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对《诗经》的诠释,与对其他任何经典的诠释一样,很难实现诠释的统一性与唯一性。一部《诗经》的诠释史,让我们对这种不一致性有了非常清楚的了解。过去尽人皆知,汉代著名的《诗》家就有齐、鲁、韩、毛四家,宋人解《诗》又大不同于汉学,而吕祖谦、严粲、朱熹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诗经》诠释又各自不同,清代《诗经》学号称宗汉学,但从陈启源到马瑞辰,也各自有不同。
本书从郑王之争这一个侧面,试图通过文献的清理,来映证中国经典诠释学这一大课题。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大型系列丛书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的古学纵横系列之一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二千多年来,国人诵读和解读《诗经》的方法论取向和观念取向并不相同。孔颖达说诗迹所用,随运而移。这种随运而移是中国人思想观念发展史和学术史重要却有些隐而不彰的证据和参照系。本书《〈毛诗〉郑王比义发微》正是想要发现并表彰这种随运而移的轨迹。本书选择的切入点是中国经学史上的一场公案郑王之争。
东汉末年,郑玄整合了两汉纷繁复杂、歧义百出的经学诠释,成为中世纪中国经学史上一位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宗师。然而,郑玄辞世后不久,中国的经学诠释领域又出现一位著名的经学家王肃。王肃本来自幼习郑学,可成年以后却越来越觉得郑玄这位前辈对于儒家经典的系统诠释有漏洞、有误解,于是向这位前辈权威发起挑战,重新遍注群经。在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间,郑玄与王肃的经学诠释之争是一个文化热点事件,许多重要事件与此关联,许多重要人物卷入其中,甚至在官学中每一经都是郑、王并立。这就是中国经学史上著名的郑王之争。
对《诗经》的诠释,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四家中,《毛诗》学后来居上,加之其他三家后来都失传了,于是《毛诗》成了中国《诗经》学历史最悠久的一个解释学原则。然而,郑玄笺《诗》名曰宗毛为主;王肃重新遍注群经,与郑氏相抗衡,却也号称申毛。郑、王均以毛义为尊,却形成一对《诗》学劲敌。这是《诗经》诠释学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
郑、王诠释《诗经》的不同之处,至少有以下两点:(1)郑玄笃信谶纬并以之解经,王肃则不以谶纬解经。(2)郑玄泥迹寻情,辄见拘失,然《诗》教温柔敦厚,在情不在迹,王肃因情推说,多得诗人本旨。
本书将目光聚焦于《毛诗》的郑、王诠释争议,从历代的各种典籍中全面分析了郑、王之争的历史、学术渊源,并有个人独到的见解。
|
關於作者: |
本书稿作者史应勇,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博士后,目前供职于,出版有《》、《中国社会思想研究》等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