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1. 《超级版图》内容开阔震撼,是一部从基础设施大连接的角度探讨当今地缘政治发展现状与趋势,书写全球文明的重磅之作;
打开地图,我们看到的是用国境线分割的全球版图。为了征服领土与统治邻邦,人类经受过最惨烈的战争。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局部战争、民族冲突、领土纠纷、恐怖主义仍然是地缘政治的严峻课题。
然而,在传统地缘政治冲突与纠纷的表面之下,作者看到了与强调领土、国界的传统地缘政治方向完全相反的未来竞争新战场争夺连接、争夺入口、争夺互联互通的角力。
连接,这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一股力量,主导未来全球版图的是一条条表示连接的供应链,而非代表割离的国界线。与外界进行连接的能力,将是国家和个人最重要的竞争力。
《超级版图》重绘现代商业文明,它并非由传统政治边界界定,而是由跨全球基础设施、密切连接的洲际贸易走廊、跨国供应链界定。作者告诉我们,为何流动能够战胜摩擦,为何全球化的广度、深度和强度正深深改变全球商业文明。
2. 这也是一部一带一路顶层战略全球行动指南,为中国欧亚经济战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全球视野;
为什么中国要通过一带一路完成欧亚经济一体化?
|
內容簡介: |
全球化并未进入深水区,与之相反,全球化正在进入超级全球化阶段,一幅全世界范围内互联互通的超级版图正在形成。
何谓互联?传统的国界线表示国与国的隔离,强调本国的国土主权,限制人员、资本、资源、技术的流动,而在互联时代,国家必须选择与其他国家、其他区域连接,连接的力量远远大于政治和军事的力量。
如何实现连接?通过修建基础设施,打造供应链,实现资源、生产、服务、消费的连接。21世纪,本质上是一场争夺供应链的角力,新军备竞赛的内容是连接全球各大市场。比起争夺领土,争夺连接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输油管道、铁路、公路、隧道、大洋航线、网络电缆和电网更符合各国利益。在这场角逐中,中国领先;中国围绕一带一路,已启动一大波连接欧亚大陆的基础设施投资。而美国则需要与邻国携手,建立跨北美洲的超级联盟,共享资源和繁荣。
在这张全球互联互通的超级版图上,我们也能看到超级城市的出现。到2030年,全球将会出现50个超级城市群。为什么打造超级城市群?因为超级城市群是一连串基础设施最便利、供应链网络最发达的全球地理节点,超级城市群吸引着全球的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小城市也必须将自身融入超级城市群,这是获得繁荣的唯一方法。同时,供应链将代替任何超级大国或者多国联盟,成为稳定全球社会的锚,没有任何国家,哪怕是美国和中国,能够打破供应链系统。供应链将全球迅速增长的超级城市连接在一起,这对地缘政治、经济、人口、环境、社会认知都将持续产生深远影响。
康纳结合20年间超过100个国家的环球观察实践,从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探讨地缘政治变迁。它视野开阔,却不失严谨的细节;得基础设施者得天下,一条条供应链就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脉络,从《超级版图》中,你不仅能看到21世纪的全球文明图景,更能看到,在各国各地区以新的形式互联的情况下,国家和城市应如何重新思考发展目标。
|
關於作者: |
【美】帕拉格康纳(Parag Khanna)
帕拉格是全球战略家,畅销书作家,风靡TED讲坛的主讲人,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新美国基金会负责人,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2007年出任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高级地缘政治顾问。他也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全球知名媒体特约供稿人,被《时尚先生》评为21世纪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荣登美国著名杂志《连线》智慧人物排行榜。帕拉格在乔治敦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获得伦敦经济学院博士学位,曾著有《第二世界:大国时代的全球新秩序》《如何转动世界:全球未来的复兴之路》,合著有TED系列大热作品《混合现实》,他游历近100个国家,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授予全球青年领袖荣誉称号。帕拉格的网站:paragkhanna.com。
|
目錄:
|
第一部
互联互通的超级版图
第一章
从割离到连接
环球之旅
桥梁接四方
眼见为实
从政治地理到功能地理
供应链世界
流动与摩擦的平衡
第二章
新世界的新地图
从全球化到超全球化
新的衡量标准
新的地图图例
专栏:从国家外交到城市外交
第二部
国家的放权
第三章
权力大下放
让部落赢
分化是为了融合
从国家到联邦
第四章
从分权到聚合
地缘辩证法
从修建新大干道开始,建设和平印度
从争夺势力范围到建设和平东南亚
从争夺非洲到建设和平大非洲
从《赛克斯皮科协定》到建设和平中东
专栏:以色列例外?
第五章
美利坚合众国的命运
美国的悲剧
内部分化
跨越太平洋的财富流
跨越全球最长国境线的水和油
北美联盟
专栏:南美联盟
第三部
未来的国家竞争
第六章
未来战争的多种形式与可能
后现代的古老隐喻
奥威尔说对了吗?
暴风雨之前的宁静?
其他方式的战争
第七章
伟大的供应链战争
原子和字节交易
专栏:打印、分享,然后交易
水平 垂直=上行线
资源探索和食品数据中心
专栏:供应圈
回流但仅仅是回到国内销售
更加地区化和纵向化的全球化发展?
第八章
基础设施联盟
制定正确的供应链战略
后意识形态联盟
希腊比雷埃夫斯中国的欧洲门户
从制裁到连接
当心友谊大桥
油浓于血
第九章
新钢铁时代
穿越心脏地带的钢铁丝路
专栏:矿产之国蒙古条条大路通中国
中国西伯利亚的回归
伊朗丝路重光
朝鲜钢铁丝路穿过隐士国家
供应链的反击
第十章
海洋超级版图
飞地帝国
移动的主权
海洋之主
逃离马六甲陷阱
海上丝绸之路
大西洋城市
北极的首府
第四部
从国家到超级城市
第十一章
你建造,他们就会来
迪拜世界之都
第一停靠港
专栏:拉各斯非洲的世界城
第十二章
规划超级城市
迅速崛起的城市
从外飞地到内飞地
中国的超级经济特区
超级城市的规划
城市建设即国家建设
迈向混合治理 261
第十三章
供应链的救赎
谁在推动供应链的运转?
超越法律?
转移还是不转移?
专栏:超越贪腐?
全世界下层阶级的反抗
现在投入,未来收获
金融供应链
第五部
走向全球社会
第十四章
数字供应链
看不见的基础设施
建一座有墙的花园,还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颠簸行进?
数字身份盛宴
连接性财富的扩张
全球数字劳动力
第十五章
文明的融合
国家与文化融合
专栏:中国多元民族国家
全球通行证
全球公民
公民身份套利
第十六章
供应链与自然的博弈
撤离海岸
专栏:跨越边境的河流
与自然谈判的技巧 324
专栏:测量供应链的环境影响足迹
位置,位置,还是位置
结
语
从连通性到适应力
新的道德规范
自我运行的网络
建立无边界的世界
致
谢
注
释
推荐制图网站和工具
|
內容試閱:
|
从政治地理到功能地理
地理至关重要,但地理并非要以国境线为依托。我们绝对不能混淆了地理和政治地理的概念,地理始终重要,但政治地理却易变。不幸的是,如今的地图都假定自然或政治地理概况恒定不变。但这种自证式的逻辑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这样,所以必然是这样。看地图并不是看手相,不必以为每个纹路都指向不可更改的命运。我对地理的重要影响作用深信不疑,但我从不认为地理分隔线是不可更改的终极决定力量。地理条件或许是我们可观察到的最基本形态,但要想理解人类发展的前因后果,还需要对人口、政治、生态和技术进行全方面综合考量。
正如一百多年前伟大的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Sir Halford Mackinder)所言,政治家应该重视地理并在其战略中充分考虑地理因素,但政治家不应成为地理的奴隶。地理决定论者之肤浅程度近于对宗教的盲目崇拜。
要想深入了解人类在改造地理方面的各种途径,首先就要承认人类影响已经遍及世界每个角落:每一处空间都经过人类勘探,地表上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调查过并绘入地图。天空中到处都是飞机、人造卫星和现在越来越多的无人机,当然还有二氧化碳排放和污染以及雷达和通信信号。人类不仅居住在地球,更是在改造地球。环境科学家瓦克拉夫斯米尔(Vaclav Smil)就曾慨叹19 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现代文明设施之恢宏广博,以及运转维系这些设施所需物资供给之源源不绝。
大型基础设施超越了自然和政治地理边界,对这些大型基础设施的测绘显示出,世界正从政治空间构成(如何合法分隔地球)转向功能空间构成(如何有效利用地球)。在这个新时代,名义上的政治国境线正在被发挥实际效用的功能连接线所取代。国境线表示按政治地理角度,谁和谁应该分开。基础设施从功能地理的角度说明谁和谁连在一起。互联互通线的重要性超越了分隔线,因此功能地理的重要性也在不断超越政治地理。
如今许多现存或规划中的交通走廊都可追溯到由地理、气候和文化形成的古代通道。本章开篇所言的铁路路线基本上还原了20 世纪60 年代从伦敦到印度的嬉皮之路(Hippie Trail),这条线路本身传承了横穿欧亚的古代丝绸之路。美国充满历史感的66 号公路(也被称为威尔罗杰斯公路)从芝加哥一路通往洛杉矶,这条公路也延续了美洲土著的迁徙路线(至今依然穿过亚利桑那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区),在大萧条之后,无数美国人离开中西部沙尘肆虐之地,沿着这条公路向西南行进。
当然古代的丝绸之路道路崎岖、黄沙漫漫,如今则是沥青高速公路、铁轨、钢管以及凯芙拉纤维包裹的通信光缆,现代设施的强度、密度、宽度和速度都远胜古代。这些基础设施形成了全球体系的基础。这些设施将两端以及沿途的实体连接在一起,无论是帝国、城邦还是主权国家国家有兴衰,但通道长存。
因此,互联互通和地理并不对立。相反,两者还常常相互促进。美国和墨西哥同处美洲,但随着两国设施互联程度的加深,美墨两国从政治分离慢慢转向市场融合。因此互联互通并不是要抛开地理,而是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地理条件。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对自然区域的观念。欧洲通常被认定为是独立的大洲,因为欧洲文化与占欧亚大陆23 区域的乌拉尔山以东的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别。但随着欧亚大陆连接程度的加深,这种认为欧洲在地理上处于孤立状态的看法将逐渐消失。互联互通让欧洲真正成为欧亚大陆的组成部分。实际上,中国现在所打造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倡议。
如下两个例子也可说明功能地理的重要性要超过政治地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与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之间通过厄勒海峡大桥相连,这两座城市的联系是如此紧密,现在许多人干脆就认为已形成哥马单一城市。哥本哈根机场距离马尔默市区更近,而瑞典的出租车也在哥本哈根机场设立接客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波罗的海国家就希望能联合起来,但这一进程被苏联的扩张主义打断。百年之后,更大规模的波罗的海联盟已然成形,北至挪威,南至立陶宛的波罗的海国家都可通过厄勒海峡大桥前往西欧。在中国的珠江三角洲,正在建设港珠澳大桥(同时建有人工岛洲和一段6 公里长的隧道),大桥计划在2017 年建成,成为沟通三地(香港、澳门、珠海)的交通主干,届时穿过珠三角南部所需时间将从现在的4 小时降为一小时,将珠三角各大城市连成一片。
搞清楚究竟是国境线重要还是连接线重要,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世界组织方式的判断。如果国家能从功能角度而非政治角度去看地理,那么其关注重点必然是如何有效利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以及如何将资源有机结合并与全球市场对接。跨越国境线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是性质特殊的财产并具有自身的生命周期,而不仅仅是一条高速公路或一根输油管。连接工程可成为跨境共治共管的公用设施。因此这些基础设施有着自身的特性和源自共批共建的合法性,这些实实在在的工程比法律或外交更具说服力。耶鲁大学教授凯勒伊斯特林(Keller Easterling)将基础设施这种天然的权威性称为额外国家治理(extrastatecraft)。
基础设施也会超越其原来的所有者。当今世界不仅在掀起基础设施的建设浪潮,同时也在发生着基础设施私有化浪潮,各国政府都希望能通过私有化产生更多现金流,由此来实现财政预算平衡并为新投资项目筹集资金。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忙着将基础设施委托给私营企业或第三方机构, 用市场化方式管理这些设施。在此过程中,有时东道国会宣布没收或接管由外国政府(或外国企业)投资建成的设施。俄罗斯国有企业在修建油气管道和铁路时,尽管有着边界纠纷,他们也希望可以保持基础设施的开放性。道理很简单:如果基础设施无法顺畅运行,那么就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价值。有关基础设施的收入分成、维护成本或是非法走私等问题的纠纷,归根到底都是在争谁应该从互联互通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因此,尽管互联工程改变着国境线的作用,但也跟地缘政治高度相关。评估功能地理交通路线、能源网络、货运港口、金融体系以及互联网服务路径,其实也是在分析一国实力的传递和施展途径。美国的政府官员说起如何应对中国崛起时,总好像默认,全球体系的领导必须由美国担纲。但其实全球体系只需要一样东西:互联互通。具体是哪个国家的连接程度最高并不重要,但连接程度最高的国家一定最具优势。中国在非洲和拉美就颇受欢迎,因为中国在这些地区推广(通常也承建)基础设施,作为地区连接程度改善的基础。与互联互通的硬实力相比,缥缈的软实力则略显苍白。
基础设施的连接线并不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边境线,但其真实性和重要性毫不逊色。而且这些线条代表的是现在,不像现有地图上的线条那样代表着过去。正如著名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所言:今天建成的建筑在未来数百年内依然屹立。这样的长期存在应该超过了许多国家的存续时间。然而如今大部分学者依然将政治疆界视为地图上最重要的人为线条,其背后的偏见就是视领土为国力的基础、国家为基本政治组织形式,假定只有政府可完全控制国家内部的活动,以及认定民族认同是忠诚感的最重要来源。随着全球互联设施的发展,这些观念将统统被推翻。分权(权威从中心下沉至各地)、城镇化(城市规模和实力的增长)、人口稀释(大规模移民带来的人口融合)、大型基础设施(改变地图的新的油气管道、铁路以及运河)和数字互联(可形成新的社区)等趋势,要求我们绘制出更加复杂的地图。
奥威尔说对了吗?
乔治奥威尔目睹了冷战初期欧亚大陆分裂成对立的两大阵营,他认为世界两大阵营的冲突对决将不可避免,尤其是在核武器发明之后。在敏锐观察到欧洲殖民主义和苏联共产主义的僵化体制后,奥威尔在其小说《1984》中将世界分为三个超级大国:大洋国、东亚国和欧亚国。
当今的世界地图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1984》中的预言。只是欧洲大陆没有被苏联征服或划归大洋国(美国),但《1984》还是精准地描述了北美、南美和欧盟这西方世界的三大板块(伦敦和纽约作为地区双首都)。同时俄罗斯(欧亚国)则继续把持欧亚大陆北部
蒙古化的部分,而信奉先人崇拜的东亚国(中国)则继续在扩大影响力,将日本、东南亚和中亚纳入影响范围。奥威尔笔下的世界是静态的三国鼎立,没有一国,或任意两国联手来霸占星球。a但奥威尔在1950 年辞世时,他怎么都想象不到,历史竟然会如此演绎,超级大国之间的交互方式不是试图去占领对方的领土,而是去获得对方的资源和市场。由于无法完全征服彼此,大国之间就放弃了战争开展拔河博弈。
在供应链地缘政治中,各自为政的地缘板块说现在已经越来越站不住脚,当今各国都通过基础设施和协议联合在一起。例如美国和欧洲正在谈判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议(TTIP),一旦协议达成,将消除欧美之间所有的监管摩擦并推动双边投资,尽管现在美欧双向投资已经排名世界第一。美国和加拿大互为对方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欧盟则是美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签署后,预计美欧贸易额将在如今日均30亿美元的基础上继续增长。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极力提升其对迅速增长的亚洲市场的能源、货物和服务出口,因此美国不仅在忙着与欧洲谈判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议,也在积极与亚洲伙伴开展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谈判。参加TPP谈判的12 个国家占全球GDP的40%,一旦协议达成,成员国之间将实现零关税和共同标准。与对手发展经贸关系,或者与对手的邻国发展经贸关系,是实现战略影响的重要方法,但这种竞争性的解放是基于供应链而非国家领土。因此,TPP的目标不是要孤立中国,而是要促使中国变得更加开放。a在2000 -2010 年间,美国对华出口增长到5 倍,中国对美出口也出现了大幅增长;现在中国正有望取代加拿大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中国市场上占据很大份额的通用汽车,如果没有来自像中国这些海外市场的收入,那么即便美国政府想救通用,通用汽车也难以熬过金融危机。此外,如果无法吸引数千亿的资金,特别是中国的资金,投入到本国的工厂、炼油厂和其他生产设施,那么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无法完成其出口翻番的目标。
现在的情形是,亚洲经济发展越好,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经济融合程度越高,美国和欧盟就越能联手获得收益。但美国对中国壮大的焦虑不同于大洋国,因为尽管亚欧之间隔着高高的乌拉尔山的阻隔,中国和欧洲的连接却在不断深化。与美国不同,欧洲并不把中国视为安全威胁。美国正在加深与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军事协作,但欧洲并未加入其中。相反,英国、法国和德国现在是中国顶尖国防技术的主要供应商。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欧元的贬值,欧洲现在是中国对外投资热潮的主要受益者,中国正在大肆购买包括房地产和新能源在内的系列资产。a中欧贸易规模将很快超越美欧贸易规模。总而言之: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现在开始挑战大西洋两岸的文化。
综合来看,欧洲、中国和美国这世界三大经济和贸易体占了世界GDP、投资和贸易的绝大多部分,尤其是中美欧三者之间的贸易。冲突、合作和竞争在复杂关系中相互交织,三大区域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某些议题上的合作(遏制朝鲜的核计划、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发展双边贸易)以及另外一些议题上的竞争(世界储备货币、地区影响力以及网络监管),再也不是你死我活的简单对立。2014 年奥巴马和习近平在加利福尼亚安纳伯格庄园会面,两国领导人谈到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显然是对中美关系现状的反映,而不是对未来情景的畅想。弗吉尼亚大学政治学研究者代尔科普兰(Dale Copeland)的研究表明,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会有效减少冲突,只要领导人认为交往还可带来收益,或者说,领导人能在拔河博弈中学会争取国家收益,那么就不会诉诸武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