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风俗是社会之基石,事关国家民族之兴衰。从风俗角度入手、通过移风易俗行动以求善治,是中国传统社会富有特色的治国思想和理政之道,且影响至今。本书所收集的论文,分别从宏观、中观或微观的层面,围绕中国人的风俗观、移风易俗观及其流变,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组织的移风易俗行动及其成效得失等展开讨论,是对中国人风俗观与移风易俗实践的专门研究和系统梳理。
|
關於作者: |
张勃 历史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华夏文化保护中心节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职。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研究领域为民俗学和北京学研究,尤其注重节日与礼俗研究。已出版《唐代节日研究》《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清明》《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第一作者)、《中国人最应该知道的77个礼俗》(第一作者)等著作,主编《齐鲁特色文化丛书礼仪》《中国端午节丛书史料卷》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第二十二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
目錄:
|
为民间信仰辩护为什么要回到康德?
中国古代移风易俗思想述论
差异与美恶:风俗的地理区划与价值评判
汉代音乐教化与移风易俗
北朝时期的汉服运动
宋代人的风俗观与移风易俗实践
家祭礼仪与生活秩序重构朱熹礼俗观探析
从苏轼的风俗思想看文化秩序的建构
论明初士大夫之风俗观
明嘉靖初广东毁淫祠的局限及其原因考析
作为意识形态的风俗观以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的历史实践为中心19201978
国家与民俗的悖论以殡葬改革和非遗保护下的纸扎工艺为例
土义变迁考
分餐与共食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饮食风俗变革考论
显与隐:中国农事器物记录之观念略论
论民俗与神话的关系
现代传播媒介对中国年俗的冲击与影响
《十送红军》的文野之辨兼论民歌的界定标准
作为身体实践的磕头以豫北大河村为例
存古:民初顾颉刚保存唐塑之倡导及其回应
中国人的风俗观与移风易俗实践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会议综述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