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4.0
|
編輯推薦: |
中外名家随笔精华:开启触动灵魂的精神之旅,品悟穿越时空的性灵文字。在《鸟的天堂》自由畅想,在《我的老家》温情回忆,在《随想录》深刻反思。精选巴金不同年代随笔精华,展现文学大师心灵成长和真实人格。
|
內容簡介: |
文坛泰斗巴金的随笔精选,包括作者二三十年代的作品,也精选了八十年代重要随笔《随想录》《探索录》《病中集》《无题集》《真话集》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显示了作者随笔创作风貌。
|
關於作者: |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
目錄:
|
第一辑鸟的天堂?3
一个女佣?6
做大哥的人?10
一个车夫?17
我的心?21
呓语?23
爱尔克的灯光?26
死?30
梦?40
生?44
醉?49
忆?54
第二辑家庭的环境?63
我的幼年?81
我的几个先生?89
我的哥哥李尧林?95
我的老家?105
怀念萧珊?111
怀念胡风?123
纪念雪峰?135
怀念老舍同志?141
怀念曹禺?147
怀念方令孺大姐?151
悼念茅盾同志?160
怀念丰先生?164
赵丹同志?170
小端端?174
再说端端?178
第三辑再访巴黎?185
诺?利斯特先生?188
中国人?191
我和读者?196
文学的作用?200
三次画像?203
小人、大人、长官?207
从心所欲?210
思路?215
大镜子?219
小狗包弟?222
干扰?226
病中(一)?230
我的噩梦?234
三论讲真话?236
再论说真话?241
探索?245
创作自由?250
人道主义?254
知识分子?257
愿化泥土?261
|
內容試閱:
|
小端端①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八二年二月六日香港《大公报大公园》。一
我们家庭年纪最小的成员是我的小外孙女,她的名字叫端端。
端端现在七岁半,念小学二年级。她生活在成人中间,又缺少小朋友,因此讲话常带大人腔。她说她是我们家最忙、最辛苦的人,比外公更辛苦。她的话可能有道理。在我们家连她算在内大小八口中,她每天上学离家最早。下午放学回家,她马上摆好小书桌做功课,常常做到吃晚饭的时候。有时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她吃过晚饭还要温课,而考试的成绩也不一定很好。
我觉得孩子的功课负担不应当这样重,偶尔对孩子的父母谈起我的看法,他们说可能是孩子贪玩不用心听讲,理解力差,做功课又做得慢,而且常常做错了又重做。他们的话也许不错,有时端端的妈妈陪孩子复习数学,总要因为孩子头脑迟钝不断地大声训斥。我在隔壁房里听见叫声,不能不替孩子担心。
我知道自己没有发言权,因为我对儿童教育毫无研究。但是我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回想起过去的一些事情,总觉得灌输和责骂并不是好办法。为什么不使用启发和诱导,多给孩子一点思索的时间,鼓励他们多用脑筋?我想起来了:我做孩子的时候,人们教育我的方法就是责骂和灌输;我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死记和硬背诵。七十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要求于端端的似乎仍然是死记和硬背,用的方法也还是灌输和责骂。只是课本的内容不同罢了,岂但不同,而且大不相同!可是学生功课负担之重,成绩要求之严格,却超过从前。端端的父母经常警告孩子:考试得分在九十分以下就不算及格。我在旁听见也胆战心惊。我上学时候最怕考试,走进考场万分紧张,从死记和硬背得来的东西一下子忘得精光。我记得在高中考化学我只得三十分,是全班最末一名,因此第二次考试前我大开夜车死记硬背,终于得到一百分,否则我还毕不了业。后来虽然毕了业,可是我对化学这门课还是一无所知。我年轻时候记性很好,读两三遍就能背诵,但是半年以后便逐渐忘记。我到了中年才明白强记是没有用的。
几十年来我常常想,考核学习成绩的办法总得有所改变吧。没有人解答我这个问题。到了一九六八年我自己又给带进考场考核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成绩。这是革命群众在考反动权威,不用说我的成绩不好,闹了笑话。但是出乎我的意料,我爱人萧珊也被勒令参加考试,明明是要看她出丑。她紧张起来,一个题目也答不出来,交了白卷。她气得连中饭也不吃。我在楼梯口遇见她,她不说一句话,一张苍白色的脸,眼睛里露出怨恨和绝望的表情,我至今不曾忘记。
我还隐约记得我的记忆力已经大大地衰退了)亚赫尔岑在西欧亡命的时期中梦见在大学考试,醒来感到轻松。我不如他,我在六十几岁还给赶进考场,甚至到了八十高龄也还有人找我就题作文。那么我对考试的畏惧只有到死方休了。
我常常同朋友们谈起端端,也谈起学校考试和孩子们的功课负担。对考试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一致认为,减轻孩子们精神上的负担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朋友们在一起交流经验,大家都替孩子们叫苦,有的说:学习上有了进步,身体却搞坏了;有的说:孩子给功课压得透不过气来,思想上毫无生气;有的说:我们不需要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听话的子弟,意见很多,各人心里有数。大家都愿意看见孩子活泼些。大家都认为需要改革,都希望改革,也没有人反对改革。可是始终不见改革。几年过去了。还要等待什么呢?从上到下,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把孩子们当作花朵,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重要问题都不能得到解决,必须一天天地拖下去呢?
拖是目前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大毛病。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不过我的确是这样想的。
二
也还是端端的事情。
端端有一天上午在学校考数学,交了卷,九点钟和同学们走出学校。她不回家,却到一个同学家里去玩了两个小时,到十一点才回来。她的姑婆给她开门,问她为什么回家这样迟。她答说在学校搞大扫除。她的姑婆已经到学校去过,知道了她离校的时间,因此她的谎话就给揭穿了。孩子受到责备哭了起来,承认了错误。她父亲要她写一篇检查,她推不掉,就写了出来。
孩子的检查很短,但有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我深深体会到说谎是不好的事。这是她自己写出来的。又是大人腔!大家看了都笑起来。我也大笑过。端端当然不明白我们发笑的原因,她也不会理解深深体会到这几个字的意义。但是我就能够理解吗?我笑过后却感到一阵空虚,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十年浩劫中甚至在这之前我不知写过、说过多少次我深深体会到。现在回想起来,我何尝有一个时期苦思冥想,或者去深深地体会?我那许多篇检查不是也和七岁半孩子的检查一样,只是为了应付过关吗?固然我每次都过了关,才能够活到现在,可是失去了的宝贵时间究竟有没有给夺回了呢?
空话、大话终归是空话、大话,即使普及到七八岁孩子的嘴上,也解决不了问题。难道我们还没有吃够讲空话、大话的苦头,一定要让孩子们重演我们的悲剧?
我惟一的希望是:孩子们一定要比我们这一代幸福。
1月20日
再说端端①
①本篇最初连续发表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一至十三日香港《大公报大公园》。一
我还想谈谈外孙女小端端的事情。
前一篇关于她的文章是三年前发表的,现在端端不再是我们家庭最小的成员了我儿子结了婚,家里添了一个一岁的小孙女。但她仍然是全家最忙的人。她在小学读到了五年级,每天还是带了不少的课外作业回家,到家后休息不过半小时,就埋头用功,常常坐到晚上八九点钟,中间只除去吃一顿晚饭的时间。她在家做功课,常常借用我的写字台。我算了一算她一天伏案的时间比我多。我是作家嘛,却没有想到连一个小学生也比我写得更勤奋。有这样的必要吗?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我总觉得:儿童嘛,应当让她有时间活动、活动,多跑跑,多笑笑,多动动脑筋。整天坐着看书写字,就不像小孩了。我自己也有过童年,我并不曾忘记我是怎样过来的。虽然生活在封建或半封建的社会里,我也还是一个跳跳蹦蹦的孩子,常常用自己的脑筋想主意,我有时背书背不出来挨板子,但也有痛痛快快和同伴们游戏的时候。我始终不曾感觉到读书像一种沉重的负担,是一件苦事。所以有一天我听见端端一个人自言自语发牢骚:活下去真没劲!不觉大吃一惊,我对孩子的父母谈起这件事,我看得比较严重,让一个十岁多的孩子感觉到活下去没有意思,没有趣味,这种小学教育值得好好考虑。孩子的父母并不完全同意我的看法,特别是做母亲的总以为孩子不肯多动脑筋,做作业做得太慢,自己又没有功夫辅导孩子,有时看见到了九点孩子还在用功,就动了气,放连珠炮似地大骂一顿,逼着孩子上床睡觉。孩子只得第二天提早起床做功课。孩子的父亲偶尔和我同声说一句:孩子睡眠不足。但是他也不得不警告孩子:将来念中学,考重点学校,功课更多,老师抓得更紧,现在不练就一些本领,以后怎样过日子?
端端并不理解这个警告的严重性。她也不知道如何练就应付那些功课的本领。她母亲责备她窍开得慢,似乎也有道理。我的两篇文章写成相隔三年,这就说明三年中她的情况并未改善,可见进步很小。她的学习成绩始终不稳定,而且常常不大好。但孩子既爱面子,又怕挨骂,每逢考试成绩在九十分以上,她回到家,就马上告诉大人姑婆、太娘或者她的父母,要是成绩在八十分以下,她便支支吾吾,设法拖延一两天,终于给妈妈知道,还是挨一顿痛骂。说也奇怪,我女儿思想很开放,但是要她抓孩子的功课,或者她发现了孩子的毛病,就缺乏耐心,不由分说,迎头来一阵倾盆大雨,有时甚至上纲上线,吓得孩子无话可说。我不同意这种教育方法,我心里想:她不开窍,你帮忙她开窍嘛。可是我女儿、女婿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忙碌着,抽不出时间来照顾孩子的学习。我在旁边冷静地观察,也看得出来:孩子挨骂的时候,起初有些紧张,后来挨骂的次数多了,她也就不大在乎了。所以发生过的事情又继续不断地发生。做母亲的却从未想过:为什么孩子会有活下去真没劲的思想。她大概以为不要紧,大家都是这样地教育成人的。
当然,谁也不必把孩子的话看得太认真。的确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孩子不会因为功课重就看破红尘,也不会因为挨骂多就起来造反。一切会照常进行,不必紧张。孩子虽爱面子,但也不会去考重点学校,她父母也不会强迫她考重点学校,我更不鼓励她念重点学校,因为做重点学生,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她还不够条件。
我三年前就曾指出,现在的教学方法好像和我做孩子时候的差不太多,我称它为填鸭式,一样是灌输,只是填塞进去的东西不同罢了。过去把教育看得很简单,认为教师人人可做,今天也一样,无非是照课本宣讲,我替你思考,只要你听话,照我说的办。崇高理想,豪言壮言,遍地皆是;人们相信,拿起课本反复解释,逐句背诵,就可以终生为四化献身,向共产主义理想迈进了。
我是受过填鸭式教育的,我脑子里给填满了所谓孔孟之道,可是我并没有相信过那些圣贤书,人们从来不教我开动脑筋思考,到了我自己开窍的时候,我首先就丢开那些背得烂熟的封建糟粕或者封建精华。我总是顺着自己的思路想问题,也只能顺着自己的思路想问题,那些填进去的东西总不会在我的脑子里起作用,因为我是人,不是鸭子。
今天的孩子当然也不是鸭子,即使我们有十分伟大、极其崇高的理想也不能当作饲料使用吧。要是作为饲料,再伟大的东西也会走样的。何况用饲料填鸭只是为了让鸭子快快长肥给人吃掉。我们给孩子受教育却是为了让他们做有用的人,为建设祖国长期尽力,这是百年大计,绝不是单单把他们养肥就解决问题。
为孩子们着想,培养他们最好是引导启发,使他们信服,让他们善于开动脑筋,学会自己思考问题。真正懂得什么是伟大,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好,什么是美,他们才有可能向伟大、崇高、好和美的方面追求。听话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学生,肯动脑筋的孩子总比不动脑筋的好。人总是不停地前进的,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发展的。不论是人,不论是社会,都不可能照一个模式世世代代不变地传下去。依赖父母的子女是没有出息的。下一代不会让我们牵着鼻子走,他们一定会把我们抛在后面,因为我们常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是希望,是未来,就得跟填鸭式教育决裂。未来绝不会跟过去和现在一模一样。
最近人们又在谈论教育改革,这是好事。改革教育,人人有份,它不只是少数专家的事情。大家都希望这一次能改出一点成绩来。我看,单单伸起颈项等待是没有用的,有意见就讲出来。不能再走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前的老路了。多考虑,多议论,多征求意见,一切认真对待。总之,千万不要忘记认真二字。
二
我的前一篇关于端端的短文是一口气写下去的。这一段随想则写得很吃力,还删改了三次。为什么会这样困难?我找出一个原因:我把自己同端端混在了一起,我写端端,却想到自己。我的书橱里有二三十册笔记本或者更多一些,都是文革期间给造反派抄走,后来落实政策又退了回来的。本子上记录着老师们的讲课,全是我的字迹。在那段漫长的时间里,我经常像小学生那样战战兢兢地应付没完没了的作业,背诵、死记老师们的教诲;我强迫自己顺着别人的思路想事情,我把一连串的指示当作精饲料一古脑儿吞在肚里。是的,这全是为我准备、而我消化不了的精饲料。为了讨好老师,争取分数,我发奋,我虔诚,埋头苦学到夜深,只换来连夜的噩梦:到处寻找失去的东西,却一样也找不回来。应该说,有一个时候我也是全家最忙的人。我也是一个没有开窍的小学生,永远记不牢老师们的教导和批评,花费了那么多的学习时间,我得到的却常常是迎头的倾盆大雨。头发在灌输和责骂中变成了银丝,拿笔的手指颤抖得不由自己控制,写作成为惩罚的苦刑,生活好似长期的挣扎。没劲!没劲!甚至在梦里我也常常哀求:放学吧!我真想做一个逃学的小学生。说老实话,我同情端端,我也怜悯过去的自己。
三
关于端端我还得讲几句公道话。固然在学习方面她有缺点,成绩也属于中等,但正如她自己所说不能把人看死,她还是一个在发展中的十一岁的小姑娘。她也是要变的。
我妹妹批评我偏爱端端,我不否认,生活把我和这孩子拴在一起了。我常常想起狄更斯的《老古玩店》。我和端端都看过根据这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老外公和小外孙女的形象常常在我的眼前出现。我摔伤后从医院回家,生活不能自理,我和孩子的两张床放在一个房间里,每天清早她六点起身后就过来给我穿好袜子,轻轻地说声再见,然后一个人走下楼去。晚上她上楼睡觉,总是先给我铺好床。星期天我比她早起,就叫她过来给我穿好袜子,让她再上床睡一会,我笑着说:这是包给你的。她得意地回答:我承包下来了。似乎她为这种没有报酬的承包感到自豪。
她不会想到每天早晨那一声再见让我的心感到多么暖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