义,对其生命旅程的工作性质及其所携使命的觉悟和想
象。二十多年过去了,时间流逝而画面始终寂然不动;更准确地
说,是攀登者的形象从未稍有变形。他一点点吸收了那大地上倾斜
的巨冰,那从天空垂直洞彻的阳光,那冰凌中火焰的卷宗,直到和
它们混而不分,直到让自己成为那座突兀的架设至天空的桥梁
的一部分。
是的,一个诗歌道途上永远的攀登者;是的,让我的脚趾紧
紧扣住我的母语,向上攀登。我知道,当我重复这句话时陈超并
未走远,与此同时,我也更真切地感到他身后交织着奋进和疲竭、
灼热和寒冷的气旋。
这下就令我不仅大吃一惊,而且肃然起敬了:我的天!一百多
人,四百余篇,细读,独力完成,这是什么概念!还也就!作
为同行,我太知道要干成、干好这样一件活儿,需要怎样的热忱,
怎样的功夫,怎样的定力,付出怎样的劳动,不止是心血,也包括
体能。那确实已经不能叫活儿,而只能叫工程了。
十三年后我为陈超同样是独力完成的上下卷《当代外国诗佳作
011
导读》写书评,题目用的就是《一个人的工程》。那当然是一个更
加浩繁复杂的工程:且不说更大的蒐集范围、更多样更灵活的遴选
尺度、更犀利更丰富的甄别眼光,只104家277首作品计384篇导读
一篇篇写过去,其难度便足以让所有徒有其志或志大才疏者望而却
步。须知入选的诗人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迥异的生存境遇、文化
背景、谱系传承、创作形态和个人风格追求,再加上各自作品阶段
性的差异,要想每篇都能不同程度地出彩,至少不落入平庸的
俗套,设若不是视野广阔,积储深厚,气闲神定,且同时兼具综合
把握和洞幽烛微的能力,如何能够拿得下?19911992年,我也曾
趁当时的诗刊社全国刊授学院主办的《未名诗人》邀我开专栏之便
做过类似的工作,两年间每月一篇,总共只写了24篇(后辑集为
《中外现代诗名篇细读》,1998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便有心迫
气促、厌倦难耐之感。再写下去,比如说让我写到100篇,只怕我早
已疯掉了。
但陈超却在不显山不显水甚至不出声的情况下,只两口气就结
结实实地写了四大本(还不算1999年作为《中国探索诗鉴赏词典》
增补版出版的《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当然也可以说这是另
一种疯,非如此不足以体现他对这一工作的极度重视和巨大热
情。不管怎么说,撇开别的不论,仅凭陈超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
就足以让他不只在我们这一代诗歌从业者(我喜欢陈超杜撰的
这个称谓)中独标一帜,而且泽被身前身后,在当代以至未来的诗
歌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了。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90年诗人柏桦在我书
房里见到刚出版不久的《中国探索诗词典》,快速翻看后抬起头来
时那凝重而艳羡的表情,他扬了扬手中的书大声叹息道:咳,人
生在世,能写出一本这样的书,也就值了!仿佛是要精细化一下
他所谓的值,又补充道:要是在西方的大学里,只凭这样一
本书就能当教授,可在我们这儿,唉。
柏桦的补充里包含了对(不限于诗歌秩序中的)公正普遍阙失
的不满,但这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陈超这方面工作的价值。这
012
不是因为陈超此后很快就被破格评上了教授,而是因为,他的工作
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孜孜不倦的教授,并且越来越是这样的教授。并
不存在什么公正的突然降临,是当代诗歌及其历史境遇的变化本身
首肯并逐步洞开了他工作的价值。回头可以看得格外清楚,陈超之
所以投入如此巨大的心力从事他的导读工程,内含着一个双重
的教育训练目标。首先是自我的教育训练。这里,基于日常阅读
而遴选和解读的过程,尤其是解读过程中与语言的搏斗,正体现着
他与他自认伟大纯正的诗歌的彼此深入;使这一过程与建立一
个类似诗歌史所谓荷马链那样的个人诗歌谱系相互发明,则使
他对现代诗本体的领悟落到了实处。其次是对读者的教育训练,其
指归不在于将他对现代诗具有迷宫性质的语言织体的破解完整地投
射、复制于另一个心灵屏幕,从而将可能的经验读者和隐含
读者改造成现代诗的范式读者,而在于从形式的多样性和语
言的构成性入手,使破解本身成为对现代诗之不可消解的探索本性
的反复揭示,并通过激活不同读者心中对应的生存语言临界点,使
读者和作者一起参与现代诗的创造。
而这一双重目标显然和一个更大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所
有当代同道们所共同致力的重建中国现代诗传统,并令其在生生不
息中真正成为我们强有力的精神奥援和无往而不复的再出发之地。
尽管从未明言自己的相关抱负,但陈超的工作确实呼应了奥克塔维
奥帕斯有关传统的一段论述。在帕斯看来,诗歌传统是两
个轴交叉的结果,一个是空间的轴,一个是时间的轴。第一个存在
于不停地互相联系的公众的多样性;第二个存在于一代又一代的诗
人与读者的连续性中。不同领域的读者的相互联系以新鲜的血液和
新的目光丰富了诗歌传统(《诗歌与世纪末》)。当然,诗歌传
统的生成和发展并非总是如帕斯所描述的那样自然而然,有时甚至
会出现极为反常的情况。就以五四新文化为始基的中国现代诗而
言,特定的历史境遇曾一再扭曲以至蒙蔽其对自性的意识,一再延
宕以至损毁其承续中自身传统的凝聚和建设;其最为悲惨的历史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