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悬案不悬冒辟疆著红楼梦七十三证》(以下简称《悬案不悬》)一书的缘起来自一条微信文章《石破天惊红楼梦的作者是冒辟疆?!》,作者的观点和证据的确石破天惊,应该说,本书无论是学术性还是话题性,都足够亮眼。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性著作,一直是文学界和史学界的热点议题,然而,《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从清乾隆五十年开始,综合各种说法,除了曹雪芹,还有63人也被各种研究者认为是《红楼梦》的作者,但真正手握铁证、能自成体系、自圆其说者,不多。
自从民国时期以来,国学大师胡适考证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所写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曹雪芹撰写前八十回、高鹗续写后四十回就几乎成为社会公认的结论。但是,胡适假设的曹雪芹,矛盾百出,近百年年来,质疑、否定之声不断。许许多多的人无法相信:一个叫曹雪芹的人,居然除了《红楼梦》,没有在文学史上留下其他任何作品、活动及痕迹;也无法确定,一个在曹氏家谱中没有记载、更没有后裔的曹雪芹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根据部分红学家的考证,曹雪芹在抄家去北京时只有虚岁5岁或虚岁14岁,那么,他能够了解和回忆起的奢华生活体验,又能有多少?!
如皋人冒廉泉先生他在三十年来
|
內容簡介: |
冒廉泉先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术钻研,不迷信红学权威,不囿于成说,潜心研究三十年,以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做基础,提出新说:《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如皋文人冒辟疆!
冒廉泉先生认为:冒辟疆以曹雪芹为笔名写了《红楼梦》,并掷地有声地亮出了七十三条证据,这些证据,就是埋藏在《红楼梦》中的冒辟疆元素。
|
關於作者: |
冒廉泉:高级工程师。一辈子在兰州从事国内外建筑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工作。爱好文学,乃《红楼梦》的热心读者。偶然发现了《红楼梦》中竟有如皋特有的土字,于是走上了探寻《红楼梦》真实作者之路。在文本中找到证据,提出冒辟疆著作《红楼梦》之说,一时间,引爆红学界。
|
目錄:
|
目录
序一:争鸣刚刚开始5
序二:如皋红学初露峥嵘7
序三:他走在孤独的路上,但并不孤独9
小引11
自序一:调整结构,转型升级17
自序二:冒著《红楼》初探22
如皋的《红楼梦》七十三证证据分类38
序一:争鸣刚刚开始5
序二:如皋红学初露峥嵘7
序三:他走在孤独的路上,但并不孤独9
小引11
自序一:调整结构,转型升级17
自序二:冒著《红楼》初探22
如皋的《红楼梦》七十三证证据分类38
冒辟疆著《红楼梦》的七十三条证据
一证隐藏在大观园中的如皋水系
二证贾母中秋赏月涩浪坡,黛湘池沿联诗碧宛湖
三证三证齐备的原型
四证大观园中的如皋城墙
五证小宛、黛玉葬花焚稿,千古绝证
六证如皋的包袱怎么跑到《红楼梦》里了?
七证火肉冒辟疆的著作印章
八证如皋土话字研究
九证猴字猴不出如皋,却猴到《红楼梦》里去了
十证冒辟疆为有音无词的如皋土话造词之一:宝相花
十一证冒辟疆为有音无词的如皋土话造词之二:稿子和果昃
十二证冒辟疆为有音无字的如皋土话造字之三:(kiā)
十三证冒辟疆为有音有字的如皋土话造词之四:这们
十四证隐藏在《红楼梦》中的其他如皋地域方言
十五证两府一园遥相呼应(见附图)
十六证冒家巷西府是宁国府的原型(见附图)
十七证《红楼梦》中吸水烟考
十八证板鹞风筝空降大观园
十九证贴一炉子烧饼
二十证吃喝不分
二十一证杨柳不分
二十二证腰门
二十三证庄连着庄的如皋风光
二十四证《红楼梦》中如皋过去的雨具
二十五证水乡风光
二十六证挑粪
二十七证扇风炉、茶吊子和瓦灶
二十八证主食大米
二十九证《红楼梦》香芋VS如皋香堂芋
三十证没有火炕只有木床,大观园在南方
三十一证没有辫子只有小脚,尤三姐一脚踏翻主流红学的架构
三十二证清代之作者不可能指元明为近日
三十三证是今上征采才人,清代是没有的
三十四证时间坐标之一:元明的戏剧
三十五证时间坐标之二:贾府的瓷器全是宋元明的名瓷
三十六证时间坐标之三:明代的服饰、明代的发型
三十七证《芙蓉女儿诔》是冒襄留下的锦囊妙计
三十八证闺阁昭传的原型
三十九证林四娘实名制的闺阁昭传
四十证冒辟疆灯下蝇头,抄传《石头记》
四十一证红楼梦作者的负罪感
四十二证冒襄赈灾,宝玉原型初见端倪
四十三证贾宝玉的原型是冒辟疆
四十四证林黛玉的原型是董小宛
四十五证冒董之爱与宝黛之爱共同特点
四十六证冒辟疆的倡和与《红楼梦》诗社
四十七证贾政的原型是冒政
四十八证蜜水儿似的如皋浆酒
四十九证熟悉女性的作者才能写出《红楼梦》
五十证辉宗和妙玉
五十一证冒府和贾府都蓄有昆曲戏班
五十二证小宛奇巧美食宝钗神丹妙药
五十三证两个桃叶渡,真实证据
五十四证两个毗陵故事指向一个作者
五十五证两个曲栏,紫竹花径飘香
五十六证爱奇石者才能写《石头记》
五十七证冒襄和曹雪芹共有四个一样!
五十八证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五十九证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
六十证天恩祖德奴仆成群、锦衣纨袴、饫甘餍肥
六十一证大如洲的甄士隐和封肃如皋的真事隐和风俗
六十二证冒襄不仕是假,埋头著《红》是真
六十三证冒襄的爱情观和文艺思想贯彻《红楼梦》始终
六十四证如皋奶奶们媲美大观园奶奶们
六十五证文学家兼画家的冒襄才能开出绘画用品清单
六十六证精通香料的冒辟疆有能力在《红楼梦》中大写香料
六十七证《如皋县志》和《同人集》出现许多《红楼梦》之用词
六十八证削足就履,把万年一劫簒改为三十年一劫
六十九证冒贾都受庶弟之害
七十证文坛早已确认《红楼梦》冒辟疆文化体系
七十一证悼红轩的由来考证
七十二证建修大观园的山子野是真事隐
七十三证被剔除的如皋元素实例
以史为鉴恭应诸君
金杯授予黄金秋
感谢王正康先生广泛合作,多方交流,其寻真正作者!
也谈《红楼梦》与如皋与沈新林先生商榷
假设不能当真
回答钱玉林先生《简评冒辟疆是〈红楼梦〉作者的新奇观点》
答姜光斗先生的质疑
论冒辟疆著《红楼梦》之可能性和必然性
斥董小宛入宫之说
关于冒辟疆著作《红楼梦》探讨的历程轨迹表
附录1关于冒辟疆的故宅(冒舒諲)
附录2《红楼梦》与如皋(沈新林)
附录3简评冒辟疆是《红楼梦》作者的新奇观点(钱玉林)
附录4冒襄根本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姜光斗)
后记
|
內容試閱:
|
冒著《红楼》初探
土默热先生发表在《学术研究》上的《曹雪芹著作权证据盘点兼与周思源教授商榷》一文中有一段话,我将其作为本书自序的开场白:
百年红学走到今天,红学愈昌,红楼愈隐。红学家说得越多,《红楼梦》越显其坏,结果造成一切红学都是反《红楼梦》的怪现状(俞平伯语)。以至于索隐派终结了,考证派式微了,剩下的就是一大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滚来滚去又都变成了死结(刘梦溪语)。红学早已到了应该总清算、另辟蹊径的时候了。刘梦溪先生认为:新材料发现之前,红学没有希望。
土默热先生接着说道:我并不完全同意刘先生的这个结论。首先是现今掌握的关于曹雪芹的证据,已经足以证明曹雪芹并非《红楼梦》作者,《红楼梦》也不是乾隆年间的作品。其次,明末清初的文化史料极为丰富,运用这些无须重新发现的史料,比对《红楼梦》体现出来的晚明思想文化气脉,来探寻《红楼梦》的创作真相和作品真谛,并非难事。红学界过去不过是受胡适误导,走错了路而已,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红学大有可为,大有希望!
胡适考证的曹雪芹矛盾百出
三十多年前我在82版《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中发现噇字写成,我就疑惑了,这字(那时还没有简化字的提法)不是我儿时私塾先生教的土字吗?这个字在《新华字典》、《辞海》里都没有,怎么跑到《红楼梦》里来了?这个的原始出处在哪里?对此,我一直追查到甘肃省图书馆古籍部,在中华书局出版的苏联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藏手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3468页中,终于看到字。该《石头记》是毛笔楷书手抄印本,应是的原始出处了。
如皋私塾先生造的土字怎么写到《红楼梦》里去了?难道《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会说如皋话?于是我就开始研究《红楼梦》作者,发现整部《红楼梦》仅在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出现了曹雪芹的名字,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关于曹雪芹的记载。当今公认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胡适先生20世纪20年代考证出的,但是其出身、年龄、经历等矛盾百出,二百多年来红学界对《红楼梦》作者的考证从未止步。
1754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面世,书中交代了七个作者: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石兄、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再加上重评《石头记》的脂砚斋,就有八人之多,他们都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抄传、修订、披阅、增删、评注。《红楼梦》开卷第一句话是: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由此看来,《红楼梦》故事和作者都是真事隐,这八个人哪个是隐藏的真正作者,真正作者能否是隐藏得更深更远的第九位,他是谁?是文学界和广大读者关心的大事。
《石头记》作者身份越是扑朔迷离,越是隐姓埋名,读者的好奇心越强烈,茫茫大士等七个作者中,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石兄和空空道人本是仙人,凡夫俗子焉知其身世?只有孔梅溪、吴玉峰、曹雪芹三人是凡间俗人,但孔梅溪和吴玉峰只是给小说题名而已,与创作《红楼梦》无关,七人之中唯一与《红楼梦》关联密切之人当为曹雪芹。曹雪芹虽然只是对前人已著之《红楼梦》进行了披阅和增删,并不能说是创作者,但毕竟有他十年辛苦的记载,弄清楚他的身世也许就能解决《红楼梦》作者之谜了。但是茫茫人海,到哪里去找一位叫曹雪芹的文人,实在是迷惑了千万个读者和红迷们。
《石头记》面世后,文学家袁枚(17161797)第一个提出江宁织造曹寅16581712)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他的理由一是,曹雪芹是曹姓后人,因此要到曹姓名人中去找一位叫曹雪芹的文人。二是,《红楼梦》乃皇亲国戚大户人家的故事,作者必须有显赫的家世,而曹寅家世袭江宁织造六十年之久,四次接驾康熙皇帝,是极富人家,曹寅应当有个儿子叫曹雪芹,因此他在《随园诗话》中断然写下江宁织造曹寅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三是,人们提出为何说雪芹是曹寅之子而不是孙子?袁枚深知,1727年曹府被抄家时,曹寅就是有孙子也尚是儿童,儿童是不可能撰写《红楼梦》一书的,所以他一口判定曹寅其子雪芹撰《红楼梦》。
学界对于袁枚的寅子雪芹说,虽无史书记载或手稿之类证据,但认为其考据的三条理由尚属合理。于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学界普遍承认江南织造曹寅之子曹雪芹著作了《红楼梦》。曹雪芹出身江宁织造曹府,有贵介公子经历,曹府被抄家,曹雪芹有潦倒没落生活体验,曹雪芹有条件写出自传体小说《红楼梦》。
但到20世纪20年代,胡适先生对江南织造曹府考证发现,曹寅只有两个儿子曹顒和曹頫,没有叫雪芹的儿子。这下可难住了一心探寻曹雪芹身世的红学界,有关曹雪芹身世的探寻走进绝路。但这也难不住胡适先生,南京曹寅家族找不到曹雪芹的记载,就到北京皇族家人文章诗词里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胡适先生终于在宗室诗人敦敏和敦诚的诗中发现有位叫曹雪芹的朋友,根据诗句得知,这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住在北京西郊,能作诗画,家贫食粥,作画换酒。1763年去世,享年四十岁。敦诚的《四松堂集》中诗句扬州旧梦久以觉后还有夹注雪芹曾随先祖织造任,这条夹注就是《红楼梦》第一回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的曹雪芹成为曹寅之孙的确凿证据,从而否定了袁枚寅子雪芹说。
但胡适意外地发现,记载雪芹为楝亭孙的《四松堂集》是1796年印刷的,这时作者敦诚已去世五年,这条记载是刻印《四松堂集》时增加的一个笺条,笺条不是敦诚的手稿,是别人加上去的,其可信度无从证明,很可能是伪造的。
胡适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必须出身累世为官的极富极贵诗书礼乐之家。《红楼梦》又是一本官宦之家贾府的盛衰自传体小说,曹寅家完全具备这些条件。碰巧,第一回又有曹雪芹悼红轩十年披阅、增删《石头记》的记载,更有袁枚说寅子雪芹,尽管弄错了,但胡适断定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后人是无疑的。尽管查遍曹氏宗谱和清廷档案,都没有发现有叫曹雪芹的,但胡适顾不上这些,胡适宁可相信一个笺条不可靠的记载,也不愿承认曹寅没有孙子曹雪芹的事实。
以考证闻名的胡适为啥不考证,与《石头记》面世同时代的袁枚竟然把曹雪芹错定为曹寅的儿子?程伟元也说作者相传不一,究未出自何人,胡适为啥想不到《红楼梦》存在一个更深更远的作者,而把著作权硬塞给曹寅的一个孙子曹雪芹?
胡适臆断的、假设的曹雪芹,矛盾百出,质疑、否定之声一直不断。校注齐全的1982版《红楼梦》,在其前言中也明确指出:1727年南京曹家获罪被抄,三周岁的曹雪芹随家迁回北京以后的情况,文献绝少记载,曹雪芹究竟住在何处,他的青年时期是如何度过的,这些问题,统因文献无证,不能确指。这不是清清楚楚地、毫无疑义地告知,曹雪芹是个查无实据的人吗?但我国著名红学家、校注齐全的1982版《红楼梦》校注工作顾问周汝昌先生对他亲自参与编撰的校注前言却视若无睹,他在2010年出版的《曹雪芹传》所附曹雪芹生平简表中记载,曹雪芹1724年出生,1727年至1740年,十三年中北京曹家四次变故,却没有片言只字直接记载曹雪芹的资料。到了1754年,曹雪芹的名字突然记载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凡例中最后两句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说明《石头记》写作用了十年时间。接着第一回又有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增删十载,又是一个十年时间。该本在北京面世前还要经过初评到重评,我们估计最少要用六年。这样,写作十年、增删十年、初评到重评六年,合计二十六年,于1754年面世的《石头记》最迟也应在1728年开始写作。1728年,曹雪芹才四岁,一个四岁儿童就开始创作伟大巨著《红楼梦》,实属稀奇古怪的旷世奇谈!据记载,《红楼梦》还有二评、三评、四评,以及十多个抄本,必然占用时间,加上这些时间,《石头记》成书面世要三十年以上,那么,曹雪芹在娘胎中就开始写作了!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闻所未闻的离奇怪事,简直可称人类文明史上最荒唐的闹剧!
以上这两点是人世间不可能发生的神话,是曹雪芹著《红楼梦》的死结,但近百年来红学考证就建立在这梦呓之上。
历史进入21世纪,在2013年8月29日《人民政协报》上刊登了蔡义江的一篇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的文章。
蔡义江写道:童年是最富于幻想的多梦年代,而且最好发问,什么都想知道。适逢此际,家遭巨变。这真是老天爷的安排!大人们内心都有巨大的伤痛,也正想有个可以谈谈的地方,于是这个半懂事不懂事的可爱的孩子,便成了他们倾吐的唯一对象。其中数奶奶经历最丰富,她会绘声绘色地给小孙子讲述往昔他爷爷时代的种种有趣的故事;母亲当然也能说出不少来;还有为赡养两代孀妇而发还的老婢仆,也会闲坐说玄宗地给他谈谈往事。这一切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他会时时神游于早已失去了的石头城里的伊甸园,而想象会不断地填补记忆的缺失,让通常的楼堂馆舍、庭院小景都逐渐幻化为巍峨的宫殿和奇妙的仙境。
幼小的曹雪芹随家人迁至北京崇文门外蒜市口的平民生活区后,生活是困苦的。但因他祖上与康熙有着特殊关系,故与京城高层有姻戚关系或世交旧谊者必定不少。虽说曹頫获罪,在京不能或不便走动,尚为孩童的雪芹,是无须避嫌地被人领着进那些王府侯门豪华的大宅深院的。眼前所见,竟是自家的昨天了。也许他会想,我爷爷时比你还阔得多呢,有谁知道?感受刺激定会很深。再看他后来交往的周边人物,不乏没落的天潢贵胄,如敦敏、敦诚兄弟便是努尔哈赤十二子、被赐死的阿济格的五世孙;永忠是康熙十四子、被雍正长期禁锢的胤禵的孙子,如此等等。今昔的巨大荣枯变化,雪芹是知之甚多、看得不少的。这些都会给他的小说创作提供极丰富的素材。
读完这段文字我不禁产生两个问题:一,作者亲自参加校注的82版《红楼梦》前言明明写着曹雪芹随家迁回北京以后的情况,文献绝少记载,当然,绝少记载不是绝无记载,从1982年到2013年已三十一年了,这三十一年中红学家们也许对有关曹雪芹童年的记载有了重大发现,也许考证发现了绝少记载之外还有些许记载、零星记载。
记载着:童年曹雪芹听到奶奶、母亲、老婢仆讲述往昔他爷爷时代的种种有趣的故事;记载着:孩童的雪芹,无须避嫌地被人领着进那些王府侯门豪华的大宅深院,感受刺激定会很深!
果有此事吗?笔者和全中国的红迷们,也真心希望红学家们能发现记载北京曹雪芹童年的蛛丝马迹,证明曹寅确有个孙子叫曹雪芹。但是,绝无此事!假如真的发现有记载北京童年曹雪芹的资料,那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红学家们要欣喜若狂,红迷们要惊奇不已,文学爱好者要奔走相告,大报、小报、广播、电视要竞相报道这个世界级的新闻,红学界少不得要开研讨会、座谈会、庆功会!
但是,很遗憾,三十多年来红学界对北京童年曹雪芹的研究冷冷静静、平平淡淡,没有一点令人振奋的报道。这再次说明胡适臆断的寅孙雪芹纯粹是子虚乌有,曹寅根本没有一个孙子叫曹雪芹!《人民政协报》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的文章是不是又一次无中生有,又一次忽悠红迷们的智力!
二,读者怎么能相信一个幼童听听故事就能不断地填补记忆的缺失?儿童的记忆的缺失是什么?是他投胎转世前的记忆丢失了吗?是前世灵魂附体让幼儿曹雪芹填补了缺失的记忆吗?于是乎楼堂馆舍、庭院小景都逐渐幻化为巍峨的宫殿和奇妙的仙境,给他的小说创作提供极丰富的素材。这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幼童曹雪芹不但是个神童,而且是个转世灵童!
于是乎,四岁转世灵童曹雪芹1728年就开始创作《石头记》,经过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写作,1738年十四岁时终于完成这部包罗万象的伟大巨著,朋友们拿去转抄转抄复转抄,文人们拿去一评二评复评注。脂砚斋在重评中写下: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肯定创作的辛苦。曹雪芹又综合文学界各种评论,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1754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抄本终于在北京书市面世,价昂数十金一部。
五十年后的1789年前后,高鹗和程伟元,所传只八十回,殊非全本。颇以为憾,于是竭力搜罗,积有廿余回,又于鼓担上得十余回。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一百二十回。从此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红楼梦》诞生了!
亲爱的读者们,尊敬的红迷们,你们不要以为我在讲笑话,或者在胡说。我讲的有一半是对的,伟大的复杂的包罗万象的《红楼梦》经过十年创作,十年披阅和增删,六年抄转和评注,二十六年不算多,也许要有三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创作时间之长是正确的、可信的。另一半传世灵童的神话依然笼罩在中国红学界上空。
寻找真正曹雪芹的途径
我们探讨《红楼梦》的作者必须弄清作者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地方的人,然后在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文人中去找,才是探寻作者的正确之路,才是不走弯路少走弯路的必由之路。
《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长篇大套地议论世间男女,文中近日的逸士高人都是元代、明代人。《红楼梦》第四回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经查,才人为宫中女官名,品位低于皇帝妃嫔,初设于魏晋时,南北朝到明代多沿袭,清代宫中无此称呼。笔者发现贾府女人全部是小脚,小脚元春进宫当了皇妃,小脚老太贾母带着一群小脚夫人数次进宫,这个宫绝不可能是清宫,因为清廷是禁止缠足的,军阀孙殿英掘墓盗宝发现慈禧就是天足!不难判断,《红楼梦》的故事绝不是清代的故事,作者绝不是胡适考证的生于乾隆时代的曹雪芹。这是《红楼梦》作者给我们提供的极有价值的、无可置疑的、不容否定的三大内证!
《红楼梦》中所出现的几十个剧目都是元代、明代和清初的传奇或杂剧,因此,《红楼梦》作者应是一位极其熟悉明末清初流行传奇、杂剧的文人。
《红楼梦》中贾府使用的酒器、茶具、碗碟俱是宋、元、明代极品瓷器,竟未发现有中国历史上艺术水平最高的清初景德镇瓷器,可见作者是明末清初之人。
《红楼梦》中大量的服饰和发型的描写反映的基本是明代的特色。只有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人,才能亲眼看到这些服饰,才能做出如此细致的描写。
近代大陆和港台地区数十部《红楼梦》题材的戏剧、话剧、电影、电视剧演员绝大多数是明代服饰,说明文艺界的编剧、导演、演员心目中的《红楼梦》就是发生在明代的故事。用明代服饰演出《红楼梦》影视剧,在十几亿中国观众心目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如不信,哪天舞台上、电视里出现了拖着辫子的贾政、贾琏、宝玉,穿花盆底鞋的贵妃娘娘和众多的宫女,以及穿着清代大袄的贾母,观众还会去买单吗?这说明观众心目中认可《红楼梦》是明代的故事。
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一面是主流媒体几十年无所不在地重复着《红楼梦》是清代中期曹雪芹所写清代江宁织造曹府的兴衰荣辱史,一面又不敢采用清代服饰和发型来排演《红楼梦》的故事,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红学家们考证的曹雪芹,漏洞百出,证据不足,根基不深,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在服饰的选择上底气不足、心有余悸,不敢正大光明坚决果断地采用清代服饰。由此也可以作为一个旁证,确定《红楼梦》的作者应是明末清初之人。
我们锁定了作者的出生时间段以后,更应从作者生活的时代、家庭背景、人生阅历、知识才能、社会交往、爱情韵事、家境遭遇等七个方面去寻找《红楼梦》的作者。几十年的寻找中,我们总结出著作《红楼梦》必须具备十四个条件:
1.作者应生活在明末清初。
2.作者应出生在世代累官的封建官宦大家庭,是诗礼簪缨之族,有贵介公子的身份。
3.作者应有由盛入衰的坎坷人生,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
4.作者应有平等、善良、博爱、同情的品质。
5.作者应是文学巨匠,除有《石头记》著作外,应有可观的诗文辞赋留世。
6.作者应是知识广博、知之甚多的通才、全才、奇才。
7.作者应熟悉女性,有丰富的女性生活素材。
8.作者应经历过生死相恋的爱情故事,体验过呕心沥血、生离死别之痛。
9.作者应爱石成癖,隐喻自己是无材补天的石头,记述了一部千古不朽的鸿篇巨制。
10.作者应是如皋人,才能运用如皋特有的方言、土语、风情习俗,熟知如城水系和水绘园景点。
11.作者应有强烈自责之心,怀着负罪感创作这部不朽巨著。
12.作者应生活在类似宁国府、荣国府和大观园这样的两府一园的环境中,有丰富的园林建造知识。
13.作者应熟悉南京秦淮河名不见经传的桃叶渡,熟知桃叶渡的美女生涯,并有为她们的身世昭传的愿望和能力。
14.作者应熟知昆剧、热爱昆剧,蓄有昆剧家班。
在明末清初这段时间里谁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也就是最原始的第一写作人?有人说是洪昇,有人说是吴梅村,也有人说是李渔但我认为是冒辟疆更确切。冒辟疆的生活时代、家庭背景、人生阅历、知识才能、社会交往、爱情韵事、家境遭遇等七个方面无不与《红楼梦》情节吻合,高度一致。再按以上十四个条件衡量冒辟疆,条条具备。因此,我们可以确认《红楼梦》的作者就是冒辟疆,明末清初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水绘园倡和首领、一代文学巨匠冒襄冒辟疆!冒辟疆是最佳人选!
我们寻找到了冒辟疆以笔名曹雪芹著作了《红楼梦》的七十三条证据。这七十三条信息,就是埋藏在《红楼梦》中的冒辟疆元素,它们像七十三个电子元件,不断地发射信号,关键是我们的头脑终端接收器,能否把这些信号接收下来,经过选择、清理、过滤、推理,最后形成一条条证据。冒辟疆的信号有强有弱,有的很直观,有的很隐蔽,有的要反证。我们分析这些证据绝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指鹿为马、捕风捉影,而是以冷静、客观的心态,严格遵守合理、可信、准确、真实的八字原则。
许多朋友赞赏这七十三条的合理性。但也有友人提出这七十三条不是直接证据,今人难以信服,朋友们认为最好找到冒著红楼的手稿或者旁稿,即使是冒襄朋友的诗、文、画,只要能明示冒著红楼就行,这才是最后的有力证据。对此本人认为:二三百年来成百成千的红学专家、成千上万的红迷们不知踏破铁鞋多少双,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无觅处!《红楼梦》作者的考证是个世界性难题,我们要想找到作者手稿或者史家实录,抑或侧面记载,那真是比登天还难!
我们这七十三条证据都是在合理、可信、准确、真实的前提下确立的。我们再用唯一性、独立性、独特性去鉴别这七十三条,从中筛选出确凿的、无懈可击的、毋庸置疑的十几个证据,光明磊落地公布,让朋友们研究,甚至质疑我们的证据,我们相信红学专家们、红迷们会用冷静而科学的眼光审视我们的证据,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和谐、和睦、和气的氛围中,共同研讨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伟大著作《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什么是唯一性、独特性、独立性?笔者认为,这些证据只能发生在如皋!这些证据只能发生在冒辟疆或董小宛的人生中!换一个地方或换一个人就不可能岀现!笔者认为只要具备了唯一性、独特性、独立性的证据,就应视为确凿的真实证据,甚至可视为铁证!在合理、可信、准确、真实八字方针下,用唯一性、独特性、独立性的标准来衡量。使我们树立信心,提高兴趣,把冒著红楼更加深入地探讨下去!
确认曹雪芹为如皋冒辟疆的笔名,这个题目太新鲜,太敏感,太突兀,也太沉重,简直是不可思议,多数人不予接受,就是主流媒体也是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观点一统天下,哪有允许探讨异端邪说的发言余地?主流媒体对于此类呼声从不报道,对于怀疑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文章,总是不屑一顾,不予登载。
但是近两年来,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民间探讨,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出乎本人意料。我,一介退休耄耋,能在如皋甚至红学界掀起如此浪花?那是难以想象的。2012年8月《新民晚报新如皋》连载了我的浅作《冒辟疆著作〈红楼梦〉初探》一文。杭州记者黄金秋先生面对新生事物,敢于排除非议,于2012年12月对我进行了采访,而后首先在杭州《生活周刊》予以报道,接着又在香港《成报》、《亚洲新闻周刊》相继刊登。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著作《红楼梦》这一命题的出现,同时得到如皋市原市委副书记刘桂江、如皋市原党史办公室主任李实秋、著名摄影家康健、退休地质专家洪民权、退休干部钱祖荣以及出资刊印小册子《〈红楼梦〉作者解谜》却不愿留姓名的企业家李玉坤等人的重视,自由撰稿人鞠九江先生在南京和重庆也对此予以报道。他们是一群极有远见的老年壮年精英,他们具有敏锐的眼光,着眼大局,看到未来,看到冒辟疆著《红楼梦》无可限量的文化和经济能量。他们不辞辛苦地争取多方支持,通过他们的努力得到市领导的首肯。
两年来在杭州、南京、南通、重庆、香港等地区,多家媒体对《冒辟疆著作〈红楼梦〉初探》进行了转载或详细报道和评点,与此同时,互联网上也热传此文,在如皋兴起一股探讨冒辟疆著《红楼梦》的热潮,自发交流研究成果,自费印刷《〈红楼梦〉作者解谜》,向市领导汇报,向文化机构和红学爱好者推介。如今探讨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课题,得到了领导的关心和支持,2014年8月18日在如皋成立了如皋红楼梦研究会。这是研究探索冒著红楼从个人和小集体的范畴发展到正规组织的一个飞跃,红研会决定汇编出版冒辟疆著《红楼梦》的相关研究文章。2014年10月,研究会正式刊印发行《冒辟疆著作〈红楼梦〉汇考》第一辑,《汇考》收集了如皋地区近二十位红学爱好者的研究文章,图文并茂洋洋二十五万字。与此同时,香港《亚洲新闻周刊》隆重发行探秘《红楼梦》特刊。这两种书刊的印刷发行把从如皋兴起的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研究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冒著《红楼》的课题将会在红学界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认同。
这是探讨我们如皋名人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一个良好开端。感谢诸位领导、众位学者、新老好友的热心、真诚的帮助。但是撼山易,撼曹雪芹难,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探讨任重道远。
笔名曹雪芹的作者是一位天才、奇才、通才,他创作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是中国也是世界古典文学的巅峰,他的光辉而伟大的名称是中国几代红学研究者公认的。我们寻找笔名曹雪芹的作者的身世,绝不损害他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曹雪芹著作《红楼梦》是永恒的、不可动摇的!
我们不否认研究红学就是研究曹学,但我们不赞成研究胡适先生考证的北京那位著书黄叶村的与《红楼梦》没有丝毫关系的曹雪芹的曹学。
曹雪芹,你在哪里?我们怀着一颗虔诚而崇拜的心寻找你的真实身份,我们耐心地、仔细地研读《红楼梦》和冒辟疆的著作,寻找虚幻的你和冒辟疆的共同点,就是为了还历史清白,就是为了澄清那些歪曲你的无理指责,就是为了回答对你著作《红楼梦》的几十条质疑,就是为了彻底解开死结。当我们冲出迷雾、掀开网罩,你将直起腰杆,挺起胸膛,真实的、完美的、无可非议的曹雪芹将会更加理直气壮地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伟大的作家曹雪芹的名声会更加响亮!
曹雪芹名之出现
1754年(乾隆十九年),这年已是大清开国第一百一十年,在北京庙市上出现了一本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共计八十回的手抄本,售价达几十两白银。其实在此之前《石头记》已被文人私下抄阅近百年了。关于此书的来历,作者用一种神话传说道出:远古女娲于大荒山无稽崖炼石补天,炼了36501块,只用去36500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此石就自怨自叹,日夜悲号。忽一日有名为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的一僧一道来到无稽崖,在此石头苦苦哀求之下,两位便携了此石,飘然而去。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空空道人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块大石上字迹分明刻着一段《石头记》的故事。石头开口说人话了,热情地向空空道人推介身上刻的故事,空空道人检阅一遍,不过实录其家庭闺阁故事,并无伤风败俗,毫不干涉时世。于是从头至尾抄录回来,改《石头记》为《情僧录》问世。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读者诸君请注意:曹雪芹登场了。
从此《石头记》就风靡文人雅士之案,写家举子竞相抄录,但对其作者众说不一。清廷对文字控制十分严苛,稍有不慎便家破人亡。虽然本书写的是家庭闺阁故事,却也有宝玉厌恶仕途经济,反对金玉良缘;还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甚至有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造反文字;还有可以定性为南明王朝复辟的南安郡王府,确有离经叛道之嫌,作者哪敢直书真名?故事开头是女娲炼石、大荒山、无稽崖、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空空道人、开口说话的石头等神神道道的名称,可以推想曹雪芹也不是真名,极可能是个笔名。无影无踪的地名人事、无稽之谈的梦幻,然后是作者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将真事隐去,故曰真事隐。书中故事发生地一会儿在金陵、一会儿在长安、一会儿在京城,无从考证。同一回、同一个房间里一会儿写歪倒在床上,一会儿又下了炕。到底在南方,还是北方,也是模模糊糊。也无朝代年纪、地域邦国可考。总之,作者写了部不署作者姓名、没有年代、地点混乱的小说,可谓用心良苦。
否定南京曹雪芹!
当前红学界存在三个曹雪芹:
第一个是《红楼梦》第一回在悼红轩十年披阅、增删《石头记》和最后一回仍在悼红轩翻阅历来古史的那位曹雪芹,简称笔名曹雪芹。
第二个是胡适考证的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曹雪芹,简称南京曹雪芹。
第三个是敦敏敦诚兄弟忘年之交的北京西郊的曹雪芹,简称北京曹雪芹。
倒推出生日期,编造生平履历的南京曹雪芹出世了,胡适先生把二敦的朋友、家住北京西郊、1763年去世、享年四十岁的曹雪芹,倒推四十年,算出1724年诞生,并说他生于江宁织造的曹府(至今也没找到证据),是曹寅的孙子。从此,一位江宁织造曹氏族谱中没有记载的、与《红楼梦》没有丝毫瓜葛的、没有其他著作的曹雪芹,被推上了著作《红楼梦》的宝座。矛盾百出的曹雪芹于是便出现在中国红学界了!胡适考证的出生南京,抄家后迁往北京的曹雪芹著作《红楼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四岁就开始著作《红楼梦》,二是必须提前出世。这是北京曹雪芹的两个死结。
把《红楼梦》的著作权落实到一个假设的1724年出生的南京曹雪芹身上,一个乳臭未干的儿童身上,那是假设之中再假设,实在是荒谬绝伦,是大胆假设,大胆胡说,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否定南京曹雪芹,因为我们不相信虚构的曹雪芹的存在;我们否定南京曹雪芹,因为我们不相信世上有转世灵童。
我们要在相应的历史中寻找一位隐藏更深更远的与之匹配的第一著作人,他用笔名曹雪芹著作了《红楼梦》,我们必须否定胡适倒推年龄无中生有的曹寅之孙且著作了《红楼梦》的曹雪芹。建立在假设和谎言上的曹雪芹红学考证,给文学界造成的混乱局面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希望全面开放对《红楼梦》作者的讨论研究,发表各种探讨《红楼梦》作者的文章,最终找到《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还历史真相!
给北京曹雪芹正名
几十年来红学家们翻阅了曹氏宗谱,查考了清廷档案资料,始终拿不出半点证实寅孙雪芹存在的直接证据。红学家们终于在两位皇族后裔敦诚敦敏兄弟的诗词中找到了有关曹雪芹的记载,这位北京曹雪芹与二敦有过直接交往,是现存资料中唯一证实北京曹雪芹存在的第一手直接证据。但是这位北京曹雪芹与曹寅有血缘关系吗?他写作了《红楼梦》吗?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2010年出版的《曹雪芹传》所附曹雪芹生平简表中记载:
1.1740年,雪芹家复被牵累,再次抄没,家遂破败,雪芹贫困流落。假设的南京曹雪芹出现了。
2.1754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初有清抄定本。笔名曹雪芹有记载了。
3.1757年,敦诚有《寄怀曹雪芹诗》不如著书黄叶村,此时雪芹当已到西山。北京真实的曹雪芹登场了。
这三条就巧妙地把假设的南京曹雪芹北京真曹雪芹与笔名曹雪芹合而为一了。
这三条记载中1740年和1754年出现的假雪芹从何而来呢?是不是绝少记载之外还有些许记载零星记载?还是红学家再一次无限制地发挥想象,以幻觉代替现实?
看!红学家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奇妙的曹雪芹的生命轨迹:假设1724年江宁织造府中生下一个孩子,这孩子的父亲是曹顒还是曹頫,尚未见到有关报道,但他是曹寅的孙子,假设的辈分是正确的,这个假设的孩子就叫曹雪芹。
1727年曹頫获罪,遣返北京。从此假设的南京曹雪芹潜水十三年,到1740年,假设的南京曹雪芹十六岁时,曹家再次被抄没,假设的南京曹雪芹从此杳无音信。
假设的南京曹雪芹再一次潜水十四年,到1754年,假设的南京曹雪芹三十岁时摇身一变为北京西郊的曹雪芹,北京书市上发现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手抄本。此后十年,曹雪芹的履历表上,断断续续出现敦诚敦敏兄弟关于曹雪芹的间接记载,直到1763年去世,享年四十岁。
在敦诚的《寄怀曹雪芹》诗中有:扬州旧梦久以觉(夹注:雪芹曾随其先祖织造任)。
这夹注被红学家视为曹雪芹是曹寅孙子的确凿证据,是曹雪芹在北京西山著作《红楼梦》的主要根据,也是当今红学转变为曹学的命根子!
但是这个夹注是伪劣的假货,经查实曹寅生于1658年,卒于1712年。按照周汝昌先生撰写的曹雪芹生平简表,1724年曹雪芹出生时曹寅已去世十二年!请问还没出生的曹雪芹怎样曾随过世的先祖织造任?难道转世灵童的神魂随其先祖织造任!
夹注是个弥天大谎,还是红学家把曹雪芹的出生年代计算错了?类似的矛盾太多太多了,红学家们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百年愈考证愈糊涂,北京曹雪芹著作《红楼梦》无法解开两个死结。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北京曹雪芹是一个与《石头记》没有任何瓜葛的曹雪芹,他们不是一个人,只是同名同姓而已。二敦在诗中说他善于诗画,住西郊草房破屋里,是一位贫困潦倒的书生,他没有写过《石头记》,他不是《石头记》的作者。一个与《红楼梦》没任何牵连的曹雪芹,一个贫穷困苦的曹雪芹,一个没有丝毫锦衣玉食经历的曹雪芹,被红学家们强行授予《红楼梦》的著作权,戴上伟大作家桂冠,说他一生光辉灿烂,说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说他是一个积极反抗封建社会腐朽制度的先行者。
近百年的红学考证,曹学考证的无中生有、信口开河,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学术气氛、学术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混乱,这是整个红学界的创伤和悲哀!
这是史无前例的美丽冤案,极其荒唐、不可思议的考证应该终止。我们要给北京曹雪芹正名,还他一个清清白白的诗人和画家身份!我们应向二敦的朋友,一个贫苦书生曹雪芹先生说声对不起!
确认冒辟疆笔名曹雪芹
我们否定了南京曹雪芹,我们正名了北京曹雪芹,我们必须找到笔名曹雪芹的主人,一个与之匹配的作家,他是谁?研读《红楼梦》,分析《红楼梦》,笔者认为要写出伟大著作《红楼梦》必须具备十四大条件。我们认为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著作了《红楼梦》,虽然合理可信,但要想发表有关文章困难重重,要想得到红学界认可更是遥不可及。首先,当前红学界是胡适考证的曹雪芹一统天下,所谓红学就是曹学,中央办的、地方办的各种《红楼梦》学刊、《红楼梦》杂志,数不胜数,但都以讨论胡适考证的曹雪芹为前提。人家是以胡适考证的曹雪芹为研究对象的学刊,怎么可能发表否定胡适考证的曹雪芹的文章,那不是拆自己的台吗?即使一般文艺刊物,也绝不敢冒风险发表。
许多红学家发表了曹著《红楼》专著,为此还获得了奖励和荣誉,曹著《红楼》专著和论文每年都大量印刷;胡适考证的曹雪芹景点每年都接待游客数千万,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否定胡适考证的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研究讨论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著作《红楼梦》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利益问题和名誉问题。它会影响到许多地区、许多团体的切身利益,以及许多红学专家和学者的个人名声和信誉。
本人先后给全国六十八家报纸杂志发电子邮件,内容是有关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文章,都石沉大海,因为人家根本不敢理睬。
对于《红楼梦》作者的争议一直存在,在互联网上否定胡适考证的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大有人在。有人提出否定胡适考证的曹雪芹拥有《红楼梦》著作权的四十条理由;有人写出胡适考证的曹雪芹《红楼梦》著作权之九大疑点;浙江杭州有人提出洪昇著作《红楼梦》;江苏太仓有人提出吴梅村著作《红楼梦》;还有人提出李渔著作《红楼梦》,等等。这是一个存在和延续近百年的群体,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知识群体,是一个客观存在。
《红楼梦》作者的研究是一个学术研究的问题,是一个与《红楼梦》一书同时出现的问题,是一个存在二百多年的老问题,通过研究《红楼梦》的作者,可以获取许多重要历史信息,暴露很多历史事件的真相,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有关红学研究的主流媒体,是国家的,是全体人民的,它不应姓曹,主流媒体应该向质疑者开放;主流媒体应该主导和指导关于《红楼梦》作者的大讨论;主流媒体应推动、引领、包容和维护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学术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进步;主流媒体应该给所有质疑胡适考证的曹雪芹的人一个平等的、公正的、广阔的发言空间。
冒辟疆用笔名写下了巨著《红楼梦》!
笔名曹雪芹姓冒叫冒辟疆,出生在江苏如皋。
赵著《红楼》、钱著《红楼》、孙著《红楼》、李著《红楼》,不管谁著《红楼》,拿出证据才是硬道理!如皋的《红楼梦》七十三证证据分类如皋的《红楼梦》七十三证证据分类
如皋有一个才子冒辟疆,他具备著作《红楼梦》的条件,成为《红楼梦》的作者。而《红楼梦》里又存在不计其数的如皋元素,那么笔者认为,凡是发现《红楼梦》中出现与如皋一样的建筑、园林、水系、人物、物品、事件、方言、土话、风俗、习惯等,都可以作为冒著《红楼》的证据列出。
为了与红学爱好者更方便地探讨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七十三条证据,现把这些证据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归纳为:第一、第二类证据是《红楼梦》故事发生地;第三类证据是《红楼梦》故事发生的年代;第四类证据是《红楼梦》故事著作者是冒辟疆的逻辑推理。
第一类证据是故事发生在如皋的证据,共十八条。这些具有确凿性和唯一性的证据只能发生在如皋,或者只能发生在冒辟疆和董小宛身上。
第二类证据是故事发生在江淮地区的证据,共十二条。这些证据可以排除《红楼梦》故事发生在北京,通过排查,江淮地区唯有冒辟疆是著作《红楼梦》的最优人选。
第三类证据是故事不是发生在清代的证据,共六条。这些证据是按照《红楼梦》文章内容分析得出。
第四类证据主要是推理,共三十七条。所有证据依据合理、可信、准确、真实八字原则选取。
四类共七十三条证据,敬请红学爱好者审议、考核、评论,甚至质疑、批评,本人敬领赐教。冒辟疆著《红楼梦》七十三证冒辟疆著《红楼梦》的七十三条证据
冒辟疆著《红楼梦》
的七十三条证据一证隐藏在大观园中的如皋水系
《红楼梦》第十六回和第十七回,关于大观园水系的描述有四句话:
1.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
2.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
3.说着,引客行来,至一大桥前,见水如晶帘一般奔入。原来这桥便是通外河之闸,引泉而入者。
4.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
我们解读这四句话,总结出大观园的水系有如下五大特点:
特点一:三里半大。
特点二:有内河和外河,外河有活水。
特点三:北墙下有两洞口,洞口与外河相通。
特点四:有回路内河。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可见内河在流至那洞口的同时向南又开一道内河。内河引到西南上必然折向东流,然后向北流,才能在这里看到共总流到这里的景象。因此,我们断定大观园内有回路封闭内河,小船可以回转泛舟一圈。
特点五:水倒流。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说明北拐角墙下是一进水口,而现在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说明进水口又能变成出水口。
大观园水系的这五大特点,是《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水系的四句话给出的结论,按其特点推测当不为虚构情节,它是一个隐藏极深的地理元素。这五大特点是我们寻找大观园原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五大特点可以简括为北墙下、两水洞、内外河、有回路、可倒流十五个字。
但是,可以满足上述特点的园林哪里有?黄河三角洲没有,珠江三角洲也没有。我们长江三角洲众多城市,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盐城、淮安等城市,虽然城市河流都是活水,园林也很多。但这几个城市,没有哪个园林有可以泛舟一圈、封闭的内河;没有哪个园林北墙外有外河;没有哪个园林北墙下有两个通外河的洞口;更没有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既可进水、出水,也可倒流的园林。这些城市中找不到一个能符合上面特点的园林。
但大观园水系有句话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这三里半大给我启发,我眼前忽然一亮,这哪里是座园林?它分明是座城市!我们应跳出园林的圈子,去寻找一座城市,去寻找符合上述特点的城市!它是哪座城市?它是冒辟疆的故乡如皋古城!
在《如城镇志》中有一幅《明万历时如皋县城池图》(简称《明如城图》)。现在我们直接把大观园水系的四大特点落实到《明如城图》上:
1.如皋三里半大。俗话说如皋穿城三里,加上外城河正好三里半。
2.如皋有内河和外河。《明如城图》中如城有方形封闭内河和圆形外河,外河与通扬运河连通,通扬运河通江达海,终年流淌着活水
3.如皋北墙下有两洞口。《明如城图》中北墙下两个洞口分别叫东水关和北水关,两水关正好在北墙稍稍拐角处,两水关连通如城的方形内城河和圆形外城河,如皋人赞赏如城水系为外圆内方两水关!
4.如皋有方形内河。《明如城图》中有封闭的方形内河,可以回路泛舟一圈。
5.如皋内河水倒流。联系内外河的两个水关既能进水也能出水。
这五点正是北墙下、两水洞、内外河、有回路、可倒流十五个字,和《红楼梦》所描述的大观园水系几乎一致!
如城水系是大观园水系的原型,或曰:冒辟疆把如皋水系隐藏到大观园水系中去了!
我们怀揣着《明如城图》,在冒辟疆指引下,从东水关来到这里,沿着内河活水西行看到那洞口(北水关),向南又开一道岔口,水流引到西南上来到《明如城图》的西南角,然后折向东再向北我们跟水流又回到这里,看到从南边定慧寺北来的水流共总流到这里,与引泉而入者仍旧合在一处,然后从那墙下(东水关)出去!这太神奇了!冒辟疆的四句话带领我们乘船沿如皋内河转了一圈!
这太精辟了!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六个短语不但让我们转了一圈,还让我们看到《明如城图》闸桥、洞口、岔口、合在一处水倒流的美景,这些美景今天多数还可看到,如此精练的语言可称当今导游词的鼻祖!
历史上,如皋县衙设在一个有四个门的方形玉带河内。明代日本海盗猖獗,为保卫地方安全,嘉靖年间于方形玉带河外筑圆形城墙,城墙外开凿圆形外城河直通运盐河(现在叫通扬运河)。方形玉带河就成为如城的内河,如皋地处长江入海口,如皋的内外河,每天都有潮水进出的现象,这在三百多年前冒辟疆时代尤为明显。江潮来水进口,江潮退水出口,因此两水关既是进水口又是出水口,方形内河水可以回流,可以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形成河水可倒流的奇特现象!
全国众多古城有内城河和外城河之分的并不多见,同时具有三里半大,有圆形外河和方形内河,北墙下两水关,引外河活水、进出口水倒流五大特点的如城水系,在中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恐怕全世界也难找到第二个。
冒辟疆没有专门描写水系,只是借贾政领一帮世交门下清客相公验收大观园工程时,在第十六回、第十七回漫不经心地写了出来。大观园水系是整体、精确地复制了如城水系!这是如皋人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颠覆性证据!我相信冒辟疆(16111693)写作大观园水系时,案头一定放着一幅万历年(15671573)《明如城图》。我佩服他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把如城水系不动声色地嵌入大观园中。今天如皋方形内河的北支早在七八十年前填平,四方形内河只有三支了,如皋内河失去了回路,但依然可通外河。说句公道话,在那苦难时代,如皋根本没有水上游客,内河哪有游船?衣食住行是最大的生存需求。填平内河北支,虽然失去了无用的回路,得到的却是一条街巷,解决了多少人的居住!而两水关依然发挥着通外河引活水的功能!如今北水关还在运作,随着外河改道,东水关遗址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当如皋成为红楼故里时,也许有一天会恢复冒辟疆时代的如皋四方形内河,重新开凿内河北支,让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铁证更明朗,形成一个大观园水上回路,让红学家们、红迷们驾艇畅游内河和外河。
尊敬的红学家们,亲爱的红迷们,请你们拿着《红楼梦》和《明如城图》,到水绘园南大门的玉带桥(相当于《明如城图》中的这桥),站到这桥上向东北方看那北墙下引活水至西南上到这桥下的岔河流进洗钵池的真实情景吧!再至那洞口(北水关),再从西南上折东到定慧寺,欣赏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的实景吧,这就是如城外圆内方两水关的水系,这才是正宗的大观园水系,这才是原汁原味的《红楼梦》大观园水系。二证贾母中秋赏月涩浪坡,
黛湘池沿联诗碧宛湖
一、《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贾母中秋赏月情景摘录
贾母又道:你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好,打开却也罢了。贾珍笑道:月饼是新来的一个专做点心的厨子,我试了试果然好,才敢做了孝敬。西瓜往年都还可以,不知今年怎么就不好了。贾政道:大约今年雨水太勤之故。贾母笑道:此时月已上了,咱们且去上香。说着,便起身扶着宝玉的肩,带领众人,齐往园中来。
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挂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果月饼等物。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名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贾母便说:赏月在山上最好。因命在那山上的大花厅去。众人听说,就忙着在那里去铺设。贾母且在嘉荫堂中吃茶少歇,说些闲话。
一时,人回:都齐备了。贾母方扶着人上山来。王夫人等因说:恐石上苔滑,还是坐竹椅上去。贾母道:天天有人打扫,况且极平稳的宽路,何不疏散疏散筋骨也好。于是贾赦贾政等在前导引,又是两个老婆子秉着两把羊角手罩,鸳鸯、琥珀、尤氏等贴身搀扶,邢夫人等在后围随。从下逶迤而上,不过百余步,至山之峰脊上,便是这座敞厅。因在山之高脊,故名曰凸碧山庄。
于是令人向围屏后邢夫人等席上将迎春、探春、惜春三个请出来。贾琏宝玉等一齐出坐,先尽他姊妹坐了,然后在下方依次坐定。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
二、《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湘云联诗情景摘录
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静,真令人烦心顿释,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然相赏。
翠缕便问道:老太太散了?可知我们姑娘那去了?这媳妇道:我来问你那一个茶盅往那里去了,你们倒问我要姑娘。翠缕笑道:我因倒茶给姑娘吃的,展眼回头,就连姑娘也没了。那媳妇道:太太才说都睡觉去了。你不知那里玩去了,还不知道呢。翠缕向紫鹃道:断乎没有悄悄的睡去之理,只怕在那里走了一走。如今见老太太散了,赶过前边去送,也未可知。我们且往前边找找去
原来黛玉和湘云二人并未去睡。
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一个近水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如今就往凹晶馆去看看。
说着,二人便同下了山坡,只一转弯,就是池沿,沿上一带竹栏相接,直通着那边藕香榭的路径。因这几间就在此山怀抱之中,乃凸碧山庄之退居,因洼而近水,故颜其额曰凹晶溪馆。因此处房宇不多,且又矮小,故只有两个老婆子上夜。
远看涩浪坡、池沿及树丛中的凹晶
史湘云说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到主山峰
黛玉笑道:咱们数这个栏杆上的直棍,这头到那头为止,他是第几根,就用第几韵。湘云笑道:这倒别致。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
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激荡,散而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戛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
三、贾母赏月山和黛玉湘云联诗处地形地貌、环境地域的研究
《红楼梦》不是历史记录,我们研究《红楼梦》不可能也不应该钻进某些历史事件,拿着现代照相机寻找历史予以对照,使《红楼梦》研究陷入考证的泥潭。
但众所周知,《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作者在写山、写水,写城市、农村、服饰、语言等时,必然有意无意使用自己脑中的记忆或者正在亲身经历的某些场景,并把它写进作品中去,这就是文艺作品的原型吧!
笔者就《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贾母赏月和黛玉湘云联诗处的地形地貌、环境地域进行研究,希望能找出它的原型,对我们寻找《红楼梦》的作者有所帮助。
(一)作者给出了贾母赏月山的十二大特征
1山不能高大,更不能陡峭:贾母要到山上去赏月,因此环境中必须有座七八十岁老太和众多的老婆子,及鸳鸯、琥珀、尤氏、邢夫人等人(全是三寸金莲的小脚女人)都能上得去的山。因此,此山不能高大,更不能陡峭。
2有条极平稳的宽路,不过百余步:贾母道,天天有人打扫,况且极平稳的宽路,从下逶迤而上,不过百余步,至山之峰脊上。
3山是座极矮小的土山包:山脊顶建有敞厅(凸碧山庄),植多株桂花树,可见是座土山。
4山下有水池: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
5有一段可以行人的池沿:沿上一带竹栏相接,池沿上有栏杆,说明池沿上可行人。
6池沿不长,只有十来米:黛玉笑道:咱们数这个栏杆上的直棍。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推测池沿长度为十几米。
7凹晶馆在下坡拐弯处:黛玉、湘云二人便同下了山坡,只一转弯,就是池沿。
8凹晶馆地理位置的四大特点是:只一转弯、低洼、近水、山怀抱。
9山体近水一侧是石头垒墙:贾政道:大约今年雨水太勤之故。(凹晶馆)就在此山怀抱之中,湘云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据此三句推测,赏月小山靠水池一侧是防止雨水冲刷的石头砌成的挡土墙,因此推测,山体原来近水一侧是假山。
10水池不大:根据湘云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却飞起一个白鹤来推测。
11凹晶馆与池沿相距很近,大约一二十米左右:根据两个上夜的老婆子能听到方才亭外头棚下两个人(黛玉和湘云)说话判断。
12山上的峰脊与山下的池沿既相连又相隔:紫鹃和翠缕在山上看不到在池沿对诗的黛湘二人,也听不到二人说话,只听笛韵悠扬起来。两句话判断山上山下但听其音不见其影。
以上十二条是《红楼梦》作者归纳出的贾母赏月山和黛湘联诗处的具体而清晰的地形地貌、环境地域特征,也是笔者按照合理、可信、准确、真实八字原则研究出的结果。
笔者用三字经归纳此十二特点:
登月坡,平稳路。百余步,上山坡。桂花树,多植株。峰顶下,有水池。一转弯,怀抱山。近水边,低洼地,凹晶馆,最适宜。二十步,到池沿。池沿长,十来米。峰脊下,有水池。池不大,有嬉鸟。湘云妹,立池沿。抛石片,白鹤飞。
二寻找嘉荫堂、赏月山和池沿
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给出的四个地方:嘉荫堂、赏月山、凹晶溪馆和池沿。我们梳理了十二个特征,据此,在如皋水绘园对号入座,找到匿峰庐、涩浪坡和碧宛湖以及湖边的池沿。
匿峰庐是冒辟疆破产后搭建的三间草房,就是把茅为盖,挂席为门,绳枢瓦牍,仅敝风雨,晚年住了十年的三间草房。在这里他回忆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时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虽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从匿峰庐到涩浪坡主山峰脊只有一百三十八步
在匿峰庐他写《石头记》,到第七十五回就把草堂设为贾母赏月的出发点嘉荫堂的原型。于是冒辟疆从匿峰庐虚拟的嘉荫堂出发登上涩浪坡,看到山下的水池和山环抱、近水、地洼一小平地于是一种神奇的灵感让他把涩浪坡的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如用当今高分辨率照相机记录在贾母赏月和黛湘对诗的情节之中,其清晰度令人惊讶!《红楼梦》作者在涩浪坡给出了赏月山的清晰照片。
我们来到水绘园的涩浪坡和碧宛湖,把十二特征一一对照核查:
第一特征:山不能高大,更不能陡峭:我们看到眼前的涩浪坡是座小山包,书中给出的条件完全符合。
第二特征:有条极平稳的宽路,不过百余步:笔者从匿峰庐出发只用一百三十八步就登上涩浪坡主峰,而且确实是一条极平稳的宽路。
第三特征:山是座极矮小的土山包,笔者登上山峰,只见长满花草,绿树成荫,是个土山包。
第四特征:山下有水池。从山脊东望水绘园的碧波湖,一波绿水,波光粼粼。
第五特征:有一段可以行人的池沿。我们看到山下池边确实有一池沿,游人可以在池沿上行走。池沿一词是《红楼梦》作者为涩浪坡山下特有的一段水面上铺设的石块路而创造的,笔者在众多词典中都没有找到这个词,也没看到其他书中有池沿一词。笔者游览过国内不少湖滨水边,独有水绘园的涩浪坡下碧宛湖边有一段长约十来米长的石块路,特别佩服《红楼梦》作者为此发明了一个极普通又特殊的专用名词池沿。
第六特征:池沿不长,只有十来米。笔者亲自登上池沿,步测其长只有十几米。当年冒辟疆写到黛湘对诗时,虚构了一排竹栏杆,并让两位小姐去数栏杆以记下这段真实存在的池沿的长度。真是高明!
第七特征:凹晶馆在下坡拐弯处。经踏勘,小小涩浪坡北端,确有一个下到湖边的山坡,山坡确实存在一个拐弯处。
第八特征:凹晶馆的四大特点是:只一转弯、低洼、近水、山怀抱。我们在山坡拐弯处稍停,踏勘周边地形地貌,看到有一180度的只一转弯处、一个怀抱状的山体,下面有一块低洼、近水的小平地可以修建且又矮小,故只有两个老婆子上夜的凹晶馆。
第九特征:山体是半土半石的假山。涩浪坡临湖的东侧完全是毛石砌体的假山,护卫着另一半土山。
第十特征:水池不大。我们在池沿上四下观看,各景点历历可数,池中水鸟嬉戏,正是冒辟疆写的扔石片可惊鹤的情景。
第十一特征:凹晶馆与池沿相距很近。此特征十分明显,游人只要放眼细看,那低洼、近水的小平地与池沿间讲话可以清楚听到,其距离正是二十米左右。
第十二特征:山上的峰脊与山下的池沿既相连又相隔。游人在山顶可看到水池,但看不到池沿;从池沿可望天空但看不到近在咫尺的山峰,确实相连又相隔。
至此我们在《红楼梦》中读到的十二个特征,与水绘园涩浪坡的特征完全吻合。水绘园的涩浪坡略改几个字,就成了下面的三字经。
上山坡,平稳路
湘云笑道:你知道这山坡下就是池沿。
水绘园涩浪坡十二特点的三字经:
涩浪坡,平稳路。百余步,上山坡。桂花树,多植株。峰顶下,有水池。一转弯,怀抱山。近水边,低洼地,凹晶馆,最适宜。二十步,到池沿。池沿长,十来米。峰顶下,有水池。池不大,有嘻鸟。小妹妹,立池沿。抛石片,白鹤飞。
(三)水绘园的复建
水绘园是冒辟疆在三百多年前修建的一座私家园林。冒辟疆晚年破产,园林已开始荒芜。几百年来,园林易主,历史改朝换代,水绘园许多景点荡然无存。改革开放以来,如皋市决定恢复古老园林,特邀全国古典园林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在水绘园遗址上规划。陈从周教授以陈维崧的《水绘庵记》和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水绘园旧址图》以及现存的景点为蓝本,探址考证恢复重建。如今复建的涩浪坡,设计者经几番研究,做了几幅园记图解才确定于现今位置。合历史考证、合园林美学章法,合涩浪坡为最,坡广十丈的记载,使如皋悠久的文化历史内涵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但是最令人感兴趣和值得红学家们、红迷们研究的是: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重建的涩浪坡景点竟然有十二处与贾母赏月山一样?水绘园的涩浪坡竟是贾母赏月山的原型!历史上水绘园几经易主,几成废园,但破坏的应该是树木花草、门窗设施,倒塌的是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涩浪坡是个土石山体,除了树木被砍伐外,小小山体基本得以保存原样。我们知道清初词坛第一人,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的陈维崧是冒辟疆的门生,他曾在水绘园居住十年,视冒辟疆如父,他的记载是极可靠的资料。据当年参与复建水绘园的徐琛先生回忆说,许多景点还用胶泥做了模型反复修改定型,才投入施工。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复建的涩浪坡景点是符合原貌的,而原貌是冒辟疆设计和建造的。
因此,冒辟疆在著作《红楼梦》时,把涩浪坡作为登山赏月的原型,让贾母走上极平稳的宽路,登上涩浪坡去赏月;让黛玉和湘云一转弯就见到了近水、低洼、山环抱的凹晶馆,数着直棍到池沿对诗,也是合理、可信的。而我们在研究《红楼梦》的作者时,用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的十二条对照水绘园,可以得到确凿的、真实的验证。在水绘园的涩浪坡,我们找到了贾母所登之山的原型。这是冒辟疆以笔名曹雪芹著作了《红楼梦》的有力证据。
(四)凸碧山庄和凹晶溪馆
20世纪修复的涩浪坡只是按陈维崧的《水绘庵记》及上博的图画的地形地貌在陈从周教授指导下恢复的水绘园景点,它不是按照《红楼梦》描绘的大观园修建的。我们不能要求它建有《红楼梦》的凹凸两馆。在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中所描写的凸凹两馆是作者的艺术构想。我们只是在当今复建的涩浪坡下发现有《红楼梦》作者给出的凹晶溪馆位于低洼之处的原型。作者通过史湘云之口道出,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的意境,在水绘园的涩浪坡也能体现出来。
从这里可以看到怀抱凹晶溪馆的环形山壁。
四、拾零
这是值得我们如皋红学界为之庆幸的大事,这是继《隐藏在如城水系中的大观园水系》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是把如皋水绘园的景点与《红楼梦》的景点直接连接的硬件,朋友们多次提出:你研究冒辟疆著作《红楼梦》最好能拿出真凭实据来。他们指的是在《红楼梦》书本之外找到冒辟疆著作了《红楼梦》的哪怕一幅画、一幅墨迹也好。二百多年来红学界何止千万人在寻找实物证据,但确实没有找到真凭实据。
池沿长,十来米
我们只有另辟蹊径,从《红楼梦》书本中去找,三遍五遍不厌其烦地去读,去深读、去细读,去寻,去觅。如今我们找到如皋水绘园的涩浪坡确实是大观园中贾母赏月小山的原型。书本上十二条特征与实际存在的涩浪坡景点条条吻合,尤其是修建凹晶溪馆处,确有一个只一转弯、山环抱、低洼、近水的地形地貌,可谓严丝合缝,笔者认为这个证据是又一个唯一性、独特性的证据,在国内难以找到第二个!这个发现太惊人了,它比如城水系为大观园水系的原型更直观、更具体。任何一个读者只要拿着本文的十二条,来到涩浪坡,就可轻而易举、易如反掌地获得证实。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又一颠覆性证据,是存在于书本上的文字证据,它应视为书本外的真凭实据!也许有人认为你这十二条太烦琐了。不!我们要证实数百年如泰山般稳固的曹雪芹只是如皋冒辟疆的一个笔名,必须细致地提供证据,不厌其烦地反复证明。
笔者愿意接受红学界的检验,欢迎红学家们、红迷们到如皋来,到水绘园来,我们一同到涩浪坡,到碧宛湖,踏上池沿,去验证赏月对诗的十二条,去检验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确凿证据!
三证三证齐备的原型
以下借用《红楼梦汇考》中李虹女士《隐藏在〈红楼梦〉中的如皋老县名、老地名、老巷名》文中提供的资料。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琏偷娶尤二姐,已于宁荣街后二里远近小花枝巷内买定一所房子,共二十余间。又买了两个小丫鬟。贾珍又给了一房家人,名叫鲍二,夫妻两口,以备二姐过来伏侍。
这段话的描述直逼如皋地理。如皋过去和现在确实有个小花枝巷,离水绘园二里远近,而且附近还有个叫鲍家场的小村庄,世代居住鲍姓人家。《红楼梦》里花枝巷二里远鲍家场的名称、距离、姓氏三元素完全与如皋一模一样。《红楼梦》出现了三证齐全的证据,远远超出孤证不取的原则!三证齐全证据完全合乎我们的合理、可信、准确、真实的八字原则。再用唯一性独特性独立性去鉴别,我们又获得一个确凿的、无懈可击的、毋庸置疑的证据。它不需探讨、论证,它就存在于那里,比水系涩浪坡女墙等证据更直观、更方便。读者甚至可以在网上打开卫星地图就能找到离水绘园二里左右远的花枝巷,不过它已修建为好几公里长的花市街了。
我们在百度地图上找到如皋水绘园北确实有一花市街。笔者于2015年8月23日专程去花市街,那里一片居民高楼,很难找到原居民,多方打听,在庆余路稳得福小超市见到马玉才父子,他们原住花市街,他们说:花市街原名花子街,是条临河东西商业街,北边有条小花子巷。花市街的西偏北有个鲍家场,有很多鲍姓居民。如今小花子巷和鲍家场都变成了居民小区,只有临河的沥青马路还保留着花市街的路名。几十年来如皋旧貌换新颜,许多老街老巷渐渐被人忘记。
三百年前冒辟疆坐在水绘园里写到第六十四回,贾琏偷娶尤二姐,安排住到哪里呢?抬头一看河对面有条花子街,街北小花子巷内有几户富人家房屋整齐,冒辟疆灵机一动,就让尤二姐住到小花子巷,并把小花子巷改成小花枝巷(如皋方言子枝同音),这样一改,既让琏二少爷避免了花子带来的尴尬,又增加了外室的人情味。他熟知的鲍家场已虚拟了好几位鲍姓人物出现在《红楼梦》中,这次再叫鲍二夫妻辛苦一场,派来伏侍二姐吧。
(附如皋卫星地图花市街)
四证大观园中的如皋城墙
《红楼梦》第一百○二回有一段:那日尤氏过来送探春起身,因天晚省得套车,便从前年在园里开通宁府的那个便门里走过去了。觉得凄凉满目,台榭依然,女墙一带都种作园地一般,心中怅然,如有所失。
这段文中出现女墙一词,女墙是个什么墙?值得研究。82版《红楼梦》注解是:女墙城墙上的短墙。《释名释宫室》:城上之垣曰睥睨,亦曰女墙。这里指短。我们再翻开《辞海》女墙条: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辞海》上还有女儿墙条:又名压檐墙,源出女墙。房屋高出屋面的矮墙。是处理屋面与外墙交接的一种方式,也是处理屋顶上的栏杆或房屋外形的一种措施。
笔者一辈子从事建筑工程工作,不但设计过女儿墙,而且亲自修建过女儿墙,现代建筑工程所谓女儿墙,即是钢筋混凝土的平屋屋顶周边的矮墙,起着防护栏杆的作用。其名称即来源于古代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其凹凸是为了射箭和放射枪弹所用,是一种防御建筑。
显然城墙上的短墙和屋顶上的女儿墙,都不是尤氏在大观园中看到的女墙。那么大观园中的女墙到底是什么墙?令人瞩目。于是我们去找睥睨一词,《辞海》说睥睨也是城墙上的小墙。这就更令人迷惑了,所有的解释不管是女儿墙还是城墙上的短墙,或是小墙,共同点是必须建在屋面或城墙上,必须建在高处,平地上是不可能修建女墙的。但是大观园里没有可以上人的钢筋混凝土平屋面,不可能建有女儿墙。大观园中也没有城墙,也不可能有什么城墙上的短墙。在大观园中出现一段与园林风格迥异的不伦不类的女墙,让读者不解,如陷五里雾中。
但大观园中真的没有城墙吗?我们只要换位思考:如皋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著作了《红楼梦》,冒辟疆把如皋城水系隐藏在《红楼梦》中,最经典的那一句北墙下引活水的北墙正是如皋北城墙。翻开《明万历时如皋县城池图》,清清楚楚地绘着水绘园的北墙正是如皋城墙!于是我便像《桃花源纪》中的迷路人一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原来尤氏见到的大观园里的女墙,就是如皋城水绘园中那段城墙!
大观园依城墙而建,早己被画家发现,《增评补图石头记》己有画家绘制,只因过去没有把水绘园作为大观园的原型,没有引发红学家对此城墙进行深入探讨。
冒辟疆轻描淡写地描述尤氏过大观园见到女墙,就轻而易举地说出了《红楼梦》中留下的又一处冒辟疆信号。现在我们用如皋城墙来注解《红楼梦》第一百○二回的女墙,就如拨云见日,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这女墙两个大字,是冒辟疆在《红楼梦》中留下的又一经典伏笔。伟大的文豪冒辟疆精明得令人叫绝!
82版《红楼梦》的注解是笔者迄今读到的最完整最详尽的注解,它倾注了老一代红学专家的精力和心血,这些注解文字对读者的帮助是难以忘怀的。但笔者不得不遗憾地指出,82版《红楼梦》第一百○二回对女墙注解后缀这里指短墙五个字是一大败笔。无论是女墙还是睥睨,都说女墙是屋面女儿墙或城墙上短墙。为82版《红楼梦》注解的红学专家们,不可能想象大观园中有平屋面上的女儿墙,更不可能接受大观园的北墙竟是城墙。但是面对着第一百○二回白纸黑字清清楚楚的女墙两个大字,红学专家们无可奈何地注解:女墙城墙上的短墙,但又无法做出合理的注解,在十分矛盾和复杂的心理状态下,只好在后面加上这里指短墙五个字,悄悄地把应建在高处的女墙下放到地面上。
这个下放到地面上的所谓短墙不但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令读者茫然,我们知道大观园里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都是精品建筑,突然冒出这么个短墙,它在哪个院,它建在哪个斋,它修在哪个馆,它是什么景点?这个根本不存在的短墙,实在是82版《红楼梦》注解的败笔!
最近同济大学教授、著名的园林专家张振山先生来水绘园考察,发现国内众多园林唯有水绘园依城墙而建,而且在园林内可见到女儿墙的景点,更是独特的现象,这个发现不但使女儿墙这个证据增加了含金量,而且在众多证据中显得更有特色、更有个性!
五证小宛、黛玉葬花焚稿,千古绝证
1645年董小宛随冒辟疆逃难来到浙江海盐。落花时节,不禁触景伤情,看到大好河山,正遭兵燹之灾,他们颠沛流离,有家难归。面对暮春凄凉景色,又见满地落花,勾起小宛无限伤春愁思,深感身世飘零,不知将来葬身何处,凄然泪下。小宛遂加入葬花行列,以花来自喻,扫落花,埋香冢,葬花于鸡笼山。小宛葬花之举被传为佳话。此事虽未见有历史记载,但在2003年9月海盐南北湖方家湾发现一块董小宛葬花石碑,据考证是20世纪30年代从其附近发现的董小宛葬花处移来的。石碑已被截断,上段董小宛葬四字清晰可见,下段的花字依稀可辨,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历史资料,证明小宛葬花真实可信。如今此碑已被当地居民侧砌在家中内墙上。
葬花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董小宛身上,毫不为奇。浙江海盐当地有在初夏时节为花神饯行,帚花而葬的习俗,闺阁少女少妇尤兴此风。
董小宛风华正茂之年竟得不治之症,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记载:小有吟咏,多不自存,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伤哉异哉!今岁信以是日长逝也。这是董小宛焚稿最直接最准确的记载。在那个妇女处于奴婢地位的时代,一位多情善感的知性美人,几经颠沛流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可以寄托终身的伴侣和能接受并非常爱护她的家庭。她可以在水绘园吟风弄月,泼墨作画;她可以烹饪美食,展演厨艺;她甚至可以当家理财。天下多少文人墨客仰慕他们才子佳人配,一幅多么美好的人生画卷展现在小宛面前。然而红颜薄命,几年的逃难生涯,三次从病危中夺回她钟爱的冒辟疆的生命,几百天的昼夜幸劳已使她骨瘦如柴,完全丧失了对疾病的任何抵抗,肺结核病侵吞了她的肌体。命运对她太不公了,一位仅仅二十七岁的才女就此昙花一现。悲叹命运凄惨、焚去手稿是她对命运的抗争。
同时发生在小宛身上的葬花、焚稿两件真实故事,在中国史书上、传说中是罕见的。有哪位美女一生中既有葬花又有焚稿的记载?!我敢大胆断言,发生在董小宛身上的葬花和焚稿是中国美女的千古绝唱,是空前绝后的咏叹!我们可视之为历史珍宝,它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美女悲情。
但这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人世间的历史珍宝,却在虚幻的《红楼梦》中获得重演。林黛玉是一位多愁善感、寄人篱下、体弱多病,不能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还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的孤傲之女。一见到落花就想起自己的身世,想起自己如浮萍一样无根,辗转漂泊,如何不悲伤?于是她像董小宛一样荷锄葬花,而且还哭出了令人叫绝的《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但令在山坡上听见的贾宝玉心碎肠断恸倒山坡之上,也令后世许多红迷为之垂泪。
《红楼梦》作者不但在大观园里让林黛玉复制了一个董小宛葬花的情节,而且还让林黛玉复制了董小宛焚稿的故事。在第九十七回林黛玉得知贾宝玉和薛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临死前挣扎着在卧榻边狠命撕那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将绢子撂在火上,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之后黛玉便含泪而逝。
黛玉葬花的故事,黛玉焚稿的情节,与小宛葬花的故事,小宛焚稿的情节,一模一样,一脉相承,如出一辙,都是在身世飘零的青年时期葬花,都是在身患绝症的临终时焚稿,天下哪有这样的巧合?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故事,唯一的、不可重演的美女悲情,却被复制了,却被重演了!只有冒辟疆一人可以完成,也只有用冒辟疆以笔名曹雪芹写作了《红楼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这可算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直接证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