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论画精神-传统绘画批评的基本范畴研究

書城自編碼: 285582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评述
作者: 冯晓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729811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6-01

頁數/字數: 585/580000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NT$ 73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真需求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阿勒泰的春天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如见你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 》

售價:NT$ 551.0

編輯推薦:
作者以史带论,从史论文论切入探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并作出整体分析判断和批评,具有一定学理价值和参考意义。
內容簡介:
中国传统画论(或批评)极其丰富,是中国思想史、中国艺术智慧的一份宝贵遗产。本书从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的形上依据:道体与理路;意境论与传统绘画批评:入其境、会其意;气韵论与传统绘画批评:望其气、求其韵;古典形象论与绘画批评:观其形、察其象;趣味论与传统绘画批评:玩其味、识其趣;风格、方法与绘画批评:明其格尽其法;品第四品定位的品画标准等几个理论层次,对其中涉及到的一系列范畴、慨念,从绘画美学的立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梳理,探究传统绘画理论研究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作者以较深厚的文史根底和逻辑思辨能力,对传统绘画批评作出整体分析判断,将画论与中国哲学、中国文论书论联系起来,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相贯通,而不是泛泛而议,使该书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理价值。
關於作者:
冯晓林,男,1958年生于四川梁平。1993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学位,师从毛礼锐、王炳照、郭齐家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中国教育思想史。在从事教育思想史、理学史、文化史、哲学史研究工作的同时,专注于绘画,并对中国绘画批评史产生了浓厚兴趣。20002003年博士后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从郎绍君先生研究中国绘画史学。多年来,受教于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先生。现为中国学院音像出版社社长、教授、总编辑。《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上下)《清代绘画史》(上下)(《清代的绘画》《郑板桥款识书法》《历代名家小楷精品》《芥子园画传全解》《画谱集成》《芥子园画传研究》《论画精神传统绘画批评的基本范畴研究》《历代书画关系论导读》《画谱研究》《画论经典导读》《荆公新学的教育哲学》《唐代的教育》《文艺复兴的教育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说古意》(《荣宝斋》月刊)等书画理论著作及多篇论文和书画作品集问世或付梓。
目錄
第一章道体论
一道体论与传统绘画的本体论
1.传统绘画与儒释道美学思想渊源
2."道"与绘画形上观念的发展
3石涛"一画"论与绘画本体
4.道与美:本体与本质
二理画论:传统绘画批评的形而上学
1.中国古代艺术批评的理性形态
2.物理与画理
3.哲理与画理
4.心理与画理
5.中国传统绘画的理情原则
第二章形象论
一象形之形:绘画对客观对象的外在描绘
1.中国传统画论中的"形"与"象"
2.文字象形与绘画造型
3"应物"以"象形"
4取象
二形象之象
1"象"与绘画批评
2象内与象外
3意中之象:作为传统美学范畴的"意象"概念与性质
第三章意境论
一意境与美:艺术本质的再理解
1.中国绘画的意境原则
2.意境形态与美的本质
3.意境的整体性
4.意境美的含蓄与模糊
二"意境"之"意"
1.中国传统绘画的表意精神
2.意境之"意"与"立意"
3.意境之"意"与"写意"
三意境之"境"
1.景与境
2.意境与心"境"
3.意境之境的构成和种类
第四章气韵论
一以气韵求画
二气韵观念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气韵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2.唐五代时期:"气韵"论的初步运用
3.两宋"气韵"论:气韵与传神
4.元人"气韵"论:气韵与笔墨
5.明人"气韵"论:士气与笔墨
6.清人"气韵"论:气韵求画
三以气取韵:气韵之"气"
1.从哲学本体之"气"到绘画审美之"气"
2.气与势
3.养吾静气
四以韵生气:气韵之韵
1.音声韵:音韵与气韵
2.品与神韵
3.意味与韵味
4.韵的其他
第五章趣味论
一"趣味"与审美
1."趣味"审美的产生:明中叶从意境论到趣味论
2."趣味"与情调:在内与在外
3."趣味"与民族传统
二趣味之"味"
1.味之审美
2.从饮食口味到审美之"味":味之审美的历史
3."味"与"韵"
三趣味之"趣"与绘画审美及批评
1.作为古典审美范畴的"趣"之审美的历史发展
2."趣"与"道":离常合道曰"趣"
3."趣"与"理":理趣审美
4.作为批评鉴赏范畴的"趣"与"审美"、与"场"
5."趣"与主体精神
6."趣"与自然:天趣审美
7."趣"与生活:生趣审美
8."趣"与逸:逸趣审美
9."趣"与情:情趣审美
10."趣"与奇:奇趣审美
11."趣"的构思立意
第六章格法论
一艺术风格与绘画鉴赏--批评
1.绘画风格构成因素的三层次:作品的视角
2.绘画的内容要素与风格
3.格法与批评
二法与技
1."法":作为古典绘画美学的范畴
2."法"的变化与创新
三笔墨:法之形而下--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语言
1.笔与墨的辩证法与笔墨审美
2.笔法辩证与笔法审美
3.墨色审美与墨法
4.墨戏与技法的超越
第七章品第论
一绘画品第标准的历史发展
1.六法:从画法到品法
2.三品:从书品到画品
3.四品论画标准的形成及其滥觞:十二品及二十四品
4.黄休复品画四格中的理法关系
5.逸、神、妙、能四品的阴阳相推之理
6.历来"四品定位"方法的形式和技巧要求
二逸品:审美理想
1.逸美思想的产生和作为美学范畴的"逸"
2."逸"与自然
3."逸"与"气"
4."逸"与性
5."逸"与简约
6."逸"与灵空
7."逸"与"冲淡"
8."逸"与放
9."逸"与狂
10."逸"与清
11.逸概念的批评及其消极意义
三神品:本体升华
1"神":作为文艺审美--批评的形上性
2."神品"与"逸品":绘画批评中四品定位中的两类主要的风格类型
3."神形兼备"与神品
4."略形取神"与神品
5.传神与"神品"
6."以形写神"、"以形传神"与"神品"
7."神似"与"神品"
8"神思"、"神志"、"神气"与"神品"
9.神韵与神品
四妙品:妙造自然
1"妙"之本体
2"妙"之品评
3"妙造自然":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內容試閱
第一章道体论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认为汉字是以"象形"为本源的符号。汉代书法家崔瑗在《草书势》中曰:"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蔡邕也谓:"或象龟文,或比龙麟,舒体放尾,长翅短身,颉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蚊之棼。"《篆势》汉字书法表现出来的这种种形体姿态和情感意兴的特征,正如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言:"令人相信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而中国绘画的本质特征也在于用笔,"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洎乎有虞作绘,绘画明焉"。于是有丹青之兴。
那么,中国绘画究竟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呢?在中国绘画史上,中国古代的画家、理论家和思想家们对书画艺术是怎样进行形而上的思索和探讨的呢?
一道体论与传统绘画的本体论
中国文化所以不同于外国文化,华夏绘画所以不同于其他绘画,正由于中国哲学与其他民族对世界理解和认识的差异,因而才塑造了中国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因而有人走到极端把中国传统绘画视为是传统哲学的组成部分。
1.传统绘画与儒释道美学思想渊源
在中国几千年光辉的文化史中,古代美学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审美理想的形成,到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发展演变,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当然,要说清中国古代美学的民族特色,需要作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儒、道、禅三家的学术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的儒、道两家学说,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东汉以后传入的佛学思想,与中国固有的儒、道学说,经过长期的聚散捭阖,终于在中唐时期形成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自此以后,儒、道、禅三家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体与灵魂,影响着封建社会后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它们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一面,导致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丰富多彩;而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融和的一面,又形成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总体风貌。因此,要探讨中国古代美学的民族传统和基本特征,就必须对儒、道、禅三家美学思想的异同作一些考察。
1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在以农业经济为基本生产方式和生存手段的社会,尤其是宗法一体化社会的土壤中形成起来的。宗白华先生说过一句直追中国文化本源的话--"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这是有道理的。中国文化以农业社会文化为主要模式而形成自己的类型特征,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强调。中国人从远古先民开始,就居住生活、繁衍生息、劳动创造在亚欧大陆东部这块相当辽阔的土地上,西北是戈壁沙漠和天山、昆仑,西南是青藏高原,东边则为沧溟荡荡难以渡越的太平洋,大部分土地处在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区。这样的地理环境固然给对外交通联系和文化交流造成了困难,客观上却有助于并且历史地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的文化,其中农业生产居于中心的地位。中国古人的尚"黄",讲"五德五行终始"而认为黄帝属土,都是其反映形态。另外,中国的远古先民从野蛮社会走进文明社会时,原先的文化成分还有相当大的势力和影响。即便到了商代,"因为商朝生产力并不很高,不能促使生产关系起剧烈变化,对旧传公社制度,破坏是有限度的,奴隶制度并不能冲破原始公社的外壳"。这就使得原始氏族公社时代的血亲关系,因袭的观点和思想方式的存留,不但范围广泛而且时间久远。原始状态的互助互爱、平等自由等观念和精神,渗入了在文明社会形成的中国先秦文化和哲学之中,而先秦文化、哲学正是中国文化的成形的源头。还有,中国封建社会历时之长久、社会形态结构之稳定均为世所罕见,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封建家族宗法制度,具有相当强的延续性。中国的"士",主要指那些由儒学教育出来的同时又往往在心灵世界给道家、释家留有地位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构成了中国封建官僚统治机构的基本部分,不是现职的官吏,就是"候补"的官吏,或者是因种种主客观原因而退出官吏队伍或"候补"序列的"隐士"。作为中国封建文化及艺术文化重要创造者的"士",因为他们的社会存在状况和意识观念类型有着相当的稳定性,所以一方面他们的稳定性受制约于中国文化类型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他们又从社会组织和思想一体化两方面,加强了中国文化类型的稳定性。最后,与上述几点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科学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哲学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强烈的目的论和伦理倾向,使得前者往往成为道德的自然外化和自然哲学论证,后者往往被淹没在目的论阐释之中。概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内敛的,自满自足而又充满辩证内容的,具有强大的"吸收"、"消化"外来文化成分而同时又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功能的农业社会文化。
2儒道释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绘画一向被认为是"德"、"道"、"志"、"意"的载体,它所表露的也就是中国人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与追求。
"天人合一"、"儒、道、禅互补"、"得意忘象",是紧紧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精神领域的核心,并对中国艺术独特的传统范式的形成起着直接作用,并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思想主线。
儒道禅这三者都是处于一种"互补"的关系之中,它们共同构成中国民族的人生观与宇宙观。在中国首先从道德价值评价山水是孔子,他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山水仁智说,后经孟子、荀子、董仲舒、刘向等的丰富发展自然山水成为道德形象观照,对自然的欣赏,实际是对理想人格的赞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观倾向情感价值是道家的自然观,尊重个性、自然成为情感物体体现,创造了一片风景即一片心境的美学境界,以宋代文人士大夫为代表在艺术上追求"空灵"、"静穆"、"畅神"、"逸气"自然观,在风花雪月、枯木山川中寄托了深沉的哲学思考。
儒道禅"互补"的重要一点,便是道家艺术思想是在一个更为广阔,更具艺术审美倾向的领域中实践了儒家以艺术成就人格的理想。而孔子艺术观是在克己为仁的文人士大夫的艺术活动中得到了实践,因而这些后世的文人士大夫的艺术活动又几乎无不是面向自然、怀抱宇宙,从自然的人化到人化的自然。
"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宗炳画山水序》,山水画艺术的崛起,是绘画艺术中"人与自然"的观念的重大演变,以孔子仁学为核心的儒道禅互补牢牢地确立中国艺术追求"自我价值"的调节和"理想人格"的完善的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天人合一","得意忘象"等思维模式产生了艺术的宏观的整体式的观察表达方式。
儒家的礼乐、道家的自然、禅宗的妙悟无一不是与成就理想人格紧密相连,方使中国画家,不仅知写形,传神而知妙悟--写意,即所谓"超以象外"。在山水画中大胆运用空白使画面空灵而清净,表现出清高气息。体现了"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教飘落北风中"的民族精神。
中国艺术陶冶了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成为民族团结强大精神凝聚力的组成部分。
3儒、道美学本体论
中国早期美学大体上以道家、儒家为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强调和重视自然物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强调和重视社会伦理,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因为它们的思想不仅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而且还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好些美学家便很难被归到哪一个派别去。
重视和强调社会伦理的儒家,用仁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于是自然物理和个人情理在他们那里便都带上了社会伦理的色彩。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这里,山水已不是本然之山水,它们已成了仁知的象征。从孔子开始,儒家便有了进行道德比附的观山水之法。孟子则把个人情理等同于社会伦理,从而提出了人性善的观点,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在他看来,仁义礼智等社会伦理规范就是个人情理的本质,是人天生具有的。一个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那就不是人,而是禽兽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