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NT$
1140.0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NT$
390.0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NT$
490.0
《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售價:NT$
1390.0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NT$
349.0
《
别纠结啦:不被情绪牵着走的通透生活指南(“当代一休”小池龙之介治愈新作!附赠精美书签!)
》
售價:NT$
295.0
《
第二人生:找到重新定义人生的智慧
》
售價:NT$
440.0
《
唐朝三百年
》
售價:NT$
490.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作为基本框架,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拓展研究视野、更新理论硬核、接纳现代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结构性复兴。
本书特色如下:
1.以宏大的分析架构和宽广的理论视野,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道路上做出了新的尝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是历久弥新的话题,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研究对象固定在发展经济学这一特定学科上,避免在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上做过多纠缠,而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及多种分析工具,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追赶和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务实、全面的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应用经济学发展的大胆尝试,同时也为解决发展经济学理论与现实脱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突出分工这一特定范畴,围绕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演进展开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探讨。本书指出:西方发展经济学更多地是对具体发展问题的探讨,并未形成自身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本书以分工及其相对应的创新活动为理论硬核,逻辑性地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分工发展、产业分工发展、城乡分工发展、国际分工发展等若干问题,体现了一以贯之的分析脉络,为发展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层面上的复兴和重建提供了逻辑线索。
3.采用丰富的工具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兼收并蓄的学术风格。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一分析范式的科学性,但同时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固有的文本分析、规范分析等方法,而是采用了数理模型、投入产出分析、博弈论、价值链、区位分析等多种经济学和管理学分析工具,积极吸收借鉴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建模思路和定量分析方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格。
|
關於作者: |
周绍东(1984-),男,安徽枞阳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钱书法(1956-),男,江苏金坛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王昌盛(1982-),男,江苏淮安人,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现就职于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
目錄:
|
绪论
基本原理篇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视野的发展经济学:源起、继承与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
第二节 计划经济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思想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
第四节 中国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对发展经济学进行马克思主义解读的分析范式
第一节 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介环节的生产方式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复兴需要接受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一科学范式的指导
第三节 分工与生产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劳动分工所有制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范式:嵌入理论硬核
第二节 基于分工程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第三节 以分工指标测度的中国经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工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硬核
第一节 分工与创新的理论互通之处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创新的探讨
第三节 将分工与创新同时纳入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的重要意义
本章小结
实践应用篇
第四章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
第一节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发展实践
第二节 拉美国家的发展困局:中等收入陷阱
第三节 东亚复兴: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专业化分工决策
第一节 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转变
第二节 三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分工与专业化决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分工与专业化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第一节 既有研究和本章观点
第二节 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第三节 实证研究:以江苏三大经济区域为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兴产业的政产学研分工
第一节 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选择:合作博弈方法
第二节 新兴产业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分工视角的分析
第一节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工是由生产力发展推动的
第三节 实体虚拟经济的分工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分工退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发展中国家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分工界限
第一节 文献述评和研究构想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案例分析
第四节 由案例构建理论:超额公共产品供给
第五节 超额公共产品的甄别、清理与转化
第六节 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分工、技术与市场内生互动的本土企业升级路径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本章思路
第二节 分工深化与广化、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的内生互动机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中国电力行业的产业升级路径
本章小结
愿景展望篇
第十二章 劳动异化与分工发展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与异化劳动现象
第二节 公有制对异化劳动的纠正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以分工特征作为划分标准的社会经济形态演变
第一节 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一个辨析
第二节 自然分工的原始社会经济形态
第三节 强制性分工的私有制社会经济形态
第四节 自觉分工的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发展经济学具有较为特定的研究对象。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量原本隶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取得了民族独立和经济自主,摆在它们最为迫切的任务便是实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正是出于这种具体实践的需要,西方经济学者们(当然其中也包括张培刚先生等中国学者)逐步构建起一个不同于新古典范式的理论框架,并试图运用这一范式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因此,从较为宽泛的角度来看,发展经济学是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衍发的一系列经济理论的总称。
然而,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对于西方老牌经济强国的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缩小与这些列强之间的差距,类似苏联这样实施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甚至陷入了经济停滞的泥潭。于是,新古典经济学举世宣告:发展中国家并不需要一个独立的经济发展理论框架,新古典框架同样能够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但是,新古典范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严重失败,不仅宣告了以一般均衡和投资驱动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严重缺陷,同时也要求传统的发展经济学重新思考其分析范式。作为这一理论努力的集中表现,以罗默、贝克尔、卢卡斯、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者,擎起了以分工、创新和人力资本等概念为理论硬核的旗帜,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发展、如何实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西方发展经济学演变发展的历史经验,值得马克思主义学者加以借鉴。二十世纪中叶,在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等成为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分析工具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产生了大量经济发展理论流派,这其中又以依附论、中心外围论、脱钩理论等为代表,遗憾的是,这些理论要么没有形成鲜明的理论硬核,要么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环境而缺乏普遍意义,都不能真正称其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受到了多重传统观念的禁锢。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往往被分割为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两个方面,就经济增长谈经济增长,就人类发展谈人类发展,经济意义上的发展和哲学层面上的发展没有得到统一处理,经济学者和哲学家两者之间缺乏对话与沟通。第二,即使是在经济增长领域,传统理论囿于固定不变的两部类模型,忽视了产品创新和分工的内生扩张,从而丧失了对大量经济增长实践的有益洞察。第三,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有文献考察了劳动异化、分工陷阱等概念,但是,分析框架中却没有将生产关系这一重要的发展要素容纳进来,脱离了所有制和产权关系来探究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为此,笔者提出,应以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作为基本框架,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拓展研究视野、更新理论硬核、接纳现代方法,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结构性复兴。所谓结构性复兴,意指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不仅要研究落后国家的经济追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演进,还要研究类似中国这样的经济体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仅要研究生产力层面的经济增长,还要研究生产方式层面的经济增长,还要探讨生产关系层面的制度变迁,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济学需要分析发展中经济体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特有的结合方式。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只有在研究对象上实现结构性拓展,在分析方法上实现结构性转变,在理论硬核和实践对策上实现结构性改造,才能够真正实现复兴。这种理论上的复兴,同时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中国在实践中应走一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推动力、以内需为拉动力、推动社会分工深化与广化,协调、平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三大逻辑
1、价值逻辑
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对发展目标的价值判断有独特认识,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了价值上的规定,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来代替物质财富的单纯增长这一传统发展价值观。这个价值逻辑要求发展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以此实现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价值逻辑关系到对经济发展的评价问题,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摈弃传统的GDP依赖症,特别注重经济发展中人本身活动空间的拓展和技能水平的提升。
2、内容逻辑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界定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归宿,但这种发展价值观本身并不会自我实现,这有赖于发展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认为一起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现实方式的转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内容是围绕生产力发展这一核心展开的,但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上层建筑的变更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包括:(1)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更加合理地利用人类体力和智力以提高生产效率;(2)采取更为科学的生产组织方式,在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同时确定合理的分工程度;(3)优化和完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收入分配关系;(4)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上层建筑,并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的法律、文化以及政治制度。
3、实践逻辑
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实践逻辑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从本质上来说,两者都归宿于实践。从第一个层面来说,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必须由对客观规律所形成的正确的意识也即真理的指导。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里的实践既摈弃了教条主义,又与只适用于某一特定领域、时段的实用主义的实践意识相区别。发展中国家的新发展实践需要有新的发展经济学进行指导,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又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构建出解释发展差距、解决发展问题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就显得尤为必要。
第二个层面是正确处理总体实践与个别实践之间的关系,由于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阵营本身也发生了分化,逐步形成了新兴工业化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工业化中期国家以及较为落后国家等不同群体,这些国家群体的发展要求和路径选择是具有差异性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实践逻辑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处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总体实践和个别实践问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解决以上这个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复兴称之为结构性复兴。对于中国而言,我国已经基本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处在由工业化中期向中等收入国家演进,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高国民收入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任务。因此,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共性发展要求和发展路径的同时,本书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古老中国的新兴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