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NT$
250.0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NT$
352.0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NT$
214.0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NT$
449.0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1.0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內容簡介: |
新型城镇化规划已经成为转型期中国*为重要的规划类型之一。由南京大学区域规划研究中心主编的《战略规划政策--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研究》源自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的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本书以南京大学的综合研究成果为基础,充分整合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同时紧密结合《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报告,全面探索省域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编制框架、内容与方法。基于对省域城镇化规划价值与形式的认知,从经济、社会、空间、支撑、制度等多个角度系统研究城镇化规划的核心内容和务实政策。
本书可供从事城乡规划、区域经济与规划的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使用,也可供相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
目錄:
|
致谢
前言
第一篇 省域新型城镇化规划:趋势与价值
1 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趋势与特征
1.1 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
1.2 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原则与目标
1.3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脉络与重点
2 省域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价值与形式
2.1 工省域空间发展的特殊性
2.2 省在新型城镇化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2.3 省域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构成形式
3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意义与价值
3.1 山东省在国家城镇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3.2 山东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3.3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价值与责任
第二篇 省域城镇化基础:特征与困境
4 省域城镇化的基本现状
4.1 发展阶段与基础
4.2 人口分布与迁移
4.3 经济发展与产业
4.4 城乡格局与体系
4.5 发展特色与投入
5 省域城镇化的现实困境
5.1 总体水平增长放缓
5.2 支撑动力逐步弱化
5.3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5.4 载体建设仍需强化
5.5 政策配套有待完善
第三篇 省域城镇化战略:理念、目标与体系
6 城镇化规划的理念与目标
6.1 基本原则与理念
6.2 发展愿景与目标
6.3 指标体系的构建
7 城镇化规划的战略体系
7.1 空间发展战略
7.2 经济发展战略
7.3 社会发展战略
7.4 生态发展战略
7.5 文化发展战略
第四篇 省域城镇化载体:城市群与都市区
8 都市区与城市群的基本形态
8.1 省域都市区化的态势分析
8.2 省域城市群格局演化的政策基础.
8.3 基于流分析的省域城镇空间结构
9 省域城镇化格局的多重情景
9.1 情景方案一
9.2 情景方案二
9.3 情景方案三
9.4 情景方案四推荐方案
10 省域城镇化的多元载体建设
10.1 差异化多元载体体系构建
1O.2 县域本地城镇化与分类引导
10.3 小城镇健康发展与价值重塑
10.4 农村新型社区与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 省域城镇化重点:核心任务与方向
11 人口城镇化与市民化
11.1 工人口转移与市民化
11.2 城中村和棚户区的人口市民化
12 就业导向与产城融合
12.1 城镇化就业增长规模的确定
12.2 城镇化产业支撑体系
12.3 城镇化产业组织模式
12.4 产城融合发展与创新驱动
13 承载力分析与生态文明建设
13.1 城镇化承载力与生态敏感性分析
13.2 生态环境支撑与保护措施
14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14.1 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4.2 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14.3 城乡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5 城乡文化建设与历史传承
15.1 省域文化特色与内核
15.2 制约新型城镇化的文化障碍
15.3 城乡文化建设与历史传承战略
第六篇 省域城镇化政策:制度改革与创新
16 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16.1 加速完善户籍制度
16.2 深入落实居住证制度
16.3 逐步建立人口信息管理制度
17 土地管理制度调整
17.1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17.2 建立城镇用地合理调控机制
17.3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18 资金保障机制建设
18.1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8.2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8.3 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19 住房保障制度完善
19.1 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19.2 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
20 行政管理体系重塑
20.1 实现区域层面的协调发展
20.2 完善中心城市与县市行政区划关系
20.3 优化乡镇行政管理体系
21 社区治理模式创新
21.1 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
21.2 完善城乡治理支撑机制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