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意义相同的谚语,汉谚与英谚却采取了不同的修辞手法,使用了不同的喻体。如汉谚同行是冤家,在英谚中却是Two of a trade never agree,用贸易中双方合议的不能达成,形容其存在竞争、意见相左;汉谚有利必有弊,在英谚中却是You buy land, you buy stones; you buy meat, you buy bones,直译是你买土地,也买下石头;你买肉,也买下骨头,通过耕地中的无用石头、动物肉上附着的骨头,来形容利弊共存。这里喻体的使用,反映着英国人对买卖、交易合议的达成等法律生活现象的重视,以及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究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体现。汉、英谚语在表达习惯上虽有类似或一致之处,但其所表达的思想却不同。一是喻体类似,但寓意不同,如汉谚兔儿沿山跑,还来归旧窝(《金瓶梅词话》八七回),大抵是叶落归根的意思,也有最终逃不出命运摆布之意;而英谚Chickens always come home to roost.(鸡总要回窝栖息),以及Curses, like chickens, come home to roost.(诅咒和鸡一样,总要回窝栖息),表达的是恶有恶报咒人必咒己之意。二是喻体相同,但重心有异,如汉谚蝼蚁尚且贪生,为人岂不惜命([元]施惠《幽闺记》一一出),意思很明显,作为生物都有求生欲望,小至蝼蚁,大至人类,莫不如此;而英谚Even a worm will turn.(甚至小虫子也会反抗),重视的是小虫子贪生行为中的反抗,喻意为:即使最卑微、最顺从的人也会在愤怒中对过度的反复袭击和自私利用最终给与回击,强调的是复仇、报复。英谚中有关法律事务或法律生活的喻体使用颇多,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契约传统也是英国人法律生活的重要内容。英谚A mans word is as good as his bond,或An honest mans word is as good as his bond,或A gentlemans word is his bond,即人的话是契约诚实人的话是契约绅士的话有如契约;而在汉谚中,却是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国人的重然诺或者说君子言而有信,是用四匹马拉的车的高速奔跑之追不及,来作形容的,颇有侠骨风范。仔细揣摩,二者意蕴不同。前者虽强调承诺,但更重视承诺的约定性、合议性,已不是单方的事情;而后者则重在诺言的践行上,是单方面的事情,更多地是靠君子的德性作保证的。同理,遗嘱、继承、起诉或控告,是中外古今都有的,但作为喻体用以表达生活常理,英谚居多。在英谚中,A fat kitchen makes a lean will,即厨房肥了,遗嘱瘦了,意为过度的吃喝,给子孙留下的就不多了,强调对将来的影响;在汉谚中,却是贪吃者败家吃着滋味,卖尽田地,注重的是对当下过度消费的关照(尽管这里也涉及了法律生活中的买卖)。又如,英谚Walnuts and pears you plant for your heirs,即核桃树和梨树是为继承人种的,以财产继承为喻体,强调前人行为对后人的影响;在汉谚中,则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同样是种植,喻体不同,意味有别,且对象已不仅是子孙,也可能是子孙外的其他人;汉谚还有心田先祖种,福地后人耕,含义虽也是前人行为对后世子孙的影响,但反映的是积德善报之类的意识。相近的汉谚贵买田地,积于子孙,可能是最可与之相媲的谚语,但直白有余,喻事不足。再如,英谚Sue a beggar and catch a louse,即起诉乞丐只能捉住跳蚤,形容不可能得到经济利益之事,使用了起诉生计依靠他人施舍的乞丐;在汉谚中,则是得不偿失。英谚He who excuses himself accuses himself,及Who excuses himself accuses himself,直译为原谅自己的人其实是在控告自己,或替自己开脱的人实际上是指控自己;汉语成语有欲盖弥彰,形容越是掩盖越是彰显,但反映不出英谚的试图开脱无异于认罪这一层含义;汉谚则无相应表达法。一是法律生活的投影中西谚语中的契约文化观照。笔者曾对英语中的法谚进行过探讨。发现在英语法谚中,对契约的尊重,反映在方方面面。对守信、信义的表达,与中国人的形容方式不同。中国人说:君子言而有信,比较直白,是一种对君子有德者的伦理要求;但同样是对信的强调,英谚中却使用了契约:A gentlemans word is his bond即绅士的话有如契约。中国人说: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用速度来形容君子这类有德者之信的可靠;而英谚中却说:A mans word is as good as his bond即君子之言有如契约;或者说:An honest mans word is as good as his bond即诚实人的话是契约。英语法谚在信义守信问题上,无疑是一种契约思维。这种思维习惯,使得在中国人强调某些与交易无关的事情的时候,比如我们会说:有利必有弊,英谚却说:You buy land, you buy stones; you buy meat, you buy bones即你买土地,也买下石头;你买肉,也买下骨头,是以交易作比的。因而又可以说是一种交易思维。这种契约思维交易思维之对契约和交易的重视,来源于英谚中的性恶论基础。这一基础,也使依此逻辑推衍出的以自利为特征的交易规则、游戏规则,显得朴实和可靠。互利、公平与自由是其应有之义。英谚强调It takes two to make a bargain,即两个人才做得成交易,却又说:If it takes two to make a bargain, it takes two to break it,即如果两个人才做得成交易,那么两个人也可以取消交易。这种对契约和公平交易的尊重,也使得人们对债的态度很注重。一方面是积极还债,Be just before youre generous,即你在慷慨大方之前先要做到公正,这是说:在你开始疏财和奢侈生活之前,你应弄清你的债务都已还清和其他义务已履行。最早的记载出现于1834年的这条法谚,虽已作普通之用,但其原始意义却仍保留着。另如,Pay what you owe and youll know what you own,即还完欠债后,你才知道自己拥有多少财富,也强调有债必还。另一方面,应当积极还债,Out of debt, out of danger,即摆脱债务,就是摆脱危险,或者说Pay as you go and nothing youll owe,即随行随付款,你将不欠债。尽管我们在莎士比亚戏剧中能够看到类似中国的人死账烂;人死债灭;一死百了的法谚,如Death pays all debts,即一死偿百债,表明死者不再对生者负有任何义务,无论金融上的或其他方面的,但重心在一死百了或其他方面的负欠。无疑地,资本主义经济最先发达的英国,及其后来的殖民扩张,使这种法谚所表达的价值观推行、扩展到全世界。二是现实法律的实录。法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法律实录。汉语法谚来自于法律生活,反映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而且笔者以为,汉语法谚的最大的功能在于:实现着从法律语言到生活语言的切换,实现着从法律知识到生活常理和经验的转变。