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王充闾*的《文学书简》中辑录了二百多封信件,实际数量远不止此。1996年前,均为手写,大部分寄出的信未留底稿,这样就只能付诸阙如;换笔之后,多数通信应用电子邮件,大大地方便了,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书写的随便,而且,几度*新换代,许多邮件都顺手删除了,未能备份、存档,只有那些内容较为充实,特别是准备扩充为文章的除外。
|
內容簡介: |
王充闾*的《文学书简》收录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王充闾先生与当代文人的通信合集。收录作者写给秦 牧、柯灵、蒋和森等文人的通信二百余封。信中探讨 人生、诗词唱和、切磋文学,文辞优美,洒落有致?br既有书信散文的文学性,同时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br
|
目錄:
|
自序
致祁子青1987年6月16日
致张玉兴1989年9月20日
致蒋和森1991年6月11日
致辽宁日报文艺部1991年10月7日
致秦牧1991年10月10日
致吕公眉1991年11月27日
致温宗辛1992年5月28日
致高炜1993年5月6日
致高殿成1994年6月10日
致李晓虹1994年10月11日
致王雅轩1995年10月6日
致张毓茂1996年12月21日
致刘文艳1997年2月12日
致诗词编者1997年8月8日
致柯灵1997年10月17日
致康启昌1998年1月7日
致沈阳师范大学1998年3月4日
致刘文玉1998年6月30151
致香港《大公报》1998年10月13日
致沈靖浪1998年12月21日
致骆志云1999年2月2日
致聂鑫森1999年4月10日
为《语文三昧》杂志题词1999年4月11日
致《文艺报》2000年1月29日
致徐中玉2000年2月15日
致蔡嘉蘋2000年3月30日
寄书于文政2000年6月16日
致汪一方2000年77118日
致杨仁恺2000年10月11日
致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3日
致吴长友2001年2月24日
致刘春晖2001年3月16日
致沈阳文史馆2001年37123日
致省作协2001年3月27日
致颜翔林2001年6月16日
致越儿2001年10月11日
致牟心海2002年3月19日
致李东红2002年6月9日
致石杰2002年12月8日
致石杰2002年12月19日
致祝勇2003年3月12日
致林非2003年4月29日
致李东红2003年5月3日
致孙昌武2004年4月19日
致孙昌武2004年4月19日
致石杰2004年7月31日
致黎枚2004年9月20日
致孙昌武2004年10714日
致周立民2005年3月31日
致孟繁华2005年4月26日
致孙昌武2005年5月5日
致孙昌武2005年6月6日
致少儿社编辑2005年6月6日
致香港大公报副刊2005年8月13日
致马瑞芳2006年1月26日
致王星汉2006年3月5日
致赖云琪2006年3月9日
致孙昌武2006年3月16日
致柳青松2006年6月16日
致孙昌武2006年6月23日
致王光2006年7月26日
致祝勇2006年8月9日
致王先霈2006年8月29日
致陈子善2006年9月5日
致钱明锵2006年11月27日
致陆灏2006年12月20日
致马瑞芳2007年3月4日
致林非2007年4月13日
致赵南荣2007年8月22日
致许谋清2007年8月28日
致张恩华2007年10月17日
致李晓虹2007年12月17日
致骆天蓉2008年4月14日
致王莎2008年5月19日
致陈义之2008年5月28日
致李东红2008年8月8日
致孙昌武2008年9月25日
致戴铮2008年12月21日
致杨杰2009年1月8日
致辽宁电视台2009年2月13日
致张爱民2009年4月2日
致谢友顺2009年5月3日
致吕中山2009年5月12日
致高海涛2009年5月27日
致张大威2009年6月2日
致王丽文2009年7月6日
致祝新刚2009年7月8日
致傅德岷2009年8月22日
致杨光祖2009年8月25日
致杜渐坤2009年9月1日
致孙昌武2009年9月22日
致王为松2009年10月6日
致孙昌武2009年11712日
致朱自奋2009年11月16日
致刘俐俐2009年1月24日
致高洪涛2009年11月30日
致张轶2009年12月4日
致朱自奋2009年12月27日
致康启昌2010年1月19日
致张庆善2010年2月5日
致郭保林2010年4月2日
致黎枚2010年4月27日
致彭定安2010年4月29日
致黎枚2010年5月3日
答王先霈2010年6月10日
致李葆国2010年6月11日
致高海涛2010年6月16日
致杨光祖2010年6月19日
致刘兆林2010年8月12日
致杨光祖2010年8月13日
致邓世广2010年9月4日
致李建华2011年2月25日
致葛本亮2011年2月25日
致孙昌武2011年4月5日
致金宏达2011年6月8日
致夏志坤2011年6月30日
致张冰2011年8月11日
致王丽文2011年8月18日
致王歌2011年8月18日
致王丽文2011年8月25日
致王雪丽2011年9月10日
致高楠2011年10月28日
致李东红2011年10月30日
致王丽文2011年11月3日
致颜翔林2011年11月12日
致王罄瑶2011年11月14日
谢函2011年12月5日
致李磊2011年12月10日
致李磊2012年1月11日
致黄彦2012年1月14日
致李磊2012年1月16日
致《诗刊》2012年4月8日
致古耜2012年5月10日
致施晗2012年6月6日
致李磊2012年6月11日
致王丽文2012年6月12日
致卢昌崇2012年7月12日
致李磊2012年7月25日
致李晓虹2012年9月6日
致李磊2013年1月13日
致陈平原2013年2月4日
致李磊2013年2月18日
致王先霈2013年3月7日
致李磊2013年3月10日
致李磊2013年3月28日
致范培松2013年4月7日
致孙昌武2013年4月13日
致俞晓群2013年8月28日
致徐南铁2013年10月14日
致李树喜2013年10月20日
致韩春燕2013年11月2日
致古耜2013年11月19日
致李磊2013年12月26日
致向平2013年12月28日
致马瑞芳2014年1月26日
致康启昌2014年2月2日
致王向峰2014年2月10日
致侯军2014年2月13日
致欣力2014年2月14日
致马瑞芳2014年2月24日
致马瑞芳2014年2月25日
致王志清2014年2月27日
致高海涛2014年2月28日
致刘文景2014年3月1日
致古耜2014年3月4日
致周正旺2014年3月5日
致林凸2014年3月6日
致马瑞芳2014年3月8日
致金宏达2014年3月10日
致孙昌武2014年3月11日
致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年3月12日
致方勇2014年3月15日
致刘文艳2014年3月19日
致康启昌2014年3月26日
致郝付云2014年3月26日
致古耜2014年3月28日
致高海涛2014年4月11日
致丁国成2014年4月19日
致李舫2014年4月23日
致梁若冰2014年4月24日
致马迪2014年5月7日
致李磊2014年5月15日
致王向峰2014年6月3日
致陈巨昌2014年7月23日
致李磊2014年7月30日
寄刘学颜2014年12月13日
致王炜烨2014年12月20日
致闻世震2014年12月31日
致杨利景2015年6月4日
致彭定安2015年8月3日
致原学玉2015年8月6日
致夏志坤2015年9月7日
致周人2015年12月7日
致叶廷芳2015年12月11日
致叶廷芳2015年12月13日
致王为松2015年12月28日
致王为松2015年12月30日
致孙昌武2015年12月30日
致徐中玉2016年1月2日
致王丽文2016年1月8日
致康启昌2016年1月12日
|
內容試閱:
|
致温宗辛 宗辛: 来函收读,知你近将就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 函授本科班,深感高兴;也从你的有志向、肯钻研、 勇于克服困难、不断开拓新的进境的思想行为中,受 到鼓舞,受到策励,分享了你在实现自我的征程中所 感受到的快乐?br 信中说到,云南大理并不像想象中的萃美,这可 能同你的期望值过高或者凡事力求完美的个性有关系 。世间万事,完美无缺的几乎没有;如果出发前又看 了太多的景观介绍或者前人、时人的纪游诗文,而你 又加以想象发挥,踵事增华,进而形成一种虚无缥缈 的先设图景,那么,身临其境之后,肯定会大感 失望,甚至深悔此行的?br 文人多思善感,主体意识强,他们笔下的纪游诗 文,总是带有颇大的主体意向、主观成分,即使同在 一地,面对同一景观,或褒或贬,常有鲜明的差异; 而且,会随着心境、情绪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前代诗 人对此论述得十分充分,诸如: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唐杜甫);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 人空自悲(宋晁补之);夕阳芳草寻常物,解 用皆为绝妙词(清袁枚),说的都是主观作用于 客观所产生的不同效果?br 我也曾到过大理,住了五六天,可是,什么三塔 呀,南诏城啊,五朵金花啊,我都没有太深的印象, 唯独对于泛舟洱海时所见到的苍山雪有了悟觉, 有了感受,归来写了一首七绝:碧天凉影点苍颜, 古雪神云水上看。缩取银峦供画本,归来冰玉满胸间 。之所以会是这样,盖由于我特别欣赏那种清虚、 超拔、通灵、神秘的境界与意象。若是换另一个人来 游览,就不见得作如是观了?br 除了上述因素,还有一点,审美学上有审美心 理距离说。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在《心理 距离》一书中说,距离要求,被视为审美知觉 的主要特征之一;美感是主体与对象在保持一定的 心理距离时产生的,没有距离的间隔,美和美感均不 可能成立。作为一种审美原理,距离使得审美和艺术 提高到超出实践关系、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 ,使一切审美价值与实用的、功利的、科学的或伦理 的价值区别开来?br 陈独秀先生有两旬名诗:相逢不及相思好,万 境妍于未到时。未登上的土地往往是最富魅力的?br 承询哪些地方值得一去,从上面所述可知,这是 一个颇难回答的问题。依我曾经到过的而言,国外, 我认为应该去俄罗斯看看。你们年轻人,我不晓得; 我们这些中老年人,过去受苏、俄文学的影响实在是 太深了,到那里转转,会有前尘梦影、似曾相识之感 。国内可去的地方就更多了,还说云南因为从你 们重庆到此间很方便,我在丽江听过纳西古乐, 印象颇佳;西双版纳的边陲风光也极有特点,异国情 调很浓;至于九寨沟,离你们就更近一些了,我曾写 过一篇纪游散文,激赏那里的尚处于童贞状态、 未经人工开发的原始景观。那里的山水,是那样素朴 、坦白、净化,没有历史的负担和现实的雕琢,在在 都显示出它的原始状态与本来面目,置身其间,可以 获得一种天启般的解悟。不过,现在如何,不得而知 ,也许一切一切都非复旧观了?br 我的散文集《清风白水》,近由作家出版社印行 ,现随信给你寄过去,暇时可以翻翻。里面除了收录 九寨沟的游记,还有一篇关于同你的父母交往的忆念 文字,题日:《永存的微笑》。现在,他们都仙逝了 ,言之令人唏嘘。令尊学富五车、文采斑斓,写了几 部分量很重的史学著作,我都认真读过,尝以缘悭一 面为憾,而今而后,就更没有相见的可能了,怎不令 人抱终天之恨! 就此收笔。祝你不断进步! 王充闾 1992年5月28日P13-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