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內容簡介: |
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黄玉峰老师大胆改革创新,将浙东文化学旅等资源引入到语文课程中,用他的教育实践体现了教师即课程,时刻用自己的独特眼光去体验和理解课程,旁征博引,将丰富的课程资源巧妙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本书作为他从教48年对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无论是引入定场诗,还是对各种专题的打造,无不体现他对人的教育的呼吁与提倡。
《上课的学问语文教学优质资源的获取和运用(教学篇)》一书分为散文教学、小说教学、现代诗歌教学、议论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和古诗教学六部分,共十二篇教学实录,并附有黄玉峰老师自己及他人的精彩点评。本书生动、详实地再现了黄玉峰老师课堂教学中师生教学相长的风采,或满堂灌,或师生互动,无论哪种形式,对学生有益的教学才是真正好的教学。
|
關於作者: |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上海语文学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理事,复旦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副会长。作为上海市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黄玉峰老师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语文是人的教育,提倡大语文教学观。他深耕教坛48载,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至今仍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上,致力于传播人的教育。
|
目錄:
|
散文教学
一、《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实录
二、《告别权利的瞬间》教学实录
三、《老王》教学实录
四、《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学实录
小说教学
五、《边城》教学实录
六、《元妃省亲》教学实录
议论文教学
七、《拿来主义》教学实录
现代诗歌教学
八、《悼念一棵枫树》教学实录
文言文教学
九、《秋水》教学实录
十、《阿房宫赋》教学实录
|
內容試閱:
|
散文教学
散文,一般是写真实的事、真实的人、真实的情,它的特点就在于随意,任意挥洒,明心见性。正因为如此,散文往往能把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阅读散文,教学散文,就是要读出、教出它的真。通过文字,读出作者要告诉我们以及不想告诉我们的真实的东西。教散文,更重视知人论世,更重视一个品字。教散文重在找一个突破口,突破口找到了,就会势如破竹,一泻千里。突破口不容易找,教师对文章真正有心得,对学生真正了解之后才找得到,它往往以一两个问题的形式出现。我听课,看教师提的第一个问题,就大致知道他的这堂课能不能成功。
一、《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实录
师:我们上课。我先介绍两位伟人,一位是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年),俄罗斯的伟大作家,出身名门望族,一生致力于探索公正、合理的理想社会制度,反对暴力革命。他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奉行平民化的生活,连死也要像平民一样死去。他是人类的道德领袖,人道主义守护神,高尔基称他是人中之人,茨威格说他是真正的人的模型。另一位是茨威格(18811942 年),奥地利思想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在小说、人物传记、短论和诗歌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他是托尔斯泰的精神继承人。
托尔斯泰在晚年陷入了两个深深的矛盾之中:一个是他和革命者之间的矛盾。他同情革命者,但是他反对暴力革命,因此遭到革命者的反对;另一个是他和妻子之间的矛盾。他要把家里的财产分给穷人,但遭到家人的反对。他的妻子索菲亚跟他共同生活48 年,他的著作几乎都是索菲亚一个字一个字抄的,但是她也不理解,索菲亚陷入了一种歇斯底里的情绪,半夜潜进托尔斯泰的房间,看他的日记,查他的每一张纸片。托尔斯泰无法忍受,几次离家出走,但是都没有走成。为什么?因为他觉得这会给妻子和家人带来痛苦,而且他自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觉得这是他的责任,他不能抛弃妻子和家人,所以他犹豫再三。
1890 年,托尔斯泰开始写他唯一一部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这个剧本是他一生的写照。但是他写了20 年,都没有把这个剧本写完。为什么?因为他觉得矛盾无法解决,他不知道路在何方。他死后,茨威格为这部剧本写了最后一章,名为《逃向苍天》。现在我们就来读《逃向苍天》里的一段,它描写了在托尔斯泰出走前一天,也就是托尔斯泰临死前十天的事情。有一群大学生冲进了托尔斯泰的家里,要求托尔斯泰站在他们一边,下面就是一段他们的对话:
年轻人,即便是罪人,也是我们的兄弟。
不!即便他是我的兄弟和我的母亲生的孩子,只要他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我也要像疯狗一样的把他打倒在地!
不,年轻人,通过暴力不能建立一个符合道德的制度,因为任何一种暴力不可避免的要再产生另一种暴力。一旦掌握了武器,你们也会很快建立新的专制。你们不是在破坏专制,而是要使它永存下去。
这就是托尔斯泰的第一个矛盾。当然,后来这些年轻人没有听托尔斯泰的话。
托尔斯泰的第二个矛盾,是和他妻子之间的矛盾。托尔斯泰说:我的妻子和我的孩子不会尊重我最后的意愿,他们会拿我的著作去做肮脏的交易,谋取厚利。明天我就要写我的遗嘱,我要写得清清楚楚,不让发生歧义,而且要有约束力,我要在遗嘱中把我全部著作收入以及从稿费存款中产生的利息,这些肮脏的钱统统捐献给大家,捐献给全人类。他的妻子索菲亚这样回答:直到今天我也不明白,你的这些信仰有什么意义,你自己擦炉子,自己挑水,自己补破靴子,我还弄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这样清清白白的生活,勤劳、节俭、安静、朴素的生活突然之间变成肮脏的了,突然之间变成对别人的罪孽,我不能明白。这是托尔斯泰的第二个矛盾。托尔斯泰无法解决这个矛盾,最后他只能逃向苍天、逃向自我、逃向孤独。1910 年12 月28 日,在夜色的隐蔽下,一辆马车,载着一位八十三岁的老人,逃出庄园,前面,是茫茫的苍天。十天后,托尔斯泰死在一个小火车站,像一个真正的流浪汉。
茨威格是理解托尔斯泰的,他是托尔斯泰的知音,茨威格早就想看看托尔斯泰的故乡,早就想去亲眼看看托尔斯泰所反对的用暴力建立起来的新的苏维埃政权到底是怎么样的,早就想看看托尔斯泰的坟墓,今天机会终于来了,他终于到了托尔斯泰的坟墓前。那么我们想想,此时此刻,同样伟大的人物,他在想些什么?他又在说什么?哪些事情是他想说又没有说出来的?下面我们把这篇文章读一下,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你听了以后第一个感触是什么?这个感触是从哪里来的?茨威格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师生朗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把这篇文章读了一下,下面请同学回答一下:听了这篇文章以后,你第一个感触是什么?可以用两个词,用课文中的词或用自己的话概括都可以。
生:激动、平和。
师:你谈谈看,你当时是怎么感到平和的?
生:我觉得第二段写得很安静,不是特别喧嚣。
师:也就是风儿这段,和自然非常和谐,所以你觉得很安静。那你又感觉很激动,为什么呢?
生:我听您读得很激动。
师:我读得让你感到激动,不是文章令人激动,是吧?你觉得什么地方使你激动?
生:最后一段,拿托尔斯泰与其他人比较的时候。
师:好,其他哪位同学再讲一讲?
生:我读后感到了压抑,刚才听老师读的时候又感到震撼。
师:震撼,你用了震撼这个词,课文中出现了这个词。那么为什么这篇文章使人震撼?你说说看,震撼在什么地方?
生:我觉得震撼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老师读得很震撼,还有一方面是这篇文章的内容确实很震撼。
师:内容的震撼,你能够举例,震撼在什么地方?
生:托尔斯泰这样的伟人,他的墓地却这样朴素,给人一种庄严、震撼的感觉。
师:这样巨大的反差给你一种冲击,所以你感到震撼。还有其他同学补充吗?或者说,这篇文章还有哪些地方特别打动你?或者是哪些地方你还感到疑惑?
生:我觉得这里有一个感情的变化,文章的前面有温馨的感觉,而后面令我们感到壮观和震撼。
师:前面哪个地方是温馨的?
生:前面写托尔斯泰小时候是幸福的,那他回归他的坟墓也是幸福的,就连逃向苍天也是为了幸福。而后面的震撼和壮观是因为他不仅感动了人,还感动了自然。
师:很好,阳光在嬉戏,这种写法多好!阳光在嬉戏,白雪覆盖着幽暗的土地,这是一种非常和谐、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但是同时有一种很温馨的感受。所以这篇文章其实有很多很多的感情包含在里面,我们不妨一句一句读这篇文章,来理解这篇文章。
我们先看第一句,记1928 年的一次俄国之行,为什么写1928 年? 1928 年发生了什么事? 1928 年,是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为了政治的需要,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邀请外国记者、学者、专家到苏联去访问,茨威格也去了,进行了14 天的俄国旅行。对新生的苏维埃,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好得很,一种认为糟得很。茨威格是一个富有智慧、很深刻的学者、思想家,所以他没有急于发表意见,他后来通过《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文章把他要说的话全部说了出来。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读这篇文章里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世间最美的坟墓》。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你们读了这句话以后有什么想法?你们知道他这14 天走了哪些地方吗?他到过莫斯科,到过冬宫,到过克里姆林宫,到过红场,到过列宁的墓,但他在这里都没提,只说没有比它更宏伟、更感人的了,作者的意思都包含在里面了吧?他支持什么,歌颂什么,是不是都包含在里面了?下一句话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我们读读看,将被就是现在还没有被认识,将来会被朝拜。现在没有被朝拜的尊严圣地是什么样的呢?远离尘嚣,这儿没有尘嚣,非常安静、非常和谐、非常温馨,但是他指的尘嚣是什么?接下来,我们看孤零零地,为什么作者没有说静悄悄地静静地躺在?哪位同学能够理解,为什么是孤零零地,而不是静悄悄地或者静静地?肖洛霍夫有一部作品叫《静静的顿河》,瓦西里耶夫也写了一部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俄罗斯人很喜欢用静悄悄,但这儿用孤零零地,有什么含义?
生:因为托尔斯泰想要逃向孤独,他的坟墓在孤独中,是他生前的一个愿望。
师:他想逃向孤独,孤独是他生前的愿望。对,伟大的人往往是孤独的。他本来是个宗教徒,但他反对宗教的狭隘,他和东正教闹翻了,他批评东正教,结果被开除了教籍,他是孤独的。他反对沙皇,沙皇迫害他,他的学生都被沙皇抓去了,但是沙皇没有抓他,因为他名声太大了,所以他和沙皇也有很大的矛盾,他是孤独的。他和革命者有很大的矛盾,同样是孤独的。他和家里人也有矛盾,所以他只能孤零零地在那边,没有人陪伴他。
下面就由茨威格带着我们去看一看,他的墓到底是怎样的: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这段里面作者告诉我们什么?他是走羊肠小道过去的,非常偏僻,穿过了空地,穿过了灌木丛到了墓地前面。而这座墓是什么样的?第一次出现这座墓的意象,这个意象是怎样的?是土堆,是无人守护、无人管理的一个墓。一下子,这个墓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平平常常的一个墓。这个墓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它的来历是什么?接下来我们把这段一起读下,来体会这里面的温馨、幸福。
(全班朗读第二段)
师:这个传说非常平凡,但又很动人。古老的传说往往包含着朴素的真理。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金钱,不是地位,幸福也不是追名逐利,幸福在托尔斯泰看来是那样的朴素,那样的自然,那样的平凡。幸福是一种和谐,是一种温馨,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奉献,对吧?在托尔斯泰看来,幸福是平平常常的生活。在古老的传说中我们要体会大智慧,看上去是一个保姆说的,是一个老妇人说的,但是它有大智慧。托尔斯泰还回忆过这样一件事情,他小时候和他的哥哥们一起玩捉迷藏,躲在一个桌子底下,四面都用布遮起来,他躲在里面,然后和几个哥哥紧紧地抱在一起。他晚年说,这种人和人之间紧紧拥抱的感觉,影响我一辈子。他感到人和人之间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紧紧拥抱的关系,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以小时候的影响对托尔斯泰实在太大了,他讲这个墓也是小时候的事情。
下面我们看一句话: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大家把饱经忧患这四个字画一下,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内容,茨威格每一个用词都是非常精当的。你们想想托尔斯泰的一辈子,他一生中,当过兵,做过教师,被各种各样的人攻击。我们现在看来托尔斯泰很伟大,但在当时他很孤独,是饱经忧患的。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这种冲动、美好的愿望到底是什么呢?就是要回归自然。他觉得自己拿别人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拿社会的东西太多了。在这里,我想读一段爱因斯坦的话,爱因斯坦和他有共同的感觉,他说: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答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简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我们刚才说到托尔斯泰是一个道德领袖,托尔斯泰从小就养成了自我忏悔的、自我修炼的习惯。他母亲去世后,他去安葬母亲的时候,突然感到非常内疚,他觉得自己怎么痛苦不起来,自己的眼泪有点假。他对自己自责得很厉害,他不断地在自责。所以他生前没有和普通大众一样,他死了以后想要回归到大众、自然里去,这一点托尔斯泰是
非常与众不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