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20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置于其中的现代象征主义诗学也具有强烈的现代化诉求,突出表现为对诗本体的热切关注和积极构建。本书以诗本体的探求作为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的阐释起点,围绕诗歌本质、艺术形式、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核心命题,在象征主义诗学不断提升的本体自觉中,阐释其饱满的诗学内涵,考察其在诗歌写作、诗歌批评、诗歌论争等维度的生存镜像,揭示现代象征主义诗学体系建构的复杂情境及其获得合法地位的曲折历程。
|
關於作者: |
柴 华,女,1972年生,黑龙江省黑河人。199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黑河学院人文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俄文化传播研究等。先后在《东岳论丛》《学习与探索》《北方论丛》《名作欣赏》《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黑龙江省高教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获省、校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十余项。
|
目錄:
|
序言
绪论
一 诗本体:现代象征主义诗学的阐释起点
二 现代象征主义诗学的品格特质
三 现代象征主义诗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概观
第一节 源头活水:西方象征主义诗学速写
一 法国象征主义运动
二 法国象征主义诗学内质
三 后期象征主义诗学拓展
第二节 异地而居: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的自我建构
一 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呈现:现代象征主义诗学的发展构图
二 偶然相遇与契合认同:现代象征主义诗学的中西会通
三 蜕变的自然程序:现代象征主义诗学的建构特征
第三节 重新命名:象征主义的本土化阐释
一 非正式联结:传统手法的现代面孔
二 合理误读:中西合璧的体系确立
三 他者界定:阶级话语权的别样论调
第二章 诗歌本质存在论:走向诗本体的纯诗之路
第一节 诗本体的探寻:现代纯诗观念的审美自觉
一 与新诗散文化对决:现代纯诗观的本体初探
二 向新诗现代化掘进:现代纯诗观的本体自建
三 追求综合的现实自觉:现代纯诗观的本体新变
第二节 同步互动:现代纯诗批评的审美意蕴
一 与诗呼应:现代纯诗批评的审美动向
二 深化纯诗内涵:现代纯诗批评的审美旨趣
三 独到的评断眼光:现代纯诗批评的审美尺度
四 主体交流:现代纯诗批评的审美对话模式
第三节 矛盾的统一体:现代纯诗观念与诗的纠葛
一 纯诗理想的尴尬:初期象征派的实践背离
二 纯诗的非纯化:现代派的成功悖论
三 口语化与散文化:九叶派回返中的超越
第四节 立场坚守下的消隐:现代纯诗与国防诗歌的论争
一 两种诗学的发展态势:自由均衡激化
二 论争焦点透视:立场题材形式
三 内因之和:政治越位诗歌悖谬文人气度
第三章 艺术形式镜像论:象征之道与意象之思
第一节 本体模式的现代图解:象征的思维术
一 栖居诗的世界:象征境界的理想吁求
二 倾心大的暗示能:象征文法的表达空间
三 从意象化到戏剧化:象征理路的内在延展
第二节 本体论视角下的诗传达:意象的凝定
一 本体观念的阐释:意象内旨的审美流变
二 核心之维的营造:意象传达的审美策略
三 诗化的哲学境界:意象知性品格的塑造
第三节 形式本体的质素再造:音画与陌生化
一 纯粹之声的力量:流动的音画时尚
二 审美的可感性前置:陌生化表征
三 特殊光辉:意义充盈的范式空间
第四章 审美价值认同论:从朦胧到晦涩的言说
第一节 晦涩:一种现代诗歌审美价值观的凸显
一 怀念古典的现代自觉:朦胧作为诗歌风格的显现
二 修正明晰诗学:晦涩作为文学本体观念的张扬
三 现代立场的张目:晦涩作为诗歌审美价值观的认定
第二节 集体演绎:晦涩的理论阐释维度
一 作者制造:现代表达维度的晦涩旨素
二 读者生成:阅读欣赏维度的晦涩取向
三 文本尺度:诗歌批评维度的晦涩判别
第三节 合法性辩难:晦涩论争中的姿态对峙
一 诗歌本体层面的驳议:与明白清楚的诗学较量
二 大众化立场的判决:现实主义歌者的诗学盘点
三 内隐的主义冲突:晦涩评判的本质揭秘
第四节 独辟蹊径:现代解诗学的晦涩体认
一 自我救赎:聚焦作品本体的晦涩解读
二 烛照的现代之光:晦涩体认的主体审美品格
三 回归艺术本体:隐匿的解诗旨归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