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419.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474.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58.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編輯推薦:
★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著名外科医生,网络人气博主,堪称*会讲故事的外科医生
会讲故事的医生,会做手术的作家。手术刀的起落剖开了血肉之躯,也剖开了人性本质。博客粉丝突破200万。
★紧跟时代,挑战当下敏感话题
身处夹缝中的小医生,除了道尽生命*线所见,更是审视了医疗体系的挣扎及医患纠结的关系。
★比《只有医生知道》更接近大众,非专业书籍,告别晦涩难懂
这是急诊室里的人生故事,这是生死面前的人生百态,非说教,非知识罗列。这是庞大医疗体制里一介外科医生的内心独白,细腻道出医生的抉择、病患的痛苦与家属的无奈。
★真情流露,无须渲染,更真实、更深刻、更具感染力
只有医生才能更了解医院、了解病患、了解医生。道尽病历表上永远也不会写的真实。
內容簡介:
生命三部曲(《拼命》《医生,不医死》《生死一念》)是傅志远医生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生病,也都有可能面对亲人的生病,面对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高昂的医药费,我们该如何选择?
在生命三部曲之《生死一念》中,奋斗在生命第一线十几年的傅志远医生,记录其所见所闻,审视了医疗体系的挣扎及医患纠结的关系。从这里,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主人公经历的一切我们可能都经历过。《生死一念》不只是别人的故事,也映射了你我的生活。
生命三部曲(《拼命》《医生,不医死》《生死一念》)比纽约畅销书阿图葛文德三部曲《最*后的告别》《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更贴近中国读者,《心外传奇》作者、著名医生李清晨称其直指人心。生命三部曲(《拼命》《医生,不医死》《生死一念》)没有《只有医生知道》的专业知识,有的,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医生,会做手术的作家对人生无常,生死一线的深思。
關於作者:
傅志远,外伤急症外科医生、台湾外伤医学会副秘书长、网络红人、作家。他是活跃于网络世界的Peter Fu,是现实生活中的傅医生,是医学生口中刀法利落,带杀气的好老师。行医多年,始终奋斗在救治外伤与急重症患者的一线,见证生命的力量与奇迹,同时深刻观察人性。历任多家医学中心主治医生,目前服务于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并对医学教育与临床研究充满热忱。
他以笔名 Peter Fu 经营的人气博客急症外伤外科的大小事,获得2011 年第六届全球华语博客最佳生活综合类头等奖,粉丝超过200万。他的生命三部曲《拼命》《医生,不医死》《生死一念》,道尽外科医生在生命第一线所见的甘苦冷暖,同时深省医疗体系的挣扎及医患间的纠结关系,皆获得热烈反响。
目錄 :
推荐序
良医典范 /V
作者序
人生总在选择中前进
/VII
第一章 当医者成为亲人
真正的痛 /003
不敢负责的该负责
/011
换位思考 /021
同行相忌
/028
是医生也是父亲 /035
视亲犹病? /042
第二章 当患者有了选择
逢场作戏 /051
抢救或解救
/058
越专业越恐惧
/066
是婚姻还是交易?
/073
宠爱与溺爱
/081
证人变被告
/086
消费者的时代
/095
以身作则
/104
第三章 做好医生,是种选择
谁是好医生?
/ 113
外科医生的妻子 / 120
是误诊还是误会?
/ 130
医疗外的决定
/ 142
投其所好
/ 152
医者的好意?
/ 163
对症下药
/ 171
后
记 从医而终 / 181
內容試閱 :
自序 人生总在选择中前进
1995年,当我将大学入学的志愿表交出去的那一刻,几乎已经决定了未来的职业。当年那个十七八岁的孩子,正是懵懂的年纪,只知道依着父母与师长的期许念医学院,将来当个医生。当时除了对这份职业有无限的幻想与期待,并不知道这条路是否会顺遂,会遇到多少挫折险阻。
2002年,医学院毕业后的选科,是我人生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的抉择。在救人一命的成就感与对外科医生英雄式的崇拜下,我选择了拿起手术刀。一路走来,人生总在选择中前进。
或许辛苦,或许医疗环境不佳,但这是自己的选择。
在这段学医与行医的路上,无论是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还是与病人点点滴滴的相处,都时时左右着自己的选择。书本只能教给我们生硬的专业技术,行医之道则必须靠自己去体会。就像医学教科书上描述的永远都只是典型病例,现实中则有太多不同的状况。在医生的培养教育中,同样的医学院,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医生却有千百种。
行医的过程中,有太多的选择。要当什么样的医生,完全是自己的选择。有人为医疗事业奉献一切;有人只把医疗当糊口的职业,责任与风险能避则避;有人则把工时与薪资当作唯一考量
医学教育与严谨的外科训练,让自己习惯了用医生的专业角度看待病人,凡事追求证据,讲究数字统计。这些年,年纪渐长,得开始面对年长的亲人离世、身体健康不如从前的现实,更经历了最爱的一对子女生病的煎熬时刻。那种身陷不安、焦急中,却又有着医生本职的理性客观,令自己在医生、病人与家属三种角色中挣扎着。或幸或不幸,如此的体验也令自己的医者之心更为完整。随着信息的普及,大众的消费意识抬头,医患关系也渐渐改变。病人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医生,有人用名气与口碑去考量;有人重视医生的视病犹亲;有人非院长教授主任不看而要当什么样的病人,也是一种选择。有人对医生的建议言听计从;有人通过各种渠道取得信息,希望与医生做对等意见交换;也有人逢医必反,无视医生的专业尊严。
这是一本谈选择的书。
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我们总得在众多选项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做选择的依据,可能是自己的主观意志,也可能被动地受到环境左右。或许只是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但当下的每个决定,对未来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经历,是否会改变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而自己做出的选择,究竟对自己、对病人,甚至对整个医疗环境又有多大影响。
选择本身无所谓对错,它只是价值观的展现,但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在这些选择中,我找到身为医者的价值,也想起当初选择学医时的自己。
医本初衷。
正文
真正的痛
有过这次经验,我更能理解家属的不安与不理性,也才理解,有时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影响病人多深。
伤要多重,才会感觉到痛?到底什么样的痛,才是真正的痛?
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正埋首电脑前写作。嘟比最近身上出现不少奇怪的斑点,你要不要看一看?看起来像是一点一点的瘀血,我有点担心,你去请教一下医院里的儿科医生同事好吗?嘟比是儿子的小名。某天帮儿子洗澡时,向来观察力敏锐的妻子告诉我她发现的异常之处。当时我正如火如荼地工作着,听到妻子的呼喊,心不甘情不愿地挪动屁股,一边走一边心里还嘟囔着:说不定只是皮肤红疹而已,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检查的结果,发现儿子身上的斑点的确不是一般的皮肤红疹,而是皮下的点状出血。但我自己毕竟不是皮肤科或儿科医生,虽然觉得不太单纯,却也说不上来究竟哪里不对劲。再观察几天吧!除了皮肤斑点,似乎没有其他异常。或许只是他太调皮,在我们不注意时撞到哪儿,造成出血,我想应该没有关系。三岁正是不受控制爱爬上爬下的年纪,因此我对他身上常有外伤或瘀血早已司空见惯。
隔了一天,孩子身上的斑点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变本加厉,手臂上甚至出现一块硬币大小的瘀青。而过去的这一天中,我们都非常确定孩子没有遭受太剧烈的撞击。在没有明显外伤之下,身上却产生自发性的皮下出血,这症状像极了某些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临床上会有的表现。这下子我慌了手脚,马上联系自己熟识的儿科医生,偕同妻子准备带孩子出门就医。皮肤红疹或皮肤瘀青或许不是什么大事,但若是凝血功能不良则非同小可。在多年的医疗工作中,我见多了因为凝血功能不良而产生各式各样并发症的患者。
嘟比!你有没有哪里不舒服?一定要跟妈妈说。妻子紧紧抱着嘟比,此时她已经湿了眼眶。妈妈,你为什么哭了?懵懂的孩子说着童言童语,天真的他感受不出事态严重。我们要出去玩!为了不让孩子害怕,我编出这个谎话。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妻子早已乱了方寸。虽然心情同样忐忑不安,但身为一家之主,我必须保持镇定。不同于以往每次开开心心地出门,车上总充斥着笑语与歌声,这一天我与妻子都陷入沉默。在前往医院的途中,只有孩子依旧活泼:妈妈,我们来玩游戏!此时听在父母耳中却令人鼻酸。
儿科的同事一见到嘟比,亦判断是凝血功能异常,于是安排抽血检验,同时也要我们夫妻俩做好住院治疗的心理准备。检验室的抽血人员也是我平时工作的同事,见到我带着儿子来抽血,先是露出诧异的表情,接着也出言安慰:应该不会有事的,大约一个小时就会有结果,你千万不要太担心。话虽如此,同事安慰的话我却一句也听不进去。
三岁的孩子当然怕打针,任凭我们好说歹说,他还是不肯配合。不得已,我们只好将他抓紧,请同事在我们压制他的挣扎时快点抽血。嘟比害怕得尖叫大哭,凄厉的哭声令我们夫妻心碎,我虽然为顾及在同事面前的颜面,强忍住自己的情绪,但妻子早已泪水溃堤。以前我总不能忍受在医院里大哭大闹的孩子,甚至连带嫌弃他们的家长,此刻我总算真的理解了,当孩子受苦挨针时,那种痛仿佛是扎在父母身上。
为了安抚抽血后孩子激动的情绪,妻子带他去附近的商店买些零食点心,我一个人坐在候诊区的长椅上等待结果。分开前我握住妻子的手,给她加油打气:放心!我们的孩子从小健康平安,等我的好消息吧!只是那颤抖的声音和语气,恐怕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当时脑中闪出许多不好的念头,包括种种可怕的罕见疾病。虽然自己也是医疗人员,但在高度分工与分科的情况之下,自己对这些血液类疾病的认识,可能与普通大众无异。
宣布检验报告的时刻终于来临,妻子没有勇气面对可能的结果,于是我一个人走进诊室。检验数值严重异常,必须立刻住院!看到报告的数值,我愣在电脑屏幕前。负责凝血功能的血小板,在正常人身上至少该有15万,儿子却连
1万都不到。这意味着凝血功能严重失调,更糟糕的是,只要受到些许碰撞就可能会流血不止。诊室的护理人员帮我准备各项住院所需的文件,并说明相关手续,但当时我脑中一片空白,因此她说的话,我一句都没听进去。
带着沮丧的心情走出诊室与妻子会合,我相信她一定在等我带来好消息,可是希望破灭,甚至比预期还要糟。远远地,我看到一个小孩儿手中拿着零食奔跑尖叫着,后方的母亲出言制止他的不守规矩,这正是我们家常出现的场景。若是平日,我会厉声制止儿子奔跑,并语带威胁地告诉他:你再跑吧!等你摔倒就有你受的了但此时此刻,我只怕孩子再多受一点伤,脆弱的他现在真的不堪一击。
嘟比看到我走来,开心地勾住我的手臂:爸爸,我们来荡秋千!那是我们父子俩常玩的小游戏。当时我紧紧将孩子抱在怀里,眼眶泛红,一句话也说不出,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过往相处的画面。很后悔自己曾经对他的责骂,很后悔自己始终忙于工作,没能多点时间陪他。孩子出世近三年来,我从来不曾有这么强烈的危机感,觉得自己随时会失去他,觉得没法陪伴他长大。
妻子看出我脸色不对,大概也心里有数。我俩简短讨论了一会儿孩子的病情,以及接下来的打算。这时候嘟比拿着便利店的集点贴纸,要求兑换他喜欢的小玩具。过去我们从不轻易答应这个要求,总希望累积多一点贴纸,换取最大的奖品,这时候我却二话不说牵着他走进商店:我们来看看可以帮你换什么礼物,如果换不到的话,爸爸买给你!我勉强在孩子面前挤出笑容,现在的我不忍心看到他失望的表情。或许这是做父母的一种补偿心理,但在剧变的当下、未来的结果混沌不明时,我们不会也不想做任何一件可能令自己遗憾的事。
小儿血液科主任对我们给予了照顾,他对孩子的诊断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意即原因不明的血小板数量下降。临床表现就如嘟比一般,皮下会出现点状出血,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可使用类固醇治疗痊愈,少部分病人会成为慢性患者,反复发作。而血小板不足造成的凝血功能失调,严重者将流血不止,甚至造成脑内出血,因此治疗计划定为先使用类固醇,再视血小板数量回升情形,来判断疗效与调整药物剂量。但主任也特别提醒我们,若是经药物治疗后没有明显改善,则需做骨髓穿刺来进一步确认病因。
为了监测治疗的效果,接下来几天嘟比都得持续接受抽血检验。我可不可以不打针?到了抽血时间,孩子只要看到护理人员走近,就会直觉地表达抗拒。不行,你要乖乖打针,病才会快点好起来。虽然心疼与不舍,但理性告诉我们必须配合这残忍但必要的过程。或许这就如俗语所说,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每每见到孩子因疼痛与害怕而哭喊得声嘶力竭时,我们的心就会揪在一起。
儿子住院期间,陆续有领导、同事或朋友前来探视,给我们夫妻俩不少支持与协助,也总要我们对病情保持乐观,毕竟大多数的此类患者,都能顺利康复。谢谢您的鼓励,但我真的很难不往坏处想某位同事特地到病房给我们打气,我握着他的手,情不自禁又落下泪来。对朋友伸出的援手,我们的感激点滴在心头,但在这个心情如浮木般载浮载沉的时刻,由于害怕失去这个孩子,内心还是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三年来,孩子始终健健康康,我们甚至常嫌他精力过盛而调皮捣蛋。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得为孩子的生命担忧。
一时的痛苦或许可以忍,真正令人感到恐惧的是不知道这份苦痛究竟只是一时,还是将一世跟着我们的孩子。当时我们夫妻曾一起祈求上苍,别让这三岁的孩子再受这些苦;如果非得有人受苦,宁愿让我来代他承受。万幸的是,疾病的症状与血小板数量,都在治疗后逐渐改善,嘟比也在治疗一周后出院,后续的门诊追踪也显示病情持续好转。前后折腾数月,我们夫妻俩心中的大石总算放下。
在学医与行医的路上,总是强调诊断的精准与治疗的效果。尤其是外伤处置和紧急手术,更要求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在追求快、狠、准的判断下,似乎少了一份对病人的同理心与关怀。于是,当看到家属对医护人员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感到担心,难免会觉得多虑,甚至可笑。仔细想想,这岂不也是一种专业的傲慢?
同样一件事,在旁人眼中或许微不足道,但发生在自己在乎的人身上时,那种感觉才是刻骨铭心的切身之痛。有过这次的经验,我更能理解家属的不安与不理性,也才理解,有时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影响病人多深。这视病犹亲的同理心,看似仅有四个字,却得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