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笛学探究

書城自編碼: 283970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音乐
作者: 王鹤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61380307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33/26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7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內容簡介:
竹笛是我国古老而又广为流传的吹管乐器。本书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竹笛研究的理论成果,涉及音乐、器乐、艺术、文学、力学、运动学等诸多领域,并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对竹笛的历史、物理性、演奏技法、流派风格、笛文化以及竹笛与民乐团、竹笛与钢琴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
關於作者:
王鹤,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竹笛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常任理事,陕西竹笛学会副会长。
现任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表演系主任、中国笛箫演奏、民族乐队指挥双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受聘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竹笛副教授,西安石油大学音乐系客座副教授。2006年入编文化部主办大型中国艺术文献《艺术中国---中国艺术丰碑与艺术家概览》。
目錄
第一章竹笛的历史
第一节伶伦作律(2)
第二节探究中国笛之源(18)
第三节篪、篴、横吹之探微(21)
  第四节笛在音乐发展中的地位与变化(27)
  第五节夏、商至秦汉时期的古笛(33)
第二章竹笛的物理性
第一节笛类振动发音原理(38)
  第二节影响竹笛音色、音高、音量的因素(41)
  第三节吹孔、膜孔对竹笛物理音色的决定作用分析(43)
第四节影响竹笛音准的因素(54)
第五节关于风门大小和位置(61)
第六节竹笛的选材、制作与日常维护(73)
第三章竹笛演奏技法
 第一节竹笛技法概述(79)
第二节竹笛的颤音技巧(91)
第三节竹笛的吐音技巧(104)
  第四节竹笛的飞指技法(118)
 第五节竹笛的口风(123)
 第六节日常基本功的训练(126)
  第七节学习演奏竹笛的方法(130)
第四章竹笛的流派与风格
  第一节传统南派竹笛(136)
  第二节传统北派竹笛(148)
  第三节长安笛风(161)
第五章中国笛文化
 第一节笛与周代礼乐之研究(178)
 第二节论汉代横吹中的笛乐器(184)
 第三节李白与唐代竹笛艺术(190)
 第四节秦腔与竹笛文化(197)
 第五节西安鼓乐的匀孔笛(201)
 第六节尺八与箫的异同(207)
第六章竹笛的演奏实践
第一节竹笛与民乐团的演奏中常见的若干问题(214)
第二节竹笛与钢琴伴奏(223)
后记(234)
內容試閱
第二章竹笛的物理性
第一节笛类振动发音原理
竹笛是边棱乐器。边棱音的发声过程是当气流入射在竹笛吹孔的边棱时,被边棱分为两股,形成上下两个分离的涡旋,涡旋之间出现空吸现象。因为在吹孔涡旋气流的运动,使该处压强低于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两个涡旋相互吸引发生碰撞,振动发声。边棱音的高低决定于气流对边棱喷射的角度(以下均称入射角)和气流的速度;边棱音的强弱取决于气流量的大小。入射角偏大或气速加快使边棱处气流涡旋碰撞次数增多,气流振动频率增大,发音偏高;用气的流量加大,施加在振动气流上的能量加大,使气流振动的振幅加大,声音加强。从竹笛的发声过程看,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边棱音仅仅是竹笛发声的声源,由于边棱涡旋气流的振动,激起笛管内空气柱的振动,空气柱的振动又反过来使边棱音离开自身固有频率,以空气柱本身的基音或泛音发声。但在边棱音与空气柱振动频率相差很大时,边棱音迫使空气柱的振动频率升高或降低,或者不能共振。
二是竹笛发音的高度是由笛管内空气柱的长短、粗细决定的。空气柱越长、越粗,发音越低,需要的气流量越大,这时管内空气柱由于入射角偏小,除了振动的流动空气,少部分多余的气流进入笛管向笛尾流动,从基音孔和笛尾排出;反之发音越高需要的气速较快,气流量越小,这时由于入射角偏大,少部分多余的空气从吹孔处流动,管内空气柱一部分气流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振动,另外一部分气流伴随着涡旋气流向吹孔流出。
三是在不改变空气柱长度的情况下,采用改变气流的入射角、气速或强度以奏出第一泛音或第二泛音。竹笛因边棱音的振动而发声,演奏者的下唇与吹孔的一部分接触,气流吹向吹孔的边棱(以下简称对应边)。与其说气流以束状吹射边棱,不如说气流以柱台状射向笛孔的对应边棱更准确。在同等压力下,对应边与口风越近,入射气流的速度越快,气流量越小,气流与对应边接触的线(或面)就越小。该情况下,气流量减小,音量减弱,气速加快,声音的力度加大。相反,对应边与口风越远,入射气流的速度越慢,气流量越大,气流与对应边接触的线(或面)就越大。该情况下,气流量增大,音量加大,气速减慢,声音的力度减小。

箫与尺八的振动原理
箫属边棱音振动发音的开管乐器。箫吹口顶端有盖,也有无盖的,可稍增加音量。内壁向内依据竹壁的厚薄削成微有斜面的坡度,顶盖与唇接触。从吹口的内壁来看,箫的吹孔在内壁倾斜。箫的吹气气流与吹口的接触面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吹口的U形谷底,入射气流与吹口边棱的接触点小。所以,吹奏箫所需的气流速度和体内压力较小,风门也偏小,口风较平缓,发音比较圆润、纯净。箫的外壁光滑,气流与吹孔外壁的摩擦面有限,气震音利用入射气流的波动细微调整口风的强弱来演奏。箫与尺八的发音原理一致,从箫与尺八的发声过程看,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边棱音仅仅是箫、尺八发声的声源,由于边棱涡旋气流的振动,激起箫管内空气柱的振动,空气柱的振动又反过来使边棱音离开自身固有频率,以空气柱本身的基音或泛音发声。但在边棱音与空气柱频率相差很大时,边棱音迫使空气柱的频率升高或降低,或者不能共振。
第二,箫与尺八发音的高度是由管内空气柱的长短、粗细决定的。空气柱越长、越粗,发音越低,需要的气流量越大,这时管内空气柱由于入射角偏小,除了振动的流动空气,少部分多余的气流进入管内向管尾流动,从基音孔和尾音孔排出;反之,发音越高需要的气速较快,气流量越小。这时由于入射角偏大,少部分多余的空气从吹孔处流动,管内空气柱除了振动处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还伴随着向吹孔流出。
第三,在不改变空气柱长度的情况下,采用改变气流的入射角、气速或强度以奏出第一泛音或第二泛音。箫和尺八是由边棱音的振动而发声,演奏者的下唇与吹孔的一部分接触,气流吹向与口风相对应的边棱(以下简称对应边)。此时,气流以柱台状射向箫孔的对应边棱。在同等压力下,对应边与口风越近,入射气流的速度越快,气流量越小,气流与对应边接触的线(或面)就越小。该情况下,气流量减小,音量减弱,气速加快,声音的力度加大。相反,对应边与口风越远,入射气流的速度越慢,气流量越大,气流与对应边接触的线(或面)就越大。该情况下,气流量增大,音量加大,气速减慢,声音的力度减小。

第一节古埙初探

埙用黏土烧制,以边棱音发声振动的吹奏乐器,如鹅蛋般大小,一般为六孔,顶端有吹口,故又称陶埙,在周代礼乐中有较高的地位。现代考古发现,夏商时期的陶埙在形制、数量及制作工艺上比上古时期有了显著的提高,其形制从上古时期的单孔到商周时期的多孔构造;而商代的陶埙,在外部形制构造上存在共性:圆腹形且平底,上端开有吹孔。埙的音色呜咽深沉,演奏原理复杂,其音阶的形成展示了先人在乐律学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古代音乐的发展状况,对研究古乐器、古音乐特点有一定的意义。
埙的历史演变
《康熙字典》曰:埙形声。从土,熏声。本义:古代用黏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又叫陶埙(同本义)。也有用石、骨、象牙磨制而成。《康熙字典》,中华书局(香港)2009年版,第230页。《说文解字》曰: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从土熏声。(东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埙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泥球或者石球,投出去击打鸟兽(即投石索)。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能发出声音。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拾遗记》卷一记载:庖牺氏灼土为埙。秦太明《试论埙的历史沿革》,《殷都学刊》2006年第3期。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最早的埙只有一个音孔,后来逐渐发展为多孔,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纪末期(即周末)才出现六音孔埙。吕骥先生认为:鱼形体系、球形体系、管形体系及梨形体系陶埙来看,可知鱼形体系陶埙存在于青铜器时期(约夏代),是渔猎时代的表现。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制陶工艺的发展,也间接地促进了陶埙在形制和纹饰上的变化。如甘肃玉门火烧沟陶埙和甘肃酒泉甘谷崖陶埙通体彩绘条纹,具体包括彩绘条纹、网格纹、三角纹和折线几何纹等,在同时代出土的其他陶器上多有此类纹饰装饰的发现。从社会的功能和乐器演变过程上看,陶埙早期可能是人们用于玩耍的一种器物,其形状千姿百态。但作为一种乐器,埙首要考虑的是其本身的音准、发音以及演奏等问题。
商晚期的梨形陶埙已经基本满足了演奏的需要,在音色和音量上有了明显的进步。有证据表明,商代晚期制作的陶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器。
埙的形制差异
在已经出土的陶制埙中,浙江省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一孔埙距今约7000年,是目前我国出土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实物埙。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该埙椭圆形,单腔体结构,只有一个吹孔,发一个音。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橄榄形埙,距今约6000年,泥土手工制作而成。陶埙表面光滑,陶埙体中开有一个上下两端成形状的开孔,高5.8厘米,腹腔8厘米。山西荣县瓦渣斜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的管形埙,仍略平底成卵形,腰部有一个圆形指孔,高7.8厘米,腹径为4.1厘米。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埙类出土物,形状跟山西荣县瓦渣斜出土的器物相似,腰部上处有两个并列的圆指开孔,高4.4厘米,腹径23.1厘米。河南尉氏桐刘出土的龙山文化器物,似扁卵形,上端左右两肩下凹,各有一个圆形指开孔,一个略微凸起的圆形吹孔位于两个指孔之间,高6.3厘米,腹径2.55厘米。山西荆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器物,平底卵形,器物腰部有两个并列的开孔,高3.3厘米,腹径3厘米。甘肃玉门火烧遗址出土的系列鱼形埙,有带装饰挂的小孔,顶部有吹孔,鱼身有三个音孔,距今约4000年。河南二里岗早期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椭圆形埙,有三个音孔,距今约3500年。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1001号墓出土的骨质仿锤形六音孔埙距今约3200多年。河南辉县琉璃阁后商遗址出土的梨形埙,有五个音孔,距今约3000年。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第368371页。
河姆渡陶埙
辉县琉璃埙

荆村陶埙
安阳侯家庄古埙
二里岗遗址陶埙
现代埙

埙与古音阶
在考古挖掘活动中,出土了为数众多的夏商时期的组埙。如:安阳妇好墓和辉县琉璃阁150号殷商墓,出土两小一大的三件陶埙,安阳刘家庄北121号墓出土的四件陶埙,像商代早中期三音孔陶埙、商代晚期五音孔陶埙,且在形状上多为梨形、吹孔在顶端、平顶,音孔分布已经向着有序排列的阶段发展。关于夏商时期陶埙的研究,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和重要的研究结论。1976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一批三指孔的陶埙,呈红陶和彩陶色,扁卵形、中空,顶端有一圆形吹孔,两肩和前腹左下侧各有一圆形指孔,底端有扁尾,大多数乐器是在尾部上设有一或二个穿孔,有的通体无饰,有的饰以彩绘网绘,其中有8件完整的陶埙,据专家认定其年代大致与夏代同时,《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143页。经过初步测音,陶埙似乎是按照四种调式调音:
①四声宫调:宫、角、徵、羽,采集品M226,M233;
②四声羽调:羽、宫、商、角,采集品M72,M269;
③五声宫调:宫、角、清角、徵、闰,采集品M153;
④五声宫调:宫、角、清角、徵、羽,采集品M193,M216;
李纯一先生认为:四声宫调,四声羽调的调音是确实的。因为它的音列结构很规则,指法也统一。李纯一《先秦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李纯一先生进一步指出这些埙都是遵循着开指孔数与指孔音序数相一致的原则。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埙,在演奏上指法简易,一孔一个音高,开两个孔得两个音高,同样,开三个孔,就得到三个音。适合户外演奏。火烧沟共腔体埙与河南二里头陶埙属于同一类型,在形制、指法和音调上与桐刘、义井埙最为相似。李纯一《先秦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火烧沟文化属于奴隶制社会早期的青铜文化,产生在公元前1700年以前,大致与夏同一时期。因此,李纯一得出结论:这些共同点不是偶然,是火烧沟陶埙在继承和传承华夏桐刘埙、义井埙等为代表的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或者受其影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地域特色的陶埙。李纯一《先秦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在商代陶埙的考古研究中,出土的陶埙主要集中在河南的北半部,而在河南南部及山东北部偶有发现。商代陶埙音列结构比较规则,发音和指法的一致性也比较规范。将二里岗、辉县M150、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埙以及河南省博物馆征集的埙放在一起可以发现,商代的埙颜色基本呈黑陶色,殷墟妇好墓还有兽骨和白陶质地的埙。其指孔除了二里岗3孔外,其余的都是5孔,李纯一认为其演奏音阶有宫、角、徵、羽或者羽、宫、商、角四音,而且,从殷墟埙的音节中能看出:殷人具有多种音程、调式和调性的观念,为发明十二律准备了一定的必要的前提。另外,他还认为:商代晚期的埙,是在继承其先行的火烧沟和二里岗等埙的基础上,发展为一种偶用五声和二变,但以四声为主,并可以进行简单转调的新式埙。笔者由此定义:商埙已经是一种相当先进的吹奏乐器,此后,历代埙都是在商埙的基础上略加损益,由此可知,我国埙的基本定型是在商代晚期。李纯一《先秦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周礼中的埙
商时期的埙在河南境内不仅出土的数量繁多,而且有成组的发现。如安阳妇好墓、辉县琉璃阁150号殷墓和安阳刘家庄121号墓均有成组的陶埙出土,其原因在于河南是夏商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据文献记载,夏都阳城、商都殷,阳城即今登封,殷在安阳。作为政治文化中心,音乐向四周地区辐射和传播。崔琰《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9页。
从已知道的现存文物中得知埙的音阶如下: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在夏商时期已经存在六声和七声的音阶。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有一段话叙述到周代的祭祀音乐,其文如下:
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大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蔟为徵,应钟为羽,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大韶》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十三经注疏整理本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这段话对三种祭祀音乐予以描述,每种又包含有不同的律、调、乐器、乐舞以及表演场地和祭祀的对象。其中《云门》、《咸池》和《大韶》是黄帝、尧、舜三代的乐舞,分别在周代宫廷中用于祭祀天神、地祗和祖先。文中圜钟为宫,黄钟为角,从文字看,三种祭祀音乐包括宫、角、徵、羽四个声名,独缺商调。对于《周礼》所缺的商,目前大致有两种解释。其一,认为商指宫、商、角、徵、羽五声中的商,简称商声说;其二,认为商指音乐中的商调式,简称商调说。在汉儒郑玄对《周礼》所作的《注》中认为主商声,近来吴高歌先生撰文,支持郑玄的商声说,认为《周礼》所缺的商,指的是五声中的商,而不是商调。吴高歌《(周礼大司乐)三大祭中的五音无商说考》,《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6期。 笔者认为,目前所知缺乏商声的西周编钟,只是西周种类乐器中的一种编甬钟,据此恐不足以得出西周礼乐一律不用商声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晚期出现的另一种钟类乐器编钮钟,其音阶构成亦非局限于四声,而是扩展至包括商声在内的五声,乃至六声或七声。西周乐器,不仅编钮钟的音阶包含有商声,而且陶埙的音阶也包含有商声的存在。1964年洛阳北窑西周墓地M341出土了两件陶埙。经测定,北窑周墓出土的周埙,埙形制与商代晚期埙一样,都是鼓腹的小平底,按孔有五个,前三后二,呈倒品字形排列。从试奏和测音可知,北窑埙的基本音阶有羽宫商角四声,这种羽调结构在晚商时期的埙上也有所见,如殷墟妇好墓所出土的陶埙跟河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埙非常相似。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314315页。
由此得知,周代埙无论从形制还是音阶构成上大量的继承和发展了晚商陶埙的传统,其中商声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洛阳北窑墓地是一处西周时期的贵族墓地。有随葬品陶埙的M341号墓虽然遭到严重的盗掘,但是出土的仍然有陶鼎、铜鼎足、铜戈、兽头形铜辖、圆形蚌泡和海贝等器物。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331页。可见,其墓主人的地位非同一般,而陶埙则跟钟一样,在周礼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骨笛、骨哨和埙等古老乐器记录了我国音乐文化有8000多年历史的沧桑与演变,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变革大潮中,在周代的礼乐与道家儒家的学术中,埙承载了人类对音乐孜孜不倦的追求。从出土的遗存中,残破的埙为我们揭示了我国先人们追求音律的过程,历史用这种乐器证明,我国自8000年前就已经懂得音律以及六声乃至七声音阶。
埙的振动发声原理
埙属边棱音发声的乐器。当气流射向埙吹孔的边棱时,气流被边棱分为两股,进而形成上下两列分离的涡旋,涡旋之间出现了空吸现象。因为存在吹孔涡旋气流的运动,使该处压强低于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两列涡旋相互吸引发生碰撞,振动发声。边棱音的高低取决于气流对边棱喷射的角度(入射角)和气流的速度。边棱音的强弱取决于气流量的大小,入射角偏大或气速加快使边棱处气流涡旋碰撞次数增多,气流振动频率增大,发音偏高;气的流量加大,施加在振动气流上的能量加大,使气流振动的振幅加大,声音加强。
第二节影响竹笛音色、音高、音量的因素
我们知道竹笛是通过边棱音的振动来发声,风门与吹孔的接触位置、气息流量、气流速度都会影响竹笛的音高、音量与力度。所以,探究影响竹笛音色、音高、音量的因素需要从演奏者的口风、气流量和气流速度等方面着于。
影响竹笛音色、音高、音量的因素
影响竹笛音色的因素主要有吹孔的激发频率、管腔的空气柱振动、管体的共振以及笛膜的强迫振动等几方面。吹孔的激发频率决定了激频的音高和杂音的多少,以及音色是否纯净,发声是否浑厚、明亮。激发频率与管腔空气柱振动发声耦合现象,因此,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另外,乐器的材质对音色也有影响,以竹子为材料,年限不同的竹子,同一个师傅制作的乐器,音色都会相差很大,而其余的材质,比如木制、塑料制的竹笛共振效果都不如竹制的音色柔和、圆润。竹笛的笛膜振动是我国竹笛的一大特色,笛膜在管腔振动的强迫下运动,使竹笛的音色清脆明亮。
竹笛的振动是三个方面因素影响的:竹笛的口风、气流量、气流速度。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也决定了竹笛的音高、音量变化。
由于竹笛固有的发声特征决定了竹笛口风的运动,所以,演奏人员必须很好地掌握调整口风与控制口风的方法,在音乐表现中主动适应发音的需要。
在同一音高上,声音的强弱变化在口风的调整和控制下进行。声音的强弱是由振动物体振幅的大小决定的,吹奏强音需要扩大风门,加大气流量,加快气流速度。吹奏弱音需要缩小风门,减小气流量,放慢气流速度。入射气流角度越高,音调就会越高,反之,就会越低;在气流量方面,吹入笛孔的气流量必须是适量的,流量过大或过小,竹笛都不会有效发声。在口风位置多变的情况下,过大的气流量可能拟制基频,突出第一泛音,出现高八度超吹现象,也可能因吹向管内气流压强明显大于大气压,管内空气从竹笛后出音孔和管尾流动,削弱或削失音柱的振动,从而出现音色虚、弱的现象。另一种情况是,在口风位置多变的情况下,过小的气流量会使激发边棱音振动的能量不足,难以出现正常的音色效果,竹笛的发音难以有效。
吹奏竹笛时,激发频率的振动带动管腔振动时,吹奏气流是否从吹孔进入竹笛的腔体呢?笔者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笔者在吹奏中、低音时,开任何一孔,在指孔上方半厘米左右悬空一小片较薄的纸片,吹奏时,纸片被指孔吸了过去,而在吹奏高音时(筒音5的高音5或者6最明显),纸片被指孔顶了出去。这个实验证明,在吹奏中低音时,管腔的空气柱振动,腔体的气压低于大气压,因此纸片向内吸,而在吹奏高音区时,因吹奏气流较快,吹向管内气流压强明显大于大气压,管内空气以从竹笛后出音孔和管尾流动为主。因此,吹奏中低音区时,气速不易过快,否则,过快的气流冲入竹笛的腔体,会削弱音柱的振动而出现音色虚、弱的现象。在吹奏高音区时,吹奏的压强要大于大气压的正常指数,否则竹笛的发音也会虚、弱。
气流速度对竹笛音高、音量的影响
气流速度对竹笛音高、音量也有较大影响,在气流的流量、气流速度和入射角相辅相成的作用下,演奏出饱满纯净音色是每一位演奏者需要具备的能力。那么,从物理振动的角度分析,吹奏竹笛音色不纯、出现杂音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气流的入射角过大,造成部分气流与吹孔外壁产生摩擦。在这种情况下,吹孔形成的旋涡碰撞气流量相应减小,边棱音振动的能量不足以激发管内空气柱的振动、拟制基频、突出高次泛音,音质发虚,伴随杂音。为了弥补音色发虚的不足,演奏者往往加快气速、加大气流量,这样音量虽然加大,但杂音的音量也随之加大。二是口风的调整与控制的方法掌握不好,边棱音与管内空气柱的振动频率耦合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过长。在耦合发生之前,边棱音的频率比空气柱振动频率高一至十倍,高次泛音丰富,特别是与基频相抵触的第六、第八、第十、第十四泛音振幅很强,音色尖锐。教学中出现声音靠前、口型僵硬、气息不能下沉等现象是初学者容易吹出高音区的原因所在。只有在耦合的过程中,空气柱的振动才能迫使边棱音离开自己固有的频率而被拉低,来削弱边棱音振动中与空气柱基频相抵触的不谐和的泛音,以增加新的成分使音色净化。声音在耦合的过程也是口风调整与控制的过程,耦合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越短,杂音出现的机会越少。
熟练、准确地掌握和调整口风、气流量、气流速度等影响竹笛演奏的三个因素,达到自如运用,才能吹出优美的竹笛音色。
第三节吹孔、膜孔对竹笛物理音色的决定作用分析
竹管去节后,其中空部分形成竹笛的圆柱形内膛。管身设有一吹孔、一膜孔、六按音孔、二基音孔和二出音孔。在吹孔上端的管内,装上用软木制成的笛塞,距离吹孔的孔边距约半厘米。

吹孔与音色的关系原理
吹孔是笛身顶端第一个孔,演奏者将束状气流吹向竹笛的吹孔,形成边棱音的激发频率。边棱振动又激发了管腔的空气柱振动,发出边棱音。竹笛是以边棱音振动为发声源的开管乐器。因此,竹笛构造对其音色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以边棱音振动和空气柱振动相结合的部分,即吹孔。因为,边棱音的激发与吹孔对气流的切割作用密切相关。而与此相联系的便是吹孔外边棱的长度、曲线弧度和吹孔管壁截面的角度,亦即吹孔的大小和吹孔的形状。当然,每个人都具有个体差异,如演奏时的气流角度、速度、粗细都会因人而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竹笛由不同的演奏者演奏时,其音色会出现各不相同的现象。演奏者气流的强弱变化直接影响边棱音的发声范围,其激发频率的变化可以描述为角度越大频率越高,速度越快频率越高。开管乐器的管腔内形成空气柱的振动,气柱越长越粗,音高就越低;相反,腔体内的气柱越短越细,音高就越高。由此,单从竹笛吹孔结构上讲,吹孔大小不同,会导致激发边棱音的气束粗细不同,从而影响气流射入后对吹孔截面的作用力量,进而直接影响管腔内的气柱振动效果,影响竹笛音色;其次,吹孔截面的角度不同,会导致气流入射角度存在差异,射入气流撞击力度、反弹力度存在差别,从而影响管腔内气柱振动的效果,进而影响竹笛音色;另外,吹孔大小、边棱截面弧度的不同,也会导致边棱对气流的切割效果,使气流撞击力度、反弹力度产生差异,从而影响竹笛音色。
总之,由于演奏者的气流是因吹孔边棱、吹孔截面而产生激发频率,所以,吹孔的大小、形状及吹孔边棱的弧度、截面角度都成为影响竹笛音色的决定性因素。
吹孔对竹笛音色影响的试验分析
从竹笛发音振动的原理上看,吹孔的形状、大小等会影响气流的振动效果。因而分析竹笛发音的首要问题,是对流行的各种吹孔进行构造上的分析。根据传统的制笛工艺,排除膜孔影响的因素,笔者将圆形吹孔、椭圆形吹孔、扁平吹孔依次试验,其结果见表。

竹笛音量发音灵敏度发音特点音色特征
大G调音量较小,气声大费力,不灵敏音色较薄,过于纤细,高音区发音不统一音色不明亮,越用力发音越不灵
D调音量较小费力,不灵敏高中音区发音不统一,中音区较圆润,高音区发音不灵音色不明亮,越用力发音越不灵
小g调音量较小,气声大费力,不灵敏高中音区发音不灵音色不明亮,越用力发音越不灵
竹笛音量发音灵敏度
发音特点音色特征
大G调空,
虚,有气息声较费力低音区不够灵敏音质较纯
D调较虚声,音弱较费力厚实较饱满音质较纯且明亮
小g调易发音,音量小较费力高中音区发音较灵敏较明亮
表2-3扁平椭圆并内壁有长边棱
竹笛音量发音灵敏度
发音特点音色特征
大G调音量较大,较实,较纯省力,灵敏音量最大且饱满音色醇厚,发音灵敏
D调音量较大,较实,较响亮省力,灵敏音量最大且饱满音色明亮通透,音质纯净
小g调音量较大,易发声,纯净厚实无杂音省力,灵敏音量最大且明亮音色圆润、嘹亮
综上所述,当气流吹入竹笛管口的入口处时,由于管口的压强低于大气压,而使两个分离的气流涡旋相互吸引,由此产生了碰撞与摩擦而发出振动的声音。气流以束状射向吹孔的边棱时,一部分气流发生了直接碰撞,一部分被浪费掉,另外,还有部分气流被吹孔的边棱反弹回来。这三股气流的运动方式,是吹孔激发频率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在吹孔处形成的反弹的气流对直射做功的气流有阻碍作用。阻碍气流越少,音质就会越好;反之,阻碍气流越多,音质就会越差。如图2-9所示。
图2-9
注:图中细箭头为反弹入射气流,中号箭头为吹入气流,粗箭头为反弹外出气流
圆形吹孔的反弹阻碍气流较直接,而椭圆形的吹孔,内边棱为一小截直面段,阻碍气流就较少,较容易激发边棱音和管腔内部的共鸣。这即表明,吹孔构造上很小的差异(吹孔的大小、形状、关闭的截面及其边棱的有无)都会造成显著的音色效果差异。
从演奏的角度来看,我们在演奏不同种类的竹笛时,演奏者的风门与气息压力、气流量、气流速度的关系,以及影响竹笛的音高、音量和音色等振动的因素是一致的,虽然各种不同大小、粗细的竹笛,用力的大小不等,但是其振动发音的原理相同,因而通过吹孔控制音色、音量和音准的方法是切实可行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