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十三辑)

書城自編碼: 284575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郑宗义
國際書號(ISBN): 9787540777760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6-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72/201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1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編輯推薦:
《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十三辑延续本丛书的水准和内容定位,将该学术领域近期的研究成果择优集成,以身心关系和自我转化这一传统命题的当代中外诠释为主题,呈现了中国哲学研究界的*动态与思索。本书适合高级研究者阅读,也可供普通读者阅读参考。
內容簡介:
本书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双语学术刊物《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十三辑,主题为心、身与自我转化,全书以在该校召开的第十届南北哲学论坛提交的文章为主,收入的几篇主体性文章都围绕着心灵与身体展开讨论,或借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来展示中国文化传统所涵的另一种生存论的经验与特征,或从儒家传统的话语脉络对该问题进行回应,把问题的思考拉回儒家传统的话语脉络,等等。从中可见不同的哲学传统对同一哲学论题往往有截然异趣的处理。
關於作者:
郑宗义,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家及中西哲学比较。著有《明清儒学转型探析》《儒学、哲学与现代世界》及相关论文数十篇,编有《香港中文大学的当代儒者》。
目錄
主题论文:心、身与自我转化
生生不息:一种生存论的分析 孙向晨
气是否具有道德意义 ?
论朱子对孟子 浩然之气 的解读 郭晓东、焦德明 
礼乐化性:从《荀子》谈情感在道德认知与判断中扮演的角色 王华
专论
Ethical Transformation in theXunzi: A Partial Explanation
  《荀子》道德转化问题之初解 Winnie Sung 宋晓竹
老子的语言存有论与冥契主义语言策略之对话 钟振宇
新叶林
知者利仁 辨 何益鑫
会议录
一场心学与理学的当代对话
国际中国哲学学会第十九届国际会议侧记 陈志强
友谊 的思考
国际中国哲学学会第十九届国际会议侧记 邓康宏
编后语
心、身与自我转化 郑宗义
稿约
《中国哲学与文化》稿约
內容試閱
生生不息:一种生存论的分析生生不息:一种生存论的分析

生存论哲学对于传统的西方哲学来说是一次解放,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黑格尔(Hegel),一直都在传统的哲学概念和范畴中打转。哲学作为一种理性框架实际上带有强烈的希腊色彩,以至于海德格尔(Heidegger)说,哲学说的是希腊语。西方哲学想表达自身的生存论经验也深受其苦,于是有了一场现象学―生存论(phenomenologicalexistentialism)的哲学革命,它通过现象学还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将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通通悬置起来,从而显现出其生存论结构(existential structure)。现象学朝向事情本身的口号,使哲学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哲学概念和范畴,使回归生存论经验的研究成为可能。海德格尔关于此在、萨特(Sartre)关于自为与为他、莱维纳斯(Levinas)关于面对他者的生存论描述,在在显示了现象学―生存论哲学的革命性。这些关于生存论结构的描述对于分析一种中国文化传统下的生存论结构非常富有启发意义,它使我们可以把关于文化传统的论述与一种生存论的经验剥离开来,对一种文化传统进行生存论结构的阐释,实现一种更为普遍化的阐释。
一、向死存在的生存论分析
在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中,他对于死亡(death)的论述构成了《存在与时间》中对于此在(Dasein)分析的一大篇章。当海德格尔试图对此在作出一种整体性的勾勒时,死亡问题,或者说向死存在(Beingtowardsdeath)成了海德格尔把捉这个问题的重要契机。在此在中始终有某种东西是亏欠(outstanding)着的,也就是尚未完成,而一旦此在不再有任何亏欠,那它也就不再在此,也就是终结于死亡。海德格尔揭示出个体生命不可能无限延长这一此在的本真特征,死亡正是一个节点,它宣示了个体有限的整体性存在,为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提供了空间。当有人对海德格尔追问存在的意义何以要从死亡出发大惑不解时,有论者将海德格尔的这部分论述称为世俗化的神学(secular theology),这恰恰解答了上面的问题。宗教之于人生的最大作用便是提供了人生的意义,也就是从终极处对于我们有限的人生给出解答。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也许并不在海德格尔自己身上,还需要到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去寻找。可以说,基督教对于生命的理解是西方文化传统中对于生命意义理解的一个原型。这种生命理解的特点在于对死亡有着强烈意识,对于末日审判有着强烈期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死亡乃是生命的消逝,是生命从生存到不再生存的关节点。死亡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始终是哲学和宗教的深思对象,更是基督教信仰的主旨,上帝要救赎我们的命脱离死亡(《圣经旧约诗篇》:103:4)这一命题表达了基督教的根本愿望。死亡作为生命的大限横亘在生存道路上,必须借助耶稣基督才能予以克服:信基督就是为了得永生。生命在此世必定会结束,那么我们如何关注死后生命呢?灵魂会去哪里?肉体如何消散?在宇宙漆黑茫然的背景中,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人对于生命最根本的焦虑。只有上帝才是人们唯一的救赎,是人们死后生命的保障,耶稣基督是人类的救赎者。在这幅生命图景中,生命在死后的延续非常重要,这也是此世生存的意义所在。死亡是一个关节点,更确切地说,是两段生命之间的连接点,死前生命和死后生命之间的桥梁。死亡是西方文化传统中一个永恒主题,柏拉图(Plato)说过,哲学就是练习死亡,意思是说哲学是在为进入死后生命作准备。可见死亡主题也正是希腊传统与基督教传统相结合的切入点。
死后生命以永生方式超越了生命的有限性,赋予时间中的生命以永恒意义;同时通过死后生命的中介(爱上帝),道德(爱邻人)找到了它扎实的底座。但尼采(Nietzsche)的上帝之死振聋发聩,当生命的理解不再有上帝保障,其冲击力可想而知,最为稳固的基座发生动摇,世俗化社会势所必然。因此在上帝之后,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对于哲学家来说责无旁贷。这里悄悄地发生了一种转换: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重视死亡的范型将转化为现代社会对于个体有限性的生存论理解。尽管海德格尔从其生存论本身给出了引出死亡概念的线索,但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出发,把死亡问题视作一种理解生命的切入点,只不过海德格尔将着眼点从死后生命转向了死前生命。海德格尔式的生存论哲学以死亡作为理解生存的根本出发点,并提出了一种对于死亡的本真性理解。通过此在对于死亡的畏(anxiety),揭示出此在生存论的整体性存在(Beingawhole)。
在海德格尔看来,本真(Authenticity)的死亡并非人生的一个事件,此在并不能在周遭世界中遭遇自身的死亡,因为一旦遭遇死亡,此在便不再存在了。死亡是此在经验的一种存在的可能性,它不是一种现存在手(presentathand)的东西,不是一种客观对象。这与动物的死亡不同,动物的死亡只是一个有机体停止了它的生命。而此在的特点在于对自己不可避免的死亡有着充分领悟,这将对他的整个生存发生根本性影响。死亡使此在的任何生存变成了绝对的不可能,它是我们面临着的贯穿一生的可能性。因此海德格尔宣称,正是在这种关系中,揭示了一种向死存在的生存论结构,这是此在最本己的(ownmost)关系,并从根本上把人的生存看作终有一死的生命。不再像基督教那样通过死后生命来寻找生命意义,而是要在有限生命中确立本真性的生命。
死亡作为不再在此(nolongerBeingthere)的可能性,帮助海德格尔揭示了个体此在的完整性、有限性。因为本真生命只有面对死亡,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可能性,并向自己或向世界筹划(project)着去实现在有限生命中的各种可能性。海德格尔重视死亡,是为了凸显未来作为可能性的存在,是为了凸显某种期望和谋划,以死亡为限来求取对此世生命的筹划,这就是海德格尔在论述此在的生存论结构时所谓的向死存在的说法,以此他勾勒出此在生存的整体性,是此在具体生存的每一个瞬间所构成的整体;但这同时也显现了此在的有限性,在从一个瞬间到另一个瞬间的持续中,最终要走向终结。这是此在生存论结构最根本的特征。死亡从根本上来说是生命的终结,是不能抓住的,是陌生的、不可预见的可能性,但必然到来。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强化了生命之流的这种断裂性。
在海德格尔的描述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首先,向死存在的基本现身情态(stateofmood)是畏。当然畏死并不是一种软弱的情绪,而是昭示出此在生存的基本特点:带着对于人的有死性的明确意识去生活,就是始终面临着生存的威胁,面临着自己生存的空无一物,并需要在此背景下作出选择。海德格尔的畏所焦虑的就是在世本身,是作为世界展开的世界本身,而不是具体的存在者,也不是它们的集合体,这样所描述的世界并不呈现任何具体的东西。海德格尔在分析畏的时候强调的是把此在带入世界之中,由畏开发出此在本己的在世。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无与无何有之乡中宣告出来的全无意蕴并不意味着世界不在场,而等于说世内存在者就其本身而论是这样无关宏要,乃至在世内事物这样无所意蕴的基础上,世界之为世界仍然独独地涌迫而来。海德格尔通过畏带出了无(nothing),带出了存在背后的黑暗(darkness),带出了根本上的一种不在家(notathome)的状态,一种无家可归(uncanniess)的状态。
与之相应的则是海德格尔对于被抛状态(throwness)的描述,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在畏中被抛掷于此,也开始了此在在生存中的筹划。在被抛状态中,向死存在剥离了各种日常生活的规定性,使此在不再是沉沦于日常生活中的常人,以这种方式完成了对非本真性生活的否定。海德格尔的筹划并不是拟定计划的自我设计,而是此在作为此在一向已经对自己有所筹划。只要此在存在,它就是筹划着。此在的筹划可以投身于自身最本己的可能性,也可以投身于世界之中,沉沦于世界之中。
尽管海德格尔极力批判现代性,但本质上他对此在的生存论描述与现代性对个体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个体(individual)意味着不可分割(indivisible),很多时候并不专指个体的人,而是用来描述单个事物,这是与其他东西分割之后,不可再分割的单位。这既可以是在群体中割裂出的、不可再分的个体,也可以是在生命之流中割裂出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所以只有和死亡联系起来,我们的生存才能变得是真正的个体。个体在本质上蕴含了死亡对于生命的分割,这种分割体现了个体自身的完整性,也无奈地显示了个体的有限性,最根本的是,在海德格尔式的经典论述中蕴含了生命之流的断裂。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