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这部由作者1771年动笔,1788年完成的自传,前后历时17年之久。富兰克林以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娓娓道来,整部自传既无哗众取宠之状,也无盛气凌人之势,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不仅有睿智和哲理的火花,鼓舞了几代美国人,也开创了美国传记文学这一新的文学体裁。阅读《富兰克林自传》,与一个伟大心灵对话,可以收获一份人生修养的智慧。
|
關於作者: |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功勋卓著的政治家,美国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民主精神缔造者、《独立宣言》的起草者,被誉为美国的圣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享誉世界的科学家,被称为电学中的牛顿。此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出版家、作家和社会实业家以及慈善家。他深受美国及世界人民的爱戴,是他生活的时代和国家中最伟大和最出色的人。
|
目錄:
|
第一部分(1771年,作于泰德镇,圣阿萨夫教堂主教家)1
第一章我的为人处世之道助我取得成功3
第二章卑微的家族5
第三章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8
第四章我从小就爱好读书14
第五章我是如何掌握写作技能的?17
第六章辩论的目的和技巧20
第七章哥哥和我的第一份报纸23
第八章从纽约到费城27
第九章初进费城 31
第十章得到总督的赏识35
第十一章重回波士顿38
第十二章酗酒毁了科斯42
第十三章我的朋友全是好学之士46
第十四章总督原来是这样的人51
第十五章滞留伦敦55
第十六章伦敦的新生活和新朋友59
第十七章重回费城65
第十八章我对伦理道德的看法72
第十九章开始创业75
第二十章报纸成为我赚钱的主要事业80
第二十一章我的事业一帆风顺84
第二十二章我的婚事88
第二部分(1784年,作于巴黎附近的帕西)93
第二十三章创办图书馆102
第二十四章勤奋是发财致富和扬名立万的手段105
第二十五章美德是人生的代码和表达109
第三部分1788年8月,我在家中,准备动笔写了。我的许多笔记在战争期间遗失了,不能像期望的那样从中得到帮助,不过我还是找到下面的部分。121
第二十六章对自由幸福社的设想与计划123
第二十七章出版对人们有益的东西127
第二十八章多学一些实用的技术130
第二十九章外国语学习的技巧133
第三十章讲读社的活动方式对人生非常有益135
第三十一章一位有才华的传教士140
第三十二章在宾夕法尼亚的事业145
第三十三章成立自卫队147
第三十四章教友会151
第三十五章发明宾夕法尼亚火炉156
第三十六章关注教育158
第三十七章担任议员161
第三十八章热衷于公益事业164
第三十九章关心市政建设167
第四十章政治风云173
第四十一章卷入战争178
第四十二章政治活动196
第四十三章科学研究199
第四十四章无能的掌权人203
第四十五章航海经历211
第四十六章与领主们的周旋215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我的为人处世之道助我取得成功
我亲爱的孩子:
我一向喜好收集有关祖辈的逸闻趣事,哪怕是些微不足道之琐事。大概你还记得,你随我访英之时,为此我还曾经多方奔走遍访了族中老人。我想你也应和我一样对你父亲我的经历充满好奇及探究之心其中,却有许多你还未曾听闻。目前,我正在乡间休假,约有一周之闲暇,于是,我便坐下来,想将这些经历告诉于你。当然,我这样做,目的也非仅只于此。
我出身贫寒,家势低微,而今我却能家产丰颐,在世界上还略有薄名。这种小小的成功,我认为,除了上帝的特别惠顾与好运相随外,我的为人处世之道起了关键作用。作为后世子孙,我希望你们能乐意了解这些方法,并在类似境遇下稍加效尤。
当我回顾自己顺利的一生时,不禁感慨万端。如果真有来生,我宁愿再像此生这样从头再走一遭,仅仅希望像作家再版自己的作品那样能够纠正第一版的某些错讹。当然,除了修订之外,我还希望将这辈子中发生的某些事变得更顺意一些。不过,即使这个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我还是愿意来个翻版。当然,这纯属痴心妄想。退而求其次,我只能求助于回忆这一方法了,而使回忆保存得尽可能久远的办法就是将它记录下来。
老人回忆往事,常常絮絮叨叨,让人生厌。而我的这种方式,却可以避免这一尴尬,因为写下来的东西看不看就是他们的事情了。最后(我还是承认的好,因为即使我否认,也没人相信),写自传还能够大大满足我的虚荣心。事实上,我时常听到或读到一些诸如我完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类的话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段大段的王婆卖瓜了。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别人自夸,无论他们自己多么受用。但是,虚荣心乃生活必不可少之慰藉,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足为怪。我对这种虚荣心总是很宽容的,因为我相信,无论在什么地方,这种心理对自己和周围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利。
应当感谢上帝。我无比虔诚地认为,我所拥有的一切幸福快乐都来自于上帝的惠赐,他为我指明了道路,并助我获得成功。尽管我不能指望什么,但我对这一点坚信不疑,我亦希冀同样的惠泽能继续眷顾于我,让我仍旧幸福,或者使我能够应对命中注定的逆境,这种经历我可能跟他人一样遇上。我将来的命运只有上帝知道,即使是曲折坎坷;即使是无尽之痛苦,也只有上帝才能赐予我们。
第二章
卑微的家族
我的一位伯父,像我一样喜好收集家族轶事。一次,他交给我一些关于家族先辈事迹的笔记,从中我才知道,我们家族在伦敦之北的诺桑普顿郡的爱克顿教区至少已经三百年了,究竟有多久他也不知道,大概是从富兰克林作为家族姓氏就开始定居于此了。(在此之前,富兰克林这个名字是指一个社会阶层,他们拥有30亩的自由领地,兼职打铁业)我们家族一直传承着打铁这一技艺,一直到我这位伯父的时候为止。家传规矩是长子皆学打铁,伯父和我父亲也遵照族规让他们的长子学做铁匠。
在我查阅爱克顿教区的户籍册时,我只找到了1555年以来的出生、婚嫁和丧葬记录,再以前的资料就未得保存了。从那些户籍册里,我了解到自己原来是五世以来小儿子的幼子。我的祖父汤姆斯生于1598年,一直住在爱克顿,直到年迈不能劳作时才搬到他儿子约翰的家里。约翰的家在牛津郡班布雷村。他是一个染匠,我父亲就是跟他学徒的。我的祖父至今仍长眠在那里。1758年,我还曾去瞻仰他的墓碑。他的大儿子汤姆斯住在爱克顿的老宅子里,后来将宅子及田产留给了他的独生女儿。这个女儿的丈夫是一个威灵堡人,名叫理查德费雪。他们后来又把这份田宅卖给了伊斯德先生,此人现在还是那儿的庄园主。我祖父有4个儿子长大成人,即汤姆斯、约翰、本杰明和约瑟。现在,我手上没有任何材料,不过我要把还能记得的都尽可能地给你写出来。如果我搜集的材料在我离家后还保存完好的话,你将会从中看到更为详尽的记录。
按照传统,长子汤姆斯跟他父亲学习打铁,但因他生来聪颖过人,得到当地一个尊贵的绅士伯麦老爷的赏识,他鼓励他求学上进(我所有的哥哥们也得到了同样的鼓励)。后来,他终于获得了书记官的资格,成了当地较有名望的人,并且成为当地一切公益事业的积极倡导者,不论是他家所在的村子,还是有关诺桑普顿城镇或者他们那个州的事物。关于这一类事情我还听到了很多。他颇受当时爱克顿教区的哈利法克斯勋爵的赏识。他于旧历1702年1月6日死去,比我的出生刚好整整早4年。记得当我们来到爱克顿教区,从一些老人那里听到有关他的生平事迹时我非常惊奇,因为这很像我的个性和为人。当时你说:要是你出生在他死的那一天, 人家还以为这是灵魂转世呢!
约翰学了染匠,我记得是染羊毛织品。本杰明是在伦敦学徒的,后来也成了一名丝织品染匠。他非常聪明,我对他印象很深。因为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曾从伦敦到波士敦我父亲那里,跟我们在同一幢房子住了好几年,他活到了高寿,他的孙子塞穆尔富兰克林现在还住在波士顿。他去世后留下了两卷四开本的诗稿,主要是一些赠亲送友的即兴之作,这样的诗他还曾送给我一首呢。他还自创了一种速记方法,并教我使用。可我从不练习,所以最终忘得一干二净。我的名字就是这位伯伯取的,因为他和我父亲之间有着非常亲密的兄弟之情。他笃信宗教,只要是有点名气的传道士的布道,他都不肯错过,并且用速记法将布道全部记录下来,他留下了好几卷受道笔记。他还非常热心政治,可是以他的身份地位这种关心显然有些过头。最近,我在伦敦发现了他所收集的从1641年到1717年间重要的政论手册,从编号来看,已经遗失了许多卷,不过还保存了8卷对开本的、24卷四开本和八开本的。一个旧书店老板偶然得到这些书,因为我常去他那里买书,所以认识我,便把它们拿给我看。看样子是我伯父在去美洲的时候把它们留在了伦敦。当然,这可是50年前的事情了,他还在书页的空白处作了许多批注。
我们这个卑微的家族很早就参加了宗教改革,从玛丽女王治下开始,他们就一直坚持信仰新教了。当时,因为他们激烈反对天主教会制度,因而时有被迫害之虞。他们珍藏着一本英王版的《圣经》。为了能够将其安全地保存,他们把《圣经》打开用细绳绑在一个折凳的底下。这样,当曾祖父向家人朗读经文时,他把板凳翻过来放在膝盖上,在带子底下翻阅,让一个孩子站在门口放哨,如果看见教会法庭的官吏过来,就马上跑进来报信,于是折凳又被翻了过来,凳脚朝下放好,《圣经》就像原先一样藏在凳子下面了。这是我从本杰明伯父那儿听说的。直到查理二世的末年,我们家族还是一直信奉国教。那时候一些牧师因不信奉国教而被开除了教籍。但在那时有几位部长因为不信奉国教遭到了驱逐,他们在诺桑普敦举行集合,宣布了自己的信仰。本杰明和约瑟追随他们,并且一生矢志不渝。而家族的其他人仍然信奉国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